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诊断和处理
- 格式:pptx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54
产后出血的诊断及处理一、定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二、病因及诊断要点(一)宫缩乏力: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血窦、血栓形成障碍而出血1.临床表现1)胎盘娩出后阴道出血阵发性增多,子宫轮廓不清、软,按压宫底有大量血块排出;2)有时阴道出血不多,但血块大量积存于宫腔内,当产妇出现休克时已为时过晚。
2.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1)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2)产程延长、滞产致孕妇衰竭;3)产程中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4)全身急慢性疾病;5)严重贫血、妊高征、子宫胎盘卒中;6)子宫发育不良、感染、畸形、肌瘤;7)膀胱过度充盈;(二)胎盘因素1.胎盘滞留:胎儿娩出后30分钟,已剥离的胎盘尚未娩出者(宫缩乏力、膀胱过度充盈);2.胎盘嵌顿:宫腔操作或宫缩剂使用不当,子宫局部形成狭窄环或宫颈口收缩,剥离的胎盘不能娩出;3.胎盘剥离不全:由于宫缩乏力、或胎儿娩出后过早过度挤压子宫、粗暴牵拉脐带;4.胎盘部分粘连:胎盘部分已剥离,部分粘连于宫壁上不能自行剥离出血。
常见于多次人流刮宫后、多产妇;5.胎盘部分植入:胎盘部分植入,另部分已与宫壁分离引起大出血;6.胎盘残留:胎盘娩出后多量流血,持续不止,检查胎盘有残缺,或副胎盘残留宫腔而致出血;(三)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持续性阴道流鲜红血,子宫收缩好,胎盘胎膜完整。
会阴、阴道或宫颈处有裂伤,并有活动性出血。
1.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有的在胎儿未娩出前已有裂伤出血;2.宫口未开全,过早使用腹压致裂伤;3.保护会阴不当或助产手术操作不当;4.会阴切开过早致切口流血过多,会阴切口过小裂伤而出血;5.子宫破裂未及时发现而逐渐休克;(四)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血不凝固。
应结合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五)剖宫产的出血问题1.除胎盘剥离出血外,尚有手术切口出血,麻醉等,产后出血危险性大;2.前置胎盘种植在子宫下段前壁,在此处切开子宫时易损伤胎盘;3.胎儿娩出后立即剥离胎盘;4.胎儿、胎盘娩出后,由于子宫下段菲薄,胎盘种植部位血管丰富,子宫缺乏有力的收缩;5.若羊水通过创面进人子宫血窦,发生急性DIC大出血;6.子宫切口损伤;切口位置过低或过高,切口弧度欠大;胎头深嵌入盆腔或高浮;手法不正确,暴力娩出胎头;胎位不正;胎儿巨大;引起切口向两侧撕裂(左侧多见)。
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引言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持续或大量出血超过500毫升以上,严重时甚至达到1000毫升或更多。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诊断产后出血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以帮助护士有效应对产后出血的情况。
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是通过对产妇的观察和评估,确定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1.风险诊断: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凝血功能异常,因此产妇有患有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时,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监测凝血功能指标,避免使用具有抑制凝血功能的药物。
2.风险诊断: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在分娩后需要收缩以止血,但有时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收缩时间、频率和强度等,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子宫收缩。
3.实际诊断:大出血:当产妇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时,应确立大出血的护理诊断。
此时,护理措施包括尽早启动大出血应急预案,迅速评估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潜在诊断:感染:分娩过程中,产妇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以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和产后出血。
因此,护理措施包括预防感染的传播,加强产妇和护士的手部卫生,定期更换产妇的卫生巾和内衣,并定期评估产妇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常见的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产妇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监测出血量:定期估计产妇的出血量,可以通过测量产妇每小时或每半小时的卫生巾重量来估计,若出血量超过预期范围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促进子宫收缩: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如按摩子宫、帮助产妇排尿、保持产妇体位,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4.输血和止血药物应用:当产妇出血量过多时,可考虑输血以补充血液流失,同时可以使用止血药物来控制出血。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 产后出血的定义:在分娩后24小时内宫腔内或阴道内失血量≥500ml。
2. 产后出血的分类:产后出血有早期(产后1小时内)、中期(产后1~24小时)和晚期(产后24小时~6周)三种类型。
3.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多胎妊娠、巨大胎儿、子宫肌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4.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阴道流血过多、子宫收缩无力或失血后不能纠正的低血压等症状。
5. 产后出血的检查:可以通过测量宫底高度、B超检查及血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6. 产后出血的处理:包括保持尿液通畅、保持体位平卧位、给予输血、注射静脉液体、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等治疗方案。
如出血量明显超过2000毫升,需进行手术治疗。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x(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1;(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出血量为400~500 ml。
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 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 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ml)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0.9<500<201.01000201.51500302.0≥2500≥50产后出血的预防(一)加强产前保健产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认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孕妇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人者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
(二)积极处理第三产程积极正确地处理第三产程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危险度,为常规推荐(Ⅰ级证据)。
1. 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常规推荐措施,首选缩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