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3.45 KB
- 文档页数:6
高频超声在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浅表软组织肿块做超声检查,全部病例经穿刺活检,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珍。
结果:高频超声对浅表软组织的检出率高,绝太多数为良性以脂肪瘤最为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定性诊断。
结论:一些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各有其特点,对临床可提供依据。
对浅表软组织肿块成分来源复杂的,声像图缺乏特征的,病理诊断较困难,超声可以确定穿刺进针部位及深度。
【关键词】高频超声;浅表软组织肿块;彩色多普勒随着高频超声的发展,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上逐渐增多,因声像图清晰,敏感性高,诊断准确,从而体现了它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100例病例因浅表组织肿块在我院超声检查,全部病例经穿刺活检,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年龄1~70岁,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6岁。
1.2仪器与方法philips一iu22 型、gelociq-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12mhz。
针对肿块的作多角度多切面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彩色多普勒的分布情况等,如果肿块过大,其深部结构难以显示,此时可结合3.5mhz探头观察肿块才能全面了解肿块及周固组织的结构。
2 结果100例肿块分布全身各部位,主要在颈部、胸部、腰背部,臀部及四肢。
良性肿块98例,尤其以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胭窝囊肿最为多见,诊断的准确性最高,cdfi:绝大多数未见血流信号,其次,纤维瘤、血管瘤也不难做出诊断,cdfi:可见少许短棒状血流信号,恶性肿块2例均为转移,表现在外形欠规整的低回声,cdfi:显示条状的血流信号。
3 讨论浅表组织包括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即皮肤、纤维、肌肉、脉管等多种组织。
脂肪瘤为成熟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各处,大多位置表浅,好发于背、颈等部位,极少见复发或恶性变,如瘤内含有较多纤维组织,则称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亚型,与普通脂肪瘤的不同在于成熟脂肪间有许多分支状小血管[l],三者的声像图几乎无区别,绝大部分为中等回声或略高于周围脂肪组织回声,内有条状稍强田声,外形呈扁平状或梭形,边界清,cdfi∶仅3例显示少许血流信号。
软组织血肿跟损伤的超声标准
浅表软组织创伤和烧伤等临床诊断相对容易,但对于深部软组织损伤,尤其是肢体肌肉挤压伤,诊断较为困难。
这类损伤常见于群体伤,且在伤后容易出现局部横纹肌溶解和急性筋膜室综合征,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局部肌肉损伤还可能引发全身重要脏器的病变,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威胁生命。
以下是超声对深部软组织损伤的具体表现:
1、常规超声:富含肌肉组织的肢体挤压伤在解压后,常规超声显示肌膜线状回声变得毛糙,肌肉纹理变得模糊或不清晰,肌肉内回声增强且不均,可能出现片状无回声区。
严重者肌膜线状结构消失,肌肉结构模糊,纹理消失。
彩色多普勒显示解压后早期局部血流信号增加,病情晚期血流信号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超声造影:肢体挤压伤在解压后,超声造影表现为挤压区域出现快速高增强,可见一支或多支主要供血血管的持续灌注,造影剂消退相对缓慢,时间-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这提示着缺血再灌注的存在。
87例手部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表现分析陈超;沈素红;付卓;耿丰勤;戚伟华;张要丽【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手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手部软组织肿块87例,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87例中,超声诊断腱鞘巨细胞瘤或腱鞘纤维瘤27例,符合率74.1%,诊断腱鞘囊肿、血管球瘤、血管瘤、神经鞘瘤、血管平滑肌瘤符合率均为100.0%.结论:超声检查在手部肿块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手部肿块诊断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9(017)002【总页数】3页(P203-205)【关键词】手;软组织肿瘤;超声检查【作者】陈超;沈素红;付卓;耿丰勤;戚伟华;张要丽【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洛阳 471000【正文语种】中文手部和腕部肿块占软组织肿瘤的12.8%,可为良性(76.5%)或恶性(12.3%),也可是假象(11.2%)[1]。
肿块大多体积较小,且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诊断较困难。
随着高频超声的发展,超声不仅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可清晰显示浅表组织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性质及血流情况,而且能够动态观察肌腱运动,以及分析肿块与邻近组织关系,帮助临床进一步明确手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2]。
