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性预先分析(PHA)

危险性预先分析(PHA)

危险性预先分析(PHA)
危险性预先分析(PHA)

危险性预先分析

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危险性预先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别系统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等。如果必须使用时,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统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

由于系统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因此,当生产系统处于新开发阶段,对其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采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触新的危险物质、工具和设备时,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就十分合适。由于事先分析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为大家都乐于使用。

第一节危险性预先分析步骤和分级

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时,首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比较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按系统和子系统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险性,其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如下:

1.根据经验

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对象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

2.调查危险源

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调查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经验方法和技术判断的方法。

3.识别转化条件

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检验这些办法的效果。

4.划分危险等级

即把预计到潜在危险性划分危险等级。其分级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其分级方法和含意为:

Ⅰ级安全的,无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因此,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害难事故,必须予以排除。

5.实现事故预防措施

即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指定负责措施的部门和人员,并按照一定的表格进行记录以便查找和落实措施。在危险性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工艺路线,至少也要找出防止人员受伤或物质损失的方法。

上述分析步骤,不一定要求严格的次序,主要意义在于集中大家的经验和智慧,从宏观上判断所研究的对象安全性如何,供给决策人员参考。

第二节辨识危险性

要预先对危险性作分析,必须首先对危险性加以辨别。辨别危险性似乎没有什么难处,凭老经验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以往的事故经验告诉我们,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例如一个充装过量的液化气体新钢瓶,看起来毫无缺陷,但稍一受震或受热,瓶内便会产生数百万帕的压力,远远超过钢瓶的承受能力,随之发生猛烈爆炸。所以说,危险性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如果不系统地去辨识它,就会造成遗漏。为了迅速准确查出险危性,可以根据情况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能量的转换概念出发

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能源,正常情况下,能量做有用功,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但一旦量能失控制,便会转化为破坏力量,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

能够转化为破坏能量的有:电能、原子能、机械能、压力和拉力、位能和重力能、燃烧和爆炸、腐蚀、放射线、热能和热辐射等。

另一种表示破坏能量的因素也可作为参考:加速度,污染、腐蚀、化学离解、电气(包括电感、电加热等)、爆炸、热和温度(包括高温、低温)、火灾、泄漏、温度(包高湿、低湿)、氧化、压力(包括高、低压、压力急剧变化)、放射线(热辐射、电磁辐射、紫外辐射)、化学灼伤、机械冲击等。

为了明确能量转变过程,必须进一步阐述能量失控的情况。

1.化学模式

化学模式形成的危险性,就是通过化合和分解等反应产生的能量失控状态,结果是造成火灾和爆炸。其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为静态化学能量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物理能;第二步由物理能对目标施加破坏力。化学爆炸的起因就是由于化学反应瞬时产生的大量高温气体;因受周围环境的约束而且有极高的压力;高压气体产生冲击波,对周围目标造成破坏。

化学模式通常有三种情况。

(1)直接火灾当可燃物质和氧气共存时,遇到火源就有可能发生火灾,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称作直接火灾。

但是应该注意某些物质发生直接火灾的可能性,如各类粉尘,包括有机塑料粉尘,染料粉尘,某些金属如铁、铝等粉尘,煤尘及谷物粉尘等,它们能和空气充分结合,有些还有吸附空气的能力,特别是在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容易造成粉尘爆炸,产生严重后果。

在石油和易燃液体加工过程中,液体本身很少和空气接触。但应该注意到某些设备创造

了易燃液体必须和空气接触的条件,如贮罐的呼吸阀,当环境温度高时(中午时)排出多余的蒸气,环境温度低时(夜间或雨后),则又吸入周围的空气,因而就会在贮罐空间形成爆炸性的气体,遇到火花或静电就会发生爆炸。

(2)间接火灾间接火灾系指受到外力破坏引起本身发生火灾的情况,如设备或其他容器遭受外来事故的波及,易燃物质外泄,遇火源发生事故。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设备之间、装置之间、工厂之间的间距,就是要避免间接火灾的影响。

(3)自动反应有些化学物质本身带有含氧分子团,不需外部供氧就能发生氧化反应。如炸药、过氧化物等,性质极不稳定,遇到冲击震动或其他刺激因素,就能发生火灾爆炸。另外,有一些化合物本身能聚合(不饱合烃类)和分解(如乙炔),受到温度、压力或贮存时间的影响,就会自动发生反应,造成火灾爆炸。

2.物理模式

物理模式危险性所产生的破坏力量和化学模式不同,在常态下就以物理能的状态出现。

物理能可以位能形式出现,如处于高处的物体、受压的弹性元件、受压气体、贮存的热量、电压等。也可以动能的形式出现,如运动的机构、电流、流动的液体等。在正常情况下,物理能受到控制作有用功,但失去控制则作破坏功。

