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从“对立说”、“高低说”、“主从说”到“协同说”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中国有句古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三岁和七岁这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长大了会是怎么样呢,因为在这个时段,小孩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而这个模式,一生基本上很难改变。
一定的模式,对应着一定的结果,所以那些对各种模式很了解的人,就可以基本上清楚这个小孩的未来。
小孩未来的发展,之不过是其小时候模式的不断展现而已。
同样的道理,中西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在政治、经济制度、精神生活、人们幸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截物的不同。
那么有没有在文化一开始的时候,即文化在三到七岁的时候,形成的一些模式,而这些模式决定了文化在未来的表现呢。
我想肯定是有的,通过与博友一段时间来的辩论,我发现中西文化的模式之别就是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之别。
中国文化的模式的是辩证逻辑,西方文化的模式是形式逻辑,它们是中西文化之别的根本,用它们可以解释中西文化的任何现象。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都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但是却非常不一样。
辩证逻辑以“正-反-合”的程序去理解世界,阴阳五行八卦的相生相克,就是辩证逻辑的典型代表,任何事物,任何层次,任何角度,都用“正-反-合”,这一模式进行解读。
这种逻辑其关注点在于事物的整体关系,基本点在于必须要把事物分为对立的双方,其落脚点在于对立的双方通过相生相克的运动,最终达到和谐。
辩证逻辑的优点简洁、实用,因为它不需要运用者需要过多的专门知识,只要知道这个模式,就可以套到任何一个事物上,而不需要深入的了解这个事物的内在属性,所以在人际管理上,在用兵打仗上,在治病上,在认识地理天文上,在文学修辞上,在宗教信念上,用的都是这一套东西,中国无数的民谚格言,都是这一种逻辑,中国人特讲究悟性,其实这个悟指的就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或某一角度的东西作辩证逻辑的思考;而辩证逻辑的最大缺点在于模糊性,由于关注的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正反合的关系,而对事物本身的名词性的属性没兴趣,恰恰这些名词性的东西才具有确定性,因此也就无法深入解开事物的本质,如果说事物的本质在第十八层,但是辩证逻辑只能深入到第三层,不能再深入下去了,因为已经模糊的不行了,钻头不锋利了。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都是研究思维规律的。
亚里斯多德被认为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辩证逻辑在古代亦有萌芽,但其体系之奠基者则是上个世纪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
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联系形式逻辑是以概念定则为前提条件,以演绎、归纳、分析为推理判断方法的思维规则体系。
辩证逻辑是能够确认事物属性和确认事物发展方向的思维规则。
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法能产生对事物定性的精确判断,也能产生对事物发展方向性的精确判断。
辩证逻辑要依赖于形式逻辑才能完全揭开各科学领域中的事物真相。
形式逻辑可产生对事物定量分析的精确判断,也能够找到体现事物具体形态的概念或公式。
相反,在事物定性领域,在判定事物未来发展方向领域,形式逻辑的思维则常常找不到出路,甚至多数情况下连“模糊判断”也无法产生。
形式逻辑要依赖于辩证逻辑的跳跃性思维,才能产生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突破。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不同那么,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先举一个浅显的例子。
“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这是形式逻辑。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是形式逻辑的基本特征。
如果进一步思考的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与好事并非不可转化,这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可变。
这就是辩证逻辑。
时间、地点、条件发生变化,结论也可发生变化,“一”可变为“二”或“三” 等。
因此,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科学, 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 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
形式逻辑只纯粹地研究人的思维形式, 而撇开思维的内容,它抽象地把握各种判断和推理的“纯形式”的特征,把它们当做毫无内在发展关系的东西进行排列, 因此, 它是人们对既成的、凝固的、问接的认识成果进行纯形式地抽象、概括和加工。
而辩证逻辑则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研究思维, 从思维发展的实际过程来考察思维, 从认识深化运动的各个层次上、不同的广度或深度上,把握反映客观“具体内容”的形式, 着重揭示每一思维形式的辩证内容以及思维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引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论证形式的逻辑学科,而辩证逻辑则关注于事物的矛盾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逻辑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阐述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
形式逻辑定义形式逻辑是一种研究推理和论证形式的逻辑学科。
它关注于推理的正确性,而不考虑具体内容。
形式逻辑中的命题、推论和论证等概念是其研究对象。
特点1.抽象性:形式逻辑不关注具体内容,而是关注推理形式本身。
它将推理过程中的量词、命题符号等抽象化,建立起一套形式化的符号系统。
2.严密性:形式逻辑要求推理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符合严格的规则。
它使用符号推理和代入规则进行推导,以保证推理的准确性和无误差性。
3.一致性:形式逻辑的规则是一致的,不受具体内容的影响。
即使在不同的领域中,形式逻辑的规则也是适用的。
应用领域形式逻辑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计算机科学:形式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被用于设计和测试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
- 法学:形式逻辑在法学中被用于分析和评估法律论证的合理性。
- 数学:形式逻辑是数学推理的基础,被用于证明数学定理和推导数学结论。
辩证逻辑定义辩证逻辑是研究事物的矛盾和变化的逻辑学科。
它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并研究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特点1.矛盾性:辩证逻辑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面,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统一性:辩证逻辑认为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发展性:辩证逻辑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应用领域辩证逻辑在许多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 - 政治学:辩证逻辑被用于分析社会和政治现象中的矛盾和变化,研究社会和政治发展规律。
