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药物依赖与戒断
- 格式:ppt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20
药物成瘾的机理与戒断治疗策略药物成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危害性十分严重。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成瘾的机制和戒断治疗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成瘾患者恢复健康,并有效预防和控制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药物成瘾的机理主要包括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学因素是药物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种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后,会对大脑中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起神经适应性的改变,最终导致成瘾。
例如,酒精和尼古丁能够刺激多巴胺系统,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形成药物依赖。
此外,药物的病理性成瘾还与遗传基因、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药物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瘾患者中很多人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药物成瘾往往是他们用来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
同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加重药物成瘾问题。
家庭不和谐、朋友影响等都可能诱发成瘾行为。
因此,了解药物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开展有效的戒断治疗至关重要。
戒断治疗是帮助成瘾患者戒除药物依赖、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戒断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成瘾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首先,药物戒断治疗应个体化、全面化。
因为每个成瘾患者的成瘾情况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同时,戒断治疗应综合利用药物、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帮助患者摆脱成瘾。
药物戒断治疗的药物治疗是治疗药物成瘾的重要手段之一。
戒断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戒断症状,减轻痛苦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常用的戒断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氯硝西泮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戒断症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药物戒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成瘾患者常常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进行干预。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成瘾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戒除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机制与戒断方法的研究雄心勃勃地开始一项药物实验,却发现药效失灵,高级研究员亲身经历过药物依赖的痛苦,这可以说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药物依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将其戒断?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药物依赖机制药物依赖是指人体对特定药物的逐渐适应性和耐受性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状态。
在医学研究中,我们也称其为“躯体依赖状态”。
由于机体对药物的逐步适应性和需求性逐渐增加,走入了一个极其困难的状态,常常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戒断。
1.神经适应性理论神经适应性理论认为,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药物逐渐在神经元之间形成信号传递的新途径,导致神经适应性变化。
人们需要比以往更高的剂量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当停止服用药物时,这些神经通路仍然存在,因此会出现撞南墙的痛苦感觉。
2.激活型解离理论激活型解离理论认为,某些药物能够在细胞膜表面或膜外发挥作用,从而启动G蛋白偶联受体和磷酸酰化酶等信号传递途径,从而激活蛋白激酶。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有可能诱导的情感和其他行为,比如快乐,高潮等感觉,成为使用者不能抗拒的引诱。
当停止使用药物时,因为这种激活已经变成了一种先天性状态,就会导致戒断症状。
二、戒断方法当我们知道了药物依赖机制之后,就需要寻找科学的途径,通过不同的辅助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戒断,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戒断方法:1.逐渐减少法逐渐减少法是逐渐减少片剂或者少量输入,最终达到减少或停止到合适的水平。
如此可以缓和戒断症状并降低患者的恐惧和痛苦感。
2.替代治疗法替代治疗法是在逐渐减少的基础上,使用其他药物来代替已戒断的药物,从而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
例如用多巴胺代替可卡因。
3.行为性治疗法行为性治疗法是针对患者的行为、精神和情感症状进行治疗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其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帮助。
4.心理性治疗法心理性治疗法并非一个独立学科,而是一种治疗方法。
##医学院麻醉学专业教案2006年 8月日第三十七章药物依赖与戒断第一节根本概念概念: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 〕:WHO专家委员会的定义,是指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后,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以至消失;或是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效应,需不断增加药物的剂量。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行为和其他反响。
可伴有或不伴有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
药物依赖性分类: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指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药物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即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戒断综合征:是指突然停止或减量使用依赖性药物,或使用依赖性药物的拮抗剂后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不能抑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性地用药。
精神依赖与身体依赖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在停药后不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一般先产生精神依赖后产生躯体依赖,躯体依赖一旦产生,会使精神依赖更为加重。
强化效应是指药物或其他刺激引起个体强制行为。
引起强化效应的药物或刺激因子称为强化因子。
正性强化效应〔posi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又称奖赏效应〔reward〕:是指能引起欣快或精神愉悦舒适的感受,促使人或动物主动觅药〔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它是精神依赖的根底。
负性强化效应〔nega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又称厌恶〔aversion〕:是指能引起精神不快或身体不适〔如戒断症状〕,促使人或动物为防止这种不适而采取被动觅药〔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它是身体依赖的根底,促使药物滥用。
●第1节药物依赖性及药物滥用的一般特点●药物依赖性相关概念●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和特征●药物滥用●第2节药物依赖性及药物滥用的临床防治●药物滥用的预防●药物依赖性的治疗一、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定义:指具有精神活性的药物,滥用以后产生强烈的继续使用的欲望,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甚至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