(1)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纯粹物理现象产生的冲击波,它的特点常常是因压力容器的破坏而产生的,受压弹性气体突然释放,能够造成很大的破坏。

(2)锅炉爆炸锅炉爆炸比单纯的受压气体爆炸有更大的破坏性,这是由于在相同的压力下,蒸汽比同等体积的气体能量大许多倍。另外,由于容器破坏,里面贮存的过热水闷蒸成蒸汽使蒸汽中所含的热量进一步加大。

直接用火加热的锅炉破坏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炉体上积有水垢并且遇到水位过低的情况,受火焰直接加热的外壳就可超过其屈服点面发生破裂。形成爆炸。

所有的蒸汽发生器,包括烧沸水的设备以至家用水暖设备,都有可能发生锅炉型爆炸。

(3)机械失控机械把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例如把蒸汽的热能转变为电能,或是把机械能转变成充气、压缩、混合、成型、挤压等有用功。正在运转的机器具有很大的功能,有次序地进行能量转换工作。

由于关键的零部件发生故障或是超负荷运转,都可能造成机械失控,对机器本身或其附近目标作破坏功。例如:离心机由于超速发生爆炸;汽轮机的涡轮叶片超速引起的内应力超过轮筋的拉力时,就可能发生物理型爆炸。

(4)电气控制电动机、发电机、输电线、变压器、配电设备等,都会因元件故障或超负荷而发生电气失控,进一步造成火灾或其他损失。

(5)其他物理能量失控一些物理因素加热辐射、核污染、噪声、电场、微波、激光等,都会引起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

二、有害因素

很多化学物质都会对人造成急性或漫性的毒害,因此,操作环境中规定了这些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越过了规定的浓度,便被认为存在着危险性。

人们对惰性气体的危害性,往往注意不够,由于氮气造成的窒息事故,在工厂里屡见不鲜的。

三、外力因素

外力包括人为力和自然力两个方面。人为力系指受外界发生事故的涉及,例如受到外厂爆炸造成的冲击波、爆破碎片的袭击等。自然力系工程指地震、洪水、雷击、飓风等自然力造成的损坏。

四、人的因素

人是操作机器的主人,但人的可靠性极低,往往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造成误操作而发生事故。如何对人进行教育训练,提高其可靠性,并使机器能适应于人的操作,减少误差,这是人机工程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工厂中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可概括于表6-1中。

第三节危险性控制

危险性辨识清楚以后,就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它发展成为事故。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则,也着手于危险性的起因。

一、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

许多能量本身是产品,如发电厂生产电能。能些能量是被加工的原料,如炼油厂对原油加工。从限制能量的意义来说,对这类工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原料周转贮存方面,也有可能采取限制能量的措施。例如,规定合理的贮量和周转量,对于特别危险的装置如高压锅炉汽鼓,应设计得尽可能小些;火药和爆炸物的生产,应远离居民区,其生产量也应有一定限度。

生产中能够防止能量蓄积的设备和元件还有很多。如保险丝、断路器就在电路过负荷时起保护作用;温度自动调节器可以调节温度不至发生热的积累。

还有一种分散危险性的办法。大型设备效率高,但发生事故时造成的损失也严重,如果把大型设备分成在系统上独立的多列设备,则损失后果将被缩小,这是将能量分散的办法。只是由于经济上的考虑,一般很难实行。

二、防止能量散逸

采用防护材料,使有害的能量保持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把放射物质放在铅容器内,电器设备和线路采用良好的绝缘材料防止触电,登高作业使用安全带防止由位能造成的摔伤等等。另外,在能量源上采取防护措施。如增设防护罩,设备喷水灭火隔火装置,防噪声装置等。也可在能量与人和物之间设立防护措施,如玻璃视镜、禁入栏栅、防火墙等。还可在能量的放出路线上和放出时间上采取措施,如排尘装置,防护性接地、安全联锁,安全标志等。

三、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缓冲能量的装置因设备而异,如压力容器和锅炉上加装爆破板和安全阀,各种填充材料、缓冲装置等。个人防护用具也是缓冲能量装置的一种。

四、减低损害和程度的措施

一旦事故发生,也要采取措施,抑制事态发展以降低后果的严重程度。例如,车间装设的紧急冲浴设备,快速的救助活动和急救治疗等。

五、防止外方造成的危险

建厂时应考虑周到,近期利益要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按照规范选择厂址。具体设计中对关键设备,零部件的设计应能承受预计的外部施加负载。

