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审美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8
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唐代诗人温庭筠(809-886年),出生于长安,曾任太子傅、上元阁直学士,论文笔丽,故有“温文尔雅”之称。
他是唐代五言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篇篇语言丰富,情感真挚,内容涵盖了诗歌的各种主题。
在温庭筠的作品中,女性是他所赞美的对象之一。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盛赞妇女的渴望,更反映了唐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思想观念。
首先,温庭筠的女性形象几乎都具有早期中国文学中的传统审美意义。
他所描绘的女子品质高尚,容貌清秀,一如传统女子的美丽形象。
例如,他在《商山早行》中描写的“翠眉低、珊瑚颈、绿鬟乱、红脸斜”的女子,令人想起古代女子的形象,会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龙泉窑瓷器上精美的青花图案。
其次,温庭筠的女性形象还展示了唐代男子对女性的崇拜和热爱。
在《登岳阳楼》中,温庭筠借岳阳楼观景之机,赞美了当时流传的一位美女后裔,尤其是她从容纯洁、姿态优美,不仅让他感到渴望,更是让他天真地认为这是道貌岸然的美德。
这种热爱和崇拜也是当时男子对女性的共同感观。
此外,温庭筠的女性形象也展示了女性作为内部主人翁的力量。
在《蝶恋花·春景》中,温庭筠描绘了女主人公在春天里喜欢赏花的场景,她精妙灵巧的笔调,体现了这位女子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掌握,同时也表现了她的独立性和自我扩展。
这种刻画方式,不仅可以表达女性在当时中国社会的潜力,还可以反映唐代男子对女性的肯定。
总的来说,从温庭筠的作品中看到,他的女性形象深受当时审美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然而,他对女性形象的理解,显然不止是在审美上,更重要的是在仪态上,这种仪态体现了女性的内在纯洁、自立和扩展的力量。
这也是唐代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承认,为后来“天下归女儿”等女权运动,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温庭筠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丰富,内容包含了多种主题,其中女性形象极为突出,被温庭筠视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
温庭筠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方式主要分为传统审美意义的塑造,唐代男子对女性的热爱和崇拜以及女性作为内部主人翁力量的表现三个方面。
窈窕淑女: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概述在古代社会,女性的美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和资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古代女性美的分类与特点1.容颜之美: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容貌是衡量其美丽程度的重要指标。
这包括面部特征、肌肤状态以及五官之间的协调度。
2.身材之优:古代对女性身材有着明确而独特的审美标准。
窈窕淑女即形容身材纤细、曲线柔美,体态优雅,符合此标准者常被认为是最具魅力与吸引力的。
3.衣着之雅:衣着也是体现女性品位和气质的重要方面。
古代女性注重服饰配搭、织工绣花等技艺,通过精致的服饰来彰显自己的阶层地位和审美眼光。
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1.儒家思想对女性美的影响: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倡导“三从四德”,注重女性对家庭、丈夫和子孙后代的忠诚和奉献。
在这种观念下,女性美更强调温柔、贞淑与纯洁。
2.佛教对女性美的看法:在佛教中,以菩提树下所经历的涅槃之间所发生的神奇事情为基础,而推理出了构成皈依或参禅关键理论中人类心灵回到自然状态并开始依胜于坏,好于恶等种种准则,并以无而称之终极目标, 维持内静平衡,面壁合即宗门菩提境地内生外化感召方法。
3.道家形而上学对女性美的影响: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在观念上认同阳刚与阴柔相辅相成,追求身心平衡状态。
因此,在道家思想中,崇尚天然、健康与自然的女性美更受重视。
古代女性美的演变与变革1.不同时期审美标准的变化: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对女性美的审美观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唐宋时期,妇女风尚因开放气氛而更加大胆与自由,突出自身独立个体价值。
2.影响古代女性审美观念转变的人物与事件:一些杰出女性以及先驱者为古代女性美的演变和变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沈德潜等著名文人对修饰与容颜注重更违抗常俗表象理论批判都有很大影响。
结语通过对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进行细致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要求和价值观,还能从中反思现代社会中关于女性美的认知和批判。
魅力女性-女性与审美
第一章总结
在风吹干你的散发时,我简直着魔了:在闪闪发光的披肩柔发中,在淡淡入鬓的蛾眉问,在碧水漓漓的眼睛里……你竟是如此美丽可人!一眼清泉,一片薄叶,倏然滑落,丝发垂绦。
美丽的姑娘,请允许我为你弹奏一曲情歌,将我的心演奏在这音符搭建起的桥梁中,从这边飘向那边。
魅力,美丽,气质,赏识。
彭薇老师的魅力女性——女性与审美的课程,引领我走进另一个世界,为我打开了美的大门。
从前的懵懂少年,不懂自然的壮阔雄伟,也不睬世间的呢声轻推。
美学的课程给我了一双剥离开世间美丑,真善的眼睛,也为我今后的生活注入了一股绵柔但长久的力量。
世间处处是美,只是缺少了一双鉴别出美丑的眼睛。
姑娘的美是为己悦者容的赞美,
少年的美是为驰骋沙场的壮美。
美无处不在,在你心中,在我眼
中。
2023-11-10contents •唐代女性身体审美概述•唐代女性服装的种类和特点•唐代女性身体审美与服装的关系•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对后世的影响•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及服装的现代意义目录01唐代女性身体审美概述010203初唐时期女性身材逐渐变得丰腴,以丰满、圆润为美。
