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病例分析及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57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脑部感染等。
由于脑出血的发病率极高,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对脑出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一、诊断标准《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明确了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标准包括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
二、危险因素评估脑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出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列举出了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以及不良的习惯。
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高危群体,应该及时进行筛查。
三、治疗方案1.急诊处理:目前,尚没有能够立即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但是,护理、检查和治疗应该尽早进行。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该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剂、抗高胆固醇药、神经保护剂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减少颅内压的同时,将血液清除。
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冷冻治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需要仔细权衡。
四、预防与护理预防和护理是脑出血疾病综合治疗的核心。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改善饮食、管控不良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护理方面应该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综合来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在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评估、治疗方案、预防与护理四个方面,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虽然目前尚没有一种治疗脑出血的特效药物,但是及早发现危险因素、改善饮食习惯、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出血,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8版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规范急性脑出血的诊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我国制定了《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8 版》。
以下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诊断1、症状和体征急性脑出血通常起病急骤,患者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肌力和感觉等,来初步判断病情。
2、影像学检查头颅 CT 是诊断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怀疑脑血管畸形或肿瘤导致的出血,可能还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二、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鼻饲营养支持。
2、控制血压过高的血压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也会加重出血后的脑损伤。
但血压过低又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影响脑功能恢复。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升高是急性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
常用的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包括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药物,以及进行外科手术减压。
4、止血治疗对于一些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脑出血,可能需要使用止血药物。
但对于大多数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止血治疗的效果尚不明确。
5、神经保护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被认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依达拉奉等,但其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外科治疗1、手术指征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挽救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一般来说,对于出血量较大、出现脑疝或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如钻孔引流术、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
选择手术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因素。
脑出血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故称为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故也称作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脑动脉炎、药物滥用,以及肿瘤和脑梗死为其他的脑内出血原因。
自发性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以壳核最多见,其次为丘脑、尾状核、半球白质、脑桥、小脑和脑室等。
【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1)急性起病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可于数小时内达高峰。
个别患者因继续出血和血肿扩大,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6~12小时。
2)除小量脑出血外,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3)头痛和呕吐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4)血压增高是脑出血常见的原因与伴发病。
血压增高和心跳及脉搏缓慢同时存在,往往是颅压增高的重要指征。
5)脑出血者可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多为局灶性和继发性全身发作。
以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最多见。
2、局灶症状和体征:局灶症状与血肿的部位相关,但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不如神经影像结果。
1)壳核出血:常见,多为外侧豆纹动脉破裂所致。
血肿可局限于壳核本身,也可扩延累及周围脑组织。
血肿向内压迫内囊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急性期伴有两眼向病灶侧凝视,血肿位于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若血肿较大,按血肿扩展的方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向外扩张侵及内囊,向内破入脑室,向下侵及下丘脑和中脑背侧,以及向上扩张侵及顶叶白质,因而出现各自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但临床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多寡为序有:轻偏瘫或偏瘫、半身感觉缺失、上凝视麻痹、瞳孔异常(瞳孔缩小和对光反射消失)、失语、疾病感缺失、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与壳核出血同)、偏盲和缄默。
3)尾状核出血:多见于尾状核头部,易破入脑室,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颈僵直等脑膜刺激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短暂性近记忆力障碍,临床上难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脑出血[概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是一种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临床表现]1.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2.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急性起病,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3.发病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及意识障碍。
4.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点⑴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主要表现为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以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系统,出现血性脑脊液。
1)壳核出血:出现三偏体征,可出现双眼凝视病灶侧,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上下肢瘫痪较均等,身感觉障碍突出,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
⑵脑叶出血1)额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对侧偏瘫及精神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运动性失语。
2)顶叶出血: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象限盲,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混合性失语。
3)颞叶出血: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为主的瘫痪,象限盲,颞叶癫痫,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
4)枕叶出血:对侧同向性偏盲,多无肢体瘫痪。
⑶桥脑出血:大量出血患者于数秒至数分钟内陷入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发作和呼吸障碍,通常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表现为交叉性瘫痪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可无意识障碍。
⑷小脑出血:突发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无肢体瘫痪。
⑸原发性脑室出血:小量出血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体征,可完全康复,预后好。
大量出血起病急剧,迅速陷入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等。
5.首选CT检查,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是否中线移位、有无破入脑室,以便决定治疗方针。
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8版脑出血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了提高对急性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水平,降低急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特发布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8版)。
一、诊断1. 病史与体格检查对于可疑脑出血的患者,应详细了解其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患病史,以及是否有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的相关家族史。
体格检查重点包括神经系统、心肺系统和外周血管的检查,以及血压的测量。
2. 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并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特殊指标检查。
3.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形态。
MRI检查能提供更加明确的病变定位和判断脑出血与梗死的鉴别,但由于其费用昂贵和检查时间长,临床应用相对有限。
4. 脑血管造影对于存在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的患者,需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血管异常,并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二、治疗1. 保持通畅呼吸道和呼吸功能对于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 快速降低血压紧急控制高血压是急性脑出血治疗的关键,可通过静脉给予短效降压药物快速降低血压,但需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灌注不足。
3. 中枢神经系统支持治疗加强脑保护和中枢神经系统支持治疗,包括保持脑血流灌注,防治脑水肿,纠正低血糖、低血钠等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保持脑氧供应充足。
4. 外科干预治疗对于出血灶相对较大、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应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可通过血肿清除尽早恢复脑功能,减少脑组织损伤。
5. 康复治疗急性期过后,对于幸存的患者,应加强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三、预防1. 高血压的控制发病率最高的高血压是脑出血的最主要诱发因素,因此,控制血压对于预防脑出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