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物中毒的类型及预防措施2020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9
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5则范文第一篇: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1、四季豆(又称芸豆、小刀豆、豆角等)和油豆角(也称东北油豆角)中毒致病物质:皂甙、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
中毒表现:四季豆、油豆角中毒一般为食用后1-4小时内发病,快的可在十几分钟之内发病。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胃烧灼感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可伴有头痛、头晕、出冷汗等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者有脱水, 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
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四季豆、油豆角中毒的方法简单,只要严格按照“一洗二浸三烫四烹调”的工序,把四季豆、油豆角彻底煮熟焖透就可以了。
2、木薯中毒致病物质:氢氰酸。
中毒表现:发病潜伏期为0.5-12小时,一般在食后1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
轻者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嗜睡或烦燥等,较重者呼吸急促,心悸,紫绀,抽搐等,严重者呼吸困难、昏迷、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征。
预防控制措施: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有些地方的方法是水泡3~5天,每天换水1次),再加热煮熟,煮时将锅盖打开,使氢氰酸蒸发,弃汤,即可食用。
3、生豆浆中毒致病物质:皂素。
中毒表现:通常在食用0.5-1小时后即可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伴有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预防控制措施:在煮豆浆时,出现“假沸”后还应继续加热至100℃。
煮熟的豆浆没有泡沫,然后再用小火煮10分钟左右,若豆浆量较大或较稠,加热时一定要不断地搅拌,使其受热均匀。
4、河豚鱼中毒致病物质:河豚毒素。
中毒表现:一般在10分钟-3小时内发病。
早期表现为手指和脚趾刺痛或麻痛,口唇、舌尖以及肢端感觉麻木,继而全身麻木,严重时出现运动神经麻痹,四肢瘫痪,失声、呼吸困难、循环衰竭、呼吸麻痹;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最后呼吸麻痹死亡。
预防控制措施:河豚鱼中毒无特效解毒剂,重在预防,禁止供应和食用河豚鱼。
2023年食物中毒的症状及应急预案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了被污染或不洁净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食物中毒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对于食物中毒的症状及应急预案,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了解与准备,以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
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可能会有所不同的症状表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及其症状:1.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病原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
2. 青鱼食物中毒:常见于生或未煮熟的青鱼中,主要症状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3. 快餐食品中毒:由于快餐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不洁净或不适当的保存方式,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
4. 托盘食物中毒:一些大型集会、大型聚餐、航空、铁路等公共交通中所食用的托盘餐可能存在卫生问题,引发食物中毒。
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
应对食物中毒事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应急预案:1. 饮用足够的水:食物中毒时,人体会出现大量的腹泻和呕吐症状,容易导致脱水。
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2. 不要刺激胃部:在食物中毒导致恶心、呕吐症状时,不要再摄入食物或药物,以免进一步刺激胃部。
3. 就医就诊:当出现严重的食物中毒症状,如高烧、持续呕吐、腹痛等,应及时就医就诊,以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4. 保存食物样品:如果怀疑食物中毒是由某种特定的食物引起的,应保存好食物样品,并及时向相关卫生部门汇报。
5. 预防食物中毒:从源头上进行食品安全的保障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我们可以选择购买有质量保证的食品,避免食用不洁净的食品,合理保存和烹饪食物,注意个人卫生等。
总之,对于食物中毒的症状及应急预案,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了解与准备。
保持饮食的卫生安全意识,选择有质量保证的食品,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和保存方式,是减少食物中毒风险的重要措施。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措施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
食物中毒的特征:1、来势凶猛,发病集中。
常常是发病突然,发病人数多,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
2、潜伏期根据中毒种类的不同可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病人在进食后经2-24小时内发病,通常化学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
3、病人的症状表现类似。
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但根据进食有毒物质的多少及中毒者的体质强弱,症状的轻重会有所不同。
4、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停止进食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5、中毒患者有共同的饮食就餐史,病人往往均进食了同一种有毒食品而发病,未1进食者不发病。
