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1)
- 格式:doc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11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及《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解读一、概述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
产后出血发病突然且来势凶猛,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为了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制定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识别、处置及管理等环节提供指导,以期改善母婴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同时,为了帮助广大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本文还将对指南进行解读。
解读部分将详细阐述指南制定的背景、意义、关键内容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要点,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的认知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1. 产后出血的定义和重要性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毫升,或剖宫产者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的情况。
这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位居我国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
其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但由于测量和收集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通常估计失血量仅为实际失血量的一半,故实际发病率更高。
产后出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更在于其可预防性。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对产后出血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每一个妇产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产后出血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全身因素、产科因素和子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
其他如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也可导致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指南一、本文概述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超过正常范围的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产后出血发生突然且来势凶猛,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指南,以期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使读者对产后出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详细阐述了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分娩前的风险评估、分娩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分娩后的监护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包括初步评估、止血措施、容量复苏、病因治疗等多个环节,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文还就产后出血的特殊情况和并发症进行了详细讨论,如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引起的休克等,为处理复杂病例提供了参考。
本文总结了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前沿的学术信息。
本文旨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指南,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产后出血问题的重视,共同为提高我国产科质量而努力。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产后出血对于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前预防:在产前阶段,医生应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产前检查,了解孕妇的既往病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以便发现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同时,医生应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如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等,以提高孕妇的自我防范意识。
产时预防:在分娩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产程进展情况。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2021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以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治疗能力。
以下是第一模型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产前:通过系统的围产期保健和高危筛查,对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PIH。
3.积极治疗肝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如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
并提前入院待产,并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分娩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1.产程:如果第三产程没有出血,可以等20分钟。
如有出血,应随时用手剥离胎盘。
剖宫产时尽量避免手拿胎盘,等待自然收缩,以促进胎盘分离和分娩。
如果超过5分钟没有剥开,用手拿。
2.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以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临产急的孕妇,临产时要做好配血,临产时要及时开通静脉。
3.恰当地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台下助手应把手放在子宫底部,不要揉搓。
当出现子宫收缩时,子宫上升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分延长,是胎盘剥离的标志。
助手在腹部轻轻按压子宫底部,使胎盘进入下子宫,然后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
这时助产士轻轻拉动脐带将胎盘娩出。
在没有收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摩擦子宫或拉扯脐带。
胎盘娩出后,助手轻轻按摩子宫,受体采用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破裂。
4.胎儿娩出后,分期下预防性静脉注射催产素10u 10%葡萄糖20ml或卡前列素栓1mg,以促进子宫收缩和胎盘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膜是否完整。
6.提高分娩技术,熟悉分娩机制,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延迟分娩,分娩后应加强宫缩乏力,头和盆均不称重。
(3)交货后1.正确测量出血量: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
可以结合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
(1)阴道分娩当胎儿分娩时,使用产妇臀部下方的受血垫。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一、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危害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 500毫升,剖宫产者超过 1000 毫升。
产后出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可能导致产妇贫血、休克,甚至死亡。
同时,也会增加产妇发生感染、席汉综合征等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影响产妇的产后康复和生活质量。
二、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1、子宫收缩乏力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子宫在分娩后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收缩,就无法有效地关闭胎盘附着部位的血管,导致出血。
