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景观与园林不同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有许多差异,如下所述:
1. 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庭院园林则更加注重简约、抽象和空灵的美感。
2. 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包含山水、湖泊、假山、廊、亭、楼等元素,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为简洁,通常设计成幽静的空间,以花草树木、琉璃瓦片、水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乔木、竹子等,追求四季景观的变幻和丰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一些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枯木、小型灌木等。
4. 庭院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多用于宴会、游玩、休憩等活动,也常常用于显示主人的地位和社交地位。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提供一个能够供人沉思、冥想以及举办茶道等传统仪式的空间。
5. 装饰元素: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使用彩绘、雕花、镂空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赋予庭园以华丽和精美的感觉。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使用简约的素材和形式,以自然材料、石头、木材等为主要材质。
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于封建文化的表达与展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日本庭院园林则追求简约、空灵、平和的美感,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省与静谧体验。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
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
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
浅析中日园林文化对比摘要: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也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而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而日本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园林意境;枯山水;差异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日本园林虽然受中国影响较深,但也有自己独到之处。
1.中日园林各自的特色1.1中国园林意境特点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最高标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之思想的体现。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园林设计的原则。
“天人合一”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表现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形态。
其次体现在“山因水活,水随山转”。
中国园林中,山与水在空间上隔相呼应,形成了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经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之间,只有流动着的水,才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只有活泼泼的水,才能给园林带来流动的气息。
山赋予水以形,水赋予山以活力,山与水的结合给予园林的空间与倒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美。
山与水的结合,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宇宙观。
此外,中国园林之中,每件物品,包括树木、花卉、建筑、文字、匾额、刻石都非常地精致,把他们的安置经过艺术处理,既能发挥自己本身的作用(如匾额,增加文化气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烘托物镜,幻化出意镜。
空间的布置与分割,非常巧妙,在整个园林的意境中处理得非常得体。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叠石是园林的骨架,理水是园林的脉绪。
石头坚硬,刚强,有着坚硬的外表;水,忧愁含蓄,给人静谧的感觉,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艺术处理之后,两者相得益彰。
同时坚石、怪石作为骨架能寄托主人的感情。
流水荡漾也能代表主人的情趣。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1 造园环境比较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
国土环境指的是白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
国民环境,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不同点非常明显。
结论:(1)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日本古典园林的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进一步差异:在国土面积上,中大日小,在山水方面,中大日小。
这些不同,反映于园林上即是中国的面积大,规模宏伟,而日本的面积小,规模小巧。
1 造园环境比较(2)在纬度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日本南北跨度小。
这一点反映于园林之上就是中国的南北园林风格差异大,而日本的南北差异小。
(3)在气候方面,中国大部分疆域属大陆性气候,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
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洪水灾和旱灾等大陆性灾害为主,而日本则以地震、水灾、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的灾害为多。
这些不同,反映在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
(4)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人。
于是,与模山范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领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
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
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
2 园林类型比较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
(1)在隶属关系上,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但是,中国皇家园林的气势胜过私家园林,在日本园林中,私家园林的气势胜过皇家园林。
就私家园林而言,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而日本的私家园林则表现为武家园林。
从枯山水庭园看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庭园之一的就是”枯山水”庭园,它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
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京都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庭院、银阁寺庭院、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
京都的龙安寺方丈南庭更是枯山水庭园的经典之作。
“龙安寺”原是德大寺家的别墅,在德宝2年(1450年),让给了细川胜元,细川胜元死后改为寺院。
龙安寺在持续10年的应仁之乱时被烧毁,细川胜元之子细川政元于长享2年(1488年)重建该寺,宽政9年(1797年)因火灾方丈、佛殿、开山堂等被毁,现在的方丈堂是当时将西源院的方丈改建而成的。
龙安寺的寺名也源自细川家族的历史。
龙是细川家的守护神,为了给飞来的神龙寻觅安息之所,细川胜元将自己所见的这座寺院命名为龙安寺。
龙安寺属日本佛教中禅宗的临济宗寺院,是有大云山之称的名刹。
方丈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十分著名。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
在日本的廉仓和室町时代,是禅宗在日本最发达的时期,以禅意为原点的枯山水庭院开始深入民心。
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浅析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不同作者:戎鹏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7期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差异,了解中日园林之间的异同。
其主要体现在布局关系、构成要素、浏览方式、意境。
通过对比,产生对中日园林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造园手法;对比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33-01中日两国分属大陆文明和岛国文化。
中国以山水为根本,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毛。
国土广大本国的山川水岳本身就大,园林相对较大,多仿景。
日本传统园林有三类:筑山庭、平庭、茶亭。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池泉式庭园(后期为回游式庭园)、枯山水庭园、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
中国的园林分为三大体系,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规模较大,气势恢宏,私家园林规模相对较小,小巧玲珑,寺观园林多在深山或舍院中(魏晋南北朝时有舍庭院为寺观),景色优美,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十分景色属僧家”之称。
一、地理决定文化的发展及走势两国地理环境不同,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
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
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这样的条件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
中国逐渐成为农耕文明主导的农业大国,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
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二、从布局形式解析中日景观特点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
中日园林的比较摘要:园林,是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栖息之所。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是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体现东方园林精致、典雅、人文的特点。