6、细菌性食物中毒季候性较明明,东北地域7—9月份气温较高,相宜细菌发展繁殖,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
大部分的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季候性不明明。
食物中毒有哪些类型?从致病因素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较为频繁。
一方面是因为细菌在温度较高时繁殖快,另一方面人们在气温高时进食较多的生冷食品,并且高温使人抵抗力减低,易于发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中多人发病,但也可单个人发病。
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许多种,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
2、动物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食品引起的中毒。
常见的9种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常见的9种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一、豆浆中毒1、中毒原因:生大豆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体内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2、中毒表现:潜伏期数分钟到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有的腹泻、头痛,可很快自愈。
3、预防措施:豆浆必须煮开再喝。
二、豆角中毒1、中毒原因:豆角品种很多,豆角引起中毒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引起的。
2、中毒表现: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五小时。
主要为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以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头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烧灼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1-2天。
3、预防措施:"烧熟煮透"。
三、发芽土豆中毒1、中毒原因:土豆中含有一种生物碱,叫龙葵素。
正常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较少,为2-10毫克%。
当土豆发芽后皮肉变绿,龙葵素含量增高。
人一次食用0.2~0.4克可发生中毒。
2、中毒表现:一般在进食后十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胃部灼痛,舌、咽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者体温升高,头痛,昏迷,出汗,心悸。
儿童常引起抽风、昏迷。
3、预防措施:⑴土豆应贮存在低温、通风、无直射阳光的地方,防止生芽变绿。
⑵生芽过多或皮肉大部分变黑、变绿时不得食用。
⑶发芽很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和芽眼周围的肉。
因龙葵素溶于水,可侵入水中泡半小时左右。
四、亚硝酸盐中毒1、中毒原因:亚硝酸盐可使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
因而出现青紫和组织缺氧现象。
2、中毒表现:潜伏期30分钟-3小时,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困难,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的昏迷,抽搐,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预防措施:⑴不吃腐烂变质蔬菜。
⑵加强宣传、不要误食亚硝酸盐。
五、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1、病原菌: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付伤寒甲、乙等。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1]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
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症状:1.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
2.原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上述症状更易发生。
3.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引起低血钾,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4.反复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对支气管扩张作用减弱及持续时间缩短。
虽然克伦特罗残留的毒作用为轻度的,但美国FDA研究表明,应用拟交感神经药者或对前药过敏者,对克伦特罗的反应要比正常健康个体更为严重。
急救治疗:1.口服后即洗胃、输液,促使毒物排出。
2.在心电图监测及电解质测定下,使用保护心脏药物如6-二磷酸果糖(FDP)及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
识别方法(1)看该猪肉是否具有脂肪(猪油),如该猪肉在皮下就是瘦肉或仅有少量脂肪,则该猪肉就存在含有“瘦肉精”的可能。
(2)喂过“瘦肉精”的瘦肉外观特别鲜红,后臀较大,纤维比较疏松,切成二三指宽的猪肉比较软,不能立于案,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脂肪特别薄;而一般健康的瘦猪肉是淡红色,肉质弹性好,瘦肉与脂肪间没有任何液体流出。
(3)购买时一定看清该猪肉是否有盖有检疫印章和检疫合格证明。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
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
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
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健康问题,它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并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许多人对于食物中毒的成因和如何预防感到困惑,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1. 细菌感染:细菌是导致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会在不当处理或加工食品过程中引起污染。