- 经济学:辩证逻辑被用于分析经济现象中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生物学:辩证逻辑被用于研究生物界中的矛盾和变化,探索生物进化和生命演化的规律。
说逻辑自洽
张伟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2)006
【摘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集中阅读了一批相关的论述,理论界评价很高,角度各不相同.我从学术的角度看,给出这样一句评价: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理论上的成熟.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张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从“对立说”、“高低说”、“主从说”到“协同说” [J], 余奎
2.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从“对立说”、“高低说”、“主从说”到“协同说” [J], 余奎;
3.说理透彻,逻辑自洽——“新旧职业的思考”作文升格 [J], 蔡燕
4.课文《劝学》是节选,也能逻辑自洽吗?
——彰显《劝学》论证逻辑的一种尝试 [J], 兰焰雄
5.课文《劝学》是节选,也能逻辑自洽吗?--彰显《劝学》论证逻辑的一种尝试 [J], 兰焰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关系一、引言当我们进行推理和思考时,我们经常会使用逻辑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和得出结论。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它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
在逻辑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分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本文将探讨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关系,并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辩证逻辑的概述1. 定义和起源辩证逻辑是指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来进行推理和论证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黑格尔、马克思等发展和完善。
辩证逻辑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矛盾是事物内部的重要元素。
2. 主要特点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矛盾性:辩证逻辑强调矛盾的存在和作用,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动态性:辩证逻辑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强调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
•统一性:辩证逻辑认为,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矛盾的统一和超越来实现的。
•实践性:辩证逻辑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重视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应用领域辩证逻辑主要应用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在哲学领域,辩证逻辑被用来分析和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辩证逻辑用于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规律,并指导实践工作。
三、形式逻辑的概述1. 定义和起源形式逻辑是指研究推理和论证形式的一种逻辑学方法。
它起源于古希腊的逻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等,被后来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如勒内·笛卡尔、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发展和完善。
形式逻辑关注逻辑推理过程中的形式和结构,忽略具体内容。
2. 主要特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形式性:形式逻辑关注逻辑推理过程中的形式和结构,忽略具体内容。
•精确性:形式逻辑要求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明确而准确的。
•分析性:形式逻辑强调对逻辑推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演绎,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基本知识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基本知识逻辑(logic)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该词最早被清末的严复翻译成汉语。
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
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不一样,在黑格尔之前的应该叫辩证方法,黑格尔用"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新的逻辑学"。
他所谓的辩证法就是指辩证逻辑。
逻辑思维(Logical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因素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
2、分类与比较。
根据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就可以把事物分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一类。
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不同的类。
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分类是比较的后继过程,重要的是分类标准的选择,选择的好还可导致重要规律的发现。
3、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
4、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运用思维的力量,从对象中抽取它本质的属性,抛开其他非本质的东西。
概括是在思维中从单独对象的属性推广到这一类事物的全体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概括和分析与综合一样,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逻辑学不是建立在同一律上,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
系统理解逻辑思维——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许多学者以为,概念逻辑就是辩证逻辑,两者是同一件事。
我以为,概念逻辑和辩证逻辑不是一回事。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都是从概念逻辑中绽发出来的。
其道理是,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都是从概念方式的抽象运作中生成的。
