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教案

第四章 教案

第四章 教案
第四章 教案

教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题: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型:新知课

周次:6 课时:2

授课时间:2014年4月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结合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确定)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以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历史关联。

教学重难点分析: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重大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第四章社会主文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

建设服务。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历史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1)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含义和特点。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内部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指出:“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具体方针、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4)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 提出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背景。

(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2)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2.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主要内容。

(1)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2)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这不仅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3)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重要意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5.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

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

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毛泽东则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

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本章小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

历了严重曲折。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思考与练习: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新汇总

动 讲授新课四.水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 1.水体污染源 a.工业“废水、废渣、废气”任意排放; b.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c.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2.水污染的危害: a.直接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水域中养殖 的生物,会使人中毒、治病或死亡; b.被污染的水用来灌溉,会影响人类的生态环境; c.水体污染加剧了相关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危机。 3.水污染的防治 (1)加强水质监测; (2)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工业三废的综 合处理和利用; (3)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4)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洗涤时改用无磷洗涤剂, 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5)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污;加强船舶航行的管理。 节水徽记 阅读 阅读 3分钟 5分钟 200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新千年起用的“国家 节水标志”,同时也是节水型节水器具的标识

活动 导入 新课 [设疑引入]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阅读3分钟 讲授新课一.水的净化方法 1.沉淀法:加入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有吸附 性,使悬浮物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过滤法(用沙层或活性炭过滤):将溶于水的物质与 不溶于水的物质分开,即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注意:活性炭除了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 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色素等,活性 炭吸附杂质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胶凝、过滤、曝气(空气氧化)、 杀菌(通入氯气、臭氧、二氧化氯)。 [阅读]课本107页“自来水生产过程” 注意:曝气、杀菌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经过净化的水只是干净的水,不是纯水。 二.水的纯化方法---蒸馏 1.蒸发操作: a.仪器: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 b.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 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 2.蒸馏操作:在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硬水, 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得到蒸馏水。 说明:沸石或碎瓷片的加入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垫 石棉网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蒸馏后得到的水是 纯水。 蒸馏是净化水程度最高的方法。 说明:河水、自来水、矿泉水不是纯水,蒸馏水是纯 水。 讨论 交流 观察 活动 阅读 观察 活动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第4章体育与社会适应word教案

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掌握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本章学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无论是学生身体的发展、体能的增强,还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都需要通过具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才能实现;而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一、本章内容与结构及其要点 (一) 内容与结构 本章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崇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等内容。具体内容结构如下: 五、教学建议 (一)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社会学的角度介绍了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即提高人的社会 适应性) 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主要的知识点有: 1.知识点 知识点①──“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要说明了人由自然的人(或者生物的人) 向社会的人(即人的社会化) 的转化及其必然性,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等问题。该知识点的介绍比较通俗易懂,一般学生都能看懂,但有些学生对该知识点未必能够真正领会。因此,教学中在运用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知识说明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引用有关具体实验范例,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 知识点②──“体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等要点。这些要点的介绍比较简捷,因此,教学中需要注意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如在说明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的问题时,应在着重说明体育活动具有交往性特点的同时,补充说明这种交往活动具有娱人性、有助于建立人的友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消除孤独感、改善人的性格等特点,以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娱心、健心等方面的功能。 知识点③──“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主要说明了体育活动的角色扮演和规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法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这

毛概2018版第四章教案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这些错误的东西,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4章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_2003教案

第4章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Word 2003的基本概念; 2.掌握Word 2003的基本操作文档的基本操作、设置文档的格式,图文混排,制作表格,样式与模板,打印文档等; 3.能够使用Word 200处理文档、制作表格等。 二、教学内容 1.中文Word 2003概述 2.Word 文档的编辑 3. Word 文档的版面设计 4.图文混排 5.样式与模板 三、重点与难点 掌握文档版面设计、图文混排的方法,以及表格的使用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例上机操作。 五、教案正文 4.1中文Word 2003概述 4.1.1 中文Word 2003特点 1. 先进的文字编辑方式 2. 格式编辑更灵活 3. 模板、向导及样式使用便捷 4. 图文混排功能更强大 5. 表格处理更优化 6. 传真、电子邮件与Web功能更强 4.1.2 中文Word 2003的安装、启动与退出 1.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要求Windows 2000以上版本,或者Windows XP或更高版本。 2.硬件环境 能够正常运行以上操作系统的硬件需求:

