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日园林之差异与内涵浅析李维之发表时间:2019-06-20T10:41:38.0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李维之[导读]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和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经过世代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中国的儒化人文山水园;日本民族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艺术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佛化自然山水园。
差异因素1:地理环境的不同中日两国地理环境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形成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
中国自然景观巨大而瑰丽,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
中国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山岳风景资源和水域风景资源。
正是这秀美壮丽的河山,培养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山水审美意识,也成为中国园林模山范水的蓝本。
水景取象多为江河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而山景取象,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蓬莱仙山为蓝本。
日本地形狭长,四面环海,拥有优美而丰富的海岸线。
多丘陵、湖泊、温泉,但也多火山地震。
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坚韧顽强又虚心好学的性格,体现在园林创造中,日本园林具有很鲜明的兼容特性。
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发展。
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
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但与中国巨大而瑰丽的自然景观相比,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因此日本园林更偏重于追求小巧而亲切的风味。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很大。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有许多差异,如下所述:
1. 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庭院园林则更加注重简约、抽象和空灵的美感。
2. 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包含山水、湖泊、假山、廊、亭、楼等元素,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为简洁,通常设计成幽静的空间,以花草树木、琉璃瓦片、水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乔木、竹子等,追求四季景观的变幻和丰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一些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枯木、小型灌木等。
4. 庭院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多用于宴会、游玩、休憩等活动,也常常用于显示主人的地位和社交地位。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提供一个能够供人沉思、冥想以及举办茶道等传统仪式的空间。
5. 装饰元素: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使用彩绘、雕花、镂空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赋予庭园以华丽和精美的感觉。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使用简约的素材和形式,以自然材料、石头、木材等为主要材质。
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于封建文化的表达与展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日本庭院园林则追求简约、空灵、平和的美感,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省与静谧体验。
浅析中日园林文化对比摘要: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也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而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而日本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园林意境;枯山水;差异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日本园林虽然受中国影响较深,但也有自己独到之处。
1.中日园林各自的特色1.1中国园林意境特点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最高标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之思想的体现。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园林设计的原则。
“天人合一”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表现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形态。
其次体现在“山因水活,水随山转”。
中国园林中,山与水在空间上隔相呼应,形成了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经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之间,只有流动着的水,才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只有活泼泼的水,才能给园林带来流动的气息。
山赋予水以形,水赋予山以活力,山与水的结合给予园林的空间与倒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美。
山与水的结合,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宇宙观。
此外,中国园林之中,每件物品,包括树木、花卉、建筑、文字、匾额、刻石都非常地精致,把他们的安置经过艺术处理,既能发挥自己本身的作用(如匾额,增加文化气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烘托物镜,幻化出意镜。
空间的布置与分割,非常巧妙,在整个园林的意境中处理得非常得体。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叠石是园林的骨架,理水是园林的脉绪。
石头坚硬,刚强,有着坚硬的外表;水,忧愁含蓄,给人静谧的感觉,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艺术处理之后,两者相得益彰。
同时坚石、怪石作为骨架能寄托主人的感情。
流水荡漾也能代表主人的情趣。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是两个国家的传统园林艺术,反映了两国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追求。
