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学教程 08第八章水权、水价与水市场
- 格式:ppt
- 大小:700.50 KB
- 文档页数:59
水资源管理的水权交易与市场化机制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因此,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在水资源管理中,水权交易和市场化机制被认为是有效管理水资源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水权交易与市场化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水权交易水权交易是指水资源利用权在合法条件下的买卖过程。
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中,水资源的分配主要由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负责,水资源利用权往往是由政府直接分配给各个部门或单位。
水权交易的出现,使得水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和高效。
水权交易有助于解决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通过水权交易,拥有多余水资源的单位可以将水权出售给需要的单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种灵活的水权交易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同时也能够降低因水资源配置不当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二、市场化机制市场化机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管理和配置水资源。
在市场化机制下,水资源的价格将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水资源利用者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所需的水资源。
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使得水资源管理更加灵活和高效。
市场化机制能够激励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下,水资源的价格常常被政府所操控,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而通过市场化机制,水资源的价格将受到市场供需情况的调节,水资源利用者将更加珍惜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三、水权交易与市场化机制的结合水权交易和市场化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水权交易提供了灵活的水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化机制则通过市场价格的形成来激励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权交易和市场化机制的结合,使得水资源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
水权交易与市场化机制的应用将促进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市场化。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转向监管和规范,市场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通过水权交易和市场化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水权交易与市场化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使用教材:《水资源学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左其亭、窦明、马军霞合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第一章水资源学概论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介绍水资源特点时,既说水资源是可再生的,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二者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水资源学的概念与学科体系。
分析水资源学与水文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从中国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由于自然原因给人们用水带来的困难,并论证采取跨流域(或区域)调水、兴建水库的必要性。
人类主要面临哪些水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第三章水资源形成及转化关系叙述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
从水循环过程来分析水资源特点。
以一个你比较熟悉的地区为例,分析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系。
简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分析各用水部门间可能出现的矛盾,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协调或解决这些矛盾?分析生态用水的重要性,论述如何保证生态用水?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分析,该如何做好水资源工作?第五章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例,搜索相关资料,建立该区域或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
简述一个闭合流域的水资源转化模型。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选择一个小河流,搜索相关资料,计算该河流的水环境容量。
简要介绍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水资源价值流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结合某地区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简述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模型及应用。
综述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和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的可持续发展量化方法。
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模型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六章水资源评价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在区域径流系列计算时,讨论不同河川径流方法的应用范围。
某河道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如下:DO浓度为8.5mg/L;CODMn 浓度为6.38mg/L;氨氮浓度为1.13mg/L;镉浓度为0.005mg/L;氟化物浓度为 1.0mg/L;石油类浓度为0.02mg/L;总磷浓度为0.25mg/L。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权与水价问题1. 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显。
在水资源管理中,水权与水价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水权与水价问题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2. 水权问题水权是指对水资源使用的权利,包括对水资源的获取、分配和利用。
水权问题涉及到各种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益平衡,如政府、农民、工业企业等。
有效地分配和管理水权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1 政府角色与责任政府在水权问题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政府应该确立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的水权和责任。
同时,政府还需要制定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的政策,以保证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2.2 利益相关方间的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是解决水权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机构来促进各方之间的协作,并制定共同规则和准则来分配水权。
此外,公众参与也是必要的,可以通过举办公开听证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发挥公众在水资源管理中的监督作用。
3. 水价问题水价是指对水资源使用收取的费用。
合理的水价既要体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考虑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解决水价问题有助于调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1 水价的经济调节作用适当的水价机制可以调节水资源的供需,激励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
例如,对高耗水的行业或个人收取较高的水价,能够推动其减少用水量,同时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经济支持。
3.2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考虑水价调整还需要兼顾社会公平问题。
政府可以制定差别化的水价政策,给予低收入家庭和特定社会群体一定的水价优惠或补贴。
此外,水价调整应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保证未来世代的水资源供应。
4. 解决水权与水价问题的可行方案4.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应加强对水权与水价问题的立法,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
水资源管理与水权交易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水权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供需矛盾的问题,推动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首先,水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水资源管理手段,能够通过买卖水权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中,相关部门往往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水资源的调控和分配,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而水权交易则将水资源纳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在水权市场上,水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交易将水权出售给需求方,实现水资源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其次,水权交易能够促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协调与协同发展。
