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本概论-国家图书馆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42
宋版古籍的刻书风格印刷术盛行之后,书籍的外在形式,逐渐发生变化,由卷轴制过渡到册页制度。
印刷书籍成为由一版一印的印版逐页印刷而成。
每一块版面,雕刻一版文字,印到纸张上,成为一页。
每个版面,包括有不同的几部分组成,因而各自有自己的名称。
如:一块版所占有的面积,称为版面或框郭。
版面上印有边栏、界行和版心。
版心又称中缝。
从版心折叠,成为一个对折页的前后两面,称上、下面,或上、下页。
版心分作三栏,各栏之间是用有鱼尾形的标志划分出来的。
中栏一般印简略书名、卷数、页数,上栏最初是刻印页数的地方,后来把书名移到此处,也有的刊刻印书家名称,下栏记刻工姓名,以后又多记出版家名称或丛书总名。
(1)宋代刻书的版式。
宋代的刻书,逐步形成一定的版式风格,北宋刻本,版面多为双边,版心黑线较细或不印黑线,称白口,字的行间比较宽阔,字体较大。
南宋之后,书口黑线由细变粗,黑口比较流行。
版框多为单边,或上、下单边、左右双边。
书内不固定的部分,常印有刻书人的牌记。
宋版书中,在版面左栏(右栏也有时有)往往刻印一小方格,格内略记书的篇名,称书耳或耳子。
有的书,把整版面分成上、下两栏,或三栏。
每栏内再刻印文字。
这种版面分栏的书籍,一般在大众日用书、举子场屋书或通俗文学小说之类的书中,特别常见。
(2)宋代刻书的字体。
北宋时期的刻书,多用欧阳询体字,欧体字形略长,瘦劲秀丽,笔画转折轻细有角。
后来逐渐流行颜真卿、柳公权体。
南宋以后,柳体字日趋增多,柳体比颜体略瘦,笔画挺拔有力,起落顿笔、过笔略细,横轻直重。
从不同地区看,浙江刻本多用欧体,四川刻本字体多似颜体,福建刻本多用柳体。
宋版书的字体是后世各种印刷字体的源渊。
元代承袭南宋遗风,字体圆活,后来多用赵孟俯字体,更加柔软秀媚,被称为'元体字'。
明代初期沿元朝风气,刻书字体与元代相似,甚至难以区别。
明嘉靖年间(1506-1522年)展开复古运动,刻书模仿宋代所用字体,着重采取了整齐方板、棱角峻厉的轮廓,笔画呆滞,渐成机械或图案。
宋元官刻本概述刘明所谓官刻本,历代书院官家所设各类机构刻印的书统称官刻本,如宋代有国子监、仓司、漕司、转运司、茶盐司、郡庠以及府学、州学、县学所刻的书;元代则有兴文署以及各路儒学、府学等刻印的书。
瞿冕良先生在《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径谓官府刻印的本子即官刻本,实际上,有政府背景或者政府出资主持刊刻的本子也属于官刻本的范围,如宋代的公使库刻本、政府委托书坊刻印的本子等。
宋元时期的雕版印刷业是古代书籍史上的繁荣昌盛阶段,包括官刻、坊刻和家刻等的雕版技术都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的官刻本由于政府出资开刻的特殊背景,版刻精良,开本宏朗,尤见宋元时期的雕印特色和技术水平。
一、北宋官刻本根据史料,五代时期自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由国子监刊刻了《九经》,即宋人所谓的“旧监本”,可惜皆已亡佚。
除此之外,国子监还校刻《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和《经典释文》等书,《五代会要》云:“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印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遍刻九经之外,后蜀宰相毌昭裔还主持刊刻了五臣注本《文选》,史料未明言是否出自国子监之手,推想当亦属于监本。
五代监本的雕版刊刻,为北宋监本的刻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监本《九经》即据五代监本翻刻,如日本室町氏所刊《尔雅》本末有“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题记一行,其本避南宋讳,当是南宋翻刻五代监本或北宋递翻之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刻书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刻本即监本为主。
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之外,还刻印了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
根据王国维撰《五代两宋监本考》,北宋国子监所刻的唐人旧疏本子有《周礼疏》、《仪礼疏》、《尔雅疏》、《春秋公羊传疏》和《春秋榖梁传疏》等,宋人新疏则有《周礼新义》等。
此外还刻了《经典释文》、《群经音辨》、《说文解字》、《方言》、《广韵》和《集韵》等群经总义或小学类著作。