常见的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包括产妇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
2、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都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如果胎盘部分或全部残留在子宫内,会影响子宫收缩,引起出血。
3、软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如果产妇的会阴、阴道、宫颈等软产道发生裂伤,也会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产妇本身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肝功能异常等,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也容易引起产后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产前预防(1)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等。
(2)合理营养,控制胎儿体重,避免巨大儿的发生。
(3)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如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等,提前做好评估和准备。
2、产时预防(1)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和滞产。
(2)正确处理第二产程,避免过早地用力娩出胎儿,防止软产道损伤。
(3)胎儿娩出后,立即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促进子宫收缩。
(4)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娩出,如有残留,及时处理。
3、产后预防(1)继续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
(2)鼓励产妇尽早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
(3)产妇应尽早与新生儿接触,进行母乳喂养,通过新生儿吸吮乳头刺激子宫收缩。
四、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1、一般处理一旦发现产后出血,应立即让产妇平卧,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措施
1. 孕期管理: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的各种并发症,如贫血、妊娠高血压等。
2. 分娩期监护: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正确处理产程各个阶段,避免产程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子宫破裂或子宫收缩不足。
3. 合理使用宫缩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宫缩剂,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 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护理措施
1. 基本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病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3. 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如有侧切伤口,应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
饮水,以补充产后的消耗,促进身体恢复。
5. 子宫收缩情况的观察:定时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如有子宫收缩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6. 出血量的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并记录阴道出血量,如有大
量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输血等处理。
7. 哺乳指导:指导并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 功能锻炼:鼓励产妇在恢复期间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深呼吸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通过以上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恢复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500ml,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因此,有必要制定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本指南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生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与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宫缩乏力(70%~90%)、产道损伤(20%)、胎盘因素(10%)和凝血功能障碍(1%);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产妇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者等。
表1 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高危因素原因病因高危因素宫缩乏力全身因素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或精神紧张等药物过多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宫缩抑制剂等产程因素急产、产程延长或滞产、试产失败等产科并发症子痫前期等羊膜腔内感染胎膜破裂时间长、发热等子宫过度膨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等子宫肌壁损伤多产、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后等子宫发育异常双子宫、双角子宫、残角子宫等产道损伤宫颈、阴道急产、手术产、软产道弹性差、水肿或瘢痕等或会阴撕裂剖宫产子宫切口胎位不正、胎头位置过低延伸或撕裂子宫破裂前次子宫手术史子宫内翻多产次、子宫底部胎盘、第三产程处理不当胎盘因素胎盘异常多次人工流产或分娩、子宫手术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胎膜残留产次多,既往胎盘粘连史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功能疾病、血小板减少症肝脏疾病重症肝炎、妊娠急性脂肪肝产科DIC 羊水栓塞、重型胎盘早剥、死胎滞留时间长、重度子痫前期及休克晚期二、产后出血的诊断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失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丧失抢救时机。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产后出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或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是产妇在产程和分娩后输血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一般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子宫收缩不良。
2.器质性原因,如胎盘残留、宫颈裂伤等。
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1.在孕期就要注意维持身体健康,保持足够的营养。
如果有贫血等症状,要及时治疗。
2.产程中要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子宫惰性和胎盘残留等情况。
3.分娩后,要及时给产妇注射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
如产妇出现异常的出血量或出血时间过长,应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4.孕妇在生产之前,要提前做好计划,选择可靠的医院和医生,避免盲目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确保在分娩过程中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
处理产后出血的方法1.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后,要尽快就医,并在医院接受必要的治疗。
如果出血量很少,可以用自己的衣服或毛巾压迫肚子。
2.在征得专业医生同意后,可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如给产妇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输注液体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3.如果出血程度较严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考虑实施子宫切除手术或宫颈夹闭。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对于孕妇而言,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要尽快就医,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本文提供的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的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可盲目使用。
