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金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影响了几代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读者们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义”、“仁”、“智”、“勇”等价值观。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和洪七公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就展现了这些价值观。
郭靖对“义”的坚持、黄蓉对“仁”和“智”的体现、洪七公对“勇”的表现,都代表着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定支持。
这些价值观也深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让读者们沉浸在故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宣扬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原则。
从《天龙八部》的段誉及萧峰,到《神雕侠女》的杨过和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这些主人公都向读者展现了人类的共同正义和弱者的保护。
这些角色都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行善利人,热爱祖国,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金庸武侠小说对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说中经常描写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和文化背景,例如“华山派”、“全真教”、“峨眉派”等,以及“尊师重道”、“慈航普渡”等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通过角色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庸的小说脍炙人口,广受欢迎,不仅为文化加深了人们的认识,也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例如,《神雕侠女》中的蒙古帝国历史,以及《鹿鼎记》中的明朝历史,都得到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魄力,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坚定了人们对“义”、“仁”、“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
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
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
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
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
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
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第一篇: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十四个字,贯概十四部小说,构成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
凡有华人处,必能见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此等境遇,对于武侠小说而言,可谓空前,也必将绝后。
若要归结原由,正如小说的内容一般,包罗万象,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那便是文化的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代传承,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真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
倘若寻章摘句,按部就班,只怕能够集合成一部国学巨著,此处只是浅尝则止,窥见一斑。
先要说的是琴,也即音乐。
音乐由来已久,据说皇帝命伶伦为律,听闻凤凰的鸣声而制成十二律。
十二律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弹奏音乐最常用的乐器是琴。
传说神农氏用桐木制造了五弦琴,能够弹奏出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后来周文王添了两弦,音调为少宫和少商,改良为七弦琴。
在小说《倚天屠龙记》第一回中,郭襄在少室山遇见弹琴的何足道,何足道弹的便是七弦琴,书中叫做焦尾琴。
原是东汉左中郎将蔡邕以烧焦的桐木制造。
二人先后弹了数首曲子,其中有两首都是出自《诗经》。
《考槃》出自《卫风》,是一首隐士之歌。
表现的是大丈夫在山涧之间自由游荡,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固然寂寞无伴,形容憔悴,却又志向高洁,永不改变。
《蒹葭》出自《秦风》,说的是和美人隔水分离,相思之极,想象如见。
在小说《碧雪剑》中,阿九思念袁承志,弹的曲子是《子衿》,同样出自《诗经》,表达的是男女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月”。
小说《笑傲江湖》的名字就来源于书中的一首同名曲子,据说曲谱中间的一大段,取自嵇康的“广陵散”。
嵇康是三国时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
他厌恶烦琐礼教对人的束缚,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为统治者所容,慷慨负死。
临终之前曾弹奏一曲,便是《广陵散》,并叹息道:“广陵散从此绝矣!”书中的曲洋挖掘了二十九座古墓,才由蔡邕的墓中觅到了曲谱。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金庸笔下融为一炉。
儒释道墨法,皆为中国先秦诸子思想文化的最高结晶,让我们通过《天龙八部》,一览其悠久绵长的魅力。
“天龙八部”之名出自佛经,包括了八种神道怪物,这也注定了天龙八部成为一部佛教思想宣传片。
天龙八部通过萧峰命运的转折变化,传达了佛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思想。
萧峰是生于辽国长于大宋的契丹人。
从佛家的思想来看,中原群雄的行为就是属于过分执着于对世俗的追求,拘泥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排斥外族,简单认为本民族绝对是正义的,而少数民族一定是凶残嗜杀的。
这注定了萧峰一生的悲剧性。
当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份被揭穿时,江湖群雄马上把各种恶行都归到这本是大仁大义的英雄身上,并以最快的速度纠集起来对他进行追杀,原因无他,只因他是契丹人。
这正是儒家正统观念“夷人性恶”,“尊夏贬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表现。
萧峰为了民族大义,自杀身亡。
这些形象,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光辉所在。
《天龙八部》里,武功最高的,大约要算那扫地僧了吧,须臾间制服两大不世高手,令慕容博萧远山死而后复生终于将其点化,却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称得上是金庸小说里一等一的高人,其胸怀之博大,早已经看破名利生死。
诚然,金大侠是无法给这位高僧取任何名字的,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实在是真正的美只能由人感受,却不好描述。
扫地僧隐居於少林藏经阁,日常功课是扫地。
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不就是道家思想的最高体现吗?虚竹无心争斗,不想成为武林高手,反而最后能够天下无敌。
虚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林和尚,他对武艺看的很淡,只是把武艺看成强身健体的运动,而从来没有想过要提升武艺,成为绝顶高手。
他对一切采取的都是淡然的态度,最后却得到了一切别人挖空心思、拼上老命都得不到的福报。
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虚竹没有威仪,不会处理政务,但他德性厚重。
灵鹫宫九宫部署都愿意为他而死,对他心悦诚服——这是天山童姥做不到的。
金庸情节中展现的中华文化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确立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最大多数读者。
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也就是为什么,金庸会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的原因。
