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射频消融并发症吉文庆
- 格式:ppt
- 大小:406.00 KB
- 文档页数:96
一、心律失常并发症(一)房室传导阻滞(AVB)1.房室结改良为避免慢径消融并发III度AVB,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消融部位不宜太高。
②控制消融能量和次数:多使用温控消融,预置温度50~600C能有效阻断慢径。
③放电过程中应连续监测心电变化和X线影像。
2.隔侧旁道消融[23]在消融间隔部位旁道时应避免在心室起搏下放电。
3.其他射频消融造成III度AVB还可见于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近间隔部位)及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指消融部位邻近希氏束、左束支处)消融时,虽然发生III 度AVB的可能性很小,但亦应警惕。
预防的原则只要对导管走行发生怀疑,就应辅以左前斜径透视进行验证。
(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电击除颤。
预防方面主要包括:电生理检查时应首先掌握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条件,每次心动过速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诱发心肌缺血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心房颤动旁道前传心室率过快者亦应尽早电复律;消融全程应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除颤器应有专人负责,有条件者安置粘贴式除颤电击板更为安全方便。
二、心脏损伤并发症(一)心包填塞1.心脏穿孔:2.冠状静脉窦破裂为防止FRCA术中发生心包填塞,操作应轻柔,大头消融导管接触心肌的张力不能过大,放电时功率亦不宜太大,一旦出现阻抗增高,应立即停止放电,并缓慢撤出导管,擦净焦痂,尽可能采用温控放电方式以减少炭化。
(二)瓣膜损伤为防止类似并发症发生,消融导管跨过主动脉瓣进入心室时,应弯进直出,遇到阻力时切不可盲目暴力推送。
旋转大头消融导管应尽量在左室流入道或二尖瓣口,这样可避免导管与乳头和腱索间的相互缠绕。
(三)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必须在接近冠状动脉处放电时,一定要从小能量开始,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一旦出现对应改变时,应立即停止放电。
三、血管损伤并发症1.误穿刺锁骨下动脉为避免此一严重并发症发生,应做到以下三点:①穿刺锁骨下静脉时,穿刺针所连接的注射器要呈排空状,这样,如果误穿入锁骨下动脉,回抽的血液多呈鲜红色,不会被稀释,容易辩认;②送入扩张管前,一定要确认指引导丝确是通过右心进入下腔静脉;③如果指引导丝不在上述部位而在主动脉根部或降主动脉,应及时退出指引导丝。
射频消融手术后半年身体状况变化
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
手术后半年是恢复的关键时期,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好转,反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手术前的期望
射频消融手术通常被用来治疗心律失常等问题,患者进行手术前期望手术后可以摆脱病痛,恢复健康。
手术通常被描述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许多患者对手术结果寄予厚望。
手术后的症状
然而,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出现了新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疲劳、心悸、胸闷、胸痛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失眠等问题。
潜在原因
这种情况可能有多种原因导致。
有些患者在手术后未能遵守医嘱,如不注意饮食、不按时服药等。
另一些患者可能出现手术并发症或复发的情况。
也有可能是患者原本病情较为复杂,手术治疗效果并不如预期。
应对措施
患者应及时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症状,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
对于出现严重不适的患者,应尽快就医,寻求专业的建议。
结语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手术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手术后的恢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患者应保持耐心,与医生密切配合,相信在专业的指导下,身体状况一定会逐渐改善。
心脏射频消融术失败案例以心脏射频消融术失败案例为题,我将列举十个案例,并描述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1. 案例一: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在某患者进行心脏射频消融术后,出现了心律失常的情况。
经过检查发现,消融术过程中没有完全消除异常传导径路,导致术后仍然存在心律失常的症状。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准确定位异常传导径路或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导致的。
2. 案例二:心脏穿孔心脏穿孔是一种心脏射频消融术中严重的并发症。
在某患者的手术中,由于操作失误或心脏组织结构异常,导致心脏被穿孔,引起出血和心脏功能受损。
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修复,严重者可能需要心脏移植。
3. 案例三:瓣膜功能异常心脏射频消融术可能会对心脏瓣膜造成损伤,导致瓣膜功能异常。
例如,射频消融术可能会导致瓣膜环变硬或变形,使瓣膜无法正常关闭,从而引起血液逆流或瓣膜失效。
4. 案例四:手术后感染心脏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侵入性手术,手术后可能引发感染。
术后感染可能导致发热、红肿、疼痛等症状,并且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感染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创或更换心脏封堵器件。
5. 案例五:术后出血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
出血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不慎或心脏组织受损引起的。
严重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或输血。
6. 案例六:心脏血栓形成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心脏血栓形成的情况。
术后心脏组织受损、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等因素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可能引发栓塞,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7. 案例七:术后疼痛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术后疼痛的情况。
术后疼痛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心脏组织损伤、术后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的。
适当的镇痛措施和休息可以缓解疼痛。
8. 案例八:心脏功能下降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功能下降的情况。
