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58
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一、学习要点1.掌握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
2.熟悉低频电流的作用、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定义、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
3.了解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物理特性。
二、内容要点【概述】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
(一)低频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1.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2. 镇痛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二)参数及其意义1.频率(f) 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即为频率。
2.周期(T) 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即为周期。
3.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即为波宽。
4.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
5.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
6.通断比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7.占空因素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
8.常见低频电流波形方波、三角波、调制波。
【感应电疗法】(一)物理特性感应电是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
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时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理的治疗作用。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1.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1)电解作用不明显(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2.感应电的治疗作用(1)防治肌萎缩(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3)止痛: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
(三)治疗技术1.设备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
2.治疗方法(1)固定法:两个等大电极并置于病变两侧或两端或在治疗部位对置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用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置相应部位固定。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
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
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16年Adrian 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
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
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
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与,并用于针刺麻醉上。
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