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与戒断
- 格式:ppt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22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是指人们无规律或不合理地使用药物,超出医疗需求或药物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药物滥用带来了严重的健康、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危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药物滥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身体健康危害:1. 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身体器官受损。
某些药物在超出正常剂量的情况下,会对身体造成直接的损害,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
2. 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身体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停药后会出现戒断反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 药物滥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某些药物具有过敏反应,滥用药物会增加过敏反应的风险,导致呼吸困难、皮疹等严重症状。
二、心理健康危害:1. 药物滥用可能导致心理依赖。
滥用某些药物会给人带来快感,导致心理依赖,使人对药物产生情感依赖,丧失独立性和自控力。
2. 药物滥用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滥用某些药物会扰乱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
3. 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某些药物对大脑神经传递起抑制作用,长期滥用会损害认知能力,影响思考、判断和学习能力。
三、社会危害:1. 药物滥用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滥用毒品或非法药物会引发强烈的欲望和侵犯他人的行为倾向,增加犯罪发生的概率。
2. 药物滥用可能影响工作和学习。
滥用药物会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导致错失机会和挫折感,降低社会竞争力。
3. 药物滥用可能对家庭和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滥用药物会使人变得冷漠、疏远家人和亲密关系,造成家庭不和谐、人际关系破裂等问题。
预防药物滥用的措施:1. 加强药物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药物滥用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药物滥用危害的认识,培养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
2. 严格执行药物管理法规。
加强对药物的管理和监督,减少滥用药物的渠道,防止非法药物流入市场。
3. 增加社会支持和康复机构。
建立康复机构,为药物滥用者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戒除药物依赖。
表1 戒断反应量表评分组别 例数 治疗前分数治疗后3天 治疗后5天 治疗后7天分数 减分率(%)分数减分率(%) 分数减分率(%)对照组 30 18.75±3.58 12.20±1.2733.33 7.23±125 59.97 2.63±0.93 85.16 研究组 30 19.60±3.09 11.10±1.5642.67 6.77±104 64.86 2.27±0.78 88.272.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HAMA评分治疗后7天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7天分数 分数 减分率(%) 对照组 30 17.93±3.77 8.17±2.10 53.78 研究组 30 18.50±3.85 8.03±2.33 56.54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头晕4例,走路不稳2例,嗜睡2例;对照组:头晕8例,走路不稳4例,嗜睡4例。
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与对照组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在减少药物剂量后不良反应缓解。
3 讨论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首选药物,所有种类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疗效相当[3]。
半衰期长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对老年人或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能会有过度镇静的风险[4],而且显著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是死亡的风险[5],许多酒依赖的患者有肝功能损害,酒精性肝病是滥用酒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6],而震颤谵妄又多发生于合并躯体疾病、进食情况差、年龄较大的患者,因此使用短半衰期苯二氮䓬类药物相对安全[3]。
奥沙西泮是多种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短,具有抗焦虑、抗惊厥、镇静、催眠、缓解酒精戒断症状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焦虑症、失眠症、酒精戒断的治疗[7]。
解析药物依赖与戒断的相关知识药物依赖是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于该药物产生了依赖性,停止使用该药物会引发一系列戒断症状。
这种依赖可以涉及各种类型的药物,包括镇静剂、麻醉剂、抗焦虑剂、抗抑郁剂等。
一、药物依赖的形成过程在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逐渐对该药物产生耐受性。
这意味着需要逐渐增加用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身体也开始适应此类药物的存在,并建立起对其效应的补偿机制。
当使用者试图停止或减少用量时,这些补偿机制将失控,导致出现戒断症状。
二、药物戒断症状1. 生理方面的戒断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肌肉疼痛、震颤等。
2. 心理方面的戒断症状:焦虑、恐惧、易激动等情绪变化。
3. 精神方面的戒断症状:失眠、嗜睡、幻觉、妄想等。
三、药物依赖与社会影响药物依赖不仅对个体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社会造成负担。
长期药物滥用可能导致人陷入经济困境,影响工作和学习能力,甚至危及家庭和人际关系。
此外,若在驾驶或操作机器时出现戒断症状,还可能引发事故。
四、戒断的治疗方法1. 逐渐减少用量法:该方法是通过逐渐减少药物用量来帮助身体适应减量并慢慢摆脱对药物的依赖。
2. 替代疗法: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替代药物来缓解戒断症状,并逐渐减少剂量。
3. 心理治疗:药物依赖常伴随精神问题,因此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并提供支持。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患者走出药物依赖。
五、预防药物依赖1. 合理使用药物: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服用,严格控制用量和时间。
2. 提高个人意识:加强对药物依赖的认知,了解相关风险,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药物。
3. 寻求支持:如果对某种药物产生了依赖性,积极寻求家人、朋友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以及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应的戒断治疗。
六、药物依赖的风险因素1. 遗传因素:某些人天生更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如基因变异会增加个体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2. 个体心理状态: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增加对镇静剂和抗焦虑剂类药物形成依赖性的风险。
依赖性的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药理学中,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当人体对某种物质的长期暴露后,产生对该物质的需求,并出现身体或心理上的依赖的现象。