●处理器:Pentium III 266MHZ或同等处理器以上的CPU。 ●内存:建议使用128MB以上的内存。 ●硬盘:典型安装需要260MB,这个数字会随着用户添加或删除组件而相应增减。 在安装完成并开始运行后,至少仍需近百兆的空间作为Windows的虚拟内存,以便存放Word在打开文档时创建的临时文件。 ●CD-ROM:8倍速或以上倍数。 3.安装 (1) 将光盘放入光驱中。 (2)一般情况下安装程序将自动启动。如果安装程序未启动,可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在光盘中找到Setup.exe安装程序并双击它。 (3)按照屏幕提示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安装类型即可。安装完成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就可以使用Office 2003了。 4. 启动与退出 (1) 启动 启动Word 2003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种启动方法: 方法一:利用“开始”菜单启动Word 2003,操作步骤是: ①单击Windows 桌面底部的“开始”按钮,显示开始菜单。 ②在开始菜单中选择“程序”,弹出程序子菜单。 ③在程序子菜单中单击Microsoft Office 2003中的 方法二:利用“Word图标”启动Word,具体操作步骤是: 在Windows桌面中找到Word图标,并双击该图标。 (2)退出 ⑴单击Word 2003应用程序窗口的关闭按钮。 ⑵单击Word 2003应用程序窗口的“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4.1.3 中文Word 2003主窗口的基本组成 在如图4-2所示的窗口中可知,中文Word 2003主窗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栏 2. 菜单栏 3.工具栏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 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 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教案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概念、特点及操作步骤,掌握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下的账务处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概念、特点及操作步骤。 ◇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下的账务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讲解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课时】 理论教学课时:实作教学课时=2:4 【教学过程】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特点及账簿组织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程序。 (二)特点: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三)记账凭证、账簿组织:(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基本相同) 记账凭证可采用专用记账凭证格式(即: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格式。 账簿设置一般包括: 现金日记账 (三栏式) 银行存款日记账 总分类账 明细分类账 (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步骤 (一)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5.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7.期末,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与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8.期末,根据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二)程序图: 表示填制、登记或编表 表示核对 三、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 “会计科目”——本单位核算所使用的有关账户名称。 “借方”——记账凭证中记载的各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加总数。 “贷方”——记账凭证中记载的各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加总数。 试算平衡后,科目汇总表的数据将成为登记总分类账的直接依据。 科目汇总表如下: 科目汇总表

第四章基础营养1(糖和脂类)教案汇总

第四章基础营养1(糖和脂类)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糖类(碳水化合物)、脂类的分类及膳食地位,了解血糖指数(GI)对糖类食物选择的重要作用。熟悉并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作用、适宜摄入量及膳食来源。重点掌握膳食纤维、低聚糖在现代膳食中的特殊意义。 【主要内容】各营养素的分类、生理功能、消化吸收、推荐摄入量和食品来源。食品中重要的各类营养素的特殊营养意义,适宜摄食比例。膳食纤维的功能。什么是血糖指数,及其膳食指导作用。 【重点难点】各营养素的特殊作用及食物来源。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多媒体教学,提供课程网站,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糖类 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是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是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物质。是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从化学角度根据糖的结构复杂程度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多糖。 1、单糖: (1)葡萄糖: 葡萄糖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最基本单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中,植物性食品中含量最丰富,可高达 20%,动物血液、肝脏、肌肉中也含少量。有些器官完全依靠G供给所需的能量,如大脑每天约需100-120 克G。 (2)果糖: 果糖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蜜蜂中。肝脏是实际利用果糖的唯一器官。吸收后,经肝脏转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利用,有一部分转变为糖原、乳酸和脂肪。果糖是糖类中最甜的物质,蔗糖甜度为 100,果糖甜度为 173,G甜度为74,故果糖相对

