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102.31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十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四、参考资料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 总不可避开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 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深化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 我国两千年来, 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 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 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 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 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 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 所以流传极广, 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 注意校正读音, 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 每读一则, 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 读课文, 说解释, 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沟通, 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 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6《论语》十那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2)积存重点的文言词语及成语警语。
(3)熟读成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培育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求知态度、学习方式和修身做人的原那么,从中受到教益,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一、积存重点的文言词语及成语警语。
二、熟读成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明白得课文每那么内容。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方式:预习——合作探讨——朗诵背诵——测试教学流程:预习导学:我的积存:1、有关作者孔子介绍。
2、有关《论语》知识介绍。
3、我积存的重点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指导:一、朗诵课文,二、对照课下注释初步自译课文。
自主学习:一、对照课下注释把字词的说明写在书上。
而且试着翻译每句话。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窗们都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那就要求同窗们既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又要有准确的学习方式。
下面咱们就来一起探讨学习《〈论语〉十那么》。
它将告知咱们许多。
(删除)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一个知识点由一个同窗介绍,其他同窗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现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奉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确实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门生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高作之一。
体例主若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能够看出许多那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形,看出孔子和他的门生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式。
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鲁教版导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 可能会有一种畏惧感, 教师要想方设法降低难度, 化难为易, 让学生亲近文言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情预估】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 可能会有一种畏惧感, 教师要想方设法降低难度, 化难为易, 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策略解说】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在一般的教学班,当以诵读为主;必要时每一则都可以领读数次,当堂成诵,然后解析词语。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练,可读性强。
文言渐渐离开口语,定了形,并且在书面上占优势甚至占压倒优势的时候,照当时的口语写的文字是白话。
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不依靠译文;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这七个字我们在本课中都见到,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
学虚词也要靠诵读,一时不怎么了解不要紧;读得多了,再加以比较、品味,就会弄懂的。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本文来源,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论.()语不亦说( )乎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 )知之乎不知为( )不知是知( )也默而识之()诲人不倦()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积累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吾尝终日不食5.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6.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理解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近圣贤,耳濡目染一、睹风采,学伟人风范★导语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互动关键词1、孔子2、《论语》3、四书五经4、三孔★点击◇孔子:◇《论语》:◇四书五经:◇三孔:二、聆圣言,悟谆谆教诲★导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纵有藏书千万卷,不如熟读论语百遍。
经典不读,便如人之沉睡;经典常读,时时令人沉醉。
可以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将领悟先哲的谆谆教诲。
★互动关键词1、听读2、仿读3、分则读4、齐读5、演读◆点击◇仿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分读:◇齐读:◇演读:三、思至道,明学问真谛★导语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让我们一起学习经典,思考圣贤的为学之道。
★互动关键词:1、质疑2、批注3、仿说◇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看起来似乎没有联系,为什么要放在同一则里面呢?◇1、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与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要自求长进,提高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