而且中国的园林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的兼收并蓄,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主要从园林历史、园林文化和园林类型三大方面对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而得出中日园林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似之处。
关键词:园林历史;园林文化;传统园林;园林景观;比较一、中日园林历史比较(一)园林历史长短中国皇家园林首开园林的历史纪元。
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商时代,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囿[1] 。
也就是说,中国园林至今已有3400年的漫长历程。
另外,私家园林里的贵族园林和富商园林,至今也有2100多年的历史。
寺院园林始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南北朝,至今约有1400年的历史。
日本也是皇家园林首先揭开日本造园史的历程表。
日本的最早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最早史实是,公元402年,即日本的履中天皇三年,“天皇的两枝船漂浮在设矶的池中,皇妃来游。
”由此看来,日本的造园史至今不过1600年左右的历史。
再从私家园林来看,日本的私家园林虽然表现为武家园林,而且武人集团第一个大将军源赖朝创立最早的镰仓幕府是1192年到1333年,但是,私家园林的历史至今约1400多年。
寺院园林平安后期的净土式佛教寺院园林,至今约1000年的历史[2] 。
(二)园林起点形式中国园林的原始起点囿的形式持续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由养殖观赏动物的囿、种植树木的园和种植瓜果的圃发展到今天意义上的苑园,其间经历了殷商、西周,直到春秋战国才定型,这段时间差不多有1200年[3] 。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园林的雏形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式。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
由于日本文化是直接从中国成熟的阶段成功的输入,其中当然也就包括园林文化。
因此,日本史书记载的园林形式,一下子就从成熟的可居可游的园林形式开始,没有经过艰苦而漫长的奋斗[4] 。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一、设计理念:
中园注重意境的体现,追求“山水”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强调“造境思想”,追求自然与人为之融合,以山石、湖泊、亭台楼阁等为主要景观元素,通过布局、植物、石雕等方式营造一种沉静、庄重的氛围。
日园注重几何艺术和建筑的规整、对称和精确,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精确计算与合理利用,注重建筑的表现力和细节的精心处理。
以鲜花、盆景、水池等为主要景观元素,追求精致、纤巧、雅逸的空间布局。
二、景观元素:
中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展现,强调山水的自然形象。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山石、水池、草坪、园林门、廊道、亭台楼阁等。
在布局上以“山、水、路、景、物”为基本要素。
日园注重建筑的规划、修整和利用,强调建筑艺术的表现。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建筑、石块、盆景、花卉、水池等。
在布局上追求对称、均衡和序列感。
三、空间布局:
中园布局通常以曲径通幽为主,强调环境的自然与诗意。
布局上常采用弯曲、蜿蜒的小径、回廊、水流等,以追求宁静、幽
深的空间感。
日园布局通常以几何形状为主,强调对称布局和精确计算。
布局上常采用直线、交叉点、对称轴线等,以追求整齐、有序的空间感。
总的来说,中日园林在设计风格、理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差异。
中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自然和人的融合,注重自然意境的体现。
而日园以几何美和建筑艺术为主题,追求精致、纤巧的空间布局。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概述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作为东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水景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中日园林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儒道佛哲学的融合以及情感的抒发而著称。
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注重山水画的还原,通过假山、流水、湖泊等元素,将山水自然景观巧妙地还原于有限的空间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反映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超脱思想,赋予园林以深厚的哲学内涵。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强调内省、禅意和抽象审美。
日本庭园常采用枯山水的设计,通过砾石、沙子、小石等抽象的元素模拟山水景观,追求抽象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日本古典园林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常作为茶道场所存在,强调清净和平静的氛围。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不同文化和哲学背景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进一步拓展对东亚园林艺术的认知。
01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特色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中式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调,追求山水和谐的境界。
这一特色体现在山、水、假山、池塘等元素的精心搭配上。
假山巧妙地模仿了自然山石的形态,使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
水池和流水的运用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感,倒映出天空、建筑、植物,为园林景致增色不少。
通过山水元素的融合,中式古典园林创造了一种宛如仙境般的理想风景,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中式古典园林在假山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假山是园林中的核心元素,不仅作为装饰,更是承载文化和哲学内涵的媒介。
假山的形态各异,有的寓意山水,有的抽象出动植物形象,有的表达了人生哲理。
它们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象征长寿、避邪、追求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假山成为园林中令人津津乐道的焦点,也让人们在其间领略到文化的深度。
中日景观园林设计的比较
相对于西方景观园林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由于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下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然而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消极的一面。
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
3)中国园林漾漾充溢着诗情画意;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创造
二、日本园林的特点:
1)、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2)、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三、造就中日景观园林不同的因素:
1、从种类而言
日本:模仿苏州园林的元素过多,整体十分拘紧,不大气,很烦琐。
中国:园林构景有疏有密,有明有安,表现出强烈的东方特色,给人无限的美感
2、环境的不同
大陆(中国)和海岛(日本)的差别。
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3、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
中国:
1)、中国皇家园林是在为皇室服务,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
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2)、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
3)、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
日本:
1)、日本皇家园林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
但日本皇家园林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
2)、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3)、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4、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1)、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
装饰华丽,建
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中国园林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在山水方面,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
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2)、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
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
日本园林用较虚较薄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
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
日本园林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
日本园林绿化多且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显出日本人比较谦虚和谨慎。
3)、从总体来看,中国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
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
5、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两国的园林虽然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两家却各自有不同的发展。
1)、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2)、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日本则在
形象和抽象之间。
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
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四、中日景观园林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