摄入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品后,人体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 寄生虫传播:寄生虫也能导致食物中毒。
包括钩虫、弓形虫、蛔虫等寄生虫可以通过未经煮沸或充分加热处理的肉类和鱼类传播给人类。
这些寄生虫会在人体内引发胃肠道疾病和消化不良。
3. 食物处理不当:不正确的食物处理方法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充分清洁,或者使用被污染的设备和容器,都有可能导致细菌或化学物质污染食品。
4. 化学物质污染:化学物质的存在也会导致食物中毒。
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农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等。
长期摄入含有高浓度这些化学物质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引发癌症、神经系统损害等。
5. 食用变质食品:过期或发霉变质的食品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摄入后会引起食物中毒。
这包括过期肉类、蔬菜水果以及未被恰当保存和储存的罐头食品等。
二、预防措施1. 良好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食物中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在处理食物之前,务必彻底洗手,并确保用具、设备和工作场所的清洁。
2. 充分烹饪:适当的烹饪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和寄生虫。
特别是肉类、禽类和鱼类等需要加热处理的食物,确保达到适宜的温度才能消灭病原体。
3. 食材选择:选购新鲜的食材,并避免使用已经变质、过期或有明显污染迹象的食品。
同时,在采购农产品时注意检查是否有农药残留。
4. 储存和保存:合理储存和保存食品也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将易腐食品放置在恰当温度下,避免交叉污染,尽早食用剩余食物或及时冷藏储存可降低细菌生长。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指的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
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严重的情况下,食物中毒也会导致严重的生命危险。
因此,了解食物中毒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微生物微生物是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原因。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人体内引起感染,并且会通过污染的食品传播。
这些微生物通常生长在寄主动物(如禽类和家畜)的肠道中,如果不正确地处理肉类、蛋类、奶类和其他食材,这些微生物就会传播到食物中,引起食物中毒。
化学物质除了微生物外,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等。
如果这些物质在生产或者处理过程中加入了食品,或者这些物质残留在果蔬和动物产品中,那么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物理性原因物理性原因有时也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比如,如果食品中混杂了金属碎片、玻璃片或其他异物,那么就会对人体的口腔和消化道造成伤害,引起不适的症状。
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预防食物中毒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与潜在致病微生物接触的机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物中毒预防措施:卫生防范保持餐具、餐桌、操作台等处所清洁。
食品加工前,应充分洗净手部;而患病的厨师,应暂停工作。
厨师也应定期接受有关食品卫生措施的培训。
处理食品在处理熟食和生食时,一定要分开进行。
如果使用相同的工具和器材,要彻底清洗过后再继续使用。
同时要注意不同菜品之间彼此隔离,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污染。
生食极少数种生吃肉类的酷爱者,容易感染钩虫,经常会引起“肉质虫病”。
因为钩虫除能传染疫病外,把脚掌附着于土中之后,会延伸其钩状体偷袭人体,并穿到皮肤深层部分,并靠肌肉收缩自行移位,感染严重的话,会导致贫血和身体虚弱等影响。
真实性确认食品的来源、加工日期和配料都应明确标示,非常重要。
这样既可以确保食品原材料接受过严格检测,又可以保证食品新鲜度,在剩余食品处理方面也比较有把握。
食物中毒预防知识食物中毒是指通过食用受污染或不卫生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食物中毒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了解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1. 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之一。
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不洁净的食材、不卫生的加工环境或不正确的储存方式而进入食物中,引起食物中毒。
2. 病毒:病毒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体。
诸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可以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导致食物中毒。
3. 寄生虫:寄生虫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包虫、蛔虫等寄生虫可以通过未煮熟的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1. 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卫生:购买食材时,选择新鲜、无异味的食物。
在食材保存过程中,保持食物的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切割食材前,务必将切菜板、刀具等用热水和洗洁精彻底清洗干净。
2. 做饭时注意卫生:在做饭前,务必洗净双手,并确保烹饪器具的清洁。
烹饪过程中,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煮熟的食物要确保煮沸时间足够长,以杀灭食物中的病原体。
3. 注意食物的储存和保鲜:将食物储存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中,避免食物变质。
熟食和生食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在储存食物时,使用密封的容器,以防止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侵入。
