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4
学生创造力与创意开发方案第一部分:创造力的重要性学生创造力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
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创造力不仅仅是指艺术创作,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创意开发的意义创意开发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创意开发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创意开发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习更具吸引力。
第三部分: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1. 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2. 鼓励多样化的思考和表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多样化思考方式。
3. 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提问,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提供创新的学习体验:通过创意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挥创造力。
第四部分:创意开发方案的设计在推动学生创造力和创意开发过程中,需要提出相应的方案和设计方法。
1. 设立创意开发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意开发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2. 提供创意开发工具: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创意开发工具,例如思维导图、创意思考卡等,帮助学生开展创意活动。
3. 鼓励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 提供良好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学生在创意开发过程中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和创新。
第五部分:案例研究以下是一个案例研究,介绍一位学生如何通过创造力和创意开发实现学习目标。
李明是一位高中生,他对历史学科特别感兴趣。
在一次历史研究项目中,他提出了一个创意开发方案。
他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料,收集了大量关于历史事件的资料,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展示。
李明还联系了一位历史学家进行访谈,并录制了一个短视频,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
教资作文开拓创新模板英文回答:Education Reform: Embrac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oday's rapidly evolving world,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crucial than ever before. As the nature of work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ransforms,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re-evaluate our educational systems to align with the needs of the 21st century. Embrac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s paramount in this endeavor.Innovation in Education: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adoption of novel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curriculum designs. It entails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pedagogical practices and experimenting with new approaches that better engage students and foster deeper learning. This can include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project-based learning,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into the curriculum.Benefits of Innovation:Innovation in education offers numerous benefits, including:Enhanced Student Engagement: Novel approaches can make learning more interactive and enjoyable,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Improved Learning Outcomes: By tailoring teaching to individual student needs and interests, innovation can promote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lead to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21st Century Skil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fosters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creativity, which are essential skills for success in the modern workplace.Teacher Empowerment: Innovation empowers teachers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 and adaptable educators, encouragingthem to embrace change and constantly seek ways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e.Creativity in Education:Creativity in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original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multiple perspectives, generate innovative ideas, and express themselves creatively. This can be fostered through art, music, drama, and other creative disciplines.Benefits of Creativity:Fostering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has several advantages:Problem-Solving: Creative thinking enhances students' ability to generate unique solutions and think outside the box.Innovation: Creativ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innovation, as it allows individuals to envision new possibilities and devise novel approaches.Wellbeing: Creative activities promote emotional expression, stress reduction, and overall student well-being.Career Flexibility: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job market, creative individuals are highly sought after for their adaptability and ability to generate unique solutions.Conclusion: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21st century education. By embracing these principles, we can transform our educational systems to prepare students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future. By 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we empower our stude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thinkers,critical problem-solvers, and lifelong learners.中文回答:教育改革,拥抱创新与创造力。
创造力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三篇《篇一》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创造力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致力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个体,我深感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我制定了这份创造力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有意识的实践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该计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力的理解与认知:深入研究创造力开发的理论基础,包括创造力的定义、特征、类型和培养方法等。
2.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习并实践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跨界思维等,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创意的发掘与实现:通过各种方式,如观察、思考、实践等,发掘并实现自己的创意。
4.创新项目的开展:策划并实施创新项目,将创新思维和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
5.创新环境的营造: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为了有效地实施该计划,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规划:1.第一阶段(1-3个月):主要进行创造力的理解与认知,通过阅读书籍、和观看相关视频,掌握创造力开发的基本理论。
2.第二阶段(4-6个月):主要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学习各种创新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第三阶段(7-9个月):主要进行创意的发掘与实现,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发掘并实现自己的创意。
4.第四阶段(10-12个月):主要进行创新项目的开展,策划并实施创新项目,将创新思维和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