手术中心脏组织的损伤以及术后的心肌缺血等因素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这种情况需要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和心脏功能支持治疗。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护理要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功能,血液易淤积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脑栓塞和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7倍,病死率增加1. 5-2. O倍,房颤对公共健康的挑战不容小觑。
心脏射频消融术在治疗房颤方面发展迅速,研究证实其节律控制的有效性显著优于药物。
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是将一根特制的电极导管送到左心房,经电极导管输入射频电流,对左心房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环肺静脉口或心房内线形消融,通过热效应造成局部心肌组织变性、坏死,破坏折返途径或异位兴奋灶,达到根治或控制房颤的目的,是房颤主要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术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不易复发、疗效确切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治疗房颤的首选,并发症发生率为6%—6.5%, 包括心包积液、急性心脏压塞、急性左心力衰竭、出血、气胸、肺静脉狭窄等,如未及时发现进行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做好术中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以脑栓塞和肺栓塞常见。
据统计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可达0.5% ~2.8%[6]θ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和血气指标的变化,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温度、颜色变化,注意肢体有无肿胀和疼痛,以便及早发现栓塞的发生。
术前充分抗凝,常规行食管超声排除左心房血栓。
术中鞘管内需高浓度肝素盐水留置,在更换电极导管时鞘管要严格冲洗。
术后24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处理。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最重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0.17%o 多发生于放置冠状窦电极、房间隔穿刺及左心房内放电次数较多时,由于局部结构异常或导管操作不当导致冠状窦静脉撕裂,左心房或左心耳穿孔造成心包,填塞;术后4h内也是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期。
心内科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并发症的护理问题摘要】目的讨论心内科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并发症的护理问题。
方法配合治疗对并发症进行护理。
结论在心内科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出现并发症时,除了一般护理与密切观察病情外,对心脏压塞患者应做好配合心包穿刺、快速输液、输血;对自主神经反射患者应降低其紧张情绪,拔管前用利多卡因对鞘管周围进行局部麻醉;对出血患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并快速补液。
【关键词】射频消融治疗并发症护理一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压塞1.相关因素与放置冠状窦电极及标测导管时操作不当、钩挂消融导管用力过大或导管张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呼吸浅表、急速,严重时病人取坐位,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发绀,心包积液量极大时可有压迫气管及食管的症状,如干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2)低血压表现:渗液积聚快,静脉压不断上升,动脉压持续下降,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典型体征为血压突然下降,颈静脉怒张,心音低弱。
3.护理措施(1)及时判断与发现心脏压塞的发生:患者一旦出现胸闷、脸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或病人先出现自主神经反射,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加重时要高度怀疑心脏压塞的发生。
(2)出现心脏压塞时,应做好:①配合心包穿刺:一旦出现心脏压塞需积极做好心包穿刺的各项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行心包穿刺术以引流出心包内的血液,增加心排血量,缓解症状。
抽出心包内的血液后需继续留置引流管,注意引流物的量及颜色,判断有无继续出血。
出血量多且持续出血,需立即做好外科手术的准备工作。
②快速输液、输血:迅速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液,以补充血容量,升高血压,同时抽血急查血型及交叉配血,做好输血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出血情况予以输血。
③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面色、血压、脉搏、心律、尿量的变化,了解心脏压塞症状有无改善,血容量补充是否适当。
在出血停止、拔除引流管后需继续监护2~3d,并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④一般护理:给予患者平卧位,要避免病人体位移动。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总结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手术采用高频电流在心脏组织内产生摩擦热,烧灼掉不正常的组织,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是在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对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一、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1.心脏穿孔:由于手术时需要刺破心脏,一旦技术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心脏穿孔的情况。
心脏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血液渗漏、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2.心律失常: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在手术中使用射频消融术是为了恢复正常的心律,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后仍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3.出血:手术时切开了血管,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
在手术中需要及时控制出血,否则会导致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4.造影剂伤害: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剂,如果造影剂用量过大或者患者对造影剂过敏,就会导致伤害。