能值低,约为蔗糖的55%,G的43%,可在低能量食品中应用。 (3)半乳糖: 半乳糖主要是乳糖的重要组成成分。先转变成葡萄糖后被利用,母乳中的半乳糖是在体内重新合成的,不是由食物中直接获得的。 (4)糖醇: 糖醇是单糖分子的醛基或酮基被还原成醇基,使糖转变为多元醇。糖醇虽然不是糖但具有某些糖的属性。在体内消化、吸收速度慢,且提供能量较葡萄糖少,成为低热值食品甜味剂,广泛应用于低热值食品配方。 2、双糖: (1)蔗糖: 蔗糖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常大量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内。甘蔗、甜菜含量最高。食品工业中最重要的含能甜味物质,能产生作用于牙齿的酸,引起龋齿。应适当控制蔗糖的食用量,防龋齿、肥胖、糖尿病等 (2)乳糖: 乳糖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含有,母乳含5-8%,牛乳含4-5%,婴儿主要实用的糖类物质。两岁以后,肠道中乳糖酶活性下降,甚至某些个体可下降到0,因而成人大量食用乳糖不易消化,食品中乳糖大于15%时可致渗透性腹泻。有些婴儿天生缺乏乳糖酶。 乳糖对婴儿的重要意义:能保持肠道中最合适的肠菌丛数,并促进钙的吸收,故在婴儿食品中可添加适量的乳糖。 3、寡糖 寡糖又称低聚糖,是指由3~10个单糖构成的一类小分子多糖。这类寡糖的共同特点是:很难或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甜度低,因此,它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基本不增加血糖和血脂。因此,低聚糖可在低能量食品中发挥作用,作为一种食物配料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乳酸菌饮料、双歧杆菌酸奶、谷物食品和保健食品中,尤其是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品中,可最大限度地满足那些喜爱甜食又担心发胖者的要求,还可供糖尿病人、肥胖病人食用。 4、多糖: 多糖是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按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可分为可被消化吸收的多糖(淀粉、糊精、糖原等)和不被消化吸收的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树胶、海藻胶、黄原胶等)。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设计 (4)

教案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渐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会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教学难点:焓变,△H “+”与“-”。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

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1. 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4

课题《光的折射透镜》自主空 间 教学目标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办法 3.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 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 2、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 3、眼睛有短暂的记忆力。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之后,视神经对它的映像还会延续秒左右,眼睛的这种特征叫做。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眼睛可以通过周围的肌肉的

视网膜上。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镜。 8、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9、伽利略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10、显微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再通过目镜成、的像,近处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成一个、的像。 11、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更广,特别适宜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叫做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透镜 像的性质 A 倒立放大实像 B 倒立缩小实像 C 正立放大实像 12、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 望远镜被送入太空,使我们观测太空的能力空前提高。 13、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超分辨率 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到原子,1982年发明的 显微镜不仅分辨率高,而且还可以操纵单个原子或分子,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纳米科学迅即兴起。 二、典型例题 1.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例题1】有A 、B 、C 三只凸 透镜,将这三块凸透镜放 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到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时,得到的实验记录如表: 由此可知A 、B 、C 三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 A.f A >f B >f C B. f C >f A >f B ,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

中图版选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word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1,地质作用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A,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拉扯)和巨大的褶皱山脉(挤压)。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高山)和凹陷(沟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例题1,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6?1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可以不标注)。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

会计模拟实训教案

会计模拟实训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会计基础模拟实训》教案 一.会计基础模拟实训目的 本试验按照会计核算基本步骤,以某企业1月份经济业务为例,分环节安排了整个会计循环过程模拟试验操作,设计了从建账、制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过程的会计资料,体现了一个综合完整的会计循坏过程。通过学生仿真练习与实际操作,不仅能掌握会计书写基本规范,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能以切身体会初步尝试出纳员、记账员等不同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达到加强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二,模拟实训的内容 1.原始凭证的填制 2.原始凭证的审核 3.记账凭证的填制 4.记账凭证的审核 5.记帐凭证的汇总、整理与装订

6.材料采购成本的核算 7.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8.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 9.账簿的启用、更换、交接与保管 10.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11.对帐和结帐 12.错账更正 13.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的清查 14.资产负债表编制 15.利润表编制 16.会计凭证装订与保管 三,模拟实训考核办法 为了使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量要进行严格考核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实训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着重对技能整体水平的评估.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4章第1节《油脂》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4章第1节《油脂》word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中的《油脂》。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要紧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节课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讲明一些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周围,从而加深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爱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油脂的概念,明白得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能力目标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看能力和明白得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地揭示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让学生从咨询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油脂的概念 难点油脂的结构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醇、酸、酯等专门多有机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差不多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差不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明白得。学习过程中既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明白得,同时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把握。同时,由于本部分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法 六、课前预备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教材 2、教师:幻灯片、植物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植物油若干、两人一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粤教版必修二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WORD教案