2024产后出血指南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导致产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至或低于基线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产后出血及时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正确处理产后出血,各国和学术机构陆续发布了相应的指南。
本文将简要介绍2024年发布的产后出血指南。
2024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发布了《产后出血的防治进展指南(2024年版)》。
该指南主要侧重于普通产后出血及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不包括特殊情况下的出血。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产后出血的定义:产后出血定义为分娩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阴道流血量虽不到500毫升,但导致产妇血红蛋白浓度降至或低于基线。
2.风险评估:产妇在分娩前、分娩时以及分娩后应进行产后出血的风险评估。
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多胎妊娠、长时间分娩、疤痕子宫等。
3.预防:通过分娩前和分娩期间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评估风险、早期有效宫缩、控制宫缩后颈开大、正确使用助产器具等。
4.诊断:产后出血的诊断应包括实际测定血量、客观观察出血量、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监测生命体征等。
产后出血的诊断应该及时,便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5.治疗:治疗产后出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宫缩剂的应用、止血剂的应用和输血。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止血和介入治疗。
6.产后出血的监测:在治疗产后出血过程中,应对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尿液量、血红蛋白浓度等进行监测,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7.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当产后出血威胁到产妇的生命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导尿、快速输血、手术止血等。
8.产后出血的复发预防:对于有过产后出血史的产妇,在接受下一次分娩前应仔细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上是2024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发布的产后出血指南的概要。
这些指南侧重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产后出血,旨在帮助医生正确处理该并发症,降低产妇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x(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1;(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出血量为400~500 ml。
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 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 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ml)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0.9<500<201.01000201.51500302.0≥2500≥50产后出血的预防(一)加强产前保健产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认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孕妇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人者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
(二)积极处理第三产程积极正确地处理第三产程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危险度,为常规推荐(Ⅰ级证据)。
1. 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常规推荐措施,首选缩宫素。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2)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者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22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2022)》。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草案) 》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 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者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者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浮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 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者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2023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⅛ΛI A■刖言产后出血一直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但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的。
新修订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对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预防及处理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
问题一新版指南与上一版相比,进行了哪些修订,作为产科医生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本版新指南是继2009年《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和2014年《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发布之后,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基于国内外最新的产后出血研究进展进行修订的。
新版指南针对大家最为关心的产后出血相关问题提出了六个推荐:【推荐一】预防产后出血首选缩宫素,高危者可考虑联合使用麦角新碱(强推荐,证据质量高)。
【推荐二】发生严重产后出血时,应进行多学科团队抢救(强推荐,证据质量低)。
【推荐三】缩宫素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一线用药,若缩宫素效果不佳,应尽早使用其他宫缩剂(强推荐,证据质量低)。
【推荐四】一旦诊断产后出血(不论病因),应尽早使用氨甲环酸(强推荐,证据质量中)。
【推荐五】如果宫缩剂无法止血,应尽快寻求其他止血方法,包括宫腔填塞及其他手术止血方法(强推荐,证据质量低)。
【推荐六】产后出血输血目标是维持血红蛋白≥70g∕JPT及APTT均<1.5倍平均值、血小板≥50χ109∕L∖纤维蛋白原≥2g∕L(弱推荐,证据质量低)。
问题二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的准确测量和估计,请您谈谈产科医生在临床中怎样才能更准确的估计出血量?1 .称重法或容积法:这是理论上最准确估计产后出血量的方法,应作为首选方法。
由于往往无法完全收集产后出血而导致估计不准确,尤其是低估出血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有条件者可在阴道分娩时使用一次性收集袋。
2 .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shockindex,SI)=心率/收缩压(mmHgJmmHg=0.133kPa),SI对应的估计出血量见表1。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2;(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出血量为400~500 ml。
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产后出血的预防(一)加强产前保健产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认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孕妇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者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