5.心肌梗死: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可能会伤及正常的心肌,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病情。
二、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1.手术操作技术不熟练:射频消融术需要高超的手术技术,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术前评估不充分: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发症风险等应该在适当的术前评估中完全掌握,缺乏合适的准备可能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手术器械不合适:使用不合适的手术器械可能导致手术效果不佳,并且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4.术中操作不规范: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手术的规范操作,避免误伤正常组织,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5.对手术步骤和安全措施缺乏了解:过于匆忙或过于自信的手术人员,可能会忽视正确的手术步骤和安全措施,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护理经验1.精细的护理:射频消融术后的护理需要精细,全面检测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一)
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之一。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术具有治愈率高、效果持久等优点。
然而,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注意。
一、烧伤
射频消融术的本质是利用高频电流将心脏内的部分组织进行烧灼。
尽管医护人员会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但是由于人体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术后仍有一定概率出现烧伤的情况,导致皮肤灼伤和皮肤出现水泡。
二、心脏穿孔
由于射频消融术需要向心脏内部输送导管,操作过程中心脏穿孔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如果导管在心脏内部的性质上出现问题,导致穿孔的情况发生,可能会导致心脏内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三、食道烧伤
食道与心脏之间的距离非常短,因此射频消融术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触及到食道组织,从而引起烧伤的风险。
如果食道烧伤过程不严重,只需要进行一定的治疗和护理即可;但是如果过度严重,则有可能会导致食道穿孔或者梗阻等情况的发生。
四、肺不张
由于射频消融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容易出现
呼吸困难、肺不张等情况。
此外,如果手术后患者术后卧床不久便恢
复了正常活动,不仅会引起伤口出血的概率增大,还可能会导致肺不
张的发生。
In conclusion,虽然消融术的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不
能忽视。
因此,在接受手术前要仔细阅读医生给出的手术风险告知书,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配合和信任,遵从医生的各项规定和指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1)射频消融术并发症是指在射频消融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它是治疗的风险之一,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治疗前了解并充分考虑。
以下是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相关内容:一、术前准备不充分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不能耐受射频能量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术前准备不充分是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心跳过缓或过速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过缓或过速的症状。
这是由于射频能量对患者心脏组织的刺激导致的。
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监测和观察,以防止心脏功能异常。
三、出血和血栓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出现出血和血栓,并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中医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出血情况,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出血扩散。
对于高危患者,应在手术前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等。
四、感染射频消融术可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包括导管感染、心包炎、败血症等。
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保持手术场所干净卫生。
对于手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食管损伤射频消融术时,导管可能会刺激到食管,导致食管损伤。
对于已经存在食管疾病的患者,食管损伤的发生几率更高。
医务人员在操作时必须非常小心,避免刺激到食管。
总之,射频消融术并发症虽然发生的几率不高,但依然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在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仔细操作,避免发生并发症。
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心内科射频消融手术的效果、并发症和风险评估心内科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通过使用射频能量对心脏组织进行热能破坏,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该手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心房颤动的疾病特征和危害性1.1心房颤动的特征(1)心律不规则:心房颤动是由心房肌的电兴奋不协调引起的,导致心房收缩无规律,心室收缩也不规律,表现为心律失常。
(2)心率快速:心房颤动时,心房的收缩速度非常快,每分钟可达300-600次,而且心室收缩的速度也会加快,导致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
(3)心悸和胸闷:由于心率快速和不规律,患者常常感到心悸和胸闷,甚至有窒息感。
(4)疲劳和乏力: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身体各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引起疲劳和乏力感。
(5)血栓形成:心房颤动时,心房内的血液会因为搏动不规律而容易滞留,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有可能脱落,导致脑卒中或其他器官的栓塞。