4. 食用海鲜时要注意:海鲜是常见的食物中毒源之一。
在购买海鲜时,选择新鲜的海鲜,避免购买已经变质的海鲜。
在烹饪前,将海鲜彻底煮熟,确保食物中的寄生虫和细菌被杀灭。
5. 避免食用不洁净的水源:饮用水和烹饪用水要经过过滤、煮沸或消毒处理。
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以防止食物中毒。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1. 尽快就医:如果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请尽快就医。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4篇食物中毒多因食品、饮料保洁不当所致,其中毒症状多见于急性肠胃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为保障住店宾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必须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食品中毒事故,保证酒店客人及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预防措施:(一)饮食安全事故的种类及预防措施:1、肉、蛋、家禽、水产类及乳类等引起的沙门氏毒中毒,多由于对带菌食物加热不足或运输贮藏时再次被污染,在食前又未加热灭菌而造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由剩饭、剩菜、熟肉制品、死螃蟹等引起的病源性大肠杆菌中毒。
预防措施:a、生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b、食品低温冷藏5摄氏度以下保存,抑制细菌生长;c、食用采购回的熟肉制品前再高温处理一次,杀死细菌;d、禽蛋类在食用前必须煮沸8分钟以上;2、由带菌者污染了熟食而引起的痢疾杆菌中毒,中毒食物为肉、奶等熟食。
预防措施:a、患者和带菌者严禁炊事操作;b、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c、用采购回的熟肉制品前再高温处理一次,杀死细菌;d、生吃的蔬菜要清洗干净;3、由海产品、暴腌蛋品、肉类、凉拌菜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预防措施:a、炊具分开,注意洗涮、消毒,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b、物烹制时要煮透,防止外熟里生;c、盐渍海蛰等水产品时保存需用40%盐水浸渍保存,食用前反复用清水洗净,外加食醋或蒜泥。
4、由剩饭、牛奶、糕点、熟肉、冷荤等引起的葡萄球菌中毒。
常见肉类、鱼类及其制品引起的产气荚膜梭菌中毒。
由剩米饭、熟肉、奶制品、鱼类、肉菜汤等引起的蜡样芽孢杆菌中毒。
预防措施:严禁化脓性皮肤病患者操作食品、食具,以免污染,杜绝质量不合格的牛乳。
a、有计划做饭,尽量不剩或少剩;b、剩米饭食前应高温灭菌;c、剩米饭不得掺入新米饭中微温即食;d、有异味、变质面食不能再吃,不得掺入面粉中发面食用。
5、由发酵豆谷类制品、肉类和罐头等食品引起的肉毒梭菌中毒。
预防措施:a、自制发酵豆谷类食品时,制作前要做加热灭菌;b、贮存发酵后的食品,需回锅加热后食用。
常由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及乳类等引起的沙门氏菌中毒【常见的中毒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各种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及乳类。
常见于肉类,尤其是各种熟肉制品如:肉皮冻、熟内脏、猪头肉、剔骨肉、酱卤肉等。
多由于对带菌食物加热不够或运输贮藏时再次被污染,在食前又未加热灭菌而造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中毒表现】1.潜伏期:短至数小时,长至2 ~3 天,一般食后12 ~24小时发病。
2.症状:比较复杂,一般分5 型:即胃肠炎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类霍乱型及败血症型。
主要症状有:发病初期有恶心、头晕、头痛、全身无力、食欲不振、出冷汗等,继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体温升高等,腹泻一日数次至10 余次,粪便主要为恶臭、可带有粘液或血的黄绿色水样便,体温多在38 ~39 ℃,重症病人可出现嗜睡、惊厥、抽搐、休克以至昏迷。
3.病程:多数病人3 ~5 日可以恢复,轻型病人1 ~2 日可痊愈,重型病人3周左右可以恢复。
除老人、儿童和病弱者外,很少出现死亡。
【治疗要点】卧床休息,控制饮食,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可用黄连素,尽量少用或不用抗菌素。
【预防措施】1.生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
2.食品低温冷藏5 ℃以下可使该菌受到抑制。
3.食用市售熟肉制品之前最好再高温处理一次,杀死可能污染的细菌。
4.禽蛋在食用前必需彻底煮沸8 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内部沙门氏菌。
常由动物性食品、凉拌菜类引起的变型杆菌中毒【常见的中毒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类和凉拌菜类。
【中毒表现】1.潜伏期:短者1 小时,长者60 小时,一般多在3 ~20 小时发病。
2.症状:开始多觉胃部不适、脐周腹痛,继而恶心、呕吐,呕吐剧烈者可吐出胆汁,腹泻频繁,粪便多为水样便,粪便中有时有粘液或血,同时还伴有头晕、头痛、发冷、发热,一般体温为38.5 ~39 ℃。
3.病程:一般1 ~3 日恢复,个别人5 天左右也可痊愈。
【治疗要点】轻者可自愈,重者可使用抗菌素,过敏型的可用抗组胺药物。
食物中毒预防知识食物中毒是指通过食物摄入致病菌、毒素或者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了解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一、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1. 细菌污染:常见的细菌污染源包括生肉、生蛋、生鱼等食材,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2. 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源包括生猪肉、生禽肉等,如诺如病毒、肝炎病毒等。
3. 毒素污染:常见的毒素污染源包括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赤霉素等。
4. 化学物质污染:常见的化学物质污染源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二、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1. 选购食材:购买食材时要选择新鲜、无异味、无变质迹象的食品,尽量购买有合格标志的产品。
2. 储存食品:生肉、生蛋、生鱼等易受细菌污染的食材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中,避免与其他食品接触。