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唐代女性身体审美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唐代社会崇尚奢华、富贵的生活方式,女性身体审美也受到影响,追求丰满、华丽的身材。
艺术表现唐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对女性身体审美产生影响,如《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化交流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02唐代女性服装的种类和特点等。
袍衫的领口多呈圆形或方形,与襦裙不同,更加注重对胸部和上半身的包裹。
袍衫的下摆一般较宽松,与襦裙的飘逸不同,更显得庄重典雅。
袒胸装的种类和特点其他女性服装的种类和特点披帛是唐代女性常配戴的一种饰品,多见于贵族或富家女子,披帛的材质多为绸缎或细纱。
高腰履是唐代女性常穿的一种高跟鞋履,高度可达数寸至尺余,多为贵族或富家女子所穿。
诃子裙是唐代女性另一种常见的服装,特点是上衣短小,下摆宽大如裙。
03唐代女性身体审美与服装的关系襦裙的起源和流行01襦裙与女性身材的展现02襦裙与女性气质的体现03袍衫的起源和流行袍衫与女性身体的适应袍衫与女性气质的体现袒胸装与女性身体审美的关系袒胸装的起源和流行袒胸装与女性身体的展现袒胸装与女性气质的体现04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对后世的影响丰腴为美强调女性曲线对宋代女性身体审美的影响崇尚纤弱明清时期,女性身体审美转向了纤弱、轻盈的方向,这与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强调女性柔美明清女性身体审美更加强调女性的柔美、婉约,这种审美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服装风格。
对明清女性身体审美的影响多样化审美强调健康与活力对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的影响05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及服装的现代意义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及服装的艺术价值丰富的表现手法传承与创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及服装的文化价值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影响1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及服装的历史价值23唐代女性身体审美及服装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习俗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对女人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和演变。
然而,请注意,关于古代审美观的描述往往是对广大人群的普遍观点,并不代表每个人或每个时期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常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观念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体态端庄:女性应该保持端庄的仪容仪表,有“曲线美”而不失庄重。
具备婀娜多姿、身材匀称的特点被看作是美的象征。
肤白貌美:白皙的皮肤被认为是女性美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将女性皮肤描绘为雪白如玉,丰腴红润。
柔美的声音:温柔、悦耳的声音也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体现。
女性的声音应该柔和动人,传递出细腻的情感。
长发及腰:长发被视为女性魅力的象征,长而齐整、呈现丰盈光泽的长发被看作是美的体现。
另外,古代也有对女性腰部修长的审美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审美观在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稍作改变的审美观念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古代对女人的审美标准自古以来,女性美貌与才华的欣赏与传承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
古代女性审美标准不断发展演变,既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出民间风俗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起源、主要内容、影响与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女性审美观念进行反思,总结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意义与启示。
一、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女性审美标准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的女性以勤劳、生育和母性为美。
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兴起,女性审美标准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与外貌相统一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审美标准不仅受到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还与宗教、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1.外貌特征: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对外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如“三寸金莲”便是对女性脚部美的极端追求,而丰满的身材、细腻的肌肤、修长的手指等也被视为女性美的象征。
2.品德修养: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强调女性的道德品质,如孝顺、贤良、贞节等。
这些品德修养成为评价女性美的重要依据。
3.才华技艺:除了外貌和品德,古代女性还需具备一定的才华和技艺,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
这些才华和技艺使女性更具魅力,也是评价女性美的关键因素。
三、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影响与传承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女性为了迎合这一标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古代女性审美标准逐渐发生了改变。