宋代科举考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又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稳定,因此刻书业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遍及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和以《文选》、《文苑英华》为代表的诗文总集等。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影印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出版,16开精装本,共175册,书号ISBN 978-7-5402-2410-3,定价139800元。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古籍文献资料在教学科研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籍善本是古籍藏书中最珍贵的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2400余种,2800余部。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是一部大型综合古籍珍稀善本丛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中,精挑细选出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版本价值,且在全国藏书单位中不超过三家收藏的珍贵古籍善本,其中大量难得一见的珍本以原貌公诸于世。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共收录珍稀古籍善本134种,包括经部6种、史部32种、子部26种、集部69种,所用底本有稿本21种,抄本4种,刻本98种,木活字本10种。
其中,有一部分是该馆珍藏的孤本, 还有少量出版年代较晚但传世极罕的木活字本。
本书收录的成化刻本《咏史绝句诗注》、正德刻本《皇明开国功臣录》、嘉靖刻本《献子讲存》《易象大旨》、天启刻本《读史机略》等都是孤本或稀见的珍贵古籍。
清初刻本《选声集》、康熙刻本《赋镜录》《明田赋考》《希贤录》《群言沥液》、雍正刻本《半研居题咏》《白沙风雅》《言行汇纂》、乾隆刻本《五言排律依永集》、乾隆稿本《随围诗集》(有清戈涛、李学礼、李养诚、于大鲲评点)、清稿本《舜山是诚先生年谱》、光绪稿本《小留徐氏八修宗谱》、清稿本《仓场事宜初稿》、咸丰稿本《雪泥留印》、清稿本《砚樵山房文稿》、光绪稿本《毛穉澥诗集》、清稿本《知自主斋诗稿》、明抄本《新安詹氏家谱》等,这些珍贵古籍中,既有著名版本学家、校刻学家校刻的善本,也有名人学者题跋的批校本,还有不少是历代版本学家、藏书家所称誉的版刻精品。
同时,在这些珍贵版本中,还保留着许多评点,或眉批、或旁批、或总批,为版本目录学和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江苏地区图书馆珍贵古籍赏鉴(2):宋刻本2种及元刻本7种•下面的内容汇总自微信公号“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欣赏”,第一期内容看这里:•本期内容有2部宋刻本和多部元刻本,此外还有1部稿本,殊为难得。
宋刻本《龙川略志》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官至尚书右丞,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此书为其贬谪循州龙川时所作杂记,由其子苏远(一作逊)笔录成书。
《略志》记其平生亲历,而《别志》则记其所闻,多关政事。
此部宋刻《略志》与《别志》卷数,与南宋初晁公武所编《郡斋读书志》著录相合,应为早期传本,其中《略志》较之宋刻丛书《百川学海》所收《苏黄门龙川略志》十卷本为优,而《别志》则未见有其它宋刻流传。
今通行本《别志》为明刻丛书《稗海》的传本,故宋刻《别志》久已罕见。
此部为二志合璧,完整流传至今,孤本仅存,甚为可贵。
全书雕版工整,字体方正,页面栏线清晰,当属初印。
曾为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收藏。
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宋苏辙撰,宋刻本,曹元忠跋。
南京图书馆藏。
元刻本《文章正宗》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更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
宋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
官至参知政事。
学术承继朱熹,倡尊理学,著述宏富。
有《大学衍义》《四书集编》等。
是书为一部文选集,约成于宋宁宗末理宗初,所选为先秦至唐末之作,分辞令、议论、叙事、诗歌四类。
编选以理为宗,突显理学扶名教、正人心的政治教化功能。
持论谨严,为明清科举必读书。
此元刻明修本,行格疏朗,字体古朴端庄,曾为晚清大吏许应躁收藏。
文章正宗二十四卷,宋真德秀辑,元至正元年(1341)高仲文刻明修本(卷十三至十八配清抄本),存十九卷(一、三至二十)。
扬州市图书馆藏。
元刻本《金陵新志》张铉,字用鼎。
元陕西人。
曾为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后任教于集庆路儒学。
学问以博雅称。
元至正三年(1343)受聘主持修纂《金陵新志》。
是志所载涉及元代集庆路所领溧水、溧阳二州及江宁、上元、句容三县,体例沿袭宋景定《建康志》。