个人非常喜欢金庸的小说,也看过几部著名的小说,被当中的侠义精神所深深吸引。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50-70年代。
与同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大陆文学中那种有意否定传统的倾向相反,金庸小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中国继承者的面貌吸引了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所谓“中华文化圈”的大量读者,实际上成为大陆以外的一个“中华凝聚力”中心。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
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广泛地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写出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同时,他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广泛描写了中国大陆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
他还进一步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所以,当金庸获得此奖项时,诸多同学都很兴奋,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的感动。
感谢金庸带给我们的侠骨柔情,感谢他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中华博大而精深的文化。
0941 曹小梦。
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金庸,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武侠作家,还有各种其他家,就不在此提出来。
作为新派最杰出的武侠小说家,被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査大侠”。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
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势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狭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章典、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某种特定民族文化的载体,演绎着特定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历史。
从传统武侠小说到现代新派武侠小说,其间虽有武侠与义侠、庙堂与江湖、历史与玄幻、神魔与侠客等方面的差异与演变,但其精神内蕴,始终都脱离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
金庸小说创作,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大量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灵感、想象和才情综合运用传统文化资源。
金庸小说的一个可贵价值也正在于,他以自己的文学尝试和艺术作为,较好地传承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传统,有效避免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现代性焦虑而导致的文化和文学资源断裂、本土性流失等致命问题,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出路,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从文化受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感情,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单单着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追求高蹈豪迈的思想;更看重生动形象的塑造、生动曲折情节的细节作品在人性和人情的表述上的创意,以便为更广大读者接受。
金庸将中西文化的精髓融于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从而使中华文化在获取了最大的读者的同时得以根植百姓心中,成为百姓寻常生活的精神支柱。
一方面他自己也认为,如果说他的作品有什么价值,"我想只有一点--'民族形式'。
武侠小说是我国文化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江湖规矩、侠义精神等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功是中国武术的体现,通过小说中的武功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武术的种类、特点以及修炼方法。
江湖规矩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强调忠诚、义气、尊重等价值观念。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个人的忠诚、正义和勇敢。
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虽然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发生在古代,但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却具有普世性。
例如,金庸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江湖恩怨、权谋斗争、贪婪欺诈等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道德的高低以及社会的黑暗面。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此外,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武侠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往往是英俊潇洒、才情出众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金庸通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同时,他也通过爱情故事中的痴情、坚贞等情感,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浪漫主义色彩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更加吸引人,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哲学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于生死、命运、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非只是简单的打斗和冒险,而是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带给读者一种思考和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从中找到对于生活的一些智慧和启示。
总之,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化积淀金庸是华人文学武侠小说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金庸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读物,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以下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化积淀的一些方面。
首先,金庸武侠小说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金庸的小说中充满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子,如道家的“隐遁无闻”,儒家的“仁义道德”,佛家的“慈悲善良”等。
这些价值观在小说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出来,让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金庸的功夫戏剧性感人,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描写武功细腻入微,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金庸小说中的细腻描写和文艺性的语言运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诗意”的审美观。
第三,金庸武侠小说中呈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