3. 加工食品:食材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如洗手、清洗食材、煮熟食物等。
4. 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品熟透,避免食材未煮熟或者烹饪不彻底。
5. 餐具清洁:餐具要经过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残留。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1. 食物中毒症状: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 就医治疗:如果浮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即将就医,并告知医生食物的来源和症状表现。
3. 补充水分:食物中毒后,身体味大量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4. 注意歇息:食物中毒后,身体需要充分歇息,避免过度劳苦。
5. 避免传染: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食物中毒传染给他人。
四、食物中毒的统计数据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食物中毒导致的疾病和死亡人数较高。
其中,细菌污染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占总数的60%以上。
此外,季节性食物中毒也较为常见,如夏季食用生冷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病例较多。
为了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推行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业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物中毒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了含有致病微生物其毒素的食品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1.食物中毒从致病因素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2)真菌毒素中毒,是指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食用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
用一般的烧煮等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3)动物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食品引起的中毒。
如:河豚鱼中毒、鱼胆中毒等。
(4)植物性食物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
如毒蘑菇中毒等。
(5)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
2.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把牢饮食关,搞好饮食卫生。
(1)注意挑选和鉴别食物,不要购买和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河豚鱼、毒蘑菇、发芽土豆等。
(2)饭前、便后要洗手。
(3)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4)到饭店就餐时要选择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不在无证排档就餐。
(5)不吃毛蚶、泥蚶、魁蚶、炝虾等违禁生食水产品。
(6)不要到无证摊贩处买食品。
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限等标签的罐头食品和其他包装食品。
(7)瓜果、蔬菜生吃时要洗净、消毒。
(8)不随意采捕食用不熟悉、不认识的动物、植物(野蘑菇、野果、野菜等)。
(9)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发现食物中毒后怎么办?(1)发现有人食物中毒,要及时送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乱服药,医治越早越好,切莫延误时间。
患者应保留所有就诊记录、化验单、医药费凭证等。
(2)前往医院就诊的同时应了解发病前有共同饮食史的其他同伴是否也出现类似症状,如有则立即向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报告,使卫生监督机构能尽早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同时有利于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3)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就地收集封存,以备检验。
(4)要保护好现场,及时收集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以备检验;食品贮存场所及炊具、餐具、容器等暂不要清洗,在食品卫生监督人员采样结束后,再对中毒现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消毒,以防中毒事故的再次发生。
常见食物中毒的类型及预防措施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在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类食物中毒事故中,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的60%〜90%。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1)中毒原因及症状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
沙门氏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为20〜37°C。
其可在水中生存2〜3周,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2个月。
但沙门氏菌不耐热,在100℃沸水中会立即死亡,在70℃热水中经5分钟也可以被杀灭。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均有发生,尤以夏秋季节较为常见,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类型。
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如各种肉类、蛋类、禽类、水产及乳类,其中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畜禽肉类和蛋类食品。
由于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通常没有明显的感官性状改变,因而危害性较大。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较短,最短2小时左右即出现症状。