(二)积极处理第三产程积极正确地处理第三产程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危险度,为常规推荐(I级证据)。
1.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常规推荐措施,首选缩宫素。
应用方法:头位胎儿前肩娩出后、胎位异常胎儿全身娩出后、多胎妊娠最后1个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10 U加入500 ml 液体中以100~150 ml/h静脉滴注或缩宫素10 U肌内注射。
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还可考虑应用卡贝缩宫素,其半衰期长(40~50 min),起效快(2 min),给药简便,100μg单剂静脉推注可减少治疗性宫缩剂的应用,其安全性与缩宫素相似。
如果缺乏缩宫素,也可选择使用麦角新碱或米索前列醇。
2.延迟钳夹脐带和控制性牵拉脐带: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胎儿娩出后1~3 min钳夹脐带对胎儿更有利,应常规推荐,仅在怀疑胎儿窒息而需要及时娩出并抢救的情况下才考虑娩出后立即钳夹并切断脐带(I级证据)。
控制性牵拉脐带以协助胎盘娩出并非预防产后出血的必要手段,仅在接生者熟练牵拉方法且认为确有必要时选择性使用(I级证据)。
3.预防性子宫按摩: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后,不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子宫按摩来预防产后出血(I级证据)。
但是,接生者应该在产后常规触摸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产后2h,有高危因素者产后4h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时段,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出血量变化,产妇并应及时排空膀胱。
表1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对应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全身因素药物产程因素产科并发症羊膜腔内感染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壁损伤子宫发育异常产道损伤子宫颈、阴道或会阴裂伤剖宫产子宫切口延伸或裂伤子宫破裂子宫体内翻胎盘因素胎盘异常胎盘、胎膜残留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或精过多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宫缩抑制剂等急产、产程延长或滞产、试产失败等子痫前期等胎膜破裂时间长、发热等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等多产、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等双子宫、双角子宫、残角子宫等急产、手术产、软产道弹性差、水肿或瘢痕形成等胎位不正、胎头位置过低等子宫手术史多产、子宫底部胎盘、第三产程处理不当多次人工流产或分娩史、子宫手术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多产、既往有胎盘粘连史遗传性凝血功能疾病、血小板减少症肝脏疾病产科DIC重症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羊水栓塞、Ⅱ~Ⅲ度胎盘早剥、死胎滞留时间长、重度子痫前期及休克晚期表2休克指数与估计出血量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ml)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0.9<500<201.01000201.5 1 500302.0≥2500≥50产后出血的处理一、一般处理在寻找出血原因的同时进行一般处理,包括向有经验的助产士、上级产科医师、麻醉医师等求助,通知血库和检验科做好准备;建立双静脉通道,积极补充血容量;进行呼吸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氧;监测出血量和生命体征,留置尿管,记录尿量;交叉配血;进行基础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并行动态监测。
二、针对产后出血原因的处理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检查宫缩情况、胎盘、产道及凝血功能,针对出血原因进行积极处理。
(一)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1.子宫按摩或压迫法:可采用经腹按摩或经腹经阴道联合按压,按摩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应配合应用宫缩剂。
2.应用宫缩剂:(1)缩宫素: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
治疗产后出血方法为:缩宫素10 U肌内注射或子宫肌层或子宫颈注射,以后10~20 U加入500 ml晶体液中静脉滴注,给药速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常规速度250 ml/h,约80 mU/min。
静脉滴注能立即起效,但半衰期短(1~6min),故需持续静脉滴注。
缩宫素应用相对安全,但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高血压、水中毒和心血管系统副反应;快速静脉注射未稀释的缩宫素,可导致低血压、心动过速和(或)心律失常,禁忌使用。
因缩宫素有受体饱和现象,无限制加大用量反而效果不佳,并可出现副反应,故24 h总量应控制在60 U内。
(2)卡贝缩宫素:使用方法同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
(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为前列腺素F2α衍生物(15-甲基PGF2α),能引起全子宫协调强有力的收缩。
用法为250μg深部肌内注射或子宫肌层注射,3 min起作用,30min达作用高峰,可维持2h;必要时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2 000μg。
哮喘、心脏病和青光眼患者禁用,高血压患者慎用;副反应常见的有暂时性的呕吐、腹泻等。
(4)米索前列醇:系前列腺素E的衍生物,可引起全子宫有力收缩,在没有缩宫素的情况下也可作为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应用方法:米索前列醇200~600μg顿服或舌下给药。
但米索前列醇副反应较大,恶心、呕吐、腹泻、寒战和体温升高较常见;高血压、活动性心、肝、肾疾病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慎用,青光眼、哮喘及过敏体质者禁用。
(5)其他:治疗产后出血的宫缩剂还包括卡前列甲酯栓(可直肠或阴道给药,偶有一过性胃肠道反应或面部潮红但会很快消失)以及麦角新碱等。
3.止血药物:如果宫缩剂止血失败,或者出血可能与创伤相关,可考虑使用止血药物。
推荐使用氨甲环酸,其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1次1.00g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ld用量为0.75~2.00g。
4.手术治疗:在上述处理效果不佳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师的熟练程度选用下列手术方法。
如合并凝血功能异常,除手术外,需补充凝血因子等。
(1) 宫腔填塞术:有宫腔水囊压迫和宫腔纱条填塞两种方法,阴道分娩后宜选用水囊压迫,剖宫产术中可选用水囊或纱条填塞。
宫腔填塞术后应密切观察出血量、子宫底高度、生命体征变化等,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状况,以避免宫腔积血,水囊或纱条放置24~48 h后取出,注意预防感染。
(2)子宫压迫缝合术:最常用的是B-Lynch缝合术,适用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异常性产后出血,子宫按摩和宫缩剂无效并有可能切除子宫的患者。
先试用两手加压,观察出血量是否减少以估计B-Lynch缝合术成功止血的可能性,应用可吸收线缝合。
B-Lynch缝合术后并发症的报道较为罕见,但有感染和组织坏死的可能,应掌握手术适应证。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改良的子宫缝合技术如方块缝合等。
(3)盆腔血管结扎术:包括子宫动脉结扎和髂内动脉结扎,子宫血管结扎术适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尤其是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因素的出血,经宫缩剂和按摩子宫无效,或子宫切口撕裂而局部止血困难者。
推荐实施3步血管结扎术法:即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双侧卵巢子宫血管吻合支结扎。
见图1。
髂内动脉结扎术手术操作困难,需要对盆底手术熟练的妇产科医师操作。
适用于子宫颈或盆底渗血、子宫颈或阔韧带出血、腹膜后血肿、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结扎前后需准确辨认髂外动脉和股动脉,必须小心,勿损伤髂内静脉,否则可导致严重的盆底出血。
(4)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此方法适用于有条件的医院。
适应证: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各种难治性产后出血(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和胎盘因素等),孕产妇生命体征稳定。
禁忌证:生命体征不稳定、不宜搬动的患者;合并有其他脏器出血的DIC;严重的心、肝、肾和凝血功能障碍;对造影剂过敏者。
(5)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各种保守性治疗方法无效者。
一般为子宫次全切除术,如前置胎盘或部分胎盘植入子宫颈时行子宫全切除术。
操作注意事项:由于子宫切除时仍有活动性出血,故需以最快的速度“钳夹、切断、下移”,直至钳夹至子宫动脉水平以下,然后缝合打结,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