金庸的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超人的力量和智慧,他们忠勇正直,不畏困难和危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行为规范和立场。
这些英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即强调个人的奉献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公义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第四,金庸武侠小说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元素。
金庸的作品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或外来文化的元素,如《神雕侠侣》中的蒙古、《倚天屠龙记》中的日本等。
这些细节表明了金庸对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理解和探索,使他的作品更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价值。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思考。
金庸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丰满多维,他们既有善良和正义的一面,也有欺骗和残忍的一面。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磨难和抉择,最终完成了心灵的成长和升华,价值观不断得到重新审视和确认。
金庸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纷繁多变的理解。
总结起来,金庸武侠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积淀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审美观、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等;同时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对人性的思考。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我国传统武侠小说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上生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金庸先生吸取了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给武侠小说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传统文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体现1.道家与儒家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虽然然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教,但是在社会的传承下下,佛教与儒家思想实现现了融合,演变成为富有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
以《笑傲江湖》为例,,其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的佛学思想,给作品营造造出了淡泊的风格,其中中,佛学思想最浓厚的部部分即独孤九剑,独孤九九剑强调“活学活用”、、“行云流水”、“菩提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有从内心深处摆脱脱束缚,才能够实现心灵灵的孔明。
而风清扬的只只言片语可以让主人翁豁豁然开朗,这就是顿悟,,要真正学习剑法,光靠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必须要了解剑法的内涵才才能够施展自如。
此外,,独孤九剑习得之人,不不仅需要有聪慧的天资,,心底里还要可以一尘不不染,令狐冲正是凭借这这一点,达到了最后的高高度。
儒家思想非常注注重等级制度和礼法思想想,金庸小说中很多主人人翁都是追求逍遥、洒脱脱、自由的归宿,在完成成自己肩负的使命之后选选择急流勇退,摆脱尘世世的喧嚣。
《笑傲江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江湖湖的险恶与令狐冲的自由由和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任何一派的的斗争,他最后的归隐并并非对现实妥协,而是代代表无声的反抗,希望追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
2.具有中国古典特特色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立体和饱满,金庸用了大大量独具古典特色的修辞辞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的就是古诗词,很多人物物的起名就是借鉴古诗词词,金庸曾经说过,他的的小说中有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子,,在语言的表本文由论文文联盟http://收收集整理达上,主要借鉴鉴古典白话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金庸的武侠小说堪称世界武侠小说史上的泰山北斗,不仅文学造诣炉火纯青,还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金庸先生的辞世,“金庸热”不仅没有降温或丧失它的意义与灵魂,反而在大学生读者中散发着更为巨大的魅力。
重拾金庸文学经典,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迷恋武侠小说的阅读愿望,而且能为大学生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形象的教材,使其通过文学鉴赏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以贯之的文化体系,它源远流长、绵延不断,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滋养,可以是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径的。
本文试图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挖掘和阐释金庸武侠小说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引导读者在金庸小说的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借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许多反对武侠小说的人认为其描写的都是打打杀杀,渲染的是暴力,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的确,有一些庸俗的甚至低俗的武侠小说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是金庸先生的新武侠小说则完全摆脱了这种低层次趣味,让小说这种文体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金庸小说以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是高雅精致的。
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品读金庸小说,在挖掘金庸武侠小说丰富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释道三个方面,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金庸作品教育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
基于此,面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经久不衰及大面积阅读(尤其在高校学生中)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本文根据对大学生金庸小说阅读状况的调查,重温金庸经典,从儒释道三个方面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为了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在长期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开展了相关调查,从调查材料中得到的结论很值得我们深思。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道、佛的参渗11607263637 李奕贤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 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 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
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宗教,儒、释、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 成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