浅析宋代雕版古籍摘要:宋版古籍在年代上跨越南北两宋王朝三百五十多年,无论雕、镌、纸、墨,无不精美,为后世推崇仿效。
宋代雕版古籍之珍贵反映在它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版古籍独有的年代近古与校勘精准,使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超越其他年代古籍于千里之外。
宋版古籍的纸墨精良、名家书体、做工精细、装帧考究,使它在艺术上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以至后世出现“景宋”、“影宋”、“覆宋”之行业规范。
关键词:宋版古籍宋代刻书中心宋代书体宋版古籍版式一、宋代刻书基本状况宋代以刻书之多,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宽,为后人所瞩目。
宋代所刻书籍以儒家的正经、正史、佛经、道藏为主体,以官府组织编撰的大型类书、史书,及当朝文人学士的著述为精品。
北宋时期由官府编篡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四部大书成为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
南宋是宋代印刷书籍更为兴盛的时期,不论官刻、家刻、坊刻,不论浙刻、蜀刻、建刻,不同地区所刻书籍都已各具特色。
宋代刻书单位以官刻、坊刻、家刻三足鼎立,以官刻为主,民间坊刻为辅。
宋代官刻书籍具有开本宽大、行格疏朗,刻印精美,纸墨精良,校勘审慎等特点。
官刻主要代表是国子监、崇文院、公使库等,刻书以正经正史为主,如《九经》、《十七史》、《资治通鉴》等。
其他还有医学、农学、算学、诸子等重要典籍。
宋代官方刻书主要由朝廷,官府、学院等主持。
宋代官府刻书以丰富的官府藏书为基础,挟物力、人力及政治、技术优势,几乎垄断了宋初的刻书事业。
由于刻书实力、校勘水平和刻书材质的差距,导致官刻、坊刻有很大差异。
其中校勘水平最高的应属国子监刊刻的书籍,称为“监本”,也是传诵标准定本。
宋代书坊刻书应该算作是我国早期的私营出版业,书坊刻书主要分布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区。
坊刻又称书肆、书堂、书棚、书铺、书籍铺、经籍铺等,一般雇有写工、刻工、印工等,其刻书以售卖营利为目的。
宋刻百川学海本_茶经_考论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沈冬梅陆⽻《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叶⽂化史上⼀部划时代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也是世界上第⼀部关于茶的专门著《郡斋读书志》《通志》艺⽂略⾷货类、作,在茶⽂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茶经》在《新唐书》艺⽂志⼩说类、《宋史》艺⽂志农家类等书中,都有记载。
农家类、《直斋书录解题》杂艺类、《茶经》版本甚多,从陈师道《茶经序》中可知,北宋时即有毕⽒、王⽒、张⽒及其家传本等多种版本。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宋代⾄民国,历来相传的《茶经》刊本约有六⼗余种。
(包括⽇本翻刻本)南宋以前诸本今皆不存,现存最早《茶经》之版本系左圭编南宋咸淳九年刊百川学海本,此后《茶经》的刊刻、钞写多从这⾥展开,⼏为现存所有《茶经》版本之祖本。
⾃明清⾄民国,递修、重编、景刻、翻刻《百川学海》有⼗多种,它们既是《茶经》众多版本的⼀部分,同时也还影响着《茶经》其它版本的刻印。
对《百川学海》本《茶经》版本进⾏研究,是《茶经》版本研究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主要讨论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的⼀些问题。
⼀、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之概貌⼏经影刻,民国⼗六年陶⽒涉园景刊宋咸淳百川学海⼄集本《茶经》成为民国以来通⾏最⼴的宋版百川学海本《茶经》。
但这⼀版本是真正宋版的可能性已为学者所怀疑。
布⽬潮氵风先⽣认为:“⽬前通⾏于世的《百川学海》虽号称为‘民国⼗六年武进陶⽒涉园以宋咸淳本景刊阙卷⽤弘治中华⽒翻宋本重校摸补之景印本’,唯其版本⽆法令⼈置信。
”(本⽂所引布⽬潮氵风之⾔均见⽒著《<中国茶书全集>解说》。
)“《百川学海》是南宋左圭于咸淳九年(⼀⼆七三)完成的中国最早的⼀部丛书,有宋刊本的影本(民国⼗六年,⼀九⼆七年武进陶⽒涉园景刊),唯《茶经》不是据原刊本加以影印的,似乎是在影印时另据他本补上的。
”(布⽬先⽣对《茶经》部分⾮宋原刊的怀疑是正确的,但陶⽒涉园之景刊《茶经》部分确⼜并⾮以他本所补,⽽是涉园本宋刻另有所据。
南京图书馆古籍线上展(之二):10部宋版,含镇馆之宝和北宋孤本下面的是第二期,共有10部宋刻本(包括递修本和配抄本),这其中有被誉为古籍界重大发现、海内外孤本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该书于2013年通过竞拍入藏南图,为南图镇馆之宝;以及孤本存世、宋刻宋印,字体秀美、纸墨精良,为南宋浙本之上品的宋绍定三年俞宅书塾刻本《乖崖张公语录》。
