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8
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1 背景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算,2018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84.1万例,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病例的46.7%[2,3]。
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我国肝癌患者多数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背景,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中晚期,病情复杂,预后差,目前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5%[4]。
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
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系统性药物治疗对肝癌各种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及其联合治疗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肝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涌现,也要求不同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肝癌综合诊疗的新动态、新模式。
自2011年以来,原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并及时根据国内外肝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于2017年、2019年[5]对该规范进行了更新。
此外,国内多个学术机构和团体也相继编写了多部肝癌诊疗相关指南或共识[6-8],这些规范、指南或共识对我国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治和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些规范、指南或共识往往更侧重从单一治疗角度展开阐述,对于诊疗路径中各分期推荐的不同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最佳适应人群未做具体阐释,对于何种情况的患者更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以及如何组织和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叙述较少,难以为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提供简便和全面的指导。
基于以上状况,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本共识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基本框架下,旨在整合其他共识、指南在肝癌联合治疗策略中的最新进展,重点在于如何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和对不同分期肝癌如何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操作进行细化、更新和补充,为临床一线提供一部更全面、实操性强、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共识。
[9]张静,邹明,张红梅,等.四肢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感染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6):585-588.[10]周庆兰,范颖英.闭合性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血清CRP PCTIL -18水平及其临床价值[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8,24(3):3553-3556.[11]SUN Y,WANG H,TANG Y,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an‐kle fracture: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OL].Medicine (Bal‐timore),2018,97(7):e9901.DOI:10.1097/MD.0000000000009901.[12]金晓娜,周宝珍,张党锋.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后血清PCT 及CRP 动态变化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3):42-45.[13]罗斌,高志洋,李炜,等.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血清IL -2、IL -6、CRP 、PCT 水平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013-2015.[14]丁彩田,富海琴,齐武林.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血清CRP 和PCT 变化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1):3289-3292.[15]李智鑫,应利君,吕铁,等.动态检测ICU 重度腹部创伤患者外周血sCD14-T/mCD14水平的意义[J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1):123-127,136.[16]任婧婧,黄猛,栾兴伟,等.血浆sCD14-ST 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感染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23):2916-2920,2925.[17]邓梦芸,史清海,胡慧婷,等.HMGB1和sCD14在脓毒症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40(2):67-71.[18]王海霞,刘扬,张碧.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病死率关系的回顾性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0):47-48.[19]赵瑞巧,张晓娟,王海旭,等.血清胆碱酯酶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1):44-49.[20]蒋智锋.血清胆碱酯酶、WBC 、NLR 对胸腰椎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3):68-70,58.(收稿日期:2020-02-17,修回日期:2021-07-16)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诊断中的应用顾小秋,杜合娟作者单位: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无锡214000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2013NJMU195)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MSCTA )诊断原发性肝癌(PHC )病人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 )的价值及影响HAPVF 发生危险因素。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趋势。
在癌症诊疗的历程中,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认识到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颈慢性炎症、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和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癌前病变的确立,以及规范而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降低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我国是肝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上亿的人群罹患肝脏疾病。
每年因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的病例达数十万之多。
我国HCC的发生过程大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模式。
由于起病隐匿,大多数病例发现时已届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的机会。
因此,肝癌的五年总生存率目前仅为12.1%,名列17种常见恶性肿瘤总生存率的倒数第二位。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HCC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常相近,这表明现有的诊疗策略和措施对降低HCC 的五年总死亡率非常有限,因此探索新的HCC诊疗策略极其迫切。
1 HCC癌前病变的定义近年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制定了癌前病变的五条标准,内容如下:(1)该癌前病变与相应的癌发生率增高有关;(2)当癌前病变进展到癌时,所发生的癌应产生于该癌前病变中的细胞;(3)癌前病变应不同于其发生的正常组织;(4)癌前病变与相应的癌在分子和表型特征上有部分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5)该癌前病变应有一种方法可以诊断。