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8年8月以手部软组织肿块就诊的患者87例,均行超声与病理检查,探讨超声对手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7例中,男37例,女50例;年龄9~82岁,平均49岁,病程2个月~5年。
皮肤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皮肤软组织肿块是指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的肿块,包括脂肪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
超声诊断是常用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皮肤软组织肿块的诊断。
本文将介绍皮肤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的原理、技术参数、病变鉴别以及临床应用。
原理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传播、反射、折射的不同特性来识别和区分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方法。
超声波的频率在1-20MHz之间,高频率可以提高分辨率,但穿透能力较差。
在皮肤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中,通常使用6-13MHz的探头。
超声波在组织内的传播速度受组织密度和弹性等影响,因此不同种类的组织或病变会表现出不同的超声图像特征。
皮肤软组织肿块一般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均匀的肿块,但不同病变也有不同的超声表现。
技术参数在皮肤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中,常用的技术参数包括探头频率、焦距、增益、功率以及时间增益控制等。
1.探头频率:皮肤软组织肿块常用的探头频率为6-13MHz,需要根据肿块的深度或大小进行选择。
2.焦距:皮肤软组织肿块通常不需要使用焦距,因为病变较浅且直径较小。
3.增益:增益是指将收到的超声信号放大的程度。
在皮肤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中,需要适当调整增益,以保证图像清晰。
4.功率:超声检查器的功率通常自动调节,无需手动设置。
5.时间增益控制:时间增益控制是指用于调整不同深度组织的强度,从而提高局部分辨率。
病变鉴别在皮肤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中,需要鉴别不同的病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皮肤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表现。
脂肪瘤脂肪瘤是皮下最常见肿瘤之一,是由于皮下脂肪组织增生而形成的。
在超声图像上,脂肪瘤呈典型的低回声,边缘清晰。
由于脂肪瘤内部无血管供应,因此在血流显像中无信号。
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是由神经鞘细胞或神经纤维组成的良性肿瘤。
在超声图像上,神经纤维瘤呈均匀的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常见于神经通道周围。
血管瘤血管瘤是指由血管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
在超声图像上,血管瘤呈均匀的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边缘清晰,强度与血管密度相关。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价值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一种无侵入性的影像诊断技术,其应用广泛,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浅表软组织肿块是指肌肉、脂肪、筋膜、皮下组织等浅表软组织的肿块,常见于人体各个部位,包括颈部、肩背部、手臂、腹部、髋部和下肢等。
浅表软组织肿块的病因复杂,常见疾病包括脂肪瘤、肉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结肿大等,还可能是炎症、感染等引起的一些肿块。
因此,准确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该技术具有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简便易行等特点,可以通过肿块和周边组织之间的界面、血流状态等信息来研究肿块的性质和良恶性状态。
其次,该技术相比其他医疗检查技术如CT 和MRI等较为经济实用,且患者不需承担放射线的危险。
最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以实时观察肿块的血流状态,在术前对肿瘤进行完整的评估和确定肿瘤的边缘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好的指导术中操作、避免手术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然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该技术在肿块大小和深度的限制下能够显示的区域有一定的限制性,较深部的病变不易检出,部分较小的肿瘤可能无法显示。
其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虽然能够显示肿块的形态和表面特征,但不能很好地观察肿块内部的结构特征,因此在手术规划阶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CT或MRI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好的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边缘。
最后,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不同的诊断者对肿块的判断有时可能会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不同的诊断结果。
