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50.74 KB
  • 文档页数:3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案)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

三、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教学重点:

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本章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教学大纲: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中介。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其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映与信息选择、建构的关系。

作为认识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及其特点。作为认识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及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第1节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

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应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终结,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2节 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 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价值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真理的价值性就是真理对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和意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

统一。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目 录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四、认识主体、客体和主体性问题

第二节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与实践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辩证思维与科学思维

五、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节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和谬误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真理与价值

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补充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人类认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把科学的实践现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真正成为科学的认识论。在当代,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对于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辩证结合起来,指出劳动实践活动决定认识的发生。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这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津的稳定的一般知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从而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和改造对象的客观需要,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同时,实践又使认识的发生成为必然和可能。劳动实践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确立者,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起因和标志。人在劳动实践中,把自我与对象区分开来,并意识到自己是主体,由此开拓了人所特有的认识活动,促成人形成了关于客体的稳定的、一般的知识。

其次,劳动实践使人类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才使人类具有了自我意识和人类特有的主观世界,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使人的脑量急剧增加,并使脑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处理客观世界各种属性和关系时,形成了主体所持有的感知和思维的模式即在人脑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和沉积下来的认识因式。这种因式是主体进一步认识新的未知客体的内在基础,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转变和提高,与此同时,人的认识能力也就相应地、历史地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在认识论中,还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承认

意识和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一致性,肯定人能够在自己的思想、表象和观念中再现现实世界,即人的认识可以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图像。所以,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主张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不可知论。不仅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而且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人的意识不过

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产物,并

认为“绝对观念”能够通过人的意识认识“绝对观念”自身(包括它的派生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就好比说神创造了世界和人,而人在神的启示下又可以认识世界,认识神一样。不论由于世界观上的对立,唯心主义可知论同唯物主义可知论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与唯物主义可知论根本对立的是不可知论。近代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回避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知道的;至于感觉是否反映存在,这个问题更是无法解决的。康德承认有“自在之物”存在,它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提供认识的材料,而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自在之物”本身则是不能认识的。不可知论者虽然在具体观点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在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上却是共同的。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也只有依赖于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这是因为,一方面,客观事物是由于实践的需要、由于同实践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才被确定为认识的对象,促使人们去认识它。科学研究的任务一般来说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如古代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取决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于现代战争和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与客观事物接触,变革客观事物才能使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逐步显露出来,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要获得认识,就必须进行实践。离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