5.第五阶段(13-15个月):主要进行创新环境的营造,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够实现以下工作设想:1.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2.培养出一种持续创新的习惯,使创新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为了确保该计划的顺利进行,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1.每个月至少阅读两本关于创造力开发和创新思维的书籍或。
创新和创造议论文(通用11篇)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和创造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新和创造议论文篇1艺术大师徐悲鸿曾经说过:“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文化是艺术,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按部就班地机械劳动,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进行创新,持续不断的进行创造,矢志不渝的进行创作,只有这样,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只有富有创造力,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青春活力,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如何培养创造的思维,如何培养创造的理念,如何唤醒创造力的确是一大难题。
不过随着技术的改革,随着经济的支撑,随着思想的转变,触类旁通,开辟新途径,开发新领域已然不是为难的事情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都有创新的才智,都有创作的头脑,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就一定会创超出与众不同的、闻所未闻的,或是无人逆料的东西来。
想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想要开发创造力,我们就应该尽量尝试不同的事情,以便于自己能在新的体验中得到新的经验,能在平常的事情中创造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主动跟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接触,以利于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做事方式,并能发掘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来。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思考,不断进行反思,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分析方式,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点燃创造力的火焰。
创造力是通向光明的关键,是获得成功的要素,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只有凭借创造力,我们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只有依靠创新,我们才能透过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洞察事物的本质。
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内容提要】创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形象与逻辑思维、求异与求同思维、直觉与分析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整合过程,是左脑与右脑两半球的沟通,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个体的创造力与能力、兴趣、态度、动机、习惯、信念、价值观、知识、技能、认知风格与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可以围绕这些因素展开,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摘要题】理论探讨一、引言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
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创造力开发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创造力开发论文创造力开发论文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专业孙艳丽1202010101创造力是什么?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极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崭新的世纪中,人材的竞争是日趋激烈,而创新精神是一切人材追求的目标。
因而,包括创新在内的创造力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创造是普遍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创造潜能是人类固有的潜在能力。
除低能者、患者外,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更有责任去研究开发自我创造力,为自己为祖国尽一份力。
我们认为创造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切新的信息进行加工,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
创造必然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美籍华人心理学家刘安彦曾经指出:“并不是所有智力高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有许多智力中等的也能提供创造性的贡献,智力高低与否和个人的创造力并没绝对相关。
”可见,创造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
因而普通智力的发展并不等于创造力的发展,智力的培养当然也不能代替创造力的培养。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否则人们至今还只能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
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就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
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和发展着。
没有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文明,神话故事的出现使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但正是这些故事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想象和思维;我们所使用的各项产品是创造,没有他们的发明和使用,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方便;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也是创造的结晶,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创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家的发明是创造,产品的更新是创造,就连我们的脑筋急转弯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17章创造力模板法本章概要本章讨论具体的创意开发方法——创造力模板法。
分析创造力模板主要理论观点,包括基于产品基础上的新产品构思、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受限范围原理和功能遵循形式原理(FFF)等,讨论创造力模板的基本类型,阐述创造力模板法的操作问题。
17.1创造力模板简介①创造力模板法是戈登堡(Goldenberg)等人在研究大量成功的新产品,尤其是大量成功的广告后提出的一种结构化创意开发方法。
从内涵上来讲,创造力模板指在创新或创意开发的过程中那些看得见、可以衡量的并且很容易学习的规则或模式,通过对模板的学习和把握可以理解产品以往变化的规则,也可以预见到紧接着的下一个变化,这对于创意开发的构思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创造力模板来自于产品演变过程中推断出的模式,通过利用产品自身所蕴涵的进化密码作为产品创新成功的推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个对比来理解创造力模板。
有一则关于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传说,爱迪生的客人们总是抱怨他家的那扇大门非常难打开,于是人们都嘲笑那扇倔强的大门以及没有办法修理那扇门的发明家。
直到后来,在爱迪生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才向人们解释了中间的奥妙:原来这扇门与一个水泵相连,每一个打开这扇门的客人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水泵抽水向爱迪生的私人游泳池充水。
或许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只能认识到这是个很有创意的点子,却无法得到任何有关创意开发过程的启示。
下面让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康柏电脑公司在1999年中期,对外宣布了一项有关笔记本电脑的创新:笔记本电脑携带的电池在敲击键盘时可以充电。
这项发明的巧妙之处在于,每一次使用电池的同时也在给电池充电,这种计算机的目标人群是那些忙忙碌碌的商业人士。
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消减携带一块备用电池和减小主电池的尺寸,整个笔记本的重量也就被减轻了。
下面让我们来阐释这两个故事的内在联系,从表面上来看爱迪生的门和康柏笔记本电脑新的设置没有联系,但是从二者的一个共同创新点来说,都是为了满足一个必要的功能(抽水或给电池充电),创新者利用了当前环境中的资源(爱迪生的客人和笔记本用户)。
如何发展创造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如何发展创造力的话题。
创造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发展我们的创造力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创造力的萌芽往往来自于对新事物的接纳和探索。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
”只有不停地走出舒适区,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才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创造力。
其次,我们要勇于尝试和失败。
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探
索新领域和尝试新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正是在这些失败和挫折中,我们才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正如爱迪生所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
”。
最后,我们要保持热情和耐心。
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付
出持久的努力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创造力的追求,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同时,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直到我们的创造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品质,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也可