四、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及对古代标准的反思与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相比,古代女性审美标准显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如过于强调外貌、忽视个性和才华等。
在现代社会,女性美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表,而更注重内心的丰富和独立。
人们开始反思古代女性审美标准,认识到女性美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五、总结: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意义与启示虽然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存在诸多不足,但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女性美的追求与发展。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古代女性审美标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如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尊重女性的才华和个性等。
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时下的中国,“美女文化”非常热,各种选美大赛举办的热火朝天。
各地车展也是“香车配美女”;有时候和同学逛街游玩,也都时不时讨论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美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就是尚美的国度,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审美观。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不断的变化,或许西施在当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卖萌的小萝莉,又或许杨贵妃穿越时空与你擦肩而过,你都不乐意看那胖姑娘一眼。
在历史的每个时期,对于女子美丑的评判标准也各有不同。
先秦时期:崇尚自然细腻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这两句诗大致能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之美。
人们欣赏女性的自然美、外在美,所谓“天生丽质”、“国色天香”。
春秋时被各国王侯争相抢夺的夏姬、息妫都是天生丽质,前者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后者“面若桃花”号“桃花夫人”。
先秦时期自然朴素美的典型代表当属西施。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说的是西施因家贫常穿粗布衣服,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人们形容她是“颜如玉,肤胜雪,细腰若柳,青丝如瀑”。
战国末期的楚国以“小腰秀颈”的柔弱为美,歌伎舞女开始浓妆艳抹,“长袖善舞”、“明眸善睐”。
秦汉时期:崇尚端庄纤柔之美端庄颀硕之美,本是汉代宫廷选美的正统标准,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
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
但汉代的风流帝王们却喜好能歌善舞、仪态万千的纤柔女性,崇尚纤柔之美。
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妇。
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李夫人,都是纤柔俏丽善舞。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更是以纤细娇艳著称,尤其是赵飞燕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汉宫飞燕”。
她们几个,都算得上是古代的舞蹈艺术家。
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三国时期的貂婵,也都是体态婀娜、舞姿美妙的绝色女子。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所决定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女性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体态和服饰方面,并被视为男性主导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
首先,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的外貌审美特点主要强调白净、纤细和柔婉。
白皙的皮肤被认为是美丽的象征,被视为女性健康、温柔和高贵的体现。
古代文人墨客常将女性皮肤比喻为“玉”或“冰雪”,以传达她们的美丽和纯洁。
此外,纤细的身材也是女性审美的重要标准。
女性的身材要苗条、丰腴,不过分厚实。
这种审美特点与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有关,男性期望女性娇小、柔弱,体现男性力量和保护意愿。
此外,女性的声音和眼目也被认为是审美的重要因素,女性的声音应该柔和、娇婉,具有一定的吟唱之感,而眼目则应该明亮、柔和,有着迷人的光彩。
其次,古代女性的体态也是审美的重要方面。
女性的体态应该优雅、柔韧和灵活,传达出女性的柔美和娴静。
女性应有优雅的姿态,行动轻盈,举止温文尔雅。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温柔、贤良的,因此她们的体态也需要符合这种角色的要求。
古代女性的服饰也是审美特点的重要体现。
与男性不同,女性的服饰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女性的服装应该华丽、精致和重视色彩的搭配。
古代女性喜欢穿着细腻的丝绸和亮丽的彩绣,以展示她们的地位和身份。
此外,女性的发饰和首饰也是她们审美特点的体现。
女性头上梳髻,佩戴各种首饰,如发簪、发箍、耳环、项链等,以增添女性的魅力和美感。
古代女性追求华丽、精巧的装饰,也体现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总之,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体态和服饰方面。
她们被定义为柔弱、娇小、白皙的形象,强调女性的纤细、娴静和温柔。
女性的外貌审美特点被视为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的体现。