目前病理学上对HCC癌前病变的认识通常为:在慢性乙型肝炎等肝病背景下,肝组织出现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的异型性,形成具有潜在恶变风险的异型增生结节,常见病理类型包括LGDN和HGDN,两者的恶变风险依次增加。
2 HCC癌前病变的筛查2.1 筛查人群建议对于HBV感染,年龄≥20岁,有肝硬化表现的人群应当定期筛查。
对HCC风险人群,应当进行分层认定,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筛查手段。
特别对于HCC高风险人群,应当及早开始筛查工作,包括: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有长期酗酒和糖尿病者,有肝硬化者,有HCC家族史者。
人工智能在肝癌领域应用研究进展2024(全文)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第六位,病死率居第三位[11由千肝癌的发病极为隐匿,发现时已基本为中晚期,致使临床医生在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时存在极大的困难。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 AI)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上AI最为主要的使用是在医学影像与肿瘤领域中[2 1利用AI进行医学图像的处理可迅速筛选出不同病变部位的影像图片,辅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诊断,帮助影像学专家分析肉眼难以辨别的影像细节和特征纹理[3 1医学中,AI的应用主要包括影像组学[4]和深度学习[5]两大类。
影像组学是医学数据与AI结合所产生的—种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数据表征算法从医学放射图像中提取并处理大量特征后进行分析建模,以辅助疾病诊断和预测治疗反应[61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组学近年来的优势不再明显,深度学习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技术和医学图像有着更高的契合度,可以更高效的从医学图像中提取特征。
因此,很多领域深度学习模型的精确度都会高千影像组学。
目前,在处理医学X线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超声、数字病理等医学图像中,CN N模型判别良恶性疾病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资深的影像学专家和病理专家[71不仅如此,深度学习模型在疾病病理的分析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能够对HCC进行分期分级,对肝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进行术前术后的预测判断。
针对肝癌的治疗和预后,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也可以为病人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预测术后生存率等。
现就AI在肝癌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应用前景及进展予以综述。
1 A I辅助影像学诊断现阶段,基于AI的技术原理,在医学中较好应用的领域是影像学和病理学,其中医学影像的二维属性与数字化趋势是AI应用的最佳领域。
肝癌的病理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等特点,使得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
对于肝癌的病理分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肝癌的严重程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
肝癌的病理分级标准主要包括肉眼形态、组织学特征和分化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两种主要分级系统,即Edmondson分级和WHO分级。
这两种方法在评估肝癌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化程度时各有特点,可以相辅相成,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Edmondson分级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肝癌分级方法,主要根据肝癌细胞的分化情况来进行分级评估。
按照细胞的异型性和器官化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I、II、III和IV级。
I级代表高度分化,细胞形态较正常细胞类似,边界清晰;II级代表中度分化,细胞形态略有不规则,核分裂像增多;III级为低度分化,细胞形态破坏,异型严重;IV级为高度不分化,细胞形态极度异常,核分裂像增多。
这种分级方法简单直观,易于实施,但由于是主观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WHO分级采用更为严谨的标准对肝癌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化程度进行评估。
根据不同的病理特征,将肝癌分为四级,分别为I、II、III和IV级。
I级代表良性或恶性肿瘤,II级代表低级别恶性肿瘤,III级代表高级别恶性肿瘤,IV级代表高度不分化的恶性肿瘤。
这种分级方法更加客观和科学,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意义。
除了以上的两种主要分级系统外,还有一些其他补充性的评价指标,如核分裂指数、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可以进一步完善对肝癌病理学特征的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肝癌的病理特征,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肝癌的病理分级标准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地评估肝癌的病理学特征,可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助于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丨年1月第20卷第1期Chin J Dig Surg. January 2021. V«l. 20, No. 1•29 •《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系列解读冯晓彬1黎成权1杨爱平2马兆毅2云宏旭1温晓夕1裴逸林1董家鸿11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1022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北京100191通信作者:董家鸿,E m a il:dongjiahong@m 【摘要】我国是肝胆疾病大国,但在肝胆疾病大数据领域却发展滞后,目前尚无全国层面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标准,且行业内缺乏肝胆疾病的规范化标注专家共识: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全国肝胆专家制定首个《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团体标准。
笔者团队就标准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及建立临床意义等对《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3项标准(标准号分别为T/CMDA 001-2020、T/CMDA 002-2020、T/CMDA003-2020)进行解读:旨在通过解读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及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机构对数据采集、标注、质量控制规范的理解,有利于该标准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疾病;胆道疾病;数据采集;数据标注;质量控制;标准数据集;标准规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81930119);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课题(Z190024);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2020年度报告(2020AAA0105005);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20209990017)Series in terp retatio n of 'stan d ard d ata specification for liver and gallb lad d er d iseases'Feng X iaobin1, Li C hen gqu an1, Yang Aiping2, Ma Z haoyi2, Yun H ongxu1, Wen X iaoxi1, Pei Yilin1,Dong Jia h o n g11 D epartm en t o f H ep a to-p a n creato-b ilia ry Surgery, B eijing Tsinghua C hanggung H ospital, Institute f o rPrecision M edicine, S ch ool o f Clinical M edicin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2218, China; 2 N ation alH ealth Com m ission C apacity Building a n d Continuing E ducation Center, B eijing 100191, ChinaC orresponding au th or: Dong Jiah on g, E m ail: don g jiah on g@m aiI.tsin ghu 【A b stract 】Although China is a big country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s, the