01礼部韵略五卷(宋)丁度等撰北宋刻本(卷一、五有缺叶)丁度(990-1053),字公雅,今河南开封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训诂学家。
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丁度等人奉敕编撰《礼部韵略》,作为审音定韵标准的权威韵书,以供参加科考的士子使用。
此书共五卷,去声、入声两卷保存完好。
根据书中避讳,李致忠先生断定刊刻时间为北宋仁宗景祐四年至英宗治平三年之间。
字体古朴,刀法古拙,应为当时坊间刻本。
框高16.4厘米,宽12.7厘米。
半叶十行,行大小字数不等,左右双边,黑口,双或单鱼尾。
国家名录号12355。
02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宋)朱熹撰宋嘉定十年(1217)南康道院刻元明递修本(卷八至十、二十三配明抄本)存三十六卷(一至十四、十六至三十七)丁丙跋此书为朱熹及其弟子历经二十余年,汇集诸儒学说注解而成的著作,是礼学的代表作,分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丧礼、祭礼七部分。
框高19.4厘米,宽14.2厘米。
半叶七行,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
线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
钤“汲古主人”、“毛晋”、“太原叔子藏书记”、“莲泾”、“懽稼邨翁”、“八千卷楼藏阅书”等印。
国家名录号00259。
03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唐)韩愈撰宋刻本(卷十八配另一宋刻本)王棻、丁丙跋宋元时期刊刻的韩愈文集有百余种,流传至今的仅十三种。
此前一直认为其中的池州本正集四十卷只存七卷(卷十二至十八),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的配补卷。
南图此藏本存三十九卷,其版式、刻工等与国图池州本完全一致,且此本以宋刻配宋刻,殊为难得可贵。
宋元官刻本概述刘 明所谓官刻本,历代书院官家所设各类机构刻印的书统称官刻本,如宋代有国子监、仓司、漕司、转运司、茶盐司、郡庠以及府学、州学、县学所刻的书;元代则有兴文署以及各路儒学、府学等刻印的书。
瞿冕良先生在《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径谓官府刻印的本子即官刻本,实际上,有政府背景或者政府出资主持刊刻的本子也属于官刻本的范围,如宋代的公使库刻本、政府委托书坊刻印的本子等。
宋元时期的雕版印刷业是古代书籍史上的繁荣昌盛阶段,包括官刻、坊刻和家刻等的雕版技术都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的官刻本由于政府出资开刻的特殊背景,版刻精良,开本宏朗,尤见宋元时期的雕印特色和技术水平。
一、北宋官刻本根据史料,五代时期自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由国子监刊刻了《九经》,即宋人所谓的“旧监本”,可惜皆已亡佚。
除此之外,国子监还校刻《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和《经典释文》等书,《五代会要》云:“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印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遍刻九经之外,后蜀宰相毌昭裔还主持刊刻了五臣注本《文选》,史料未明言是否出自国子监之手,推想当亦属于监本。
五代监本的雕版刊刻,为北宋监本的刻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监本《九经》即据五代监本翻刻,如日本室町氏所刊《尔雅》本末有“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题记一行,其本避南宋讳,当是南宋翻刻五代监本或北宋递翻之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刻书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刻本即监本为主。
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之外,还刻印了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
根据王国维撰《五代两宋监本考》,北宋国子监所刻的唐人旧疏本子有《周礼疏》、《仪礼疏》、《尔雅疏》、《春秋公羊传疏》和《春秋榖梁传疏》等,宋人新疏则有《周礼新义》等。
此外还刻了《经典释文》、《群经音辨》、《说文解字》、《方言》、《广韵》和《集韵》等群经总义或小学类著作。
宋代科举考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又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稳定,因此刻书业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遍及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和以《文选》、《文苑英华》为代表的诗文总集等。
