政治经济学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2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的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去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另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
劳动价值理论,虽不是马克思提出,但前人并没有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
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有关。
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私人劳动必须要经过流通、消费过程来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产生了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的二重属性。
商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消费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消费中实现的过程。
名词解释劳动资料: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劳动对象: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足经济,也就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和。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或比例。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一劳动,一方面,它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名词解释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私人劳动: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是买卖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制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数量来表示,而是以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就是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扩大再生产:指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以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