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10 KB
- 文档页数:3
美好寓意的古代纹样纹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们通过线条、图案和颜色的组合,传达出各种吉祥、美好的寓意。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这些纹样应用在服饰、器皿、建筑等方面,以增添生活的美感和祈求好运。
古代纹样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云纹”。
云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以云朵的形象为基础,通过变化多样的线条和图案,表达出飘逸、自由、祥和的意蕴。
云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织物和陶瓷等领域,给人们带来无边无际的遐想和美好的寓意。
另一个寓意美好的纹样是“莲花纹”。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花中圣品”。
莲花纹以莲花的形象为主题,将其优雅、高洁、纯净的特点通过纹样表现出来。
莲花纹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家具和织物上,给人们带来宁静和美好的心境。
古代纹样中还有一种叫做“龙纹”。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地位和幸运。
龙纹通过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丰富,将龙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龙纹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服饰和工艺品上,给人们带来庄重和威严的气息。
除了上述几种纹样外,古代还有许多其他寓意美好的纹样。
比如,“寿字纹”代表着长寿和吉祥,“福字纹”代表着幸福和福气,“百鸟朝凤纹”代表着繁荣和吉祥等等。
这些纹样通过图案的繁复和色彩的丰富,向人们传递出美好的祝愿和希望。
古代纹样的美好寓意不仅仅体现在形象上,更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
这些纹样往往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好的寓意传递给观者。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追求。
在当代,虽然纹样的应用方式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对于美好寓意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无论是在服饰、家居装饰还是艺术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纹样的影子。
这些纹样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宝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总的来说,古代纹样以其美好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线条、图案和色彩的组合,向人们传递出各种吉祥、美好的寓意。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及寓意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
其中,图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具一格的形态和深邃的寓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1. 龙凤图案龙凤图案可谓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古代将龙与凤视为吉祥之兆和贵族的象征,因此,龙凤图案常常出现在宫殿、寺庙以及重要礼仪活动中。
龙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力量,而凤则象征着美丽、幸福和善良。
龙凤图案代表了太极的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和谐共存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和谐的追求。
2. 花鸟图案花鸟图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热爱。
中国画中常常出现的花鸟图案,如梅花、牡丹、菊花、孔雀等,不仅具有美的享受,更寓意着吉祥、繁荣和富贵。
这些图案通常出现在古代宫廷、庙宇以及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云纹图案云纹图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常常出现在建筑物、家具、衣物等各个方面。
云象征着气魄、灵气和祥瑞,其多变的形态寓意着人生的变幻无常,同时也是对自然界万物流转的哲思。
云纹图案的运用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得以延续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展示。
4. 双鱼图案双鱼图案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好运的象征。
双鱼为中国传统信仰中的吉祥动物,它代表着富裕、繁荣和和谐。
双鱼图案通常以镂空的方式呈现,不仅美观,更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5. 孔子像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孔子的形象通常以雕塑或者绘画的方式出现,它常常被用来装饰学校、图书馆等场所。
据传,孔子形象的出现会给人们带来智慧、灵感和力量,因此,它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象征。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展示了这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魅力。
这些图案常常融入到建筑、艺术品、服饰等各个领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寓意着吉祥、和谐和美好。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天中辟邪】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
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
