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罗丹的启示 教学反思2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雕塑创作理念。
2.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罗丹及其作品的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形式、内容和创作理念。
三、创作实践(2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任务:以罗丹的雕塑作品为灵感,创作一幅表现思考状态的绘画作品。
2. 学生现场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罗丹及其作品的课后研究报告。
2. 下周上课时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创作的特点和创作理念。
在欣赏与分析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以罗丹的作品为灵感,进行绘画创作,锻炼了艺术表现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罗丹的创作理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创作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绘画技巧不够自信,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深入学习与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供关于罗丹其他著名作品的图片和资料,如《加莱的市民》、《欧米茄男子》等。
罗丹的启示教案2
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游戏巩固识字。
●二、朗读感悟:
1.听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默读全文,找出描写罗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语句,并画上“______”。
3.交流,随机指名朗读第4至9自然段中相关句段。
4.听教师范读第4至9自然段,想象罗丹专心工作的情景。
5.分角色朗读第4至9自然段。
评议。
6.齐读第10自然段,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默读全文,提出疑问。
8.解释。
●三、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给大家说一说,并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四、练习写字:
握价值
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2.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点拨。
4.学生练字,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听。
2.阅读《名人故事》。
3.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充实你的词语库。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罗丹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 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形态特征、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3. 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及其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雕塑作品《思想者》的艺术特点。
2. 难点: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分析《思想者》的艺术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分析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罗丹的创作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启示。
4. 讨论:组织学生就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传达了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思想者》的艺术特点和罗丹的创作理念?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罗丹的生平介绍、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图片和相关文献。
2. 准备教学PPT,包括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形态特征、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包括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实例。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学反思(3篇)付玉莲我想,让学生知道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给晓有成就的茨威格一个伟大的启示!那小事是一个场面描写,罗丹的动与茨威格的静,“专心”地做,与“专心”的看,所得启示,也影响了茨威格的一生。
大师的品格如此,告诉我们听课、写作业、做人等等,皆须专心,才能“走近大师”,成为大师!“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
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
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
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
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我”的年龄和成就感,或许跟我们一样。
寻找事业的突破口和扎根点,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事情,罗丹把“我”也一块忘了,但“我”却找到了——比方法更加美丽的感悟:专心!这是风格即力量,细节即品质。
朋友们每天都忙碌不堪,试问“专心致志”有几度?理想和精力潜在流失否!“深入”是教师的生活,慧中;“浅出”是教学的需要,秀外。
有信心、能专心、又尽心,一定能够成为“解读文本”的高手,成为“表达文本”的名师。
外婆(注5)说:要下点功夫!要有个样式!要“激动充满期待”!作品(作者)因编者而走进教材,课文因师生而有生命力!教师因学生而有灵感,学生因爱老师而更爱语文!这样,我们是否可以给“文本”定义: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立意、文思和情结,涵盖着作者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用心和教师的再创作。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罗丹的启示教学反思2语文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在设计教学时,我结合阅读提示,围绕: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学习写法。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本文的重点问题。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既从作者的文字中感悟到罗丹的全神贯注,又能学到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在讲述本课时,我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介绍罗丹,欣赏他的作品,以问题“为什么罗丹能成为伟大的雕塑家呢”带着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一部分的学习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为后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逐句逐句的读,说作者所用的描写方法,学生学得很投入。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
于是,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写一写班上一个全神贯注看书的同学。
习作中,大部分学生能发挥想象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写,最让我佩服的是学生书写相当认真,钢笔字很好,足以看出带班教师的非同一般。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但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太过单一,在语言表达上还要多下功夫。
2、整堂课我控制得太死,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感悟。
可以让学生读完句子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打算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所以在对句子的解析中,都是略略带过,讲到了词时都是点到为止,因而造成了老师导得肤浅不够深入。
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情绪时刻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
4、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上课时需要投影仪,却没有事先打开,展示学生作品时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思想者》的形式美和内涵,领会罗丹的艺术创作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4.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1. 罗丹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 《思想者》的形式美和内涵。
3. 艺术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领会罗丹的艺术创作理念。
2. 从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从罗丹得到的启示》2. 相关视频资料: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过程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外形、表情、姿态等特征。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位‘思想者’在思考什么?”3. 简介罗丹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引发学生对罗丹作品的兴趣。
二、作品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形式美和内涵两个方面分析《思想者》的特点。
2. 讲解罗丹的艺术创作理念,如“感受生命的律动”、“捕捉瞬间的美”等。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思想者》与其他雕塑作品的区别。
三、艺术鉴赏方法(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内涵、创作背景等。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鉴赏其他艺术作品。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从罗丹的作品中汲取灵感,运用学到的艺术鉴赏方法,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雕塑等形式进行创作,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交流。
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启示,激发对艺术创作的热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使学生了解了罗丹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分析了作品的形式美和内涵。
在创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运用学到的艺术鉴赏方法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学反思(三篇)我想,让学生知道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给晓有成就的茨威格一个伟大的启示!那小事是一个场面描写,罗丹的动与茨威格的静,“专心”地做,与“专心”的看,所得启示,也影响了茨威格的一生。
