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高二下册《失街亭》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一.教学导入:《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
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
详细见教师用书)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三.预习检测: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失街亭》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失街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材分析《失街亭》是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语文读本》“名著导读”就有《三国演义》。
整合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 、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二、解题1.介绍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介绍《三国演义》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自读课文,要求:用章回体形式给给课文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四、讨论交流“失街亭,谁之过?”要求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示例:(一)“马谡说”――刚愎自用、麻痹轻敌Ⅰ.理1.他人评介司马懿――“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2.自我展示①开端(马谡领命)语言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颇知兵法......;岂不能守”∕“......;有何惧哉?”②高潮(街亭失守)神态“笑”的对象“笑”的原因“笑”的内涵人物特点诸葛亮周密部署重兵把守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麻痹轻敌自视甚高王平王平建议笑王平女子之见,庸碌无能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司马懿司马巡哨笑司马时运不佳,胆小怯弱骄狂自大Ⅱ.小结马谡失误,误扎了营盘;马谡失察、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
(二)“诸葛亮说”――识人不深用人不当Ⅰ.理1.内外置评司马懿感叹:“......;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责:“......;吾之过也”∕“......;深恨己不明......;”2.采取措施没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谡受命时流露出来的骄狂情绪加以注意,终酿成大错。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x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文章讲述了诸葛亮失守街亭,马谡因骄傲自大失去街亭这一重要地理位置,导致蜀军战局不利的故事。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战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将领的职责和能力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街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街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街亭之战的战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对生字词进行标注。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
4. 实例分析:以其他历史战争为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因素,以及将领的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课文《失街亭》2. 战争中的地理因素:地形、交通、水源等3. 战争中的心理因素:将领的心理素质、军队的士气等4. 战争中的谋略因素:战术、计谋、兵力部署等5. 将领的责任问题: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对军队的指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街亭之战中战争因素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答案:街亭之战中,地理、心理、谋略等因素都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蜀军因失去街亭这一重要地理位置,导致战局不利;马谡因骄傲自大,导致军队士气低落,最终失守街亭。
教学设计示例《失街亭》自读设计陆精康《失街亭》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自读、图示、评点、讨论等方法实施本文的教学。
这一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战争与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使学生的视野不滞留于具体事件,而能全景鸟瞰战争风云。
一、自读:了解相关情节及节选部分内容。
1.课前泛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课内精读“街亭争夺战”、“挥泪斩马谡”两部分,在课本上作勾画圈点。
二、图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注)把握战争全局形势。
1.读图,弄清街亭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战略地位。
(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长安大路)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
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
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
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
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
三是西略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
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
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北陇城镇)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
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
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2.读图,叙述蜀魏街亭之战前后过程。
(注意“蜀魏军事部署”)司马懿、张邰率二十万人马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立下军令状,愿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防守。
诸葛亮嘱马谡“当道”下寨,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为救援。
遂令姜维为先锋拟攻陈仓,令赵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人教版1. 导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
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复述情节:下面请几名同学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注意我的要求,先讲一讲街亭战役之前情节。
如此,逐一补充明确: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
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
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
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小结: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
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3. 分析人物:根据对以上情节的分析,我们判断一下,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先看马谡,我们仍然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这个人物形象。
失街亭课文原文失街亭课文原文《失街亭》一文的.线索是街亭的攻与守,作者是以事件发展时间为顺序记叙的。
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失街亭课文原文吧!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
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
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
”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谡曰:“愿立军令状。
”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
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
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
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高翔引兵而去。
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
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
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失街亭》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编辑短评《失街亭》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能成功地将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重难点、技能、目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方法。
可供教学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Download tips: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plans and plans. Generally,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4.了解诸葛亮深谋远略、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方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题解及作者介绍先给大家讲一段罗贯中佚事。
有乞丐相约到罗家乞讨,因为沉迷在写作中的罗贯中会让乞丐自己动手舀米。
从这个故事可见罗贯中在创作时贯注了全副精力。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失街亭》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
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
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
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
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
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
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
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
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
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
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
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
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
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
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
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
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
”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
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
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
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
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
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
令人忽喜,让人陡惊。
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
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
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
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
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
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
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难点突破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
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
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
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
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
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
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
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
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
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
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
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
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
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三、欣赏品味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
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
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
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
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
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
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
他的识人之误。
用人之错,绝非一次。
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
再如他攻陈仓,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
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
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
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
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