六、防止人的失误

人的可靠性比机械、电气或电子元件要低数十倍到上千倍,特别是情绪紧张时容易受外界影响,失误的可能性更大。为减少人为失误,应该为工人提供安全性较强的工作条件,重复的操作应用机械代替人工,招收工人时应根据工人性质考虑人的适应性,严格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加强安全教育,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改善人机接合面的状况等。

第四节分析示例

为了说明辨识危险性和采取预防措施,以某厂油库大修为例来说明。

一、分析目的

某厂油库原为70年代所建,由于当时历史原因,对其安全未进行论证,运行十余年后,通过多次安全消防检查,发现库地下室内因设计缺陷,造成地下室通风不良,不能保证室内油气浓度低于爆炸极限下限,同时因墙体未做防潮处理,以致在署季油气中腊质物在墙壁上凝聚,电气防爆性能已完全失效,甚至连绝缘都处于不可靠状态,另外油罐,管道均未设防静电接地设施,亦未作电气连接。总之,危险因素甚多,经厂务会议研究决定,结合一次大修,解决油库安全问题;在此项工程的设计、施工前,先对这项工程存在的危险因素、事故发生条件、造成事故的后果宏观的概略的分析。其目的是预先提出防范措施,避免由于考虑不周,使工程中各类危险因素发展为事故。

二、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示例见表6-2“油库大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三、危险的控制

从分析可以看出,避免油气在地下室,在空油罐内聚集;浓度越过爆炸极限下限和作业区内如何防止明失、火花是最关键的两类危险因素;其次是焊接高温的控制,只要这三个问题得到控制,这项工程就可以安全进行,本分析中提出的预防措施还是宏观的、主要的、粗略的,在工程实施时,必须按照每一工序实施具体步骤,采取这三方面的具体控制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 HA 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 (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 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 (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 (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 进行预先危险分析需要如下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

预先危险性分析报告(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预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概述 预先危险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缩写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预先危险分析是系统设计期间危险分析的最初工作。也可运用它作运行系统的最初安全状态检查,是系统进行的第一次危险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找出系统中的主要危险,对这些危险要作估算,或许要求安全工程师控制它们,从而达到可接受的系统安全状态。最初PHA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危险,而是为了认识与系统有关的所有状态。PHA的另一用处是确定在系统安全分析的最后阶段采用怎样的故障树。当开始进行安全评价时,为了便于应用商业贸易研究中的这种研究成果(在系统研制的初期或在运行系统情况中都非常重要)及安全状态的早期确定,在系统概念形成的初期,或在安全的运行系统情况下,就应当开始危险分析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可用来建立系统安全要求,供编制性能和设计说明书等。另外,预先危险分析还是建立其他危险分析的基础,是基本的危险分析。英国ICI公司就是在工艺装置的概念设计阶段,或工厂选址阶段,或项目发展过程的初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性。 在预先危险分析中,分析组应该考虑工艺特点,列出系统基本单元的可能性和危险状态。这些是概念设计阶段所确定的,包括:原料、中间物、催化剂、三废、最终产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反应活性;装置设备;设备布置;操作环境;操作及其操作规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防火及安全设备。当识别出所以的危险情况后,列出可能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改正或防范措施。 预先危险分析步骤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等级划分 为了评判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以及它们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大小,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给出了各类危险性的划分标准。该法将危险性的划分4个等级: I 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II 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 III 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IV 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预先危险性分析范文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 nary Hazard Amalysis,PHA ),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危 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其功能主要有: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采取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记录表见表 预危害性分析(PHA)记录表 区域/工艺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1)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操作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充分 的了解和调查; 2)收集以往的经验积累和同类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的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出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积累用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技术防措施。 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步骤及要求,对涉及到的评价围,进行系统的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 评价见预先危险性分析表5-2 (1~9)。 预先危险性分析1)

预先危险性分析(2)

