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简化
- 格式:pptx
- 大小:221.77 KB
- 文档页数:22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生活实践和实验经验。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养生方法和经验。
这些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到了战国时期,养生学开始体系化地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系统地论述了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了防病和强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下田,不饮盖断,不射怒火,不从大夫脱”等生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学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唐代,道教的养生观念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强身健体”被广泛提倡,形成了以长寿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养生观念。
宋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本草纲目》成为了我国最早的草药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草药和养生方法,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中医学者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如《养生范》、《神农本草经》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一些新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也不断涌现,如针灸养生、气功养生、中药养生等。
同时,中医养生学也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观念。
总体而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从实践经验到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逐步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
学习一下养生学的简史,可以了解过去,熟悉现在,展望其未来,对于科学地学习、研究、应用和发展中医养生是十分有益处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可简要划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节上古时期——萌芽阶段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我国各个民族的祖先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历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几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界。
在维持生存和种族发展过程中,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改进和改善生活条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保健。
一.火种的发现和应用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其作用: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健康,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文明。
二.居处的选择和改善●选择居住环境。
《诗经·大雅》:“观其流泉,度其隰原”。
●筑房屋以安居处,开窗户以透光,调节室内环境。
《礼记》:“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
”三.创造了人类劳动制造工具,索取火种,追逐野兽,寻觅食物,采集野果,修筑巢穴,交流语言,传递信息。
●周口店“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200万年以前的数以万计的大量石器;●“山顶洞人”的遗址内,发现了距今一万八千年的骨针,其作用可缝衣、针灸等。
●距今一万前后,考古家又发现古人的弓箭等武器。
彭祖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
称之为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
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到现在又有两千多年。
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