虽然中日庭院都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它们在设计、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的比较与研究进行探讨。
中日庭院的设计理念不同。
中式庭院强调自然与人工结合,注重营造和谐平衡的氛围。
中式庭院通常采用"借景"的手法,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园林中,使人与自然产生一种和谐共生的感觉。
而日式庭院则强调极简与自然,追求“寂静”和“清雅”的氛围。
日式庭院常常通过修剪植物、布置石块和水池来表达自然的美感,强调空间的宁静与静谧。
中日庭院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式庭院通常采用“四水分院”的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种植花木,形成四季有花开的景观。
中式庭院还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转折感,通过廊桥、亭台和假山等元素的使用,使园林空间更加丰富多样。
而日式庭院则常采用“一线式”的布局,即一条曲线形的小径穿越整个庭院,将庭院分割成不同的景观区域。
日式庭院注重空间的开合变化,强调线条的流动感和空间的错落有致。
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式庭院常运用凉亭、廊桥、假山等传统建筑元素,强调建筑与景观的结合。
中式建筑注重形体的平衡和比例的和谐,建筑色彩多以红、黄、绿为主,给人以热闹繁杂的感觉。
而日式庭院则强调建筑的简洁与自然,体现出日本人民对简约和朴实生活方式的追求。
日式建筑常采用木材、竹子和泥土等天然材料,色彩自然素雅,融入自然环境,给人以宁静、幽雅的感觉。
中日庭院在设计、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式庭院强调和谐平衡、层次感和建筑景观的结合,注重表达华丽与热闹;而日式庭院强调自然简约、空间开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宁静与静谧。
通过对中日庭院的比较与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两个国家的庭院文化,丰富我们的艺术视野和审美体验。
中日园林的比较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差异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系统,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像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久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渐形成了拥有日本文化性格特色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很多方面又有着差异 .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系统。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讨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表现。
但是,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久熏染和浸透的过程中,也不停经过自己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渐形成了拥有日本文化性格特色的园林艺术。
下边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色作出比较和剖析,并就其成因进行研究。
第一,中日两国园林按种类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着重于皇家和私人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着重于寺院和私人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隆重典雅、华贵大方。
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宽阔,轴线显然,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人园林的特色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重,山体矮小,水面狭小,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显然,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在表达上,较少表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联合,形成以儒、道、佛联合的特色。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不过经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人园林,风格显然,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重。
靠园林自己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随和氛,不一样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文章根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照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川园。
但中国园林着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倾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一、设计理念:
中园注重意境的体现,追求“山水”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强调“造境思想”,追求自然与人为之融合,以山石、湖泊、亭台楼阁等为主要景观元素,通过布局、植物、石雕等方式营造一种沉静、庄重的氛围。
日园注重几何艺术和建筑的规整、对称和精确,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精确计算与合理利用,注重建筑的表现力和细节的精心处理。
以鲜花、盆景、水池等为主要景观元素,追求精致、纤巧、雅逸的空间布局。
二、景观元素:
中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展现,强调山水的自然形象。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山石、水池、草坪、园林门、廊道、亭台楼阁等。
在布局上以“山、水、路、景、物”为基本要素。
日园注重建筑的规划、修整和利用,强调建筑艺术的表现。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建筑、石块、盆景、花卉、水池等。
在布局上追求对称、均衡和序列感。
三、空间布局:
中园布局通常以曲径通幽为主,强调环境的自然与诗意。
布局上常采用弯曲、蜿蜒的小径、回廊、水流等,以追求宁静、幽
深的空间感。
日园布局通常以几何形状为主,强调对称布局和精确计算。
布局上常采用直线、交叉点、对称轴线等,以追求整齐、有序的空间感。
总的来说,中日园林在设计风格、理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差异。
中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自然和人的融合,注重自然意境的体现。
而日园以几何美和建筑艺术为主题,追求精致、纤巧的空间布局。