”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
一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很丰富, 主要有儒侠、道侠和民间侠, 但金庸对侠的认识, 是从儒开始的, 在他的心目中, 也只有那些儒侠才担当得起“侠之大者”的真正称号。
金庸善于把原始儒侠的思想据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金庸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的文化立场。
在儒家的文化视域内, 家与国是同构同质的, 没有天然的鸿沟。
可以说,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儒家不仅要求人们把对家的伦理情感施用于国, 而且强调要真正地献身于国。
也就是说, 如何取舍个人在“国家”与“家庭”间的正确位置, 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
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 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
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中找到相对应之处: 诚信, 刚毅, 讷于言, 敏于行, 微言大义,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
在小说中, 郭靖屡屡道出“侠”的意义:“我辈练功习武, 所为何事? 行侠仗义, 济人困厄, 固然乃是本分, 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但想人之在世, 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 那便是真好汉, 真豪杰了。
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精神金庸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加引人入胜。
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金庸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非常明显的。
他通过对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描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例如,他在《射雕英雄传》中展现了忠诚、勇气、仁慈等典型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主人公郭靖一直秉持着忠孝、仁爱、勇敢,帮助有难于掌握有真功夫的人,展现了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的精神。
在《天龙八部》中,乔峰充满了长者、父母、师长的感恩之情,这些也体现了中国中华文化传统当中的孝道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的修养和道德观念对于金庸小说中角色的成长和展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中的武侠经历和性格塑造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不断被体现。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侠者的性格修养被高度重视,这种以人性之善为修身标准的道德要求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前文提到郭靖关于师傅的重要性,因为师傅对于他的影响,他才能最终得到成长,成为一个有智有勇有气质的人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最后,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和剧情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武功艺术在金庸小说中被塑造得十分精湛,其中的武侠精神和武学精髓,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强身健体、修身陶情的魅力所在。
如《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中的剧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仪、谦让、勇气等伦理观念。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武侠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以,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精神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武侠小说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精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的生命力。
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联系紧密而广泛。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讨论。
第一,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金庸小说的主人公一直秉持着忠孝、仁爱、勇敢等传统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白马啸西风》读后感
——江南的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了。
第一次看《白马啸西风》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真是个美好时光,前途和自己差的很远,幼稚也脱离了不少,朦朦胧胧的青葱岁月。
平时除了和同学们嘻嘻哈哈的玩耍基本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儿了,不过在我看来我还是干过一些的,比如说看小说。
说起小说,真是久仰金庸先生的大名了,光是《射雕英雄传》的电视剧就看过两三种版本,还有《天龙八部》《碧血剑》《神雕侠侣》这些都是最著名的。
小说书自己是买不起的,但是好在那时租书店已经遍布铜陵的大街小巷了,第一次就借了一本《书剑恩仇录》,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想方设法要看遍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所有的十四本书。
《白马啸西风》在金庸的小说中,我看的是比较晚的,那时的我先被大篇幅的类似《笑傲江湖》中的逆天武学,惊天阴谋所征服,直到看完《连城诀》之后,我才有机会一睹李文秀的芳容。
《白马啸西风》很短啊,短到不足以单独成书。
小小的李文秀牵着白马,漫步在草原上,听着天铃鸟儿的歌声,宛如一幅画,一副可以令人平静而又安宁的画,而苏普的出现则为这幅画添加了一些人的色彩。
阿秀是个女孩子,即使我再不愿意,她也还是爱上了苏普,一无反顾,何况那正是一个春心萌动的年龄。
作为唯一闯入阿秀生活的男孩子,他也闯入了文秀的心,虽然我很不喜欢文秀这样的早熟,好像自己的心上人被别人夺走一样。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我想如果在江南,他们两个用这样的词形容是再好不过了。
两个人一起聊着草原的狼和羊、草原的天铃鸟、也许还有那来自中原的小鸭子的故事。
玩耍、嬉闹就如同当年正在上初中的我,即便心中有些什么也不会说出来,文秀也是。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也许结局不会这样的忧伤,可惜没有。
一只狼闯入了他们的世界,苏普用哈萨克人特有的勇猛击杀了狼,却也暴露可自己正在和汉人女孩子在一起玩耍的秘密。
汉人曾经深深的伤害了哈萨克族人,哈萨克族人不会忘记,苏普遭到了毒打。
为了救苏普,阿秀将苏普送给自己的狼皮送给了阿曼,将自己的心埋在了那座沙丘之下,从此再也不见苏普。
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
苏普和阿曼,在阿秀的撮合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而阿秀的那棵埋在沙丘之下的心却如同一坛女儿红,愈来愈烈。
当年杀害父母的仇人再次找来了,阿秀也拜了瓦尔拉齐为师,计爷爷好像也没有原来那么路人甲,好像有些神秘。
阿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再次见到了苏普。
此时的她已经和瓦尔拉齐学了一身本领,她那颗如同20年女儿红一般的心使她的心犹如潮水一般汹涌,可是她必须平静。
一场危机之中,她救了阿曼,并借此试探苏普,抱着一丝丝希冀,虽然她自己也知道已经没有可能。
奇迹总是很少发生的,但生活却还要继续,只是此时的生活却是充满了危机。
汉人的狠毒与贪婪使哈萨克人决定反击,阿秀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心上人,而计爷爷也要保护自己的心上人。
一个默默无闻的养育了文秀十几年的人,对文秀的爱,也许开始只是同情,可是爱是会升华的。
计爷爷不是一个老爷爷,而是一个小伙子,曾经救了这个部落的小伙子,他爱阿秀。
他必须陪着阿秀!