概念逻辑是概念抽象运作的总体架构,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是概念抽象运作的专项架构。
一、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在西方哲学史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和完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有了许多成熟的运用和注解。
形式逻辑是一种定格逻辑,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之为思想之第一原则。
人类的意识活动处在主客关系的不断变动中,如果没有形式逻辑的定格,即定格的指称、定义和统摄,人类的意识活动就会无以落定,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的思维运动,以及概念之物的实践创造就会无以立足。
形式逻辑的抽象运作:首先,是指称的规定。
形式逻辑要求一切对象都有名称的规定,即指称的规定。
如,马有“马”的名称规定,鹿有“鹿”的名称规定。
在形式逻辑那里,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名称规定,这样的名称规定是定格的、确定的、绝对的和本有的。
马就是马,鹿就是鹿,是绝对不允许“指鹿为马”的。
其次,是定义的规定。
形式逻辑要求一切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界限,即定义的规定。
例如,何谓“武器”?在百度上查询,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内涵和外延的界限规定:“武器,又称为兵器,是用于攻击的工具,也因此被用来威慑和防御。
任何可造成伤害的事物(甚至可造成心理伤害的)都可称为武器。
只要用于攻击,武器可以是一根简单的木棒,也可是一枚核弹头。
”有了指称和定义的规定,形式逻辑就有了“是或非”的判断依据。
如,这是“茶杯”,不是“钢笔”;这是“丰田公司生产的车”,不是“通用公司生产的车”;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这是“公共领域”,不是“私人领域”;这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这是“西方文化”,不是“东方文化”,等等。
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理由充足律,都是“是或非”的判断方式。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他的逻辑学中,黑格尔试图探索人类思维和理性的发展过程,并将其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客观逻辑"、"主观逻辑"和"绝对逻辑"。
在这三个阶段中,黑格尔试图探讨客观世界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绝对真理的本质。
通过这些阶段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思维的发展是如何逐渐达到绝对自我意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于现实的全面认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的重要性和贡献。
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逻辑学部分,以及对于理性和思维发展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
在引言部分,将对黑格尔逻辑学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析其特点和发展历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并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体发展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全面展示黑格尔逻辑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揭示出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详细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论。
同时,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黑格尔逻辑学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而对其哲学体系有更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视角,从而促使对其深奥哲学思想的思考和启发。
2.正文2.1 第一阶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第一阶段被称为"抽象逻辑"阶段。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个⼈如果不讲逻辑,那么他在判断的时候就只能依靠直觉、印象、情绪、情感、或者本能去下结论,这样的结局往往⽐较尴尬,很多聪明⼀点的动物都是依靠本能或直觉去判断的,因此,它们的⾏为的确谈不上理智,更多是搞笑。
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多么粗浅的知识,亦或是多么⾼深的理论,其实质都只是⼀种判断。
逻辑就是这样⼀种判断⼯具,它的作⽤就在于帮助我们进⾏有效的判断。
就逻辑⼯具⽽⾔,⼈类到⽬前为⽌主要发展出了五⼤逻辑体系,分别是: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实证逻辑、辩证逻辑和系统逻辑。
当然,在⼈类⽂化体系当中,还有⼀套直觉参悟体系,如佛家的参禅和道家的打坐这类彗性认知模式,但是它们并不在逻辑体系之列。
⽣活中最常见和常⽤的逻辑主要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不过在⼈群中,多数⼈之掌握了部分形式逻辑的判断⽅式,少数的精英掌握了辩证逻辑的判断⽅式。
我们知道,所有的知识判断都只是从三个层⾯去展开的,最浅的层⾯是特征描述(如:这个苹果是红⾊的、这个⼥的长得很美等等);中间⼀个层⾯是关系判断,就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特征进⼀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关系判断;最深层次的判断属于属性判断,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透视本质。
所以在⽣活中你看⼀个⼈有没有思想深度,就只需要看他通常是在做特征描述、还是在做属性判断、还是在做关系判断。
⼀般说来,⼗句话中有九句话是在描述特征或表达感受的⼈,可以确定他是⽐较肤浅的。
形式逻辑如何明辨是⾮?⽽形式逻辑的作⽤就在于我们通过外在特征把世间万物分门别类的做了区分,我们通过对事物进⾏归类归属之后,可以在形式上对事物的关系做⼀个表⾯上还算合理的⼀个判断。
这种判断就是通过区分清楚⼀个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前提和⼩前提、通过三段论的形式进⾏⼀个形式上⽐较严密的判断。
可以说整个西⽅传统哲学的⼤厦就是建⽴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的,但是形式逻辑有⼀个最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形式逻辑只管形式上概念上判断的正确性,管不了⼤前提的设定是否合理的问题。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对比逻辑是一门哲学学科,它研究思维规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是逻辑学中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它们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对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辩证逻辑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