分类:精神/心理依赖性(习惯性)—无戒断症状身体/生理依赖性(成瘾性)—有戒断症状特征:患者意志衰退和人格缺陷不可阻止地追求用药后的心理效应、或追求避免因停药所引起的严重身体不适与痛苦。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滥用后出现欢愉和满足的特殊精神状态,驱使用药者追求连续反复用药、避免停药后出现严重精神失落。
标志:“强迫性用药行为” (reinforcement)“觅药行为” (drug taking behavior)代表药物:催眠药巴比妥类重苯二氮卓类轻●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又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标志:“戒断综合征” (abstinence syndrome) 长期滥用药物造成的特殊身体适应状态,若突然停药则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征:“反跳现象”,与药物原先作用相反代表药物: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精神依赖性先于生理依赖性产生,二者是导致药物滥用的生物学基础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定义: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状态,用药者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获得原来的药物效应特征:药物依赖性常伴有药物耐受性耐受性→依赖性机制:1 机体对药物代谢灭活速度↑2 CNS反应性降低3 “受体脱敏”:敏感性和反应性↓性质:●耐受程度不一致性(同一药物不同药理作用/ADR)如“阿片类”:1 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和催吐等作用易产生耐受2 缩瞳、便秘等作用仍保持原先的敏感性,当剂量加大时反应会明显加重交叉耐受性对化学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相似的同类药物敏感性也降低二、致依赖性药物分类(国际禁毒公约)(WHO 《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品公约Ⅰ类:麻醉药品(易致生理依赖性)1 阿片类:粗制品生物碱:吗啡、可待因、海洛因人工合成品: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和二氢埃托菲等药品(阿片类镇痛药) 2 可卡因类:古柯生物碱:可卡因、古柯叶和古柯糊3 大麻:四氢大麻酚:纯品及粗制品印度大麻Ⅱ类:精神药品(易致精神依赖性)1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水合氯醛2 中枢兴奋药:苯丙胺、右苯丙胺、甲基物(如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摇头丸”)等3 致幻剂:麦角二乙胺、苯环利定、氯胺酮(K 毒)Ⅲ类:其它包括酒、烟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精神活性物质 38三、致依赖性药物的特征类别药物依赖性特征阿片类戒断症状:停药8-6hr ,哈欠、流涕、恶心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亢进;24hr ,瞳孔散大、冷热交替、肌肉抽搐等;36hr ,症状达峰值。
第三十六章+药物依赖的治疗第三十六章药物依赖的治疗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各种形式的药物滥用者已逾2亿,每年死于药物滥用和相关疾病以及毒品犯罪的人数以百万计,药物滥用已成为许多国家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致死病因。
药物滥用引发的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也日趋严峻。
关于药物滥用机制及其临床治疗的研究一直是现代医学的前沿课题。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也称物质依赖性(substance dependence),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它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起的不舒适。
依赖性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又可分为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前者是指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药物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用药者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即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后者是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性地用药。
目前将具有依赖性潜能的药物分为八类:尼古丁、乙醇、大麻、镇静药、精神刺激剂、海洛因及其他阿片类药物、致幻剂和挥发性溶媒。
大部分具有依赖性的药物如吗啡、海洛因、镇静催眠药等兼有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一般是先产生精神依赖性后产生躯体依赖性,躯体依赖性一旦产生,会使精神依赖性更为加重。
常用的“成瘾性”一词指的就是身体和精神依赖性。
本章以阿片类药物成瘾为例,探讨药物依赖性的临床治疗及其相关问题。
第一节阿片依赖的临床表现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给滥用者精神和身体都带来严重损害,其临床表现包括精神障碍、戒断症状、中毒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等。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持久的沮丧、失去兴趣和快乐感、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为了缓解这些症状,医生常常会开具抗抑郁药物给患者使用。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患者对药物形成依赖,同时戒断药物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情况。
药物依赖是指对某种药物形成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赖性,当停止使用时,会出现一系列的戒断反应。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药物的依赖往往是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
抑郁症通常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在临床上常常会被要求长时间用药。
随着药物的使用时间增长,患者往往会逐渐依赖于药物来控制其病情。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在心理上产生,患者对药物的需求逐渐增加,有时甚至会出现滥用的情况。
药物戒断是指停止使用某种药物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戒断症状。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戒断药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过程。
当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后,医生会开始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以测试患者是否可以逐渐停用药物。
然而,由于长期用药所形成的依赖,患者在戒断药物时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焦虑、易怒、失眠等症状。
有时候,患者甚至会在戒断过程中出现药物滥用的现象,无法成功戒断药物。
为了减少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和戒断问题,有以下一些建议。
首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是不同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药物的使用。
其次,医生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心理上的困扰,而药物只是缓解症状的一种方式,心理治疗更加关注患者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最后,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和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
如果患者遇到戒断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出现滥用药物的情况。
总之,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努力,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并在戒断药物时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状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