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有人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 5 ?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氧气呼吸器及其它劳动防护用品; 6 ?组织管理措施 ①加强检查、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有否跑、冒、滴、漏; ②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建立毒物周知卡; ③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④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标志; ⑤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⑥培训医务人员对中毒、窒息、灼烫等的急救处理能力。 预先危险性分析(3) 预先危险性分析(4)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分析内容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分析内容 1、所有检修管道、阀门,在许可开始检修前,工作负责人要对管道、阀门所做隔离措施进行检查,确认其内部的汽、水、油等放尽,各有关阀门应上锁,并挂警告牌,电动阀门还应切断其电源并挂警告牌。 2、在检修与汽轮机本体相连接的管道、阀门时,必须经运行人员确认缸温降至合格温度并经许可后方可进行检修工作。 3、对公用系统的管道阀门检修,要确认以下各阀门严密关闭挂锁且挂警告牌,电动阀电机断电并挂警告牌,气动阀气源关闭,2#机采暖抽快关阀、逆止阀、电动阀,1#、2#机辅汽联箱联络阀,2#机工业抽汽快关阀、逆止阀、电动阀,2#机主汽至工业用汽电动阀、调节阀、调节阀后电动阀。 4、解体阀门前应检查阀盖与阀体接合部位有无焊点固定,如有焊点,发现后应用剔或锯的方法,将焊点除去,同时应注意防止损坏其内部螺纹。 5、解体阀门前要清楚阀门结构,并熟悉《汽轮机设备检修工艺规程》中的阀门检修工艺,先拆除阀门密封部件,再依次拆除阀门的托架及固定部分,最后取出阀门的阀芯,解体阀门过程中要做好标记。 6、阀门解体后要对其阀杆、密封部件、阀芯及阀座根据《汽轮机设备检修工艺规程》要求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有缺陷零部件进行修复,对无法修复零部件或阀门要进行更换处理。 7、阀门回装前,要将密封填料清理干净,

用砂布将阀杆,填料座圈、压圈等零件表面,内孔壁处污垢除去,并测量压盖、座圈与阀杆、填料箱各部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否侧进行修整,回装要按照拆卸标记进行回装。回装后,要对阀门进行开关进行试操作,保证其开关灵活到位。 8、各管道、阀门检修标准按照设备检修验收标准进行。 9.高压管道焊接按(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要求进行。

危险性预先分析(PHA)

危险性预先分析 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危险性预先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别系统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等。如果必须使用时,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统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 由于系统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因此,当生产系统处于新开发阶段,对其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采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触新的危险物质、工具和设备时,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就十分合适。由于事先分析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为大家都乐于使用。 第一节危险性预先分析步骤和分级 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时,首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比较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按系统和子系统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险性,其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如下: 1.根据经验 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对象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 2.调查危险源 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调查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经验方法和技术判断的方法。 3.识别转化条件 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检验这些办法的效果。 4.划分危险等级 即把预计到潜在危险性划分危险等级。其分级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其分级方法和含意为: Ⅰ级安全的,无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因此,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害难事故,必须予以排除。 5.实现事故预防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9―6)见图(分析步骤)二(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 9―9。分析结果见表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EG/EO对的形式,9―8析按表.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工程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淹溺、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pha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主要目的: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3)预测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4)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需要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的背景材料。 分析步骤: (1)危害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可能事故类型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针对已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等级划分: 为了评判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以及它们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大小,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给出了各类危险性的划分标准。该法将危险性的划分4个等级: I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II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 III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IV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注意事项: 在进行PHA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应考虑生产工艺的特点,列出其危险性和状态:①原料、中间产品、衍生产品和成品的危害特性;②作业环境;③设备、设施和装置;④操作过程;⑤各系统之间的联系;⑥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⑦消防和其他安全设施。

预先危险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 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别系统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等。如果必须使用时,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统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 由于系统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因此,当生产系统处于新开发阶段,对其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采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触新的危险物质、工具和设备时,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就十分合适。由于事先分析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为大家都乐于使用。 第一节危险性预先分析步骤和分级 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时,首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比较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按系统和子系统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险性,其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如下: 1.根据经验 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对象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 2.调查危险源 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调查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经验方法和技术判断的方法。 3.识别转化条件 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检验这些办法的效果。 4.划分危险等级 即把预计到潜在危险性划分危险等级。其分级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其分级方法和含意为: Ⅰ级安全的,无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因此,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害难事故,必须予以排除。 5.实现事故预防措施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 H A)法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由于这种检查表可以事先编制并组织实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已发展成为预测和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1.安全检查表的优缺点: (1)能够事先编制,故可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化,不致于漏掉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 (2)可以根据规定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3)表的应用方式是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表内还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情况; (4)简明易懂,容易掌握; (5)只能作定性的评价,不能给出定量评价结果; (6)只能对已经存在的对象评价。 2.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它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回答“是”或“否”。“是”表示符合要求,“否”表示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所以在每个提问后面也可以设改进措施栏。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安全检查表的设计应做到系统、全面,检查项目应明确。

编制安全检查表主要依据是: (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国家及有关 部门发布了各类安全标准及有关的文件,这些是编制安全检查表的 一个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工作,有时将检查条款的出处加以注明, 以便能尽快统一不同意见。 (2)国内外事故案例。搜集国内外同行业及同类产品行业的事故案例,从中发掘出不安全因素,作为安全检查的内容。国内外及本单位在 安全管理及生产中的有关经验,自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3)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都是安全检查表的 内容。 (4)研究成果。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 编制安全检查表必须采用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包括新的方法、 技术、法规和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