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
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
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
天中,即天中节。
《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
」端午,也作端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
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
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
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
皆驱灾去邪之意!!【一琴一鹤】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
鹤,亦称「仙鹤」。
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
体态潇洒优雅。
《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
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
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鹤鹿同春】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
树干平滑挺直。
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
桐与「同」同音。
「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
「鹤」、「鹿」都是瑞兽。
隐喻「禄」、「寿」。
「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
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
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麒麟送子】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解题: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如龙、凤、龟称为「四灵」。
象征吉祥和瑞。
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
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解析,吉祥富贵!如意起源于“爪仗”,即痒痒挠,其自用方便、无需求人、可如人意,故被称之为“如意”。
它还是佛八宝之一,用于记录经文,或仅用来陈设。
经历过各朝代更迭,如意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明显,其事事如意的好兆头,使得“如意纹”这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应运而生。
如意纹,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纹样,又名“如意云纹”、“如意云头纹”,造型上以如意头、灵芝为来源,形成了独特的云朵形状。
如意纹与瓶、戟、磐、牡丹等组成中国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一经诞生,如意纹便广受欢迎,在中国流传千年仍鼎盛不衰,用它来借喻“称心”、“如意”,最是好口彩。
它装点了古人日常所用的多种器物,例如漆器、瓷器、金银器、紫砂器等等……如意云纹.砚清康熙掐丝珐琅寿字如意纹簋式盖炉清乾隆青花如意纹勾莲罐瓷器上的如意纹瓷器上的如意纹是颇富于变化的,但最常见的还是灵芝形态的如意纹与祥云形态的如意纹。
一般来说,如意纹并不单独作为瓷器装饰的主题,而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的,绘制手法也多种多样,往往会加之以划刻、印花等技法,使如意纹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丰茂、优美、生动的特点,所以好的如意纹瓷器,一定是多种纹饰配合的。
元青花如意纹八角玉壶春明嘉靖斗彩如意纹盘清乾隆官窑青花缠枝莲万寿如意纹牛头尊清乾隆粉青釉如意纹炉清乾隆御制白玉吉庆如意纹盌玉器上的如意纹纹饰对于玉器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存在,每一种纹饰又有其独特的寓意,或是图腾崇拜,或寄托着人们的朴素愿望。
如意纹在玉器上的运用,将古人对于吉祥如意的美好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玉如意纹菱花式珮清翠玉金钱如意纹锁牌白玉如意纹珮清白玉雕百事如意纹牌清白玉留皮雕如意纹瓶除了器物之外,如意纹还影响了丝织品、服饰造型、家具装饰等多种艺术。
故宫博物院藏清·草绿色江绸绣水墨牡丹品月团寿纹对襟夹马褂故宫博物院藏清·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故宫博物院藏清·菊花边双狮戏球栽绒地毯具体到表现形式上,如意纹的样式十分灵活多变。
风格No.1正绢纹样大赏和服和腰带的纹样样式繁多。
既有吉祥纹样,也有从遥远丝绸之路传入日本的纹样,这些纹样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最后固定下来。
如果能了解各种纹样的含义,就能增加一份欣赏绢织物的乐趣~1御所车纹古代的王公贵族外出乘坐的牛车叫御所车。
御所车纹一般印在皇家住所的风景建筑或花园的摆设上面。
虽说是牛车,但图案中既无人也无牛,意象可无限延展,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天马星空的想象。
图示御所车是鲜花装饰的花车图案。
2熨斗束纹此纹样寓意吉祥,构图比较夸张,一般是覆盖振袖肩部以下的整个背部,可以用在参加七五三庆典时穿着的和服或者是婴儿参加庆典时穿着的服装上面。
过去,抻长的干鲍鱼片常被用作宴会的赠礼,于是人们根据干鲍鱼片的形状创作了细长的带状图案——熨斗束纹。
3寿纹寿纹用在庆祝吉事的场合。
“寿”字有长寿祝福之意,因此有各种字体的“寿”字图案。
寿纹有多种不同的字体布局,绢织物和印染物都可以使用,常用作袋带纹样、包裹布或庆礼的袱纱巾上的图案。
4凤蝶纹蝴蝶纹样有多种类型,例如对蝶、花丛中飞舞的蝴蝶等,其中以华美著称的凤蝶纹有着别具一格的美丽。
在印染蝴蝶团的翅膀处绣上刺绣,则更加突出立体感。
破茧成蝶、悠扬起舞是一种吉利祥瑞的景象,因此蝶纹深受武士家族的喜爱。
5鹤丸纹白鹤展翅、合拢成圆形的鹤丸纹。
除此之外,还有两只鹤相对的对鹤丸纹。
此纹样多用在新娘嫁衣的打挂、丸带、袋带等奢华的绢织物上,同时也是友禅染振袖常用的吉祥纹样。
6吹寄纹吹寄纹描绘的是银杏、松叶等树叶被秋风吹落时的样子。
吹寄纹一般零星地点缀在整件和服或腰带上,常用于印染小纹和服,或用来修饰印染腰带的太鼓图案。