development ofbig data in hepatobiliary diseases lags behind. At present, there is no national standard forhepatobiliary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and there is no expert consensus on standardized labeling ofhepatobiliary diseases in the industr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organize the national hepatobiliary experts to formulate the 'standard data specification for liver andgallbladd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background, main contents and clinicalsignificance of the 'standard data specification for liver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 includingstandards with standard No. T/CMDA 001-2020, T/CMDA 002-2020and T/CMDA 003-2020, in order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standards of data acquisition, labeling and 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medical research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device, and to facilita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application of this standard.【Key w ords 】Liver diseases; Biliary diseases; Data acquisition; Data labeling; Qualitycontrol; Standard dataset; Standard specificationFund p ro g ram 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930119];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Beijing (Z19002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30Major Project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20AAA0105005); Tsinghua-Qingdao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20209990017)DOI:10.3760/l15610-20201207-00764收稿日期2020-12-07引用本文:冯晓彬,黎成权,杨爱平,等.《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系列解读m.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1,20(1): 29-34. DOI: 10.3760/l15610-20201207-00764.• 30 •中屮消化外科杂志 202丨〈丨 1 第 2() #第 1 期 Chi" J l>ig Si 丨ry. jamu 丨ry 2021. V"l. 20, No. 1肝胆疾病作为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 非常高的严重疾病,其标准数据规范具有重大的人 工智能应用、研究和临床意义其中,原发性肝癌 是B 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 病因,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1: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 ular carc i noma ,HCC )、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liolangiocar -cinoma , ICC )和HCC -1CC 混合型3种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 =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 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 占85% ~ 90%,因此,该标准中的肝癌特指H CC '随着智慧科技的蓬勃发展,肝胆疾病诊断与治 疗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肝胆疾病的诊断与 治疗迎来精准医疗的发展新机遇,逐步实现多尺 度、高维度数据感知和获取近年,我国肝胆领域 已开展大M 转化医学研究,获得大样本流行病学、 临床数据和影像数据,然而由于数据来源广泛,缺 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数据标准化、整合对接和 共享方面,仍然缺乏成功经验与模式因此,迫切 需要依托标准规范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疗效观察、 影像采集物理参数及实验室检测等全维度数据采 集,解决跨领域数据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归一问 题,突破数据标准化使用和指标枯准提取利用上的 瓶颈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对肝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支撑作用,针对丨i 前制约发展的数据权属、 专业化、数据质量、应用效益等问题,在中华人民共 和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的指 导下,专家团队共同设计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思 路以专科疾病为中心,联合专科学会团体和医院 联盟,打通数据壁垒、制定标准、推动应用创新,建 立标准化高质量的肝胆疾病标准数据库,构建全链 条的医疗数据闭环,解决行业痛点和问题,为肝胆 疾病诊断与治疗和高质M 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该数据标准规范以《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规 范(2019年版)》作为主要参考依据,旨在针对肝癌 领域数据集标准体系形成共识数据标准规范可 为医疗数据的采集、标注和质M 控制等提供一致性 的参考标准,实现同质化的数据存储和使用,并以 岛质t t 数据库进行支撑,满足包括临床医学研究及 人T .智能医疗器械等研发及应用的需求见图1二、标准编制的背景规范标准数据集作为临床研究、智慧医疗、人 T .智能医疗器械的研发和评价的基础,将直接决定 应用的效果和成本当前国内缺乏专业、权威的大 规模医学数据集现有公开数据集存在数据少、偏 倚度高、不可信等问题研发单位自行建设的各种 数据集面临成本高、数据拟盖面小、标注不规范、病 种单一、不符合临床实际等问题政府监管部门建图1肝癌数据集W 准体系Figure 1 Liver cancer dalasrl standardsystem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丨年1月第20卷第1期Chin J Dig Surg, January 2021, Vol. 20, No. 1设的测评数据集因使用目的导致其具有不公开、数 据少、静态、病种固定等特殊性。
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前言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水平,推动规范化治疗,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从事肝癌诊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1. 诊断1.1 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消瘦、体重下降等。
1.2 体征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肝硬化等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1.3.1 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可正常或轻度异常。
1.3.2 肝功能ALT、AST、ALP、GGT等指标可升高,提示肝功能受损。
1.3.3 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影像学检查1.4.1 B超可显示肝脏大小、形态、结构及肝内占位性病变。
1.4.2 CT、MR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有较高诊断价值。
1.4.3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阳性率。
1.5 组织学检查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肝癌的诊断。
2. 分类与分期根据肿瘤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将原发性肝癌分为不同分期,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 治疗3.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肝切除等。
3.2 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
3.3 放疗包括外照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等。
3.4 化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等。
