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4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无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气候变化、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比如前面讲到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就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例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再比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些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的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例如,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如图),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例如,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如图),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维持地球生命的持续存在和生态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压力和干扰后,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状态。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并且能够适应和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两个方面。
抗干扰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干扰时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的生态系统能够减缓外界干扰的影响,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恢复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干扰事件后恢复到原始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恢复能力强的生态系统能够迅速修复受损部分,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状态。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了物种多样性的平衡。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供给,维持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进化。
其次,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了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例如水资源的净化、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只有当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保障,这些生态服务才能可持续地提供给人类,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生态系统稳定性在防止环境灾难和自然灾害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减缓洪水、干旱、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三、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生物因素是指物种多样性、个体密度、生态位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物种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互补关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班级某某学号[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问题探讨:见课本P109为什么森林、草原和苔原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自主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自我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其中,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一)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
2.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3.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的能力。
2.核心:“遭到破坏,恢复原状〞3.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特征;外界干扰的特征和强度;环境条件等〔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那么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例1〗比较两种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的稳定性: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答案 B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答案 C解析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巩固提升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生态学基础(专升本)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哪项不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概念?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个体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B.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逐级递减,每一营养级大约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3、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范畴?()A.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B. 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D.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B. 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循环流动的C. 每一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要流向分解者D.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逆转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封闭的,不会流失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B.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D. 物质循环是单向的,逐级递减7、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A、森林B、草原C、沙漠D、生态系统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C.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9、以下哪种生物属于消费者?A. 藻类B. 草原狼C. 蚯蚓D. 苍蝇10、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一项属于初级消费者?A. 食草动物B. 食肉动物C. 生产者D. 腐生动物二、Ⅱ卷-填空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题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 开始的。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详解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稳定性出现的前提: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稳定性的表现: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和能量流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③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3)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②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会到破坏。
3.(1)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的原因: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②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③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②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③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发展以及走持的环境。
(2)怎样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②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对“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作者:来源:中学生物学2013年3期摘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
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
关键词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外界干扰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q-49 文献标识码e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现在许多教辅资料上还在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反的关系,也常见到图1。
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是不合适的。
虽然在人教版2001年的版本生物第二册书中确实有这样的原话:“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但是,它的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得多。
热带雨林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如乱砍滥伐),要想再恢复原状就非常困难了。
”但这是以前的观点。
现在再来看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准确的。
首先人教版2007年的版本生物第三册书中已没有上述一段话,其次在人教版2007年的版本生物必修三教师参考书中还明确指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
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是学习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后的综合知识,体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教材通过两个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阐述什么是负反馈调节。
之后,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食虫鸟与害虫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
此后,再以森林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的事例做进一步说明,涉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再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是学习掌握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
(2)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区别及其关系。
二、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实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