机械能和能源 测试2 一、选择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 、B ,质量都为m. 现B 球静止,A 球向B 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 p ,则碰前A 球的速度等于 ( ) 2.质量为m 的物体,在距地面h 高处以g /3的加速度由静止竖直下落到地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1/3 mgh B. 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2/3 mgh C. 物体的动能增加 1/3 mgh D. 重力做功 mgh 3.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 点时,物体开始接触弹簧;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d ]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 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C .物体由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不断增大 D .物体由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弹簧所减少的弹性势能等于物体所增加的动能与增加的重力势能之和 二、填空题(共4小题) 4.长为L 质量分布均匀的绳子,对称地悬挂在轻小的定滑轮上, 如图所示.轻轻地推动一下,让绳子滑下,那么当绳子离 开滑轮的瞬间,绳子的速度为 . 5.一根内壁光滑的细圆管,形状如下图所示,放在竖直平面内, 一个小球自A 口的正上方高h 处自由落下,第一次小球恰能 抵达B 点;第二次落入A 口后,自B 口射出,恰能再进入 A 口,则两次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h 1:h 2= ______ 6.如图示,长为l 的轻质硬棒的底端和中点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为使轻质硬棒能绕转轴O 转到最高点,则底端小球在如图示位置应具有的最小速度v= 。 m 2E 2D m E 2C m 2E B m E A P P P P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练习第一章教案资料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一章综合验收与检测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已知胆矶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室温下将1mol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时放出热量为QkJ,又知胆矶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Q?5fO(s) === CuSQ(s)+5H 20(1) △ H=+Q kJ ? mol 1则Q、Q的关系为() A. Q1 Q C. Q 1 =Q2 D. 无法确定 3. 下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可用:H + (aq) + OH —(aq) = H 20(1) , △ H= —57.2kJ/mol表示的 是() A .含有1molH 2SO4的浓硫酸与含有1molNaOH的稀溶液混合 B. 1mol/L 的盐酸10mL 与1mol/L 的NaOH15mL 混合 C. 0.1 mol/L的醋酸溶液与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D. 1mol/L的盐酸10mL与1mol/L的氨水15mL混合 4.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 A.C + H 2O ==CO + H I2 △ H= +131.3 kJ ? mol -1 B. C(s)+ H 2O(g)== CO(g) + H 2(g) △ H= +10.94 kJ -mol -1 C. C(s)+ H 2OQ)== CO(g) + H 2(g) △ H= +131.3 kJ -mol -1 D. C(s)+ H 20(g)== CO(g) + H 2(g) △ H= +131.3 kJ -mol -1 5.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I mol H的井临斷罢“ 彪威I mol H(□的共价锥 議莎石越'二怎 A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1 C. 1 mol H 2跟2 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 2O 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 2(g)跟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0(g)释放能量490 kJ 6.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 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1 A. 2CH4(g) + 4O 2(g) == 2CO(g) + 4H 20(1) △ H= +890 kJ ? mol -1 222.5kJ 热

基础会计说课稿图文稿

基础会计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基础会计》,共分为7 部分,分别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基础会计》是高教版教材第四版第___章第___课。本节内容是____。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___中,占据_____的地位。 《会计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以原理的说明为主,不过分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二)、教材地位: 会计基础是中职初期阶段的必修课程,是会计学科系列的第一门课,它的教学对后续会计的学习,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本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课程,可按照考证要求对相关知识点加以讲解。为学生后续学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提高就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主要构建三大教学模块:

第一模块会计的基本知识。如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方法等。 第二模块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专门方法。 第三模块会计基本操作技能。即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对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简单操作,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掌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熟悉各种账务处理程序,掌握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核算方法,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完成会计核算全过程,具备会计上岗基本能力。(三)、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教育学生遵守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财经纪律、遵守职业道德、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