女性的体态应优雅、柔韧和灵活,体现出女性的柔美和娴静。
女性的服饰应该华丽、精致和重视装饰,以展示女性的地位和身份。
女性与审美教学内容:女性美与性别审美意识;倡导公民女性美;打造女性多维人生美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通过对女性与审美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应用美学的具体形态出发,在了解一定的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女性作为审美主体,不仅具有自我审视和批判意识,还同时应该具有对外部世界的剖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加自觉地加入到包括女性思想解放在内的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活动中,为建立双性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积极的思考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性别美学作为应用美学的基本含义,强调女性作为审美主体具有的内外双重的美学优势,去除文化惯性上的男性偏见,引导学生恢复和发现女性特性:是作为独立的创造性主体和普通的人。
教学方法:课堂启发引导调动为主,多媒体课件声音画面音乐一体,以营造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审美氛围,尽可能全方位实现教学目的。
女性与审美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欲说还休的话题。
如果说美学学科分为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两大类,那么,基础美学是关于美与美感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应用美学则是美学在各门学科中的实际体现,研究的是人类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审美活动。
从女性主义审美视角来看,女性美作为应用美学的形态之一,既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又是人在现实审美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具有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双重属性,即世上没有离开了审美主体意义上的纯粹女性美。
譬如说《废都》中被庄之蝶把玩的四大“美女”,她们只是显现出男权意识形态的女性美,美被大打折扣,原因在于她们表现出的是没有女性审美主体灵魂浸润的,如同僵尸一样的打上了传统畸形文化观念的女性美,将女性性别有意无意地物质化了①。
与此相反,残雪笔下的母亲、女儿们,颠覆了传统女性文化审美惯例,一反温柔俏丽的传统女性美的形态,呈现出审美主体性别平等文化建设意义的鲜活的美,使看似“丑”的女性美渗透着“完形文化”②的底气,即“化丑为美”,把女性的性别文化突围表演视为同男性一样的“人”出场,甚至还升华为女性主义审美的理性认知。
当然,反差如此大的审美观照和理念正是社会性别审美意识自然演化的结果。
“即使女性尚未完全获得解放,但她们仍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不要多久,她们终将取代由男性主导的旧秩序、价值观和权力。
”③这是曾以《大趋势》一书风靡全球的约翰·奈比斯特们的另一著名预言。
如果说在这里,“取代”一词还可斟酌一番,但它至少表明,女性对人类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影响正与日俱增,女性同样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良性走向和社会秩序负责,这一趋势肯定是真切的,“女人正在改变世界”的“许多领域”,进行时态的“仍在”与将来时态的“终将”是相辅相成的。
审美领域的发展情形也莫不如此。
女性不应该再像以往那样,只是蜷缩在男性文化传统的羽翼下,时而心安理得时而又心有不甘地拱手相让原本属于自己的作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公民)意义上的个体与集群义务和责任;女性应该避免只是成为搅动各类“圣战”的挑拨离间的所谓“尤物”,充当矛盾百出的社会性别审美象征物。
第一节女性美与性别审美意识在20世纪的中国,有三个影响深远的外来词——“女权主义”、“美学”、“现代”。
它们本来的含义应该分别是文化革命意味更平和的女性主义,词性为动词的审美行为,时间长度更大的近现代甚至当代。
撇开其他两个“舶来”概念不说,仅从“审美”(aesthetics)一词来看,审美面对的正是人的美感经验、审美意识。
一个动态的词语由于翻译的缘故,固化成了干枯的学究式的静态词,因而被可怕地抽空了这一词语原本丰沛的生命力,使人看不到历史时间线性状态和空间多维折射下的审美意识的流变,这岂不遗憾?其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美与美感的本质时就已经谈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创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①于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实践意义,真实地映照着人类绵延不息的文化进取心。
就女性与审美关系这一敏感问题而言,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经验来说,女性俨然是个不言自明的审美对象,在历来如此的中西方文化惯例中,女性总是容易被物质化、客体化的。
一方面,众多艺术家们所留下的难以数计的女性美轶事②极尽渲染之能是,已经陈列在历史时空的长廊中,反衬出女性美的物质化、客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当下的“女性美”由于人们的性别审美意识观念演化,又正以前所未有的格局改写、冲击社会的传统文化审美塑造。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女性美,必然召唤着一种新型女性美“样态”出现——无论审美主体性别如何,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
在21世纪中国,现阶段则是以能够体现自我承担使命和集群社会责任的公民③美为表征。
也就是说,女性美因性别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而变化。
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还说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因此,脱离人这一实践主体,静止地研究女性美是不可取的。
美总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根本不可能存在。