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水资源管理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而水权交易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联动和协作,促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协调与协同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水权交易,相关部门、企业和公民等各方可以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再次,水权交易有助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不少地区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水权交易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可以引导市场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价值来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水权交易,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和滥用,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中水水价理论分析及北京市单体建筑中水建议定价冯萃敏,张雅君,汪慧贞(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北京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目前全市用水量已达到多年平均可供水资源量。
北京市域范围内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新增水源已相当困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的巨大工程,涉及问题比较多,近期难以实现。
因此,利用城市再生水是解决北京市缺水问题的必要措施。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污水再生回用既可有效节约水资源,又可减轻水污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即使南水北调引水进京得以实现,仍需将污水再生回用作为一项战略措施长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曾于1987年制定了“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筑面积2万m2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建筑面积3万m2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按规划应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住宅小区、集中建筑等应按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
“办法”实施以后,北京市中水事业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节约用水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促进污水综合利用的实用化进程,北京市政府2001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中水设施建设管理的通告”中规定,“建筑面积5万m2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m3/d的居住区必须建设中水设施”。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并运转的以建筑排水为水源的单体建筑(小区)中水设施近150个,大多集中于宾馆、饭店、公寓、个别工厂和院校。
但北京的单体建筑(小区)中水的水价尚处于探索阶段。
1 国内外水价的构成现状美国用水户支付的水费包括水利工程处的购水费、供水部门的水处理费、配水费、运行维护费、投资与利息、管理费及税收。
英国的供水费用由水资源费和供水系统的服务费用两部分组成,水资源费包括水资源保护和开发费用;供水系统服务费包括供水水费、排放污水费、地面排水费和环境服务费。
法国水价构成包括偿还贷款、银行利息、运行管理费、维护费、设备的技术改造费等,还包含了对排污费用的征收。
水资源管理的水价与水费随着水资源日益稀缺,对水资源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水价与水费的合理设定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中水价与水费的意义、设定方法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水价与水费的意义1.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的水价能够引导社会大众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水价的提高,人们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将减少,自觉地节约用水,从而推动社会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激励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的发展水价的设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的发展。
适当拉高水价能够增加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投入,推动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程度。
3. 维护生态平衡通过提高水价,可以限制过度开采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设定的水费也能对水资源的消费者形成约束,减少对水资源的滥用,从而维护水生态平衡。
二、水价与水费的设定方法1. 成本法成本法是最常见的水价设定方法之一,它以成本为基础,根据水资源的开发、供应、调配等环节的成本确定水价。
成本法能够确保水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但可能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成本以及风险成本。
2. 市场法市场法是一种基于供需关系的水价设定方法。
通过市场机制,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由市场自行协调供需关系,由市场价格形成水价。
市场法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定价,但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较为有限。
3. 政府调控法政府调控法是由政府主导设定水价的方法。
政府可以根据水资源管理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政策手段进行水价调控。
政府调控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水价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但需要注意政府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三、应对措施1. 提高居民水价意识通过加强水价意识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水价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居民合理用水的习惯。
同时,结合居民经济实际情况,适当提供用水补贴或奖励,激励居民节约用水。
2. 完善水价差别化政策在水价设定中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差别化的水价政策。
1.水资源:是指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在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也包括其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含义。
2.水资源: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文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固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形成。
4.水资源利用: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给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源以及各个用户提供用水过程。
5.水权:是以水资源作为载体的各种权利的总称,它反映了由于水资源的存在和对6.水资源的使用而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关系。
7.水权制度:是界定、划分、配置、实施、保护、管理和监督水权,确认和处理各个水权主体责、权、利关系的规划。
是从法制、体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系列制度的总称。
8.水市场:又称水权交易市场是为了实现水权平等交易并利用价格机制来实现水权流转的交易方式。
9.成本水价:是制定其他价格的基础和依据。
10.理论价格,又叫理想价格或合理价格:在环境条件下,理论价格可能不是马上可以实施的,但它可能为调整不合理的价格指明方向。
在理论价格的基础上,参照供求状况和国家政策制定实际价格。
11.生产水价:应等于产品的社会成本加按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计算的盈利额。
12.目标水价,也叫决策水价:它以理论价格为基础,考虑其他经济、政治等因素而测定的价格。
13.影子水价: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和一定的供水水平下,由于多年平均有效供水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而造成的区域国民收入相应增加(或减少)量。
14.均衡水价: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供需达到动态均衡状态下的水市场供水价格。
15.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的前提,是进行与水有关活动的基础。
16.水资源规划:是对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的而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在更高层次上的定量分析和综合集成。
[收稿日期] 2001-06-21水利经济与管理水价、水权和水市场吴恒安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北京 100037)[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1)03-0110-040 前言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 3,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200m 3,不到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名列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十三个贫水国之一。
1997年全国农业灌溉耕地5173万hm 2,农业用水4200亿m 3,占当年全国用水总量5566亿m 3的75.3%,其余为工业、生活和环境生态用水,仅占24.7%。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随着人口增加到16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用水总量将增加到7800~8000亿m 3/年,已达到全国可能利用水资源量的极限(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在平水年约为8000~9000亿m 3),因此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大事。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四分之三强,由于灌溉技术落后,渠道渗漏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善,有些干旱缺水地区灌溉定额高达18000~21000m 3/hm 2,是国外发达国家灌溉定额的3~4倍;全国平均灌溉定额7950m 3/hm 2,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7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灌溉水量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很大。
据专家们预计,如果把目前粗放型技术落后的灌溉方式转变为节水高效型的现代灌溉方式,在保持目前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到2030年农田灌溉面积还可以增加1000万hm 2,即农田灌溉面积可从目前5173万hm 2增加到6000万hm 2以上,粮食总产量可由目前5200亿kg 增加到6700~7000亿kg ,这样基本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
在工业方面,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1997年全国工业用水量约1100亿m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4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用水量大、产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