34艺术论丛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张芷瑜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均属于东方古典园林体系,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自然环境,园林类型特点差异的对比,分析造成两国园林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园林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对比一、环境差异中日两国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在自然环境上却大相径庭。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地形地貌较为丰富。
日本为海岛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较小,山地、水面多,平原少。
早期中日园林均以山水为骨架,发展后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气候方面,日本地处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雨充沛,温暖且潮湿。
植被种类丰富,甚至连苔藓和蕨类植物都可作为元素参与到造园活动中。
温暖的气候使得日本的建筑均不采用实墙,而以柱,围栏,拉门拉窗等形式来分割空间。
通过拉门拉窗的开合来连通室内外空间。
中国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以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且南北跨度大,使得南北方园林之间还存在差异。
北方园林以防寒为目的形成厚重,庄严的风格。
南方园林则以通风,采光为主。
北方园林植被较少,分布稀疏,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南方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余北方。
二、中日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差异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日本园林的早期设计主要借鉴了中国样式,其分类与中国几乎一致。
而后由于日本本土“和风”文化盛行以致园林风格渐渐与中国产生了差异。
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灵囿”至19世纪末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已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发展。
如:因山构室、朴素典雅的避暑山庄。
西方造园技艺与复层山水结合形成的圆明园等。
皇家园林最大特色在于规模宏大、建筑按等级划分、无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设计上轴线关系明确且功能多样化,如:狩猎、祭祀、政务、居住、看戏等。
私家园林则多在江南地区,整体面积小、气质清高风雅。
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作者:张芷瑜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均属于东方古典园林体系,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自然环境,园林类型特点差异的对比,分析造成两国园林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园林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对比一、环境差异中日两国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在自然环境上却大相径庭。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地形地貌较为丰富。
日本为海岛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较小,山地、水面多,平原少。
早期中日园林均以山水为骨架,发展后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气候方面,日本地处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雨充沛,温暖且潮湿。
植被种类丰富,甚至连苔藓和蕨类植物都可作为元素参与到造园活动中。
温暖的气候使得日本的建筑均不采用实墙,而以柱,围栏,拉门拉窗等形式来分割空间。
通过拉门拉窗的开合来连通室内外空间。
中国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以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且南北跨度大,使得南北方园林之间还存在差异。
北方园林以防寒为目的形成厚重,庄严的风格。
南方园林则以通风,采光为主。
北方园林植被较少,分布稀疏,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南方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余北方。
二、中日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差异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日本园林的早期设计主要借鉴了中国样式,其分类与中国几乎一致。
而后由于日本本土“和风”文化盛行以致园林风格渐渐与中国产生了差异。
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灵囿”至19世纪末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已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发展。
如:因山构室、朴素典雅的避暑山庄。
西方造园技艺与复层山水结合形成的圆明园等。
皇家园林最大特色在于规模宏大、建筑按等级划分、无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设计上轴线关系明确且功能多样化,如:狩猎、祭祀、政务、居住、看戏等。
私家园林则多在江南地区,整体面积小、气质清高风雅。
简析中日园林的异同——以日本六义园为例1:六义园概要六义园位于东京市文京区本驹入6-16-3号,是江户时代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侍臣柳泽吉保(1658-1714)于1695起历七年时间所创建的。
吉保从小侍奉纲吉,1680年纲吉继任大将军后成为近臣、川越城主和老中格、首席老中、甲府藩主等执掌幕府实权,直至纲吉死后方引退。
六义园是吉保在职时纲吉赠送给他的土地建造起来的庭园。
在吉保死后,园林衰败,曾一度有人修复过,但后来再次荒废,特别是在明知维新期间几乎全部荒废。
明治21年(1888年)被三菱公司创业者岩崎弥太郎买下作为私家别邸。
昭和13年(1938年)弥太郎的长男久弥,将六义园捐赠给了东京市(现东京都),现作为国家指定特别名胜古迹开放。
六义园面积87809平方米,是舟游和回游结合的园林,全园以水池为中心,“一池三山”象征神仙岛。
据说德川纲吉是江户时代学问最深的大将军,柳泽吉保是他的儒学弟子,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师徒。
吉保善于歌道,因为《诗经》分六类:赋、比、兴、风、雅、颂为典,于是取名六义园。
又以著名和歌《万叶集》和《古今集》为典,造园中八十八景。
因此,六义园又以文人园林而著名。
受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影响,六义园中岛水中有一处岩岛,又名蓬莱岛。
不仅如此,园中跨越水面的桥梁很多,有田鹤桥、渡月桥、藤浪桥、白鸥桥、千鸟桥、山阴桥等!田鹤桥是连接中岛与东岸的桥,以木为梁架,上铺土覆苔,成为全园最有韵味的桥梁。
2: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2.1:类型的比较中国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文人园林为代表,面积一般较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曲折狭窄,且注重园林的意境之美。
