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病理
- 格式:ppt
- 大小:762.50 KB
- 文档页数:12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分子标志物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标志物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一、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大类。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癌症,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呈现多形性、异型性增生和浸润性生长等。
胆管细胞癌则来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细胞,其病理特征包括胆管样结构的形成和弥漫性浸润生长。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还包括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和分化程度来进行评估的,一般分为I到IV级,分级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肿瘤的分期则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来评估肿瘤的扩散程度,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TNM分期和Barcelona分期。
二、肝癌的分子标志物肝癌的分子标志物是指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特定分子,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分子的表达水平来辅助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肝癌分子标志物:1. AFP(α-胎球蛋白):AFP是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之一,其在肝癌细胞中高度表达。
AFP的升高与肝癌的存在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2. P53蛋白:P53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产物,其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在肝癌中,P53基因常发生突变,导致P53蛋白的异常表达。
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评估肝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3.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在肝癌中高度表达。
VEGF的高表达与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转移有关,可以作为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和靶向治疗的标志物。
4. mi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核苷酸的小分子RNA,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在肝癌中,一些miRNA的表达发生变化,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一、定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纪为40~5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 2~5:1。
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疗1.临床体现1)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体现。
(3)某些全身性反映: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发,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映、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变化。
3) 体征:(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
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体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肝功效:多呈慢性肝功损害体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疗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
AFP 肝癌诊疗原则是:①AFP≥400µ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 由低浓度逐步升高,持续不降;③AFP 在中档水平200µg/L 持续 8 周,阳性率 70%左右。
(3)HBsAg 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 2cm 或更小的病变。
(2)CT 检查:可检出直径约 1.0cm 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
原发性肝癌病因病因、病理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菌、亚硝胺类致癌物、水土因素等密切相关。
大体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三类。
以结节型多见,常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散布于肝内,多伴有肝硬化。
按组织学类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类;我国以肝细胞型为主。
原发性肝癌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癌栓经门静脉系统在肝内转移。
肝外血行转移依次见于肺、骨、脑等。
淋巴转移主要累及肝门淋巴结,其次为胰周、腹膜后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
此外,向邻近脏器直接蔓延或腹腔种植转移也常见。
临床表现早期缺乏典型表现,多数病人在普查或体检时发现。
肝癌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有肝区疼痛,半数以上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隐痛、刺痛或胀痛,夜间或劳累后加重,癌肿累及横膈时有右肩背部牵涉痛。
中、晚期病人的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结节或肿块。
癌肿位于肝右叶顶部者,肝浊音界上移、膈肌固定或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胸腔积液。
伴发热、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全身和消化道症状,晚期病人出现恶病质。
常见并发症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裂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
部分病人可有癌旁综合征的表现,如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高钙血症;如发生肺、骨、脑等肝外转移,可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辅助检查1.定性诊断血清甲胎蛋白(AP)检测可用于普查,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病人,如AFP呈持续阳性或定量>500μg/L,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应高度怀疑肝细胞癌。
血清酶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缺乏专一性和特异性,只能作为辅助指标。
2.定位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放射性核素扫描、血管造影。
B型超声检查是目前肝癌定位检查中首选的方法,能发现直径为2~3cm或更小病变,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栓塞等。
原发性肝癌1.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病因:病毒性肝炎,食物及饮水。
3.病理:大体病理分型为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组织病理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转移途径为肝内转移和肝外转移,肝外转移又包括血行转移(最常见转移到肺),淋巴转移,种植转移。
4.临床表现: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本病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或者以转移病灶症状为首发表现。
中晚期临床表现:肝区疼痛(最常见的症状),肝大,黄疸,肝硬化征象,全身性表现(进行性消瘦,乏力,发热,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恶病质等),伴癌综合症(指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的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
