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及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22.01 KB
- 文档页数:39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文将对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总结,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
1. 无意识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即我们无法自觉地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情感等内容,它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心理结构精神分析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我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回忆起来的记忆内容;无意识则是我们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其中包含了被压抑的冲突和欲望。
3. 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无意识冲突的困扰,人们会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焦虑和痛苦感,但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转移等。
4. 心理发展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这些阶段的经历会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学理论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人类内心世界的视角,对于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三大理论:精神分析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三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比精神分析理论(XXX)背景1.帝国主义社会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精神病发病率增高;2.心理的潜意识状态的概念在哲学领域的研究积累;3.职业生涯从事精神病治疗的丰富医学背景研究领域人的精神、心理结构、意识基本观点意识具有两种水平;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儿童心里发展阶段;意识和自我力量的发展影响应用精神分析治疗;对培养正常儿童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背景1.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经历;2.求学工作时期研究方向的转折;3.社会发展对精神分析的需要研究领域人格发展基本观点发展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渐成原则;心理社会发展存在8个阶段影响应用障碍儿童的治疗;分析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儿童的抚养与教育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背景1.心理学中关于研究理论的研讨增加;2.具有实证主义观点的哲学思想3.社会发展对于研究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领域操作条件作用、强化研究理论基本观点除经典条件作用外,还有操作条件作用;条件强化原理与连锁作用影响应用没有文化背景的限定;原理的解释可以运用到各个年龄阶段;能解释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情感的各种行为认知发展理论(XXX)背景1.早期生物学专业的经历;2.研讨方向转移到心理学并对思维过程发生浓厚兴趣;3.发生学和发展概念被社会所接受研究领域认知发展、思维过程基本观点知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信息;三种发展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四个阶段影响使用研究目标的选择、课程按次的放置、主题的年级设置、儿童智力机能的评定、教学方法研究领域的对比精神分析理论描述了意识水平,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并开创潜意识的研究;将心理结构分别为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将儿童的成长总结为五个心理阶段;发展的两个方面: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能理论;心理社会阶段;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条件作用,包括研究观以及条件与连锁作用;遗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儿童抚养阶段理论;人类的一些行为如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等。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发展理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五个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阐述它们各自的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与个体的潜意识密切相关。
这个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处理的心理过程与早期经历在塑造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性。
1.1 冲突三部分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模型,其中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是个体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着调控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内化,负责评判行为是对还是错。
1.2 早期经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期经历会对一个人的情感反应、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个体在关键时期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个理论主要由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等人发展。
2.1 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格是不稳定的,是随着环境刺激而变化的。
例如,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个体可以在无意识中形成某些反应模式。
2.2 操作条件反射2.3 行为习得与模仿此外,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他指出,人格不仅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影响。
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个体能够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其行为和情感状态产生的影响。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1881——18872、从外部事件到内在联想1887——18953、从第一理论到第二理论1897——19234、驱力理论(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力比多与驱力1900——★求助者找到咨询师是处理问题?扔掉问题?清理问题?理解问题?一、催眠的局限性与精神分析技术的萌芽(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适合催眠)伍思·海姆式的催眠精分技术的产生:只要催眠师对被催眠者强调完全失去记忆,被催眠者在催眠时所有经历的遗忘,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病人不进入催眠状态,也能记住他应该遗忘的内容。
精分的技术:自由联想、词语联想、梦的解析等否认、情感隔离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创造:诈病、疑病、撒谎(无意识的)二、从外部事件到内在幻想(真实与幻想)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对称之为精神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介绍。
第二阶段反映了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行情绪)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驱力及这些成分呈现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潜意识中欲望多被认为与本能的性有关,面对儿童期的反应在现实不断重复的方式而呈现的现象也在此阶段为关注的重点,对称之为通过病人意识成分进入潜意识含义的分析师解释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目的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
心理创伤(丧失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出生——母体分离——不安全——无助——习惯改变——危险正常人经常处在分离状态中三、从第一定位理论到第二定位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深层心理学、动力性心理治疗)自体对客体的需求——稳定、持续、接纳、理解、适宜第一定位理论——驱力理论,节省(经济)理论第二定位理论——结构理论1、善心:各个人格成分之和2、精神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超我,相互间的冲突)3、人格结构:外在和内在两种冲突(内心矛盾——俄狄浦斯冲突)外在冲突——显示冲突内在冲突——依赖------被依赖,控制------被控制处理:精神——认知-----合理化,情感;躯体——痛(身体各种器官疼痛,原发性疾病获益)行为——四、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是咯生物训练的精神病学专家,所以,他开始倾向用“能量”来描述一些生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