3.5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等。
3.6 免疫治疗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细胞治疗等。
4.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案。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了解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对于医学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肝癌的病理类型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类型。
1.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组织学特征,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和混合型肝癌等。
-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85%。
HCC起源于肝细胞,通常与肝硬化密切相关。
- 胆管细胞癌(CCA)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肝癌的10-15%。
CCA通常发生在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交界处,其病理类型多样,包括乳头状瘤、管状腺癌和黏液性腺癌等。
- 混合型肝癌是指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组织学类型的肝癌。
2. 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是指肝脏转移性瘤,即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
常见的原发癌症有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继发性肝癌的治疗策略与原发癌症有关。
二、肝癌的分期标准肝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的。
目前最常用的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
1. TNM分期系统:- T(Tumor):用于描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
- T1:单个肿瘤,直径≤2cm。
- T2:单个肿瘤,直径2-5cm。
- T3:单个肿瘤,直径>5cm;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5cm。
- T4: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或腹膜种植。
- N(Node):用于描述淋巴结转移情况。
肝癌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指标一、肝细胞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中国肝癌分期诊断率(CA-CN1C-O1)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中国肝癌分期诊断的肝细胞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肥碘g患者首冽的前国末中国曲朗期诊断率首娟播完捌球中国册粉期幽御掰帔患⅛数= ------------------------------------------------------------------- ×100%触凝首次治疗的幽册嘘患者总数意义:治疗前全面评价病情是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说明:1.首次治疗指针对肿瘤开展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不包括为明确诊断或病情而采取的穿刺、活检、检查等诊疗措施。
下同。
2,分期方法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版)》。
下同。
指标二、肝细胞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中国肝癌分期检查策略符合率(CA-CN1C-02)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中国肝癌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肝细胞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胞黜者首次治巾蒯球中IW癌分娜频喻合率烯⅛前完成I麻中醐癌分期检查评估符例的姗≡嘘患者数= ------------------------------------------------------------------------------------ X100%同期接受首冽鲂的≡胞癖患者总数意义:反映评估病情的规范性。
说明:临床中国肝癌分期检查策略至少包括上腹部增强MRI或增强CT+腹部彩超+胸部CT。
指标三、肝内胆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CA∙CN1C∙03)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肝内胆管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肝内胆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ITJM分期诊断率球TNM分期颜i的肝胡旦管癌患⅛数= ---------------------------------------------------------------- ×100%屣盛首次治方的肝内胆8癌患者总数意义:治疗前全面评价病情是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丁香园)-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XXXX年版)在过去的五年里,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肝癌的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这就对肝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4月,在吴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组、中华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消化科、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分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合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学合作小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XXXX版)》制定专家会议1月,XXXX召开最后一次会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指南,基本反映我国肝癌病理诊断技术的现状水平,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供指导性意见和199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原发性肝癌是指来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肝脏肿瘤。
病理检查计划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样、大体和显微特征的描述、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
规范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可为肝癌复发风险和长期预后的临床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大体标本的处理(1)标本固定:一、外科医生应在病理申请表上注明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在手术切缘、可疑病灶、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上做染色或缝合标记,并将待切除的小组织标本和淋巴结分别放入容器中并贴上标签。
b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肿瘤标本应尽可能在体外30分钟内送到病理科进行切开和固定。
(三)待标本符合病例要求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将新鲜组织切取并冷冻于组织库中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查,沿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进行一次切片,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在常温下,将4-5倍于样品体积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12-24小时上述治疗基本能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依据肝癌,也被称为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了解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依据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依据进行探讨。
一、肝癌的病理学特征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
1. 肝癌类型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类型。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据肝脏全部的肿瘤。