总体而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虽然该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其具有低风险、简便易行、诊断准确性高等特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价值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医学诊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通过利用声波和血液的反射信号来观察血管和组织病变情况,从而可以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显示肿块的位置和形态。
在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块的位置、形态和周围组织的血流情况,从而可以判断出肿块的性质。
有些肿块会影响周围血管的血流情况,通过观察这些血流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块的性质,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为患者提供更明确的诊断信息。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指导穿刺活检和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很大的肿块,需要进行穿刺活检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精确定位肿块的位置,帮助医生准确地进行穿刺活检,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和血管。
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供肿块的详细位置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分布情况,帮助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手术计划。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成为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传统的医学影像检查如X线、CT和MRI等对于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显像速度快、无辐射、价格低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了首选的诊断方法。
在一些医院中,甚至已经建立起了专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科室,专门负责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和评估。
彩色多普勒超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肿瘤的位置和形态会受到人体的结构和血管走向的影响,有时彩色多普勒超声难以清晰显示肿块的全貌。
对于深部的肿瘤可能存在探头深度限制,也会影响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效果。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医学影像检查如CT、MRI等来进行综合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表浅软组织疾病的超声诊断方法
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常用于诊断和评估表浅软组织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超声诊断方法:
1. 二维超声:使用超声探头在患者皮肤表面产生横截面图像,可以观察到软组织的形态和结构,评估是否存在肿块或异常阳性表现。
2. 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血流信号的显示,可以帮助评估血流情况,如血管扩张、狭窄或堵塞等。
3. 脉冲多普勒超声:可测量和分析血流速度,用于评估血流动力学。
4. 线性探头和凸面探头:不同类型的超声探头适用于不同部位和深度的软组织疾病。
线性探头适用于表浅组织,凸面探头适用于深部组织。
5. 高频超声:增加探头发射频率可以提高对表浅软组织的分辨率,使检查结果更加清晰。
6. 实时超声引导:将超声与穿刺等操作相结合,可以在实时监测下引导医生进行组织采样或治疗。
以上是常用的超声诊断方法,可根据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诊断和评估。
常见浅表软组织病变超声表现高频超声诊断四肢软组织肿块各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点分析如下:1 肌肉损伤及血肿损伤的肌肉局部组织水肿、纹理中断、回声减弱。
出现血肿时,存在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显像。
时间久之,逐渐出现回声,甚至因机化而成为高回声。
2 滑液及腱鞘囊肿滑液囊肿为滑液囊内液体积聚,出现无回声区,无彩色血流显像,本组多为腘窝囊肿。
而腱鞘囊肿多见于腕、足背部的关节及肌腱附近,单房的无回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像。
腱鞘囊肿:也可表现为低回声甚至等回声,用谐波试一下,可呈现出“无回声、后方增强”的效果。
某些囊性病灶,内部透声不一定好,比如积乳囊肿、舍管囊肿等。
3 皮脂腺囊肿边界清晰,壁较厚的囊性肿物,内有细点状回声,呈漂浮状,后方回声增强,加压后可变形,无彩色血流显像。
4 关节囊积液关节囊扩张,内出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示。
本组多发生于膝关节。
5 纤维瘤发生于皮内的圆形中低均匀回声、边界清楚的、实质的肿块,无彩色血流显像。
6 脂肪瘤①位于皮下的多表现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均匀的低回声区。
②位于肌肉组织内的多为梭形,无明显包膜的不均匀的强回声区,当肌肉收缩时肿块更清晰。
均无彩色血流显像。
7 腱鞘巨细胞瘤多位于皮下,小于1.0 cm的分叶状实质性低回声肿块,中央有强回声分隔,其内可有液性暗区,常有完整包膜,探头加压时肿块可以压缩。
彩色血流显像可见闪烁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0.75~0.90。
8 血管瘤多位于皮下或肌肉内。
边缘一般多较清楚,而弥漫分布的血管瘤则边界不清。
多无明显包膜。
