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课题2-原子的结构(1)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卷版+解析版)一、单选题1.(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带正电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答案】D【解析】略2.(2023秋·福建泉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对应错误的是A.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含有电子B.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C.拉瓦锡发现了质子D.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答案】C【详解】A、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含有电子,正确;B、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正确;C、拉瓦锡发现了空气的成分,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错误;D、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正确;故选C。
3.(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原子是由A.电子和中子构成的B.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质子和电子构成的D.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答案】D【详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不是电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B、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不是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C、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不是质子和电子构成的,错误;D、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正确。
故选D。
4.(2023秋·山东德州·九年级统考期中)2023年4月13日,倭国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
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A.含有2个质子B.核电荷数为1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核外电子数为2【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
【详解】A、由图可知,原子中有一个质子,故A不符合题意;B、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因此是1,故B符合题意;C、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因此为1+2=3,故C不符合题意;D、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电子数为1,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结合原子结构进行辨析即可。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基础达标】1.( 2023·永川区一模)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电子数B.中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答案】A【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故选A。
2.氢原子核发生聚变时会释放一种不带电的微观粒子,这种微观粒子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答案】B【解析】中子不带电,质子、电子、原子核都带电,因此氢原子核发生聚变时会释放一种不带电的微观粒子是中子。
故选B。
3.如图为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 的数值是()A.2B.4C.6D.8【答案】D【解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图中的x=2+6=8,故选D。
4.氦3是一种如今已被世界公认的高效、安全的核聚变原料,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
氦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答案】A【解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所以氦3核外电子数也是2,所以1个“氦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和2个电子,故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选A。
5.对“原子的构成”同学们有以下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核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C.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答案】A【解析】A.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例如普氢原子中,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钠原子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故A错误;B.核外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较远,故B正确;C.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C正确;D.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正确。
故选A。
6.( 2023·中山市一模)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本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还是全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优势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2. 学情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将继续带领学生探究原子质量有多大、体积有多大,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与原子的质量有关系,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情境教学、PPT、多媒体展示、讲解相结合。
【教学手段】
实物、多媒(包含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负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
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NO.2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右栏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讲授效果,请提供截取的重要画面及相应文档链接)
NO.3 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
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评价环节,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艳艳【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重点介绍原子
1.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我跟学生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先由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之后指名学生说出原子的体积大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这三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知道。
紧接着出示教材中图3-12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由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
【说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与应用”第1(5)、第2(1)、(2)题用于检测和巩固原子的构成,第1(3)、(4)题用来检验和巩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说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还有那些困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等于。
5.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离核近的电子能量,离核越远,电子能量。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次之为,依次类推为,离核最远的也叫。
其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个电子层的,电子数不超2个)。
6.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化学性质,这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探究与交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否再分呢?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问题1原子能否再分呢?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电子问题2分析P53表3-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氯17 18 17(1)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2)在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观看原子爆炸的视频,可见原子并不是最小的粒子,还可以再分。
指导学生观察P53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并结合教材阅读归纳出原子的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观察表格,分析、交流、归纳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小结:(1)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
氢原子不含中子。
(2)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与中子之间不一定相等。
(3)不同原子之间,质子数、电子数不相同。
探究与交流(3)不同原子之间的有哪些区别?问题3观察下表,质子、电子、中子在电性与电量上有何区别?粒子电性电量质子带正电1个单位正电荷电子带负电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中性不带电荷(1)质子、电子、中子在电性和电量上有何关系?(2)原子核电性与电量决定因素?(3)为什么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知识点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视频播放:核外电子分层排布flash动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问题1(1)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如何?(2)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离核远近的依据?(3)原子中,离核最近是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离核最远的是最外层,最外层上电子数不超过几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呢?)问题2请指出下面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明白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性质,是学习好原子结构的钥匙。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53 页图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带电荷原子核(带电情况)问题三:看课本53 页表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1、核电荷数= =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问题四: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带电,核外电子带电,它们所带的电荷,电性,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问题五: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决定。
二、小组合作相互研讨同位的或前后的为一个小组,对上述问题进行研讨,订正错误。
三、交流展示巩固知识四、反馈测评强化知识1、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在原子结构中不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 、质子B、中子 C 、电子D、.原子核3、某些花岗石材料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50B、86C、136D、222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原子核5、不显电性的一组粒子是()A.质子、中子、电子B.原子核、原子、分子C.中子、电子、原子D.中子、原子、分子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一个质子的质量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一个电子的质量大约是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小结:决定原子质量的主要是______数和_______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