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8版)
- 格式:ppt
- 大小:12.10 MB
- 文档页数:70
中国脑出血治疗指南(2023完整版)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脑出血治疗指南的完整版。
脑出
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诊断
脑出血的诊断应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
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扫描和MRI。
治疗原则
1. 快速识别脑出血患者并尽早治疗,以减少脑损伤的程度。
2. 在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病因和病情严
重程度。
3.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
急性期治疗
1. 支持性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氧气供
应等。
2. 降低颅内压:通过使用渗透性药物、高渗脑室引流等方法降
低颅内压力。
3. 控制出血点: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病例,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恢复期治疗
1.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疗法、语言疗法、职业疗法等方法帮助
患者恢复功能。
2. 注意并发症:及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例如脑血管痉挛、脑
水肿等。
随访
脑出血患者应定期复查,包括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神经功能
恢复情况等。
随访过程中注意病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脑出血治疗的详细指导,包括诊断、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和随访等方面内容。
正确的治疗方法能够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脑出血的诊治预案及流程(模板)引言概述: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脑出血的诊治效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诊治预案及流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脑出血的诊治预案及流程,包括:早期评估与处理、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
正文内容:1. 早期评估与处理1.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用药情况等。
1.2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评估。
1.3 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脑出血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
1.4 紧急处理: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紧急处理,如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 影像学检查2.1 头颅CT检查:通过头颅CT检查,可以明确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
2.2 脑血管造影: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疑似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病因。
2.3 脑磁共振成像: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脑干出血,可以进行脑磁共振成像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3. 药物治疗3.1 降低颅内压:使用渗透性药物、利尿剂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3.2 控制血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药物来控制血压,避免再次出血和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3.3 抗凝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心房颤动引起的脑出血,可以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4. 手术治疗4.1 神经外科手术:对于一些特定的脑出血患者,如大量出血、占位效应明显等,可以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如减压手术、血肿清除术等。
4.2 血管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可以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如栓塞术、支架植入等。
5. 康复护理5.1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5.2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匡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轻心理负担。
脑出血[概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是一种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临床表现]1.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2.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急性起病,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3.发病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及意识障碍。
4.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点⑴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主要表现为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以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系统,出现血性脑脊液。
1)壳核出血:出现三偏体征,可出现双眼凝视病灶侧,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上下肢瘫痪较均等,身感觉障碍突出,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
⑵脑叶出血1)额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对侧偏瘫及精神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运动性失语。
2)顶叶出血: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象限盲,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混合性失语。
3)颞叶出血: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为主的瘫痪,象限盲,颞叶癫痫,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
4)枕叶出血:对侧同向性偏盲,多无肢体瘫痪。
⑶桥脑出血:大量出血患者于数秒至数分钟内陷入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发作和呼吸障碍,通常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表现为交叉性瘫痪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可无意识障碍。
⑷小脑出血:突发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无肢体瘫痪。
⑸原发性脑室出血:小量出血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体征,可完全康复,预后好。
大量出血起病急剧,迅速陷入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等。
5.首选CT检查,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是否中线移位、有无破入脑室,以便决定治疗方针。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医脉通临床指南1周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对2014版指南的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前期诊断和一般管理,新版指南主要有以下推荐。
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推荐意见:(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卒中单元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推荐意见: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Ⅰ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诊断流程: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脑出血的分型、诊断、治疗【总结篇】脑出血(ICH)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
根据2018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推算,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其中脑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
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于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残疾率。
一、脑出血的分型1.按出血部位分型根据脑出血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基底核区出血;②丘脑出血;③脑叶出血;④脑干出血;⑤小脑出血;⑥脑室出血。
其中丘脑出血常合并侧脑室出血,小脑出血可合并四脑室出血,严重者可铸形。
2.按病因分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脑出血病因分型标准,主要有按血压分型(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SMASH-U分型、按血管病变和发病机制分型、按病因分型(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等多种分型。
其中以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分型较为公认。
(1)原发性脑出血: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少数为脑淀粉样血管病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高达70%~80%。
原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出血的80%~85%。
(2)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占脑出血的15%~20%。
二、脑出血的诊断1.总体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③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④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脑出血中西医诊疗指南脑出血主要是因为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在所有脑卒患者中脑出血占30%左右,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40%。
脑出血的出现和脑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患者如果存在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和血管老化等问题,那么它们出现脑出血的可能性就非常之高,脑出血患者患病之后,因为情绪激动或者发病的突然导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疾病有极大的恐惧,不仅早期死亡率高,幸存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脑出血的中西医诊疗指南核心内容中,对于脑出血患者一定要做好院前管理、急诊室管理、影像学检查、血压管理、降低颅内压和止血治疗、借助亚低温治疗、中医的辨证施治,再利用手术治疗康复治疗,让患者能够得到康复。
今天就一起跟着文章详细了解一下脑出血的中西医诊疗指南吧!1.院前管理基本内容对于脑出血的抢救治疗分为了内科和外科,内科治疗就在于各环节做好有效把控,院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极快,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我国也逐渐形成了相关的院前救护,以急救中心、急救门诊、急救住院和中心icu等一体化模式对患者展开有效的救治,在前期进行院前管理时,一定要注意收集好患者信息,在现场和救护车上进行有效的急救处理。
2.急诊科的管理内容急诊科主要是做好相关的业务管理,要有相关的医生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全面的判断。
在当前中医药进入到急诊科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在脑出血患者救治中,能够有效弥补西医单纯救治所达不到的疗效。
例如脑出血患者突发休克,心衰时中医传统的汤剂、膏药和丸散借助当前改造后的针剂和胶囊应用救治,再利用针灸热疗和中药雾化能够有效地展开救治。
3.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借助西医的检查方式对患者展开头颅CT检查、头颅MRI检查和脑血管造影。
这些能够了解患者的内部情况,为接下来的治疗奠定基础。
4.血压管理的基本内容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对患者做好相关血压管理,根据患者年龄有无高血压病史和发病时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