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901.50 KB
- 文档页数:25
3、弗洛依德精神结构学说的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1)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2)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4)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和其他工作,论证: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现代化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不可或缺且优先发展的地位。
具体来说:(1)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实现民富国强战略的重要选择。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过:“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是‘皇家路德斯’的门,我们通过这扇门移民到人类精神的土地上。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当代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
他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他对梦、情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他的精神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性格分析理论等内容。
一、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意识层是人们可以自觉和理性体验到的部分,包括个体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潜意识层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不易控制、没有意识的一部分,黑暗的心理区域,包含着经验、欲望等力量,不断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无意识层则是在潜意识之下的最深层次,包括思想、冲动、欲望等,是个体感到不舒服的潜在原因,通常出现于睡眠、意外等特殊情况下。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结构理论的探讨,深入挖掘了个体内深层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肛门、生殖器”三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人们的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
每个阶段有自己的重点和问题,如口腔阶段注重嘴唇、舌头和口腔等部位,表现为口红、口香糖等;肛门阶段注重大便和肛门控制,表现为报复和控制等;而生殖器阶段则是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其中爱和性是优势。
三、性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由三个要素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部分能量,它是个体特有的,同时它也包括了个体存在的本能需求、冲动等;自我是一个判断、规划和指导的部分,是本我与外界互动时,提供制约和调整的功能;超我则主要由个体内部的道德、规范等构成,它是个体的道德监管者,对于个体的言行行为具有约束力。
最后,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很多有关性格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爱和死亡,人的性格和行为是通过这两个本能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即求生残留和性的冲动。
解构再建构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小明90后的逆袭—雄起与屌丝
——《温暖的》
驱力的变化
现实
虚拟 游戏
生存 等级
性
生命隐喻 情结
未完成事件 自卑-自恋 母婴依恋-关系 死亡焦虑-孙悟空 性本身 功名利禄
真实世界过去的人网络时代现在的人
驱力过强:生存
性
驱力不足:
生存满足
游戏/毒品过渡期
存在感
心理特征的变化 1
性 母婴关系 3
2 未来:存在&孤独
1.精神病人
2.老人
3.留守儿童
4.犯罪矫正
未来服务的四类人群
你做好准备了吗?
小结:寻找精神分析的根——基元 1.驱力
2.症状
3.心理
4.创伤机制
5.行为过程 •性、生存、社会结构 •焦虑 •认同
•攻击性、融合、自恋。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本恶”Frued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frued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遵循守恒原则;第三,frued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1. 早期人格结构说地形学模型主张无意识(潜意识)的“两部人格”结构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情绪等。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前意识:是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觉经验。
潜意识:即无意识。
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形成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2.后期人格结构说结构性模型提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理性原则)、超我(道德原则)本我: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
是人出生时人格唯一的动力,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能、驱力源。
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各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的自我,处于人格最高层(三)人格动力1.生的本能即所有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2.死的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破坏性的行为。
如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对抗、攻击、甚至杀戮3.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产生,其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
出生创伤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是所引起的恐惧感。
道德性焦虑:是个人良心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
4.自我防御机制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和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间互有差别( 5)既是适应性的,又是病理性的(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Frued 的观点:防御机制间并不相互排斥,因而有时可以多种防御机制同时起作用;每个人通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个人先前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由于自我法案与机制成功地保护了个人免受焦虑侵袭,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不变。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内容概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它在20世纪初期被奠定,并在此后几十年内发展成为了一种深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心理学、人类行为和人们的自我意识。
本文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一、人类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提出了人类心理学的理论,并被广泛接受,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他提出了不同的潜意识层次和人类心理发展的阶段。
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是由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驱动力”产生的。
人的记忆、欲望和情感,进而影响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和来源在于潜意识,“潜意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快乐、悲伤和欲望等。
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分析精神疾病”等治疗方法。
他认为,疾病可以从患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并表现为不寻常的行为或行为失调。
三、自我意识弗洛伊德进一步探讨了自我意识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情感与情绪的影响。
他认为,自我意识有助于人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自我意识的增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四、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弗洛伊德声称,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是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他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与病人逐渐建立联系,帮助他们发掘内心的冲动和欲望,然后将它们转化为一种更好的行为方式。