吹寄纹的名称体现了浓浓的秋日情调,纹样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雏纹雏是日本的国鸟,深受重视。
雏是一种充满了母爱的鸟,因此是一种象征子孙繁荣的吉祥鸟。
雏羽优美,格调高雅,无论是绢织物还是印染物都可以使用。
雏纹中,既有描绘雏与花草的图案,也有单独描绘雏的图案。
8葵纹葵纹因是德川家的纹饰而广为人知。
中国传统纹样及图片1.云雷纹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2.祥云纹“祥云”图案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
从周代中晚期开始,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
寓意祥瑞之云气,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3.蟠螭纹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战国时期。
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4.环带纹环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常雕刻在铜壶、簋的腹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
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
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
5.蒲纹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
此样纹流行于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
6.忍冬纹古代寓意纹样。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
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
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
7.象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
《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
8.蟠虺纹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
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中国传统纹样赏析
姓名:于泽江
班级:工美2班
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器纹样赏析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纹样中,最打动我的时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纹样,或许是因为刚当兵回来,依然保持着部队的一种审美,粗旷质朴,整齐简单,大方有力,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就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一种十分纯粹的变现欲望,带着这种感觉,认真的浏览了一番此类书籍,得出以下认知。
在商周时期,以及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文化一直时贯穿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夏商周时期,我给政治仍是奴隶制国家,政权是王权神权相结合的方式,人们对于自然的力量十分敬畏,于是,这种想法在生活中也体现的十分的明显,其中,纹样也是人表达感情的一个释放点,在商周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一切都是无奈与畏惧,他们就会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些神秘力量,能够对抗自然,那时期的青铜器也多用来宗教崇拜使用,纹样多事狞厉怪异的样子,但这样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量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表达,这种纹样是和生活离不开的,所用的纹样也都是同自然界有关的,工匠们会夸张或分割图案来拼凑成力量,所以,青铜器上多是恐惧,瞪眼,咧嘴,带有一丝杀气,让人看到有种严肃紧张,可拍的感觉,给人以震撼力量,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这同当时使用价值有关,青铜器多是贵族和仪式使用),其中突出表现就是饕餮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工具,智慧来与自然对抗,渐渐融合自然,此时的纹样又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时循序渐进的。
其
中就表现为动物纹样趋于程序化,前期为主要的饕餮纹等逐步减少,所传递的力量也在逐步减少,看上去也不在怪异狰狞,逐渐悲动物纹,几何图案或人物纹所代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步走入平民百姓生活,青铜器也多向生活用品发展,所以纹样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变于细腻繁荣灵巧,列如蟠螭纹,多是蛇纹互相穿插,连续展开的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对关注自然专项关注自己,在青铜器上出现了绘画方式表现生活场景,当然,影响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多种。
列如工具的使用变化,工匠自身或使用者的兴趣爱好等等。
中国青铜器的体现主要夏商周三个朝代,随后就进入了铁器使用,青铜器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青铜器在此时期的变化也在于从祭祀礼器转变成使用器具,纹样由庄重狰狞变成富有美感的韵律纹样,这种变化就在于社会改革,而背后根基与当时的文化思想。
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人都是干脆,在表达方式上都是比较直率,甚至连两军交战都是约好地点,正面交战,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今,我们的心理,交流方式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有很少人再去关注曾经粗旷野蛮的一些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否是我们的社会少了一股刚性,尚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