这种依赖性常常与药物滥用或成瘾有关,因此,深入了解依赖性在药理学中的含义和机制,对我们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防止滥用和成瘾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依赖性通常分为两种类型:身体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是指当人体对某种物质长期暴露后,身体适应性的产生,以至于必须维持一定浓度的该物质才能保持正常状态。
这种依赖性常表现为戒断综合征,即在物质停用后出现戒断症状,例如焦虑、震颤、恶心等。
而心理依赖性则是指对某种物质的欲望或渴望,不以身体依赖为基础。
人们对于这种物质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无法摆脱对它的追求和需求。
产生依赖性的药物或物质往往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如镇静药、麻醉药、镇痛药等。
这些物质作用于大脑中特定的神经递质系统,改变神经递质的分泌或传导过程,从而产生药物的效应。
当人体长期暴露于这些物质之后,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适应性调整,形成身体或心理依赖。
举例来说,镇静药常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
这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和催眠效果。
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身体依赖的产生。
当患者减少或停用这些药物时,由于GABA受体的调整,患者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等。
此外,心理上的依赖也可能发生,患者对于这种药物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渴望,难以摆脱对它的依赖。
为了预防和治疗依赖性,药理学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发现新的目标分子,以减少或避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降低药物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减少患者对药物的长期暴露,从而降低依赖性的风险。
此外,心理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药物依赖性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依赖性的治疗方法
药物依赖性的治疗方法包括:
1.戒毒治疗:通过戒断药物来缓解患者的戒断症状,帮助患者戒除药物依赖。
目前常用的戒断药物包括苯二氮平类、利多卡因、戊巴比妥等。
2.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认知矫正、行为矫正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和行为,促进其戒药成功。
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情感导向疗法等。
3.替代治疗:将合成药物替换为具有相似效应的药物,减少抽搐、痉挛等戒断症状。
常用的替代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替代安非他命)、甲基麻黄素(替代麻黄素)等。
4.综合治疗:以上三种治疗方法均要综合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协助,帮助患者全面、彻底地戒除药物依赖。
药物滥用造成的药物依赖【1】药物依赖是指一个人对某种药物产生需要并且无法自行停止使用的状态。
这种依赖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甚至是同时存在的。
而药物滥用则是导致药物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2】药物滥用是指个体使用药物的方式和数量超出了医生指导或药品标签上的建议。
这种滥用可能包括过量使用、不按规定用药、非法使用或非医疗目的的使用。
【3】药物依赖通常是在持续的药物滥用后产生的。
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需要更大的剂量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进而产生依赖。
而一旦出现依赖,个体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甚至生理上的疼痛。
【4】药物依赖可能涉及多种类型的药物,包括镇静剂、安眠药、阿片类药物、兴奋剂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依赖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和影响,但统一的是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5】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的解决办法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支持。
个体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戒断,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来应对戒断引起的心理影响,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提供支持和理解。
【6】对于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的防范,除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外,医疗服务机构也需要在患者用药过程中进行更加全面的监测和指导。
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应该牢记“药物只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且不要随意使用朋友或家人的药物。
在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存在药物滥用的可能时,应该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免产生不可收拾的后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健康的身心状态下,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在写作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不仅是个体健康问题,更是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
希望我的文章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入手,来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
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角度来看,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依赖性的名词解释药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过程,并且关注着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药理学的探索中,依赖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究和使用当中。
依赖性是指生物对于某种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或者依赖性反应。
当生物体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后,它会逐渐适应这种药物的作用,并且产生一种依赖性的反应。
这种依赖性反应可以表现为生物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的增强,以及对药物的持续使用或者中断使用时出现戒断症状等。
依赖性反应通常可以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个方面。
生理依赖是指生物体对药物的物质本质上的依赖,这种依赖是由于药物在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所致。
例如,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导致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从而使生物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某些药物的急停会导致人体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震颤、睡眠障碍等。
这些生理变化使得生物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变得日益强烈。
相较于生理依赖,心理依赖则更多地涉及到生物体的心理状态。
心理依赖是指个体对药物的心理依赖,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或渴望。
这种依赖往往与药物的效应和效果有关,例如某些药物能够产生快速的、令人愉悦的效果,而生物体会对这种快感产生渴望,并且会出现对这种快感的强烈追求。