发病开始时会出现发烧、头痛、恶心、乏力、全身酸痛、面色苍白等症状,继而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症状。
腹泻主要为黄绿色水样便,恶臭,间有黏液或血液,每日数次至十余次。
腹痛多发生在上腹部,伴有压痛,体温升高至38℃以上,甚至有些病人体温可升高至40℃以上。
重症病人可出现惊厥、全身痉挛、脉搏微弱和紫绀症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程一般为3〜5天,预后良好。
但如果老人、儿童及病弱者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 )预防措施1)防止食品的污染。
采取措施控制感染沙门氏菌的病畜肉类流入市场,加强食品采购、运输、销售、加工等环节的卫生管理,生熟分开以防止交叉污染。
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不能从事烹饪和其他食品加工工作。
2)控制沙门氏菌的繁殖。
沙门氏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37℃,但在20℃以上即可大量繁殖。
食品加工、销售及烹饪工作场所内均应配有冷藏设备,加工完毕的熟制品应尽快降温,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或冷藏设备内,并尽可能缩短储藏的时间。
3)杀灭病原菌。
一般来说,食品的内部温度达到80℃以上至少12分钟才能保证杀灭沙门氏菌。
因此,以煎、炒、炸等方式加热食品时,原料体积要小,加热时间要长,才能保证彻底杀灭沙门氏菌。
禽蛋必须彻底煮沸8分钟以上才能保证杀灭蛋内的沙门氏菌。
剩余的饭菜和长时间存放的熟食,食用前必须再次彻底加热,以确保食用安全。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及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也是一种嗜盐、兼性厌氧菌。
副溶血性弧菌在37℃左右,含盐率3%〜3.5%的环境中生长最佳。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在56℃环境中5分钟,或在90℃环境中1分钟即可被杀灭。
副溶血性弧菌也不耐酸,在50%普通食醋中浸泡1分钟,或在1%食醋中浸泡5分钟就可被杀灭。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很强,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盐渍食品(包括肉、禽、蛋类)以及腌菜或凉拌菜等。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有:1 )近海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副溶血性弧菌对海产食品及海域附近的池塘、河流、水井的污染。
除海产品容易遭到污染外,该区域内的淡水水产也可能遭到污染。
2)带菌的人群对各种食品的污染。
沿海地区各类人群均有可能带菌,有肠道病史者带菌率可达31.6%〜34.8%,带菌人员可污染各类食物3)生熟交叉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食物容器、砧板、刀具等加工食品的工具污染熟食和凉拌菜。
污染后的食品在较商温度下储存,供应前未经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的污染,或生熟交叉污染,均可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生长繁殖;菌落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6~10小时,最短者只需1小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出现腹泻,水样、糊样或洗肉水样便,每曰5〜6次,多者20次以上,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
体温一般为37.5〜39.5℃,病程2〜4天,预后良好。
(2)预防措施因副溶血性弧菌不耐低温,应尽量低温保存容易受到污染的食品,尤其是海产品。
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应烧熟煮透。
凉拌食品如海蜇,事先应清洗干净,然后在食醋中浸渍或沸水烫漂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此外,高浓度的食盐腌制也可有效杀灭部分副溶血性弧菌。
3.变形杆菌食物中毒(1)中毒原因及症状变形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耐热,加热到55℃,持续1小时即可将其杀灭。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节。
变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生肉及动物内脏带菌率较高。
引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尤其是肉类及内脏的熟制品,其他还有豆制品、凉拌菜、剩饭、水产品等。
烹调加工过程中,食品容器、菜板、刀具的交叉污染;食品储存不当,尤其是高温存放;食品未经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均可引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绞痛和急性腹泻,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病程1〜3天,预后良好,很少有死亡病例。
(2)预防措施应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要求,食品加工做到生熟分开,防止食品污染。
熟食最好不要放置过夜,剩余食品在食用前应充分加热。
4.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1)中毒原因及症状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人体和动物的皮肤、鼻咽部、指甲和自然界中,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日。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菌种,较为耐热,在70℃的高温环境中需1小时方能杀灭,且即便杀灭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肠毒素也不容易受热破坏。
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具有耐盐性,在10%〜15%的含盐环境中仍能存活生长。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以夏秋季节较为常见,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剩余饭菜、糕点、乳类及其制品、水产及熟肉为主。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
肠毒素耐热性强,带有肠毒素的食品加热至120℃才能破坏其毒性,故在一般的烹调过程中不能完全被破坏。
因此一旦食品中含有肠毒素,就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唾液分泌增加、上腹部疼痛和腹泻。