古籍鉴赏九 六 零 至 一 二 八 零宋刻本宋代年表宋刻本简介●宋代刻书的特点1.就刻书地区而言,汴京、四川、浙江、福建、江西为宋代五大刻书中心。
2.就刻书单位而言,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
3.就刻书内容而言,经史、医书、文集见多。
大量刻印经史著作的原因:(1)封建统治者需要大量刻印经史著作,向人们灌输封建思想,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2)经史著作,尤其是经书有用大量读者。
大量刻印医书的原因:(1)宋代皇帝重视医学。
(2)宋代医学出现不少总结性的成就。
(3)医书的读者面广,千家万户不可缺少。
大量刻印文集的原因:(1)宋代的印刷能力大大提高,除了刻印经史著作和实用图书之外,完全有能力刻印诗文著作。
(2)文集拥有大量读者。
4.就刻本形式而言,有下列特点:(1)前期多四周单边,后期左右双边占绝大多数。
(2)书口,以白口为多。
(3)征文多接在序文、目录之后。
(4)均写刻本,欧、颜、柳三体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5)多有题识、牌记和刻工姓名。
(6)皮纸、竹纸多。
(7)讳字多。
(8)蝴蝶装多。
●宋代家刻名家朱熹、周必大、陆游、廖莹中。
●宋代坊刻代表临安陈起、建安余氏。
●宋代官刻国子监刻书、公使库刻书。
●宋代抄书家李行简、司马光、刘恕、吕大防、陆游、刘凤仪、李常、赵明诚、叶梦得、陈振孙、黄仲元等。
●宋讳匡—正玄—元殷—高恒—常政和萨昙分陀利纪福州开元寺刻毗卢大藏本年代:北宋政和年间福州开元寺刻毗卢大藏本尺寸:27.5×11.3cm钤印:读杜草堂描述:此册佛经两种,其中《萨昙分陀利经》为全纪,《顺正理论》存第十六卷,此卷应为十七版,拍品惜缺前三版。
其版心有“王保、王元、张宗、王中等刻工,皆为北宋年间刻工,查千字文编号,知其为毗卢藏无疑。
毗卢藏做为开宝藏之后刊刻的第三部大藏经,有着极重要的历史及文献价值。
另据藏印可知,此本曾为日本著名藏书家寺田望南收藏。
靖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禅院刻南宋资福禅寺印本年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圆觉禅院刻南宋资福禅寺印本尺寸:30×11.5cm起拍价:150000.00描述:此经未经裱褙,品相上佳,装为一厚册,首尾俱存。
徐学:古籍宋刻本鉴赏雕版印刷自唐始,经五代、金、两宋而进入兴盛。
两宋历经三百余年,北宋是雕版印刷的起步时期。
由于许多典籍由官府主持,各种抄本刻本经过重新校勘整理,更为接近古书原貌,成为后世续刻的定本。
南宋是宋代印刷书籍最为兴盛的时期。
形式多样,技术成熟,不同种类书籍,不同地区所刻都各有特色。
但因为种种原因,流传到今天的宋刻本已经很少,加之后世的翻刻仿刻和作伪,愈显得弥足珍贵。
宋代刻书分为官方刻书和民间刻书。
主要由朝廷,官府、学院、私人、书坊等主持。
由于刻书的目的有差别,导致校勘水平和刻书材质的差距,各种宋刻本也有了很大差别。
其中校勘水平最高形式讲究的像国子监所刻的书,称为“监本”,也是传诵标准定本。
相对校勘较差的是民间书坊刻书,因其更多考虑成本和利润,难免有粗陋之病。
我们鉴赏宋刻本,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认识。
宋刻本的印制形式雕版印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除必须遵循雕版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又与其时代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及物质生产水平紧密相连。
因此宋刻本也必然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刻本的独特风格,这也成为鉴赏宋刻本书籍的重要依据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其版刻特征上,主要包括刻书的行款格式、字体、墨色、避讳、刻工、牌记及装帧形式等等方面。
明代人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曾评论宋刻本之特征“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洇迹,开卷有一种书香,自生异味”。
行款格式即书籍的版面款式和行格字数。
包括边框,行格、字数、版心、书口等等。
宋刻本以白口左右双边居多,前期亦多四周单边,后期有少数黑口和四周双边者;版心一般在鱼尾上方镌刻字数,下方多镌刻刻工姓名,中镌书名,卷次,页码;行格字数方面,一般官刻书籍因财力充裕,刻本多字大行疏。
例如,宋刻群经中,国子监刻经注本是半叶八行,每行十六字。
浙东和蜀中刻注疏本行格相同,给人以疏朗大气的美感,但成本大增,所以到民间刻本的仿刻和私刻本多密行小字,每页十四行左右,行二十五字左右,这样就降低书的价格,促进书籍流通和文化传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