汉人被妖怪引入荒漠,他们却找到了高昌迷宫。
迷宫里有妖怪杀人,有妖怪要赶走他们,他们害怕妖怪。
计爷爷更害怕,因为他知道妖怪是个什么东西,他要和阿秀一起逃离。
可是妖怪捉走了阿曼。
苏普爱阿曼,阿秀爱苏普。
苏普不肯走,阿秀肯定是要帮苏普找到阿曼的,阿秀是个单纯的女孩子,她虽然生在大漠,却留着江南女子温柔与善良的血。
计爷爷即使知道这妖怪有多么的厉害,知道自己见到妖怪就会死,可是阿秀被那个哈萨克男子迷住了,阿秀不会逃跑的,计爷爷也不会。
死是人人所惧怕的东西,所以这也是最准确的试金石。
死去,就会一无所有,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空白,即将拥有的将来也成为泡沫,再也见不到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还要承受着莫大的痛苦。
阿秀不怕,就如同她的妈妈一样,计爷爷也不会怕,就如同阿秀。
瓦尔拉齐因爱生恨,他学到了汉人的本领,学到了汉人的狠毒,却没有学到汉人的爱情。
瓦尔拉齐死了,被他的徒弟计爷爷,也就是马家辉杀死了。
计爷爷也死了,为了救阿秀。
为什么只有伤痛才能够为人所铭记,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深刻。
“江南的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了,阿秀,你独自回去吧,以后……以后可得小心,计爷爷,计爷爷不能照顾你了……”不知道别人读到这里是个怎样的感受,
我只知道我当时已经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悲伤从眼中涌出。
苏普的幸福与我无关,我只知道计爷爷从此失去了江南,失去了江南的杨柳桃花,失去了燕子金鱼,也失去了阿秀。
阿秀则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最爱她的人。
世界上没有比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更为悲伤地事情了,即便苏普娶了阿曼。
阿秀注定要独自一个人回到江南,那些哈萨克帅哥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读完了《白马啸西风》,记得我沉默了很久,没有去掩盖自己悲伤的痕迹,只是在想。
现在早已忘了当时在想什么了,也许是想为什么马家辉不能再厉害一点,完好的打败瓦尔拉齐呢?也许是在想阿秀回到江南后有没有爱上江南,又或者是有没有爱上江南的男子,再或者被一个江南的男子像计爷爷那样不顾一切的爱?
现在的我早已经成年,虽然依然是青春年少,却非要装成熟的看《白马啸西风》,思考人应该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还是和爱自己的在一起。
思考苏普到底是怎样一个男子,难道暗地里就没有对阿秀动过心?留阿秀在部落里只是为了报答阿秀?其实都是无所谓的,想的太多难道不累?爱过就是爱过,不爱就是不爱,就如同阿秀的不喜欢,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在我看来,金庸的这篇中篇小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小说,小说三要素也是完整无缺。
虽说是中篇小说,但是却有着与大型长篇小说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长篇小说是一位闭月羞花的大家闺秀,那么这篇中篇小说则是一个身居闺阁的小家碧玉。
有那么一种另类的风格。
别的且不说,但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就感觉到金庸大侠的不俗和才华。
从故事的开端来看,依照我们的思路,从白马李三夫妇死后,李文秀或是回到中原、江南或是武功练成之后再回老家一雪前仇。
然而,金大侠却没有让她回去,而是留在了回疆,在回疆长大。
平凡的生活让她忘记仇恨的伤痛,与一位哈萨克族的男孩苏普恋爱,埋下了深情的种子以至于影响后面整个情节。
整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回疆之中,与外界中原的武林纷争隔离开来,甚至毫无联系,可谓是世外桃源。
这与金庸的其他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
小说的篇幅也限制了它自身的情节,我想金庸也可能故意只想在另一个世界撒下他向往的情结,寻找不一样的
感觉。
从一开始,我就被它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住,不断地猜想下一步的发展。
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计老人的身份,主人公的结局,父母的大仇等等,他所设下的悬念也是让我们思索一路。
再说具体情节,基本没有剧烈打斗场面。
刚开始还有点像正宗的武侠小说,但后来的打斗描写并不多见,即便后来出现的武功卓绝的瓦拉而齐也是用毒针制胜敌方,毫无大家风范,最后用毒针逼迫李文秀不成,况且他武功也在中原所学,自己又是个哈萨克人,算不得是武功盖世。
李文秀拜他为师,武功也好不到那去。
所以说,我觉得这篇小说重点并不是武打而是故事本身,同时武打描写的不足也正是文章独特的魅力和不俗表现。
再看结局,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本就与大众不同,并且主人公李文秀身陷三角恋,恋爱的开始和结局迥然不同,李文秀的失恋使得文章主人公也是与众不同。
“如果你深深的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当我读这本小说时已经哭了,如今我写下这篇读后感,泪水不禁又夺眶而出,感情实是难以抑制。
为李文秀的身世悲哀。
从未有过一篇小说让我如此感伤,对于这样的命运,我们又能如何,这里面谁错了,难道苏普错了,我知道他并没错,难道阿曼错了,我知道她也没错。
到底是谁造就了这个悲痛的命运?可怜的李文秀,一个女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照顾她十二年的爷爷,失去了教他武艺的师傅,她一个人在中原上,还在想着远方的苏普?她的父母?她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