辩证逻辑认为,事物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事物向着新的阶段和发展方向前进。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例,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强调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是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和解决而引起的。
辩证逻辑关注事物的发展动力和过程,对于研究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之下,形式逻辑则着眼于推理的形式,关注谬误的排除和命题的结构。
形式逻辑逐步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推理规则和结构,通过使用命题和推理规则来确定逻辑命题的真值。
形式逻辑主要研究形式上的正确推理,不仅适用于数学和自然科学,也适用于日常推理和法律论证。
形式逻辑对于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然而,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之间并非完全对立。
事实上,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辩证逻辑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而形式逻辑则提供了推理和证明的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既关注事物的辩证发展,又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和论证。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
当面临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全面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然后,我们可以运用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和找到解决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有其局限性。
辩证逻辑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非常有用。
然而,辩证逻辑常常缺乏确切的推理规则和结构,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从“对立说”、“高低说”、“主从说”到“协同说”作者:余奎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8期摘要文章梳理了学界关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关系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对立说”、“高低说”和“主从说”,指出了各自的合理性和片面性,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协同说”,强调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关系的理解,不能只从形式上区分,而要从本质和功能上深化认识,并在实践中使二者相互结合、协同运用。
关键词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对立说” “高低说” “主从说” “协同说”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特点、优劣及其二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见仁见智,争论不休。
至少有三种典型的说法:“对立说”、“高低说”和“主从说”。
这些见解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的把握虽然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言之武断,有失偏颇,不仅不能从理论上全面地说明二者的关系,更不利于在实践中把两种思维方式的长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故此,笔者斗胆提出“协同说”,以求教于方家。
1“对立说”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是两种“水火不容”、根本不同、不能并存的逻辑方法和思维方式。
当然,由于其显而易见的片面甚至错误,奉行这种观点的人少之又少。
之所以有人认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是根本对立的,主要是由于对“矛盾”的理解和态度不同。
形式逻辑最主要的一个原则和定律就是“(不)矛盾律”,即“A=A”。
什么是“(不)矛盾律”呢?从对象语言的角度看是指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既是又不是,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某个性质。
从元语言的角度看,矛盾律是指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根据矛盾律,如果同时对互相否定的两个命题加以肯定,没有从中否定一个,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这在形式逻辑看来是不可能的,必须从逻辑系统中排除出去。
所以,协调性即不矛盾性定理是形式逻辑系统的一个基本元定理。
西方逻辑学传统中,首要的是开创形式逻辑的亚里士多德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巴门尼德认为“世界是协调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也必须相应地一致,所有矛盾都必须加以排除”,通常称为“无矛盾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意见中最为确实的是,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这一思想在整个现代经典逻辑中普遍得到了认可,认为逻辑就是协调的、一致的、不矛盾的,而包含矛盾的逻辑是不可能的。
在现代,坚持无矛盾原理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波普尔,他说:“科学是按照矛盾不能被允许和可以避免这一假设而推进的,因而发现矛盾就会迫使科学家尽一切努力去消除它。
”不错,一旦承认了矛盾,所有的科学就必然瓦解。
“千万不要认可一种矛盾。
”“如果我们准备容忍矛盾,那么批判以及一切人类智力进步都必定同归于尽。
”他说“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因为从一对矛盾陈述中可以有效地的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
”波普尔所理解的科学,错误地以经典形式逻辑取代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对理性的定义,从而将科学理性仅仅确立为形式逻辑为支撑的内容,这种错误背离了宇宙天道和西方的辩证法传统,直接将科学推向狭隘偏执乃至异常缓慢发展的困境。
经典形式逻辑不容忍矛盾,追求线性的发展,最后又逃不出矛盾,因为它与现实存在不符;但其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人类仅仅掌握形式逻辑并将其作为唯一的研究手段,而不知运用辩证逻辑、不明白二者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逻辑则如实地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矛盾的客观存在,既承认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这是形式逻辑所认同的,又承认另一条件和范围内的“亦此亦彼”——这是形式逻辑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有人提出二者关系的“对立说”。