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从而使他们适应社会。
总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深入研究了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神分析治疗方法。
学说主张人的行为透露出隐藏的欲求和需要,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是由潜意识层面的驱动力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强大而不可知的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是建立在对这种影响的理解上的,具有理论上的深度,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培训大纲第一天
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
第二讲精神分析的动力性,
第三讲精神分析的核心——移情反移情
第二天
第四讲精神分析的前提——精神分析首先要处理阻抗
第五讲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的国防(1)
第六讲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的国防(2)
第三天
第七讲投射性认同——谁投射谁认同:一本糊涂账
第八讲性心理发展的心理病理学理解(1)
第九讲性心理发展的心理病理学理解(2)
(案例督导或者释梦体验2小时)
第四天
第十讲精神分析的治疗框架
第十一讲精神分析的修通技术(1)
第十二讲精神分析的修通技术(2)。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作为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被西方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当做自己观点的理论根源,他的本能、超我、人格发展和群体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心理动力学是在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之上形成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主要特点是探寻深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以及揭示这些动力的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
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所以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一、本能与社会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是人体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体内积蓄的能量得以释放。
本能的能量决定了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目标和方向,而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人体的紧张状态。
他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它在社会压力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弗洛伊德在晚期重新划分了本能的种类,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是生本能。
而与之相对的是死本能,是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
生本能驱使人们为生活的满足而努力、追求、产生创造性活动,死本能则以向外侵害、向内自罚而告终。
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畴重新解释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改变了人们对其自身种种行为的固有解释。
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终,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
所以本能论是他的社会心理学动机论。
二、超我弗洛伊德在进一步完善本能论的时候,在潜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说。
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本能和欲望组成,包含大量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
超我综合了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将社会与个体融为一体,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使得个体与社会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超我使人产生了一种对越轨行为的内疚感,从而维护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理活动。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
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
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
第一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一、弗洛伊德继承的科学遗产虽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生于莫拉维亚的弗莱堡①,死于英国伦敦,但是他属于维也纳,在那里他居住了近八十年。
假如纳粹没有于1937午占领奥地利从而迫使弗洛伊德逃往英国的话,除了出生后的头三年以外,他的一生就可能全部在奥地利首都度过。
弗洛伊德漫长的一生,从1356年至1939年,正是科学史上最富有创造成果的时期。
弗洛伊德二岁时,随家迁居维也纳,就在这一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这本书注定要在关于人的观念上掀起一场革命。
在达尔文之前,人被认为具有灵魂而与动物界截然分开。
进化论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成为所有动物中的一种。
承认这一激进的观点,就意味着可以遵照生物学的途径来研究人。
人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与其他生命形式相比,人除了更为复杂些外,毫无区别。
《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二年,弗洛伊德刚四岁,费希纳①创立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
这位十九世纪伟大的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在1860年证明,对人的精神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和定量测度。
心理学从此跻身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行列中。
达尔文和费希纳对弗洛伊德的智力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他们对那一时期的许多年青人产生了影响一样。
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对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巴斯穗①和柯赫运用他们在细菌致病方面的基础研究,创立了细菌学,孟穗尔①通过对豌豆的观察,建立了现代遗传学。
各生命科学呈现出—派群芳争艳的景象。
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对弗洛伊穗的震动更深刘.这些影响来自物理学。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①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
这个原理表明,“能”(energy)实际上是一个量,就如“质”(mass)是一个量一样。
能可以转换形式,但不能被消灭。
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他地方出现。
例如,随着一个物体的温度降低,与它相连的物体的温度刚会升高。
《弗洛伊德心理学》教案弗洛伊德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
- 探索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技术
- 理解弗洛伊德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简述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学术背景
- 介绍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2.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 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动力理论
- 探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3. 心理分析方法和技术
- 讲解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和解释法
- 演练心理分析技术的应用和操作
4. 弗洛伊德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 探讨弗洛伊德心理疗法的原理和效果
- 分析弗洛伊德理论在不同心理问题上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
- 讲授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 进行心理分析技术的实践操作和模拟
四、教学评估
- 进行课堂问答和讨论
- 布置小组项目和个人论文
- 提供反馈和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资料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 翻转课堂视频和在线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