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导案(1)
- 格式:docx
- 大小:200.41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环节三、认识离子的形成
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
能力。
环节四、探究原子质量与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环节五、课堂小结。
九年级化学新课型第三章第5课时,总第20课时主备人:(二)合作共研专题一: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在下表中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分析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完成专题一。
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K Ca规律:同一横行(周期):;同一纵行(族):。
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稳定与否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原子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三、巩固提升3.某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该原子( )A.一定是氦原子B.一定是金属原子C.一定不是非金属原子D.不一定是金属原子4.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以上四种粒子中,能得到电子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D粒子的名称是__________;D中x=_______。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根据表中信息完成相关问题.(1)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3)在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到右有什么规律?6.下列粒子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7.一种元素的原子变成离子时()A.一定失去电子B.一定得到电子C.电子层一定变化D.得失电子都可能.8.根据下图的结构图回答:⑴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为,该原子的符号是。
⑵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符号是。
⑶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符号是。
四、学后反思五、课后达标《学法》课后相应部分教后反思+10 2 8 +11 2 8 +12 2 8 +13 2 8A B C D。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作者:————————————————————————————————日期:
江源区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集备学校:白山市十七中主备教师李航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集备教师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行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科学分析和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离子的行成
教法讲授法学法指导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二次备课
们知道原子是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很小,如果把一个原子比成操场的话,那原子核就相当于操场中心的一个蚂蚁,那核外的电子是怎么样和原子核构成原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观看课件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模拟动画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分层运动的,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运动时最多能分为七层,如果把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用平面图表示出来的话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引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练习: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下图所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有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
过渡:不同的原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不一样,那核外电子在运动时又遵循什么规律呢?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观察部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得出结论:(1)第一层最多排两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电子先排满第一层,再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
提问:稀有气体包括哪些?
过渡:稀有气体也叫惰性气体,之所以称之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化
学性质稳定,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那我们结合一下刚才看过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看看稀有气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稀有气体除氦以外最外层电子数都是八个,排满了,所以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我们也把最外层电子数是8(2)个的核外电子排布称之为相对稳定结构。
讨论:结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回答:
1、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是什么?
2、化学反应中,它们怎样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归纳其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中哪一部分?学生得出结论: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四个,
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如果是钠原子和氯原子要怎样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呢?
4、离子: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带正电,叫阳离子,氯离子得到一个电子带负电,叫阴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128+172817钠原子
(Na )
氯原子(Cl )+11
28钠离子
(Na +)+17288氯离子(Cl -)失1个电子得1个电子NaCl
氯化钠
练习:下列关于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B、原子都是不稳定结构,而离子都是稳定结构。
C、分子、原子、离子都总在不断运动。
D、原子和离子之间不可以相互转化。
过渡:我们都知道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是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看一些原子的真实质量是多少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1993千克
即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265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0.0009288千克
即9.288×10-26千克
原子的真实质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怎么办呢?引出
5、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讲解:(1)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
(2) 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越大。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提问:阅读书中表3-2,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约为1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练习: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为(
)
A 、16g
B 、16
C 、2.657×10-26kg
D 、16kg
2、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核反应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9的超重元素原子,该原子内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小结:请学生小结,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一、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三、离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
课后
反思
+1128+172817钠原子
(Na )
氯原子(Cl )+11
28钠离子
(Na +)+17288氯离子(Cl -)失1个电子得1个电子NaCl
氯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