由于日本自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近千年中都是由将军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家园林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林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在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六义园是江户时期的武家园林,较之中国苏州的网师园,其面积更大,建筑更少,水面更开阔,自然意味更重。
中日园林的比较分析中日园林是东方园林史上的关键。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由“人型与天型”、“私家园林与寺庙园林”、“动游与静观”三个方面为切入口,并分别列举各园林要素加以论证,试图探究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差异,进而开拓建园造景的新思路。
标签:园林艺术;枯山水;禅道;茶道【引言】东方园林以其独特的秀丽、含蓄的气质而闻名于世,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又可谓是东方园林之精粹,探究两国园林艺术的差异,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着深刻的意义。
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曹林娣的《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就曾指出,在中国的隋朝至盛唐时期,日本就大量引荐,乃至“全盘吸收”中国的汉文化。
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积淀与过滤消化,日本园林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其本国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这使得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分析比较中国和日本的园林史、研究两国各自的园林雏形,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两国园林文化的差异渊源。
【一】中日园林的历史比较◎中日园林史时间比照表一、先秦汉魏六朝——日本大和时代园林以上是我根据《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的相关論述总结出的中日园林史的时间对比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日本上古的大和时代,正好对应中国的先秦、汉、魏和六朝时代。
中国的原始先民思想中蕴含着“自然崇拜”,这样的原始崇拜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形成。
这一时期,中国儒家的人本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逐渐确立。
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影响着秦汉帝王,他们将自然山水摹写到园林中,模山范水,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的雏形。
而这个时期的日本崇拜多神,而日本的神道也是其历史上的原始宗教,是对日本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力量之一。
因此,日本用来祭祀神灵祖先的岩座和神池,自然地成为了日本园林中石组和水池的雏形。
二、隋唐——日本飞鸟、奈良园林隋至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在艺术、文化、修养上都高度发达。
中国的园林与成熟的诗画艺术相结合,这也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中日古典园林是东亚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风格、技艺和意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从文化交流和东亚园林比较的角度来看,探究中日园林的异同之处是很有意义的。
在我看来,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风格差异、技艺不同以及意义不同。
首先,中日古典园林在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景观为切入点,以强调山水间自然的呼应为主要特点;而日本园林则更注重建筑和自然风景的结合,侧重于营造现实而和谐的空间。
中式园林通常使用渔翁洲、借景、压轴、对景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自然景观和恬静、宁静的气氛;而日本园林因其空间有限,更注重地面和植物的布局,营造出精致、自然的景观,强调至上的和谐感。
其次,中日古典园林在技艺上也存在很大不同。
中国园林注重建筑工艺和雕刻艺术,追求精致、华丽的效果;而日本园林则注重意境和细节的把握,以精致的灯笼、摆设、花架等元素体现出其美学追求。
在石头的运用和雕刻方面,中国园林追求更大更重的石头,注重石头表面的透彻纹理和雕刻品质;而日本园林则更注重石头的自然、精细,追求简约而自然的美学趣味。
最后,中日古典园林的意义存在差异。
中国园林注重意境和富有内涵的文化价值,整个空间更具有人文和宗教性质;而日本园林则注重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在狭小的空间内推崇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在自然中寻求灵性的提升。
日本园林具有强烈的禅宗思想和精神内涵,传承着日本特有的文化诠释方式。
总结起来,中日古典园林在风格、技艺和意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究其原因,可能与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
虽然中日古典园林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种园林中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比如,两种园林都以“隐逸”的意境为追求,都注重植物、山水和建筑的结合,强调空间和谐。
这些共通点,可以看做是东亚园林文化的某种本质特征和在不同文化中共存的某种相通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
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
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
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
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
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
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海岛。
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
进言之,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化之对比。
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日本的国土面积也决定着中日古典园林的规模,而且两国的地形差异决定中日古典园林的体量和特征。
中日两国的气候差异决定其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于是形成了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园林建筑小巧玲;岭南气候炎热,园林建筑疏朗俊秀。
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以此适应炎热气候。
在树木方面,中国园林树木较少,多为自然式的种植,南北的地理气候差异也表现在植物种类上的差别。