转移性肝癌则是指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类型的不同,原发性肝癌可进一步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等。
2.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的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
高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较高,中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适中,低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较低。
肝癌的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
3. 浸润深度肝癌的浸润深度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至肝脏组织的深度。
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肝癌可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
浸润型肝癌表明肿瘤细胞已经浸润至周围肝脏组织,恶性程度较高;非浸润型则表明肿瘤细胞仅限于肝脏内部生长,恶性程度较低。
二、肝癌的诊断依据肝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和病理学检查。
1. 临床症状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见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乏力、消瘦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临床症状的出现对于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肝癌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有超声、CT和MRI。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可发现肝脏结构异常和肿块存在。
CT和MRI则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肿瘤形态学特征,包括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浸润范围等。
3.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患者体内特异性增高的物质,可以作为肝癌的附加辅助检查手段。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
·10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AN. 2024, Vol.22, No.1 Total No.171【通讯作者】何崇保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VIM-DWI and Multilayer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1月 第22卷 第1期 总第171期 相关检查:(1)IVIM-DWI检查:检查前保持空腹8~12h,使用腹部配备有8通道相控阵线圈的MRI设备(GE Discovery 750 3.0T)进行呼吸触发扫描,扫描范围从膈肌上方约2cm至肾脏下方,患者仰卧位,足先进。
扫描序列包括呼吸门控冠状T2WI(67.2ms的TE、2800ms的TR、5mm层厚、1mm层间距、38×34.2mm2的FOV、288×288的矩阵、1次奖励次数)、呼吸门控横向脂质抑制T2WI(73.8ms的TE、3750ms的TR、5mm层厚、1mm层间距、36×36mm2的FOV、320×320的矩阵、3次奖励次数)、多b值IVIM成像(57.4ms的TE、3636ms的TR、5mm层厚、1mm层间距、36×36mm2的FOV、128×128的矩阵、4次奖励次数)、呼吸门控横断面T1WI(4.9ms的TE、480ms的TR、5mm层厚、1mm 层间距、36×36mm2的FOV、320×224的矩阵、1次奖励次数)、和呼吸门控断面T2WI(89.3ms的TE、8571ms的TR、5mm 层厚、1mm层间距、36×36mm2的FOV、320×224的矩阵、2次奖励次数),其中多b值IVIM成像通过自由呼吸触发扫描,b 值分别为0、10、20、50、.... 、1 000s/mm2,平均扫描时间为(3.56±6.57)分钟。
图像分析:在GE ADW 4.6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第10卷 第3期2019年5月Vol. 10 No. 3May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移植病理学专家,从移植肝病理学基本原则、切除病肝的病理学检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供肝病理学评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肝病理学检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肝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关键词】 移植病理学;器官移植;肝移植;供肝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肝综合征;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药物性肝损伤【中图分类号】R617,R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3-0008-11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肝移植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9.03.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2278);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8PT32018、2018PT32021);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005DKA21300);天津市器官移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15ZXLCSY00070);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4RCGFSY00147)执笔作者单位:300192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王政禄);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丛文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郭晖)通信作者:丛文铭,研究方向为肝脏肿瘤病理及肝脏移植病理,Email :wmcong@本文为移植肝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 移植肝病理学基本原则1.1 多学科联合诊断由于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某些肝外病变也可以导致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指标异常,因此,病理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详细了解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等临床检查结果,与临床医师充分沟通诊疗意见;临床医师也应了解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学特点和组织学分级标准,以便正确理解病变描述和病理学诊断的实际 意义[1]。
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与预后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病理学分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肝癌的预后以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与预后。
一、病理学分型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主要基于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学特点。
根据国际肝癌病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hology Consensus,IHPCC)的最新标准,肝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肝细胞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这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90%。
肝细胞型肝癌起源于肝细胞,具有明显的肝细胞特征,如胆上皮样生长模式和假体瘤结构。
2. 胆管细胞型肝癌(cholangiocarcinoma,CCA):这是第二常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10-20%。
胆管细胞型肝癌起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细胞,具有胆管细胞特征,如胆管样生长模式和明确的胆管上皮特征。
3. 小细胞型肝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这是一种罕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1%以下。
小细胞型肝癌的细胞体积小,核-浆比大,细胞核深染,胞质少。
4. 未分化型肝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癌类型,细胞学特征不明确,难以分化为具体的细胞类型。