腹泻呈水样便或黏液便,少数出现血便,一般每日3 ~5次,体温正常或低热。
此外,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脱水,甚至虚脱、痉挛等症状。
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故发病率高,病情较重。
(2)预防措施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
应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及餐饮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疥疮、伤口化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化脓性咽喉炎、口腔疾病)者,不能从事烹饪和其他食品加工工作。
对于乳制品应购买经巴氏灭菌法或超高温灭菌法处理后的产品,避免食用生牛乳。
为了防止病畜肉流入市场,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的畜禽肉应按病畜肉处理,将病变部位去除后,可食部位的肉应经高温处理制成熟制品后方可出售。
2)防止肠毒素形成。
在低温、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下储存食品不仅能防止葡萄球菌生长和繁殖,也是防止其产生肠毒素的重要方法。
为防止肠毒素形成,食品应冷藏或放置于阴凉通风的环境中,剩余食品在二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1)中毒原因及症状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
在过酸过碱(pH值低于4.5或高于9)环境中及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均不能繁殖产毒。
肉毒梭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可产生芽孢,芽孢耐高温,在180℃干热环境中需5 ~ 15分钟才能被杀灭。
肉毒梭菌分泌的肉毒素对酸稳定,在胃液中不能被破坏,但对碱和热不稳定,在80℃环境中30分钟或在100℃环境中10 ~ 20分钟可被完全破坏。
肉毒梭菌食物中莓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即肉毒索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食物中毒。
与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同的是,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率较高。
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食品、农产品、昆虫、鸟类等进行传播。
带菌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用这些原料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罐头食品或其他加工食品时,加工时的温度和压力均不能杀死肉毒梭菌的芽孢、此外,食品在较高温度、密闭环境(厌氧环境)中发酵或装罐,为肉毒梭菌的芽孢重新萌发成菌体并繁殖产毒提供了条件。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最为常见。
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谷物或豆类发酵制品,如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以及肉类加工制品。
这些食品制成后一般不经加热即食用,毒素便随着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起中毒。
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属于毒素型中毒。
与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同的是,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该毒素潜伏期短则6小时,长的可达一周左右。
发病初期表现为全身乏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走路不稳,少数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等肠胃炎症状。
继而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复视、斜视,随后声音嘶哑或无音、语言障碍、伸舌、咀嚼及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减少、口干、软颈、头下垂、上肢无力等症状,继续发展可导致呼吸肌麻癖,胸部有压迫感,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病人一般体温正常,意识清楚。
(2)预防措施1)食品加工前应对食品原料进行彻底清洁处理,除去其表面附着的泥土和粪便,并用清水充分清洗。
2)罐头食品生产应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
罐头在储藏过程中发生胖听或破裂时,不能再食用。
肉类加工制品在制作罐头或进行真空包装等方式进行保存时,需按规定添加亚硝酸钠以避免肉毒梭菌的繁殖。
3)加工后的食品应避免再次污染和在较高的温度或厌氧环境存放。
加工后和食用前不再加热处理的食品,更应迅速冷却并在低温环境中储存。
4)肉毒梭菌不耐热,对可疑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是破坏毒素预防中毒的可靠措施。
5)注意皮肤伤口处不要接触可疑食品,因为肉毒素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表面或新创伤口被吸收。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霉菌是真菌的一种,真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摄入含有霉菌毒素的食品引起的中毒。
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谷类及其制品、水果、坚果等。
因为以上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适的水分,并呈弱酸性,很适合霉菌的繁殖产毒。
被霉菌污染的食物表现为食物表面生霉、变色,并产生发热、霉烂等现象。
多数镩菌毒素耐热,一般烹调加热不易将其破坏。
1.黄曲霉毒素食物中毒(1 )中毒原因及症状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
玉米和花生最容易污染。
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其制品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严重,而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食品受该毒素污染相对较少。
黄曲霉毒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其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