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美学精髓提醒大家,作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所体现的美,一向要求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使人能在其所创造的对象中直接观照自身。
由此可见,女性美既是人的创造对象本身,又是人的创造主体,随社会的性别审美意识的制度化变迁而被打上了时代印记。
遗憾的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女性文化由于出现了世界性的陷落,从而导致了女性审美主体的缺位,并且人们发现这一历史进化中的残损、跛足的情形还只是近两百年甚至更晚近的事,人们是随世界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而逐步认识到这一情形的。
在女性“历史性的失败”格局中,毋庸讳言,女性的“人”的地位已被剥落。
当然,社会性别制度关于“女性美”的变脸进程,确系父权社会在一定阶段,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直观形象。
在中国,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性别文化关系的转型过程就是人们自动选择的美的历程。
女性美的历史也正是这样一种性别社会制度化的产物,它无条件地自动融入了一种历史现实存在的结构——社会性别内在固有、外在显赫的等级差序——男尊女贱。
今天来看,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历史面目所承载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我们唯寄予可理解的“历史”同情,因为那绝不是今人自以为是地加以全盘否定所能了事的。
大量的考古学事实证明,男性的主体地位是“靠着手中的大斧沾满鲜血而来。
甲骨文的研究可为印证,‘王’字最初的形态,是由‘斧’字演化而来”。
由这种基于自然生理上力量的悬殊导致的“女性”在社会性别建制中的溃败情形可知,历史让女性承担了神不知鬼不觉的宿命,双性之间发生了一种静悄悄的文化权力角逐、位移和默认过程,在漫长的历史中,女性彻底缄口无声。
这也正是直叫今天的女性主义大跌眼镜之处。
如有一位丑相妇女叫嫫姆,尘封在经典中的记载是:“貌甚丑而最贤。
嫫姆貌恶而德充。
”这里,如何“贤”和“德”、怎么样的“贤”和“德”,在今天看来虽是大可推敲的,但在人类一节不算短的历史长河中,那却曾经是女性美不可质疑的标准和铁律。
为了维护父权长治久安的合法性,女性明显是被动的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物,但这也正是男权政治悄然改变俗世人心的大事。
普天之下,莫非王(男权的集中体现)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日积月累,仅男性一维的性别审美意识在有意无意间撒开在父权意识形态历史的罗网,且早已说服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阶层,并大肆造就一串串从来未被质疑过的物化“女性美”的审美图景:原始神话和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后羿、共工、尧、舜、鲧、禹等,不但是备受顶礼膜拜的男性祖先,而且还是远古社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能抟黄土以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则“下嫁”为伏羲的妻子。
历史就是这样让男权审美意识形态不动声色地把女神代言的权威性剥夺了。
更有甚者,一旦意识到只有两性交配才能繁衍后代时,女性的“巫”文化地位的光晕也就消失殆尽,女性竟被自然而然地看成是男性借以撒播自己的“种”属的一块新的沃野而已——就像他们在田间春种秋收,能够产生不无征服的快感——被对象化的“女性美”,即女性生育优势的丧失,便使女性沦丧为一种不过是男性发泄和满足情绪需要的,仅由男性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审美对象。
并且他们还顺带造就出了历史上已经司空见惯的,惟以男性作为审美主体的“女性美”,其中渗透着男性审美主体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
①一句话,男尊女卑、阳刚阴柔俨然是天经地义。
然而,“就实质言,阴阳乾坤和谐论是虚假和虚伪的夸张,实际上是处处抑阴扶阳,并以此作为法律政策的基础和伦理规范的根据。
掌握文化意义生产和解释权力的历代儒者所做的工作,其目的绩效就在于此。
”如《千金方》等“文化财富”古董曾理直气壮地宣扬过诸如“采阴补阳”之类的歪理邪说,成为流布民间的男性养生秘诀,直至今天仍阴魂不散。
2005年9月,湖南都市频道有一则新闻曾报道,一个60多岁的男性之所以猥亵女童多名,最直接的目的竟是想借此长生不老。
与荒唐的逻辑伴生的是如此荒唐的行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打上了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印记的。
同理,美之为美,原本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美的本质就是审美行为的发展本身。
但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男性的审美主体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出现了前述的“敌意”,女性美也就因男性性别审美意识一边倒的“尚体力倾向”而终于倾斜了。
“站立历史的基础的那块岩床,是经过了难以想象的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和人类的先天固有特征和本性,而历史的基础,是性别,包括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对性别的误解和隐喻。
”“隐喻是社会环境把自己的观点输入科学和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隐喻是一种奇妙的装置;作家们缺了隐喻,就茫然无措。
”“第一个主隐喻是这么一些概念:男人气质——意味着优越、力量和霸权;女人气质——等于低劣、软弱和屈从。
”夏末的“色荒”与“女祸”可以证实,“虽经先秦文人、政客、术士改造、渲染,不一定与真相全符,但对于女色的实用功利态度和‘美女’的命运处境则是真实的——她们沦为权贵男子淫纵猎色的对象,作为战败男人讲和、化干戈为玉帛的贡献;作为阴谋家可资利用的‘色弹’并在功成之后被放逐遗弃……这就是文明伊始,女人在政治风云中充当的角色和遭受的际遇”。
其中对性别的文化隐喻以经典确定下来,如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丽亚的价值规范,中国史诗经典也一直称颂着“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
与之相对的则是夏娃们的“邪淫”、“女祸“,以及世间良家妇女们自身内化的经典规训,然后再反馈到她们的日常性别审美意识中。
当然,这一过程在时间线状的历史中显然是不可逆的,而且从人类发展历史进程的规律看,今人也无追究价值高下的必要,但是指出这点则是文明进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