实质部分为强回声结构,扩张的血管或血窦为液性暗区,探头加压时液性暗区可以变小或完全消失,取消加压时,液性暗区还原。
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流缓慢,常有血栓形成及钙化,声像图上表现为肿块内呈强回声光带或光斑,后方伴有声影。
彩色血流显像可了解血流的速度、流向及来源。
肿瘤也可表现为实质性中等回声结构,肌肉内血管瘤Vp17 cm/s,RI 0.75。
四肢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
四肢软组织肿块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有肌肉损伤及血肿,滑液及腱鞘囊肿,皮脂腺囊肿,关节囊积液,纤维瘤,脂肪瘤,腱鞘巨细胞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假性动脉瘤,肌疝,骨化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炎性包块,滑膜肉瘤,腺泡状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现将各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点归纳如下。
1 肌肉损伤及血肿损伤的肌肉局部组织水肿、纹理中断、回声减弱。
出现血肿时,存在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显像。
时间久之,逐渐出现回声,甚至因机化而成为高回声。
2 滑液及腱鞘囊肿滑液囊肿为滑液囊内液体积聚,出现无回声区,无彩色血流显像,多为腘窝囊肿。
而腱鞘囊肿多见于腕、
足背部的关节及肌腱附近,单房的无回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像。
3 皮脂腺囊肿边界清晰,壁较厚的囊性肿物,内有细点状回声,呈漂浮状,后方回声增强,加压后可变形,无彩色血流显像。
4 关节囊积液关节囊扩张,内出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示[1]。
多发生于膝关节。
5 纤维瘤发生于皮内的圆形中低均匀回声、边界清楚的、实质的肿块,无彩色血流显像。
6 脂肪瘤位于皮下的多表现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均匀的低回声区。
而肌肉组织内的多为梭形,无明显包膜的不均匀的强回声区,当肌肉收缩时肿块更清晰。
无彩色血流显像。
7 腱鞘巨细胞瘤多位于皮下,小于cm 的分叶状实质性低回声肿块,中央有强回声分隔,其内可有液性暗区,常有完整包膜,探头加压时肿块可以压缩。
彩色血流显像可见闪烁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
8 血管瘤多位于皮下或肌肉内。
边缘一般多较清楚,而弥漫分布的血管瘤则边界不清。
多无明显包膜。
实质部分为强回声结构,扩张的血管或血窦为液性暗区,探头加压时液性暗区可以变小或完全消失,取消加压时,液性暗区还原。
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流缓慢,常有血栓形成及钙化,声像图上表现为肿块内呈强回声光带或光斑,后方伴有声影[2]。
彩色血流显像可了解血流的速度、流向及来源。
肿瘤也可表现为实质性中等回声结构。
9 神经纤维瘤为软组织内类圆形的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后方回声稍增强。
彩色血流显像可见条状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
10 神经鞘瘤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的低回声区,内部可见小片液性暗区,彩色血流显像可见实质部分有较丰富的动脉血流。
11 假性动脉瘤表现为动脉的前方液质不均质包块,瘤颈部与后方的动脉有沟通。
彩色血流显像示瘤体内旋转血流,一部分为红色,一部分为蓝色。
瘤颈部可见花色血流,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血流从来源动脉进入瘤体,舒张期则为瘤体内血流回入来源动脉。
12 肌疝表现为筋膜外、皮下的椭圆形实质性肿块,为肌纤维回声,结构紊乱。
内侧与肌肉相连无边缘回声,在外侧可见边界回声。
有疝口时,见筋膜回声连续性中断。
无彩色血流显像。
13 骨化性肌炎表现为肌肉组织内出现强回声肿块,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其后方
可见声影。
无彩色血流显像。
14 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在正常肌束内出现梭形的均匀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周围肌肉纹理正常。
无彩色血流显像。
15 炎性包块表现为病变区软组织水肿,回声降低,肌肉纹理模糊或消失。
病变的边界不清。
当脓肿形成时可见形状不规则的无回声液性暗区。
急性炎症充血时,彩色血流显像可见较丰富的血流。
16 滑膜肉瘤表现为结节状的实质低回声区,界限清楚,包膜完整,内部回声欠均匀,有液性小暗区。
彩色血流显像可见较丰富的血流。
17 软组织腺泡状肉瘤肿瘤较大,达10 cm以上,呈卵圆形,内部回声极度不均匀,有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大的暗区构成一囊腔。
彩色血流显像在实质部可见较丰富的血流。
18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淋巴结明显肿大,周边为低回声,中央为高回声,肿大的淋巴结相互粘连成团,彩色血流显像可见较丰富的血流,呈高速高阻型。
高频超声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并可较好地区分出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及出血、流动的血液等,为判断肿块的组织学来源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可确定肿块与周围骨骼、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为手术切除提供指导。
可在超声指导下对某些囊性病变穿刺抽液治疗及对一些肿块穿刺行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定诊断。
彩色多普勒则有助于显示肿块的血流情况,对肿块性质的鉴别诊断起辅助作用。
结合临床病史,高频彩超在四肢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