(6)晕厥和昏迷:心房颤动会导致脑血流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和昏迷的症状。
1.2心房颤动的危害性(1)增加脑卒中风险: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规律,血液易滞留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并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发生。
(2)加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时心率快速不规律,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
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全身组织和器官,造成全身性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3)增加心脏病死亡风险:心房颤动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尤其是老年人。
心房颤动可导致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风险。
(4)影响生活质量: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悸、胸闷、疲劳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可能由于症状而无法正常工作、运动和社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5)增加医疗负担:心房颤动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包括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以及可能的手术治疗等。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问题思考[摘要]目的:总结了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问题的有关资料,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临床风险,提高临床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先总结了关于冠脉损伤的相关临床报道,分析了射频消融术中的点、线与冠脉走形的关系和损伤冠脉的可能性,提出了强化冠脉损伤问题的措施。
结果:在临床诊疗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总结临床经验,采用科学的临床措施,能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问题值得广大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射频消融技术;冠状动脉损伤;临床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成功率很高,是一种安全性高的介入治疗方法,其在临床中并发症较少。
在过去临床治疗中,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除了出现常见的血栓栓塞、心脏穿孔之外,主要问题便是冠动脉损伤和传导系统损伤。
为此文章结合以往关于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相关的临床报道以及研究资料,总结了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与冠脉损伤之间的可能性,结合原有资料的研究方案提出了预防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一、关于冠脉损伤的临床报道与基础研究自从199年由Khaanalst等人报道了1例12岁小孩在消融后间隔旁道引起了右冠脉急性闭塞,最终只能通过支架治疗措施。
在2001年,也有学者报道了两例畸形儿童旁道消融之后初选冠脉闭塞。
2003年国内柳弘等人也报道了1例典型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治疗致右冠脉分支闭塞。
Paul等报道了1例关于幼儿射频消融后发生左冠回旋支完全闭塞以及Blaufox发表的关于1例小孩因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在消融的时候出现开了急性冠脉狭窄的现象。
正是因为这些报道的出现,冠脉损伤问题引起了业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不少业界人士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基础性研究。
有业界人士研究表明,通过对猪心肌注射肌射频消融之后,研究冠脉状况发现,射频消融对猪心肌造成损伤的部位产生了灰白色现象,存在凝固型坏死的特征,且周围还伴有出血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的现象;在心脏壁较薄的部位淋巴细胞的浸润范围更大,影响更突出甚至影响到临近的冠脉;在6个月之后再观察发现冠脉的内膜大大增加,使得冠脉出现狭长的厚壁,厚度增加28%左右。
应用高频心电图观察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吉文庆;施广飞;张克宁;徐伟;余洪松;曹巧兰;黄申申【期刊名称】《心脏杂志》【年(卷),期】2000(12)1【摘要】应用高频心电图 (HFECG)观察 6 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 (RFCA)前、后的高频切迹(HFN)的变化 ,以了解 RFCA对心肌的损伤情况。
结果显示 :1RFCA术后高频切迹 (HFN)显著增加(9.6± 3.5 vs2 3.3± 6 .2 ,P<0 .0 1) ;2累计放电能量越高 ,放电次数越多 ,HFN增加越明显(17.8± 5 .9vs12 .0±5 .1,17.0± 5 .0vs 11.6± 5 .2 ,均为 P<0 .0 1) ;3心房放电组的累计放电能量和放电次数明显高于心室放电组(1376 0± 85 72 Jvs2 988± 1371J,14.9± 12 .8次 vs 3.4± 2 .7次 ,均为 P<0 .0 1) ,而两组所造成的 HFN变化却无明显差异(14.4±5 .7vs 12 .0± 5 .6 ,P>0 .0 5 )。
结论 :HFECG可以早期而敏感地反映 RFCA对心肌的损伤 ,影响心肌损伤程度的因素有累计放电能量、放电次数和放电部位。
【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射频消融;心电描记术;高频;心肌损伤【作者】吉文庆;施广飞;张克宁;徐伟;余洪松;曹巧兰;黄申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R540.41【相关文献】1.应用心肌肌钙蛋白T分析射频消融所致心肌损伤及其影响因素 [J], 高东升;张善同;孙晓斐2.应用不同射频导管电极消融犬房室环处心肌组织的损伤范围及其相邻冠状动脉损伤的研究 [J], 谷宏越;石铭宇;赵永伟;尹雪松;曲秀芬3.射频消融心肌损伤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 [J], 岳玉国;赵新国;陈伟良;张月华;镇奋;吕英俊;邸军军;胡晓懿;董松武4.心脏射频消融对高频心电图的影响及其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J], 吉文庆;施广飞;张克宁;徐伟;余洪松;曹巧兰;黄申申5.心电图观察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 [J], 蔡滨宁;赵立波;祁宏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大体上有穿刺并发症、消融并发症、感染并发症、血栓并发症和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
(1)与血管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皮下淤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胸、气胸、血气胸、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