大师的品格如此,告诉我们听课、写作业、做人等等,皆须专心,才能“走近大师”,成为大师!“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
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
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
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
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我”的年龄和成就感,或许跟我们一样。
寻找事业的突破口和扎根点,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事情,罗丹把“我”也一块忘了,但“我”却找到了——比方法更加美丽的感悟:专心!这是风格即力量,细节即品质。
朋友们每天都忙碌不堪,试问“专心致志”有几度?理想和精力潜在流失否!“深入”是教师的生活,慧中;“浅出”是教学的需要,秀外。
有信心、能专心、又尽心,一定能够成为“解读文本”的高手,成为“表达文本”的名师。
外婆(注5)说:要下点功夫!要有个样式!要“激动充满期待”!作品(作者)因编者而走进教材,课文因师生而有生命力!教师因学生而有灵感,学生因爱老师而更爱语文!这样,我们是否可以给“文本”定义: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立意、文思和情结,涵盖着作者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用心和教师的再创作。
所以,语文教学是作者立意,编者用心,师生取义!生活与文本中,有“道”可称教学资源,否则为垃圾,哲学家王夫之《古诗评选》说:“道之为言路也。
语文 A 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罗丹的启示》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遇到启迪。
4、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5、抓住要点语句领会人物的思想。
要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遇到启迪。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准备:生字词卡片、罗丹画像、课件。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罗丹是法国有名雕塑家。
他的有名雕塑作品有《思想者》、《吻》、《漂亮的欧米哀尔》等。
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名誉。
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是如何工作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26 课(板书课题),相信大家学完此后,必然会遇到深刻的教育。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状况。
1、读准字音。
A、指名拼读。
B、教师范读正音。
C、指导要点字读音。
D、去掉拼音认读。
E、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率领认读。
2、识记生字。
A、熟字加偏旁记忆:握、值。
B、熟字减偏旁记忆:揉。
C、熟字组合记忆:启、柔。
3、指导要点生字。
4、生字口头扩词,稳固生字。
5、出示认读字卡,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6、词语释义,累积新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诵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同样的自然段归并成一部分,想一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总写和一位艺术大师的一般见面给了“我”极大的启迪。
第二部分(第 2—— 9 自然段):详细写“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亲眼看到罗丹聚精会神工作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10 自然段):写“我”获得的启迪。
四、朗诵课文,自由感悟领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介绍代表朗读。
第二课时教课过程: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精读课文,研究释疑。
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
2、合作研究。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艺术大师的一般见面,有何感觉?3、学生报告沟通。
13《罗丹的启示》教学反思《罗丹的启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茨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自己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把茨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的事给忘了。
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
课文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
学习本文重在感悟罗丹的浑然忘我,执着追求的精神,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能成功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阅读教学),并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本节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的学法指导。
课堂上,我除了指导学法之外,还做到重情境、重体验、重合作,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用心感悟并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使学生感受到罗丹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忘我的境界。
在体会、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最终自己从中受到启示。
在教学时,我结合阅读提示,围绕:“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谈感受。
”这两个问题,通过思考为什么罗丹能成为伟大的雕塑家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快速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在不断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之处: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过渡,为使学生适应这一阶段的要求,教学中我成功地渗透了学法教学。
主要体现在:一、轻声读文并想象场景,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并教给学生作批注的方法。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与感悟课文。
如:罗丹在端详、审视塑像后仔细修改时,可以引导孩子联系上文“神采奕奕”来体会罗丹是个精益求精的人。
除此外文中“他什么都忘记了”,学生可以联系上文说出罗丹忘记了时间,联系下文“他转过身来,看到了我,吃了一惊。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从罗丹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罗丹的生平简介及其艺术成就。
2. 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过程和艺术特点。
3. 罗丹的创作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罗丹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成就。
2. 雕塑作品《思想者》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3. 从罗丹的创作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创作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激发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罗丹的生平事迹、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从罗丹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从罗丹的作品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反思:1. 生动讲解罗丹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通过详细介绍《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罗丹的创作理念。
3. 引导学生从罗丹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雕塑创作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艺术家和作品,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3.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罗丹的生平事迹和雕塑作品《思想者》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思考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准备展示学生作品的平台或空间,以便于展示和交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对罗丹的介绍。
《罗丹的启示》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在设计教学时,我结合阅读提示,围绕: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学习写法。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本文的重点问题。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既从作者的文字中感悟到罗丹的全神贯注,又能学到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在讲述本课时,我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介绍罗丹,欣赏他的作品,以问题“为什么罗丹能成为伟大的雕塑家呢”带着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一部分的学习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为后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逐句逐句的读,说作者所用的描写方法,学生学得很投入。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
于是,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写一写班上一个全神贯注看书的同学。
习作中,大部分学生能发挥想象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写,最让我佩服的是学生书写相当认真,钢笔字很好,足以看出带班教师的非同一般。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
合。
但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太过单一,在语言表达上还要多下功夫。
2、整堂课我控制得太死,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感悟。
可以让学生读完句子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打算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所以在对句子的解析中,都是略略带过,讲到了词时都是点到为止,因而造成了老师导得肤浅不够深入。
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情绪时刻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
4、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上课时需要投影仪,却没有事先打开,展示学生作品时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次课给了我许多的收获,许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