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终审稿)
- 格式:docx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分章节回答该问题。
一、商品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形态。
商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它既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又能作为交换媒介在市场上流通。
商品经济的特征包括:商品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者为了获得利润而生产商品;商品交换是自由和平等的,买卖双方在市场上自由选择;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波动受市场因素影响。
二、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的价值比率取决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
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础,使得商品交换在市场上自由进行;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动力,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危机提供了根源,当商品生产过剩时,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下跌,生产者无法获得利润,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局限性和批判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和批判。
局限性包括:商品经济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社会和环境成本;价值规律只能解释商品交换的一部分,无法解释非商品交换的价值问题。
批判包括: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之一,它导致了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生产者为了获得利润而剥削工人,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
总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和批判,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提供思路和借鉴。
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摘要:通过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来解释商品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关键词:价值规律、价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种方面,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尤其在经济和历史领域,马克思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剩余价值的发现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贡献很多,在此主要讨论他的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体现以及价值规律的一些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马克思指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规律。
这表明着,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
价值规律既然是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直接或间接的操控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相等几乎是偶然的,价格总是时而低于价值,时而又高于价值,商品的价格总是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这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以我们非常熟悉的猪肉价格的变动为例。
记得我们小时候,猪肉的价格并没有现在这样贵,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猪(我家在农村),总体上来说,供给是稍过于求的,瘦肉的价格一直维持在四块钱左右一斤。
大家基本上都不用在外买猪肉,一般是自给自足的。
1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的含义▲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略)▲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如某人在商店里购买某物,这是一种买卖关系,在这里某物是商品。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一、引言商品经济是当代社会最为普遍的经济形式之一,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核心规律。
本文将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定义、特点以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商品经济是指在市场交换中,通过生产和流通产生的一切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的总和。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商品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
2. 商品经济的生产、交换和消费都是在市场上进行的。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配置。
3. 商品经济的生产和流通是社会分工和合作的结果。
在商品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组织和协调,实现了高效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的产出。
4. 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自我推动的作用。
商品经济通过激发人们的生产欲望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价值规律的定义和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一种客观规律,它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价值规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
2. 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不一致的。
商品的价值以劳动时间为度量,而交换价值则以商品的价格为度量。
商品的交换价值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决定。
3. 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和相对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和交换来确定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
四、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的影响1. 价值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交换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基本方式和规则。
2. 价值规律调节了资源的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资源的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益最大化的领域。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或物质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如衣服可以御寒,食物可以充饥等。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
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因而作为商品又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来解决;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如生产家具、打板做衣服、烹调等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这一过程,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1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的含义▲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略)▲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是一种基于交换和价值的经济体系。
商品是指任何可以被供给给市场的物品或服务。
而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并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规律。
首先,商品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人们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通过生产和交换来获得更多的商品。
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得社会分工变得更加复杂和高度发展。
不同的人专门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生产出的商品可以通过交换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其次,商品经济中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无论是物质商品还是服务商品,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劳动过程才能被生产出来。
劳动的时间量与商品的价值量直接相关,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就越大。
这也是价值规律的核心。
在商品经济中,交换是实现商品价值的方式。
通过交换,人们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与自己拥有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互换。
交换的实现需要市场的存在,市场是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场所和机制。
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一种体现形式,通过市场价格人们可以相互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除了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劳动的质量、劳动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等。
这些因素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
此外,商品的价值还与商品的稀缺性相关。
稀缺性大的商品通常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形式。
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利益的互补和合作。
然而,商品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生产和消费导致资源过度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同时,也需要通过合理的经济调控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而言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演讲稿《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演讲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知道或者读过《资本论》这一巨作,他的核心内容就是剩余价值,而只有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剩余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从简单商品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分析,我认为是我们曾见到过的最值得注意和最发人深省的敏锐思维之一,它使我们对可能完全无法理解的社会能够有所理解,使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是什么,而这是认识到我们可能成为什么的必要前提。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本书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人类社会在走出原始社会后,开始进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存在为特征的发展轨道。
从而产生了三种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与他对立的自然经济生产和发展来的,那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形态下主要的经济形式,它与商品经济既相互结合又相互排斥,不能说自然经济就是没有商品交换的。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总的来说自然经济就是三种社会形态的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终于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1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的含义▲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略)▲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如某人在商店里购买某物,这是一种买卖关系,在这里某物是商品。
但当某人把某物作为礼品送给别人,某人和接受礼品的人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因而在这里这件礼品不是商品。
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普遍性质。
要善于用辨证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种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总是被人们不断的发现和利用的.1把斧子=15千克大米1把斧子为什么需要同15千克大米大米相交换?1把斧子为什么能同15千克大米大米相交换确定这一交换比例的根据是什么(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一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在商品交换中,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多少劳动,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有价值,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之一:之二:自己填一定或不一定1、没有使用价值,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3、有价值,4、没有价值,没有价值。
有价值。
有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
一定不一定一定不一定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辨证统一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其对立表现在.两者的含义、属性和体现的关系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属性是缺一不可的。
这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1)在购买商品时,要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来考察,要追求“物美价廉”。
(2)作为商品生产者,要想顺利地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树立提高产品质量,多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真正树立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
能力训练:针对市场上假冒伪劣盛行这一情况,有识之士指出,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劣就是打“优”。
(1)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说明为什么要打假(2)如何理解“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劣就是打‘优’”这句话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的含义(1)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当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者不止一个,那么谁的劳动时间可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如果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有每个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劳动时间来决定,会出现什么结果(2)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界定(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和价格的波动而形成和确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定如:某一时期,社会上的纺织行业一天总共生产出10万尺布。
分别由5家机器织布的企业和95家手工织布的企业生产。
其中7万尺是用机器生产的,每尺布的平均劳动时间是5分钟. 3万尺是用手工生产的,每尺布的平均劳动时间是50分钟。
而此时机器织布的企业只有5家,而手工织布的企业却有95家。
问:生产每尺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要确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生产就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因为用机器生产的7万尺布在该类总产品中占绝大多数。
在上例中,机器生产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那么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是指在机器织布的条件下,平均生产1尺布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也就是说不能把这种平均看成是全行业范围内的平均.因此,上例中每尺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5分钟.因而每尺布的价值量是5分钟.3、劳动生产率⑴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形式.⑵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指“部门劳动生产率”或叫行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⑶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从而使这种商品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可见,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关的几组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但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算一算课堂练习: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
这是因为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的()A、劳动积极性不同B、产品质量不同C、劳动生产率不同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4、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例1计算:如果一双皮鞋等于4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却将降低一倍,那么,l件上衣可以换 A A.1双皮鞋 B.2双皮鞋C.4双皮鞋 D.8双皮鞋例2:如果1只羊=2袋米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试计算1、如果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如果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1:4)(1:1)2、如果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如果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1:1)(1:4)3、如果养羊和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倍,情况如何(1:2)4、如果养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减少一倍,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反之呢(1:8)(1:0。
5)5、如果养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两倍,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1只羊可以交换几袋米?(1:2/3)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⑴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⑵“等价”的含义: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因而,等价交换就是交换双方的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是指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相等,货币产生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但这一原则并不是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讲的。
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借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等价交换并不体现在每一次的具体的商品交换中,而应是在一个较长时期,通过无数次商品交换,或社会的总体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要求交换双方的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交换.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是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画出价格波动曲线,略)▲价格波动曲线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