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和失败,同时保持热情和耐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创造力在我们的人生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谢谢大家!。
人类创造力与创新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类创造力与创新这一永恒的主题。
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我们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正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发明新的科技、创造新的艺术作品、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的创造力是如何体现在各个领域的。
在科学领域,人类的创造力推动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了无数令人震撼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在商业领域,创业者们通过自己的创新精神,开拓了新的市场,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其次,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正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拥有各种各样的便利设施和科技产品。
同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能够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具备更强的创造力。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应该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地创新,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在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内容提要】创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形象与逻辑思维、求异与求同思维、直觉与分析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整合过程,是左脑与右脑两半球的沟通,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个体的创造力与能力、兴趣、态度、动机、习惯、信念、价值观、知识、技能、认知风格与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可以围绕这些因素展开,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摘要题】理论探讨一、引言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
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
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
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
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3~6];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互相制约的。
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
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
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
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
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
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
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础。
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
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
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
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不能组合加工的信息,能在潜意识思维过程中加工形成结合块。
由于潜意识不像显意识那样遵循着正常的逻辑轨道,它不受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定势的影响,可以不断地、无规则地流动、跳跃、弥漫、渗透,自由地、广泛地进行,而这种往往别出心裁,具有创造性。
在创造史上由于梦幻状态中的潜意识活动而产生创造性灵感的事例是很多的。
有些人在梦中之所以能产生灵感并作出创造,是由于做梦的时候,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想,这就为创造者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
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其中也许绝大多数是荒唐的,但有极少数也可能是打破了常规逻辑程序、具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组合,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启示。
梦幻中之所以能带来创造性灵感,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创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的。
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个别属性的感觉综合在一起,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对该事物的知觉,使人获得关于该事物整体性的认识。
关于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保留在人脑的记忆中,就形成了关于事物形象的表象。
由个别事物的表象上升为一般性表象,形成概念。
这里的一般性表象,即是该概念在人脑中的意象。
从感知到表象、意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可超越的感性阶段。
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借助于抽象概括,将对具体事物的感性的表象上升为意象,将记忆中的形象的表象作为思维材料,以联想和想象的形式对其进行再现、分解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它的主要形式是想象和联想。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
人们凭借想象的作用,可以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可以进行各种文艺创作、技术革新、科学发明等创造性活动。
联想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法,也是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联想能使得尚未认识的事物与已经认识了的事物相,从而借鉴已知事物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未知的事物。
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中,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时表现为这样一种序列,即联想、类比、再造或创造性想象,最终建立起某种认识模型或发明新产品、新技术。
尽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都是人们从事创造发明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但是它们本身也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辅助和准备。
所以,逻辑思维和创造发明息息相关,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是难以获得创造成果的;完全脱离逻辑思维仅凭“灵感”或形象思维而获得科学发现或创造发明的情况更为罕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就思维的过程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没有一种形象思维中无逻辑思维,也没有一种逻辑思维中无形象思维。
人们的思维中常常是既有知觉、表象的参与,也有概念的参与。
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是用词语支配知觉和表象,同时又用知觉和表象来检验词语。
总之,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
(四)创造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统一创造力研究中广为使用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明确提出并予以界定的两种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
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显然,求异思维的这些特征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使人们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创造性设想,在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求同思维在创造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实际上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创造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整合过程,是两者高度协调的结果,是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思维层层深入,副近目标,最终新的思维脱颖而出。
所以说,创造力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高度统一的产物。
(五)创造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数据和事实,调动一切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敏税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直接提出结论,它进行的模式是跳跃式的;在进行过程中,主体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
而分析思维则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到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它进行的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系列严密、连续的归纳或演绎过程;在其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地意识到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运算,并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
直觉思维有两种形式,即直觉判断和顿悟(或灵感)。
直觉判断是一种自觉的思维形式,也可说是逻辑判断的一种超常形式。
农夫识牛、骑手相马、大夫望色诊病等,都有直觉判断的因素在内。
顿悟或灵感则表现为自觉思维过程的中断,是在主体苦苦思考某个问题而理不出头绪,一时间不知所措,将问题暂放一边时却突然开窍,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超常思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