日本雨量充足,可用林木资源丰富,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
下图为日本栗林公园里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营造的一处景观。
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大。
于是,与模山范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颉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
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
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
二中日古典园林在园林类型方面的差异
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时代变迁,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
往往是有些类型中国有,而日本没有;有些是中国没有,而日本有;有些是有一方较重视,另一方较轻视。
为了便于比较,只有采用有该类型的一方为标准进行对比。
比如,在园林属性方面,中国偏重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日本则偏重于寺院园林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气势大、轴线明、装饰浓(例如:北京天坛);日本的皇家园林气势弱、中心式、装饰素(例如:日本桂离宫)。
中国寺院园林风格不明显,依附于文人园(灵隐寺);日本寺院园林风格明显,独立于三大园林(金阁寺)。
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日本私家园林表现为武家园林。
而在地域分布方面,中日古典园林都存在南北园林地域差,中国的差异比日本的大。
中国古典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颐和园)、江南园林(狮子林)和岭南园林(可园)。
三中日古典园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日园林产生顺序都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日园林走的分别是儒化和人工化道路,佛化和自然化道路。
中日园林发展都是源于中部,再向南北扩展成为地域风格。
中国园林产生早于日本园林。
中国园林产生发展属渐变型,如皇家园林的苑囿型持续时间近千年;而日本的属突变型,苑囿型园林没有持续多久就又从中国引进新的园林形式和技法,而且很快趋于成熟。
中日园林起始点分别为囿和苑园,后者是前者的进化体。
随后,中国园林向人文的儒家方向发展,日本园林向人文的佛家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大致经历了园、圃、囿—建筑宫苑—自然山水园—写意山水园—诗画天人园五个历史阶段,五个阶段的发展较为纯粹。
日本园林历史阶段大致有七个:苑园—池泉式自然山水园林—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式园林—带枯山水的回游式池泉园—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池泉园以及由枯山水发展来的石庭—茶道和园林结合的茶庭—带茶室与枯山水的回游式池泉园。
中国园林的儒化方向终极是天人合一,而日本的佛化方向终极却是人佛合一。
中日古典园林皆终迄于现代公园。
四中日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方面的差异
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共为中日哲学支柱的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的此消彼长的结果。
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上升到象征和抽象,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
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
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园林则在形象和抽象之间。
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园林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
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五中日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方面的差异
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而且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现工艺上的人巧。
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
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
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
从总体来看,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
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极力尊重自然造化,很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在山水方面,日本园林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
在植物方面,日本的绿化多,并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显出日本人的谦虚和谨慎。
总体上看,日本园林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
造园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着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在一些特殊造园手法中,主要指风水及禁忌。
园林的风水和禁忌在中日两国园林中都有所表现。
中国人更偏向于南北轴线上的负阴抱阳,重在堆山以象青龙白虎和玄武,在藏风聚气,偏于以山藏风。
而日本人则更趋向于环山积水上的负阴抱阳,重在积水以象朱雀,藏风聚气中偏于以水聚气。
从园林的理论上看,日本的园林书籍提及风水内容远甚于中国的园林书籍在风水方面的内容。
另外,中国园林的有法无式的理论表现在园林上是较少的禁忌约束,而日本园林则由于自然灾害、社会战争、宗教盛行而表现为园林中石忌、山忌、水忌、木忌很多。
六总结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比较》这本书的学习,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从园林的表面现象了解了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现象,深入了解了园林现象差异性的本质。
这种本质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园林的周围环境之中,也存在于造园的人物、时代、思想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所决定的特殊的具体造园技法之中。
这对于以后我们将古典园林的传统要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现代设计中,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园林的精神元素表达出来,也需要我们对传统园林的各个要素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刘庭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