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还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
)5.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
6.实验室检查:①肝癌标记物检测.: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细胞特异性的标志物,可广泛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②影像学检查:超声(US,首选),增强CT/MRI,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③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诊断:满足下列三项中的一项,即可诊断肝癌。
①具有两种典型影像学(超声,增强CT,MRI,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病灶>2㎝;②一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病灶>2㎝,AFP>400ng/ml;③肝脏活检阳性。
8.鉴别诊断:继发性肝癌,肝硬化结节,活动性病毒性肝炎,肝脓肿,肝包虫病,其他(血管瘤,肝腺瘤)。
治疗:⑴手术治疗,⑵局部治疗: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射频消融术(RF),肝动脉栓塞(TAE)。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了解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对于医学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肝癌的病理类型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类型。
1.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组织学特征,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和混合型肝癌等。
-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85%。
HCC起源于肝细胞,通常与肝硬化密切相关。
- 胆管细胞癌(CCA)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肝癌的10-15%。
CCA通常发生在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交界处,其病理类型多样,包括乳头状瘤、管状腺癌和黏液性腺癌等。
- 混合型肝癌是指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组织学类型的肝癌。
2. 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是指肝脏转移性瘤,即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
常见的原发癌症有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继发性肝癌的治疗策略与原发癌症有关。
二、肝癌的分期标准肝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的。
目前最常用的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
1. TNM分期系统:- T(Tumor):用于描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
- T1:单个肿瘤,直径≤2cm。
- T2:单个肿瘤,直径2-5cm。
- T3:单个肿瘤,直径>5cm;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5cm。
- T4: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或腹膜种植。
- N(Node):用于描述淋巴结转移情况。
外科学肝癌概念: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在大体病理上可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三类。
其中以结节型最常见。
根据起源又可分为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极易侵犯肝内门静脉分支,长入肝内门脉分支及主干的癌组织经门静脉血流向肝内、外扩散,不仅加剧了门静脉高压症,而且形成肝内多发癌灶。
向肝外则多转移到肺、骨、脑及肝脏邻近器官如胃、胰腺等。
癌细胞还可经肝门淋巴结转移到腹腔,经胸导管转移到颈部及纵隔。
此外癌组织向横膈、右肾上腺、右肾及腹腔直接扩散及腹膜、大网膜种植也很常见。
(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肝内播散)( zl2007-2-042;zy1999-3-038;zy2006-3-079)一、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
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肿大等症状。
(一)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肝痛是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所引起。
如病变侵犯膈,。
痛可牵涉右肩,如肿瘤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
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
如出血量大,则引起晕厥和休克。
(二)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肿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抬高而肝下缘可不肿大。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 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可有脾肿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六)转移灶症状。
(zy2008-2-076;zy2006-2-089;zy2005-2-088;zy2003-1-253;zy2002-2-030;zy2001-3-114)zy2007-3-067.原发性肝癌最多见的淋巴转移的部位是A.肝门B.胰周C.腹膜后D.主动脉旁E.锁骨上答案:A解析:原发性肝癌极易侵犯肝内门静脉分支,长入肝内门脉分支及主干的癌组织经门静脉血流向肝内、外扩散,不仅加剧了门静脉高压症,而且形成肝内多发癌灶。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一)病理分型1.大体形态分型(1)块状型:最多见,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直径≥5cm。
大于10cm者称巨块型。
多呈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癌块周围的肝组织常被挤压,形成假包膜,此型易液化、坏死及出血,故常出现肝破裂、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2)结节型:较多见,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结节多在肝右叶,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块状形清楚,常伴有肝硬化。
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 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
(3)弥漫型:最少见,有米粒至黄豆大的癌结节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肝脏,不易与肝硬化区分,肝脏肿大不显著,甚至可以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2.组织学分型(1)肝细胞型:最为多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
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呈多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索状,在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无间质成分。
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癌细胞由胆管上皮细胞发展而来,呈立方或柱状,排列成腺样,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或呈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癌,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癌。
(二)转移途径1.肝内转移:肝癌最早在肝内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如门静脉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形成顽固性腹水。
2.肝外转移(1)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因肝静脉中癌栓延至下腔静脉,经右心达肺动脉,在肺内形成转移灶。
尚可引起胸、肾上腺、肾及骨等部位的转移。
(2)淋巴转移: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为常见,也可转移至胰、脾、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
(3)种植转移:少见,从肝表面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横膈、盆腔等处,引起血性腹水、胸水。
女性可有卵巢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