二、病理学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病理学分型对肝癌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类型的肝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1. 肝细胞型肝癌(HCC):这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具有较差的预后。
大多数HC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少,且易于侵犯周围血管和转移至其他器官。
因此,HCC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
2. 胆管细胞型肝癌(CCA):CCA相对于HCC有着较好的预后。
由于CCA起源于胆管细胞,早期症状较为明显,易于早期诊断。
且CCA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术后TACE对肝癌微血管侵犯治疗效果评估刘臻玉;武丹;区锦玲;曾海锋【摘要】目的评估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MV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到2013年1月间的肝癌入院患者,确定肝癌微血管侵犯(mis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入选条件,筛选病例,根据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进行分组,对比各组相关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结果 TACE(+)组62例,TACE(-)组45例.术后1、2、3、5年的无瘤生存率,TACE(+)组分别是72.5%、53.2%、43.5%、33.9%,TACE(-)组分别是51.5%、39.5%、31.1%、24.4%,比较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6,P=0.013).术后1、2、3、5年的累计生存率,TACE(+)组分别是90.3%、64.5%、53.3%、42.1%,TACE(-)组分别是71.1%、53.4%、37.8%、26.7%,比较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P=0.032).结论对肝癌MVI患者,术后TACE能延长无瘤生存期和改善预后.MVI是肝癌微小转移的关键节点,也是治疗的重要切入点,推荐早期治疗MVI,术后第1年是MVI治疗的关键时期,TACE的效果也最佳,患者获益最多.%Objectiv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ACE on patients of HCC with MVI. Methods HCC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between Jan. 2000 and Jan. 2013. Geting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HCC with MVI, cases were screened and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The clinical data of 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and survival tim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62 cases with TACE(+) and 45 cases with TACE(-). The 1-, 2-, 3-, and 5-year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 rates were 72.5%, 53.2%, 43.5% and 33.9% respectively for the TACE(+) group, and corresponding 51.5%, 39.5%, 31.1% and 24.4% for the TACE(-) group. The RFS curv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χ2=6.216, P=0.013). The 1-, 2-, 3-,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s were 90.3%, 64.5%, 53.3% and 4.21% respectively for the TACE(+) group, and corresponding 71.1%, 3.4%, 37.8%, 26.7% for the TACE(-) group. The OS curv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differ ent (χ2=4.618, P=0.032).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TACE can prolong RF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with MVI. MVI is the key point of micro-metastases of HCC, and also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reatment. Early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is recommended. The first year after surgery is the critical period, the ef-fect of TACE is the best, and patients also benefit most.【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6页(P368-372,376)【关键词】癌,肝细胞;微血管侵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预后【作者】刘臻玉;武丹;区锦玲;曾海锋【作者单位】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区,广东肇庆 526000;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区,广东肇庆 526000;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区,广东肇庆 526000;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区,广东肇庆 5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Abstract ObjectiveCombined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ACE on patients of HCC with MVI. Methods HCC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between Jan. 2000 and Jan. 2013. Geting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HCC with MVI, cases were screened and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The clinical data of 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and survival time was analyzed.ResultsThere were 62 cases with TACE(+) and 45 cases with TACE(-). The 1-, 2-,3-, and 5-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 rates were 72.5%, 53.2%, 43.5% and 33.9% respectively for the TACE(+) group, and corresponding 51.5%, 39.5%, 31.1% and 24.4% for the TACE(-) group. The RFS curv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χ2=6.216, P=0.013). The 1-, 2-, 3-,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OS) rates were 90.3%, 64.5%, 53.3% and 4.21% respectively for the TACE(+) group, and corresponding 71.1%,3.4%, 37.8%, 26.7% forthe TACE(-) group. The OS curv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χ2=4.618, P=0.032).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TACE can prolong RF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with MVI. MVIIs the key point of micro-metastases of HCC, and also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reatment. Early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is recommended. The fi rst year after surgery is the critical period, the effect of TACE is the best, andpatients also bene fi t most.Key word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prognosis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率高,无瘤生存率低,常侵犯脉管,形成子灶,早期即出现了微血管侵犯(mis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进一步在肝内形成微转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