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 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41
1、《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是高一新生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怎样学习文言文;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达到“双重结构”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思想道德教育。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2. 人物形象分析3. 写作手法探讨4. 思想道德教育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人物形象的记忆与分析。
3. 写作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
2. 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与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写作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简介《史记》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课文朗读与解析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文本。
2. 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主要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4.4 写作手法探讨1. 引导学生识别课文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效果。
4.5 思想道德教育探讨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思想道德教育。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应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5.2 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意见。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2.分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领会其中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提炼历史智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吗?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等人物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四、课堂小结2.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廉颇和蔺相如?二、课文分析1.分析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冲突。
2.分析廉颇、蔺相如如何化解矛盾,以及他们的高尚品质。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处理方式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廉颇、蔺相如的智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的短文。
2.深入思考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冲突和化解方式,你们有什么收获?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团结协作、宽容大度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觉得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廉颇、蔺相如的智慧。
3《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史记》和司马迁有关的文学常识。
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通过矛盾冲突和传神的语言、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态度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2.分析文中的细节和语言描写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内在联系,体会蔺相如“智"“勇”的表现。
教学方法:赏读法、诵读第一课时导入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和伟大的文化使者。
他创立了纪传体的史学体例被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他被称为“史圣"。
他是谁?他写了什么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
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
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
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
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
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
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
此后即着手著史。
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
太始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
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
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
【知识与技能】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题思想、情节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鉴赏人物传记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人物传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