这种心理依赖往往更加复杂和困扰,因为心理上的依赖往往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使得个体难以戒除药物的使用。
药物的依赖性与其作用机制和特性密切相关。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大脑的特定区域产生作用,激活或阻断一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这种效应往往会改变大脑的功能和神经传递的过程,最终导致生物体的依赖性产生。
举个例子,麻醉药物会抑制神经传递,产生镇静的效果,而人们在接触到这种镇静效果时就会出现对药物的依赖。
药物的依赖性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身体逐渐对药物产生耐受性,从而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药物成瘾的机理与戒断治疗策略药物成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危害性十分严重。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成瘾的机制和戒断治疗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成瘾患者恢复健康,并有效预防和控制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药物成瘾的机理主要包括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学因素是药物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种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后,会对大脑中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起神经适应性的改变,最终导致成瘾。
例如,酒精和尼古丁能够刺激多巴胺系统,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形成药物依赖。
此外,药物的病理性成瘾还与遗传基因、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药物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瘾患者中很多人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药物成瘾往往是他们用来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
同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加重药物成瘾问题。
家庭不和谐、朋友影响等都可能诱发成瘾行为。
因此,了解药物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开展有效的戒断治疗至关重要。
戒断治疗是帮助成瘾患者戒除药物依赖、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戒断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成瘾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首先,药物戒断治疗应个体化、全面化。
因为每个成瘾患者的成瘾情况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同时,戒断治疗应综合利用药物、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帮助患者摆脱成瘾。
药物戒断治疗的药物治疗是治疗药物成瘾的重要手段之一。
戒断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戒断症状,减轻痛苦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常用的戒断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氯硝西泮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戒断症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药物戒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成瘾患者常常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进行干预。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成瘾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戒除药物依赖。
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项目名称程度没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1.感到心慌0 1 2 3 42.感到全身有说不出的难受0 1 2 3 43.感到手和脚怎么放都不舒服0 1 2 3 44.感到肌肉或关节疼痛0 1 2 3 45.感到全身没力气0 1 2 3 46.感到烦躁不安0 1 2 3 47.感到孤独0 1 2 3 48.对一切都不感兴趣0 1 2 3 49.常因一点小事发脾气0 1 2 3 410.睡眠不好时便想吸0 1 2 3 411.没有毒品便度日如年0 1 2 3 412.心里老是想着吸一口0 1 2 3 413.心里烦闷时就想吸0 1 2 3 414.看见与毒品有关的人或事就想吸0 1 2 3 415.想到与毒品相关的人或事便想吸0 1 2 3 416.感到睡眠不足0 1 2 3 417.晚上入睡困难0 1 2 3 418.睡眠很浅,中途容易醒来0 1 2 3 40 1 2 3 4 19.早上醒得太早总分【结果分析】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的统计指标分单项分、因子分和总分3项统计指标。
1.单项分分数高低与各项条目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各个项目按所选答案。
表示无、1表示轻、2表示中、3表示重、4表示极重分别计0、I、2、3、4分。
19个项目的原始分值累加成量表总分。
以正性方法记分,即得分越高稽延性戒断症状越严重。
2.因子分本量表包含有躯体症状、情绪症状、渴求症状、睡眠障碍四个因子分。
项目1、2、3、4、5反应的单项分之和为躯体症状因子分;项目6、7、8、9反应的单项分之和为情绪症状因子分;项目10、11、12、13、14、15反应单项分之和为渴求症状因子分;项目16、17、18、19反应单项分之和为睡眠障碍因子分。
3.总分即各单项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稽延性戒断症状越严重。
##医学院麻醉学专业教案2006年 8月日第三十七章药物依赖与戒断第一节根本概念概念: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 〕:WHO专家委员会的定义,是指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后,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以至消失;或是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效应,需不断增加药物的剂量。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行为和其他反响。
可伴有或不伴有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
药物依赖性分类: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指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药物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即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戒断综合征:是指突然停止或减量使用依赖性药物,或使用依赖性药物的拮抗剂后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不能抑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性地用药。
精神依赖与身体依赖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在停药后不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一般先产生精神依赖后产生躯体依赖,躯体依赖一旦产生,会使精神依赖更为加重。
强化效应是指药物或其他刺激引起个体强制行为。
引起强化效应的药物或刺激因子称为强化因子。
正性强化效应〔posi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又称奖赏效应〔reward〕:是指能引起欣快或精神愉悦舒适的感受,促使人或动物主动觅药〔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它是精神依赖的根底。
负性强化效应〔nega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又称厌恶〔aversion〕:是指能引起精神不快或身体不适〔如戒断症状〕,促使人或动物为防止这种不适而采取被动觅药〔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它是身体依赖的根底,促使药物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