2“高低说”对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坚持“高低级”之说的学者为数众多,成为当时的一种主流观点,其主要是靠援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结论,具体说是引用恩格斯的一个比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把使用“固定不变的范畴”比喻为“就好像是逻辑的初等数学”。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又说:“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辩证法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更高超得多罢了;而且,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泛的世界观的萌芽。
在数学中也是存在着同样的关系。
初等数学,即常数的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
”形式逻辑主要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
它是由固定范畴建立起来的体系,是对既成的、凝固的、间断的认识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只是反映客观对象间最普通、最简单的关系。
推理的环节每一个都是完全确定与界限分明的,它用逻辑符号来指称对象,建立一套严密的逻辑规则进行精确的逻辑演算。
辩证逻辑则着眼于研究动态的、过渡的、生成变化的对象和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形式逻辑则会“失灵”,必须运用辩证逻辑才能正确反映和揭示出来。
借用恩格斯的话说:“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上的区别不是说明二者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是说明了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其劣。
因此,用“高低说”来概括二者的关系是不恰当的。
正如毛泽东所言:“说形式逻辑好比低级数学,辩证逻辑好比高等数学,我看不对。
形式逻辑是讲思维形式的,讲前后不相矛盾的。
它是一门专门科学,同辩证法不是什么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
数学有算术、代数、几何、微分积分,它包括许多部分。
形式逻辑却是一门专门科学。
任何著作都要用形式逻辑,《资本论》也要用。
形式逻辑对大前提是不管的,要管也管不了。
那得由各门科学来管。
”3“主从说”持“主从说”的学者主要是周谷城。
1956年,《新建设》2月号上发表了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
该文提出了新的见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是推论方式,它的法则只是对推论过程的形式规定,它的任务侧重于依据大前提如何推论,却不追问大前提是怎样成立的;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主张,它既可为辩证法服务,也可为形而上学服务;既能为正确的主张服务,也能为错误的主张服务;在认识活动中,“辩证法是主,形式逻辑是从;主从虽有别,却时刻不能分离”。
周谷城的文章一登出,毛泽东就注意到了。
他十分欣赏这篇文章的探索精神和新见解,认为“也不错”。
毛泽东认为形式逻辑不管前提的思想内容,因而没有阶级性。
这些观点,同周谷城的文章的观点是一致的。
“主从说”与“高低说”有非常相似之处,也有共同的不足,即还是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做了像“高低”、“贵贱”、“主从”这样的“尊卑”之分。
但它比以往学说高明的地方在于:它不再从外部形式上,而是开始关注两种逻辑在本质和功能上的区别,开始从动态上注意二者的协同运用,指出在认识过程中,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在发挥作用。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4“协同说”从对以上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属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既各有长短,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因此,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协同运用,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规范和明确理论。
形式逻辑的优点是,它给予了概念方式的事物定格,使人类的意识活动可以定格地造就事物样式的概念建构,并以此进行观念的和实在的制作。
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它们都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定而获得观念的和实在的概念制作,并以此确立彼此的界分,从而使人类的意识活动能够对种种意识对象作出定格判定,形成恒定的判断和推理。
形式逻辑的不足则在于,它不能把握处在变易中的事物,不能造就和处理变易中的事物样式和事物过程,以及相关的概念建构和过程式的判断和推理。
辩证逻辑则是从变易的逻辑上把握事物。
在变易的逻辑必然中,事物的样式处在了一种是无非无,是有非有的状态中,或者说处在既是无又是有的状态中,这样的“是无又是有”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则是形式逻辑所难以接受的。
而对于辩证逻辑来说,它和形式逻辑不同,它不是建立在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的定格上的,它是建立在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的变易上的。
对于辩证逻辑来说,“是无又是有”正好是一种变易式和过程式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
这种变易式的和过程式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建构,并以对立统一建构绽出了一种辩证方式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
这样,辩证逻辑就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以及在我们的知识建构中,造就和确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事物样式,以及这种事物样式的概念建构,使得人类的意识活动能够从事物的定格到事物的变易,进入到事物变动的历史过程,造就出了一种与形式逻辑所不同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以及一个以对立统一为逻辑展开的,运动的、联系的和历史的,处在不断生成、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世界。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并无优劣之分,两者是不同的概念逻辑工作方式。
在形式逻辑中,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有着其定格式的恒定确立;而在辩证逻辑中,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则有着其对立统一式的辩证确立。
前者以定格式的事物和概念,造就恒定式的判断和推理;后者以变易式的事物和概念,造就对立统一式的判断和推理。
无论是形式逻辑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还是辩证逻辑的事物样式和概念建构,都是人类概念方式的制作,我们既不能凸出辩证逻辑而扬弃形式逻辑,也不能停留于形式逻辑而拒绝辩证逻辑,而应共同地将它们作为人类的重要思想原则,作为不同场合的概念制作、建构、使用的规范和工作方式。
对于人类的观念、思想、知识和实在制作来说,两者都是极为重要和不可偏废的。
也就是说,我们当在需要定格的认知和实践场合运用形式逻辑的工作方式,而在变易和过程的认知和实践场合运用辩证逻辑的工作方式,使之互为映辉,各成其就。
参考文献[1]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