(2)消融并发症:不仅包括前述的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心包填塞,还包括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如房室传导阻滞)、周围脏器损伤(如膈神经麻痹、心房食管瘘、肺静脉狭窄等)。
(3)全身并发症:包括感染、感染性休克、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迷走神经反射等。
(4)血栓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常是由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术后制动时间较长,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栓子脱落,流向肺动脉即可造成肺栓塞。
肺栓塞引起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5)迷走神经反射反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常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对疼痛较敏感引起。
表现为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患者同时出现头晕、腹胀、不由自主地排便或排气,严重者可引起晕厥、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NEJM病例报道:60岁男士房颤射频消融后突然意识丧失,心
脏内还有“气”
60岁男性,因胸部疼痛、双臂麻木前来就诊。
就诊时,突然倒地呼之不应。
该男子既往有冠心病、房颤等,且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难道是主动脉夹层?胸腹部和盆腔CT血管造影显示,左心室、左心房内均有气体(图A);左心房内的气体与食管相通(图B)。
此外,影像结果还显示肾脏梗死,或由于空气栓塞所致;脑部未见异常,但患者丧失神经功能。
患者家属称6周前曾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房颤。
最终明确,心脏内气体源自心房-食管瘘。
心房-食管瘘是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之一,死亡风险高,首选胸部CT确诊。
此外,应避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防食管插管引起进一步的气体栓塞。
鉴于患者预后极差,家属最终放弃手术治疗,患者最终数小时后死亡。
来源:Thomson M, El Sakr F. Gas in the Left Atrium and Ventricle. N Engl J Med, 2017, 376: 68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联系电话:************。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戴剑;曹恒献;汤涌;田洁;Teo Wee Siong【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4(0)S2【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预防。
方法DSA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314例快速性心律失常。
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2 4 2例 ,房颤 2 1例 ,室性心动过速 14例 ,心房扑动 35例。
结果所有病例经射频消融治疗后总成功率为 91.8% ,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总发生率为 0 .6 3%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发生率 0 .6 3% ,气胸 4例 ,发生率 1.2 4 % ,下肢动脉栓塞1例 ,发生率 0 .32 % ,术中或术后发生迷走亢进 (表现心率减慢、出汗、血压下降、恶心、呕吐 ) 6例 ,发生率为 1.9%。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前 10 0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明显高于 10 0例后的病例 (11/ 4 )。
手术者丰富的心脏电生理和心脏影像学结构知识。
【总页数】1页(P154-154)【关键词】射频消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发症【作者】戴剑;曹恒献;汤涌;田洁;Teo Wee Siong【作者单位】南京市胸科医院心脏科;Sigapore National Heart Centre【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相关文献】1.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J], 朱文清;梁桂棋2.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J], 朱文青;蔡乃绳;周达新;周京敏;林佳雄;俞济舟3.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 [J], 孙英贤;马淑梅4.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J], 朱文青;蔡乃绳5.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影响 [J], 李晶瑶;王红;宋祥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射频消融对高频心电图的影响及其与心肌损伤的关系吉文庆;施广飞;张克宁;徐伟;余洪松;曹巧兰;黄申申
【期刊名称】《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高频心电图(HFECG)作为一种间接评价心肌组织损伤的检测手段,具有无创性、敏感性高和可定量的优点,心脏射频消融(RFCA)是目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射频电流造成局部心肌的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消融异常传导通路的目的。
本文通过监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前、后HFECG上
【总页数】2页(P374-375)
【作者】吉文庆;施广飞;张克宁;徐伟;余洪松;曹巧兰;黄申申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10008;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4
【相关文献】
1.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对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影响 [J], 郝晨曼;杨秀滨;公兵
2.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以及与心肌细胞损伤的关系 [J], 刘凡;王梅;王秉臣
3.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及其与心肌细胞损伤的关系 [J], 王梅;刘凡;王秉臣
4.射频消融术后肌钙蛋白测定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J], 杨诺;谷宏越;冯磊光;李晓光;李为民
5.微血栓对心脏的影响及肝素的治疗作用Ⅱ.循环血中有微血栓时大鼠血浆前列腺素和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J], 郭渝成;曾祖荫;张志高;梁艳;葛萍菊;金惠铭;杨诗春;张国平;刘信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