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推荐】园林植物自然式配置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138.72 KB
- 文档页数:3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那些原则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根据园林设计目标和环境要求,在园林空间中规划种植不同的植物,以营造出美观、舒适、和谐的园林景观。
园林植物配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搭配植物的形态、色彩、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达到景观效果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综合。
1.合理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基于园林设计的整体概念和目标,结合实际的环境条件和使用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数量和布局。
2.生态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符合生态需求,尊重自然法则,力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要尽量选择本地或适应性强的植物,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序列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考虑植物的生长形态和变化规律,将植物按照个体和群落的大小、形状、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特征进行序列排列,营造出层次分明、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
4.色彩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根据季节和环境特点,合理运用色彩搭配原理,将植物的花朵、叶子、果实等色彩进行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色彩变化,增加景观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5.形态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注重形态的协调和变化,将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园林造景风格相统一,以达到整体景观的和谐与统一6.功能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根据场地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植物,如防风、遮阳、净化空气等。
7.经济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考虑植物的价格、生长维护成本和景观效益,选择适合园林预算的植物,以确保投资回报最大化。
8.可持续性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注重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选择容易繁育、生长迅速、抗病虫害、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植物的损耗和更新成本。
以上是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些原则,但随着园林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环境要求的变化,这些原则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权衡和选择,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新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和环境效益。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的植物。
植物应
具备适应性强、生长力旺盛、耐寒抗旱、疾病抗虫等特点,以确保植物能
够生存并良好繁衍。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根据土壤水分及阳光照射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2.景观原则:根据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和要求,选择具有美观和艺术
性的植物。
植物的形状、色彩、花期、花香、叶色和果实等特点都应与整
体景观风格和色彩搭配协调,达到美化环境、增加景观特色的效果。
3.生态原则:根据生态环境需求,选择适合的植物种植。
植物的生长
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影响到空气的新鲜度、温度和湿度等,因此需要
根据场地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植物。
如可以选择具有大面积叶子的树木来降
低环境温度,选择具有抗尘和吸附有害气体的植物来净化空气等。
4.合理性原则:根据空间大小和功能要求,合理布局植物。
根据空间
的大小和功能要求,选择合理的植物布局方式,避免过度密集或过于稀疏,不同层次的植物可以根据高度进行区分,如低矮的草本植物铺装在前景,
中等高度的灌木植物铺装在中景,高大的乔木植物用于背景等。
5.变化性原则:植物配置应具备一定的变化性,如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并合理安排其生长发展的速度和周期。
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和阶段性
的开花植物,可以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增加园林的变化性和
趣味性。
6.经济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考虑经济、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
选择
易于管理、耐久性强的植物种类,如选择乡土植物而不是进口植物,以减
少植物抗病虫害的成本,避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原则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可以增添景观的美感、增加场地的生机以及改善气候环境。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植物的形态、颜色、高度、季节变化等因素,以达到美观、和谐、功能合理的效果。
以下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原则。
1.生态原则:植物配置应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耐寒或耐热的植物。
同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如花木的萌芽时间、花期时间和挺拔度等。
选择生态环境适合的植物,可以形成有机的植物群落,保护生态平衡。
2.色彩原则:植物的颜色可以给园林景观带来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叶色、花色、果实颜色等,尽量形成明度对比鲜明、色彩搭配和谐的效果。
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植物进行搭配,营造和谐的色彩组合。
3.尺度原则:植物的高度和体积大小对于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
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成熟高度,选择符合园林场地尺度的植物种类。
植物的高度可以用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竖向延伸感,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4.风格原则:植物的形态和特点可以与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
不同的园林风格对植物的需求也不同,如中式园林风格偏重于樱花、松树等,西式园林风格偏重于玫瑰、康乃馨等。
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选择与园林风格相符的植物,以增强景观的整体感。
5.功能原则: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绿化、美化、遮挡、防风、净化空气等。
在植物配置时,要根据园林场地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以实现功能与美观的双重效果。
例如,在高温季节,可以选择具有遮阴功能的乔木或灌木,以提供舒适的休憩环境。
6.季节原则:植物的季节变化可以为园林景观带来不同的氛围。
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季节特点和花期,选择春季开花的植物、夏季绿意盎然的植物、秋季变色的植物以及冬季有特色的落叶植物等等。
合理选择植物,可以保持园林景观的绿色度过四季。
7.综合原则: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并根据具体的场地特点、空间功能和设计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植物。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和要求要完成设计图的绿化配置,即如何选择植物、如何根据现有场地对不同用途植物进行科学的、艺术的搭配,就要了解和掌握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方式方法,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运用美学原理,根据不同环境、功能、景观及经济等要求综合考虑,进行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和要求园林植物配置是在栽植地上对不同树木按一定方式进行的种植,包括树种搭配、排列方式及间距的选择。
一、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1、满足植物对光的要求大部分园林植物喜欢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尤其是观花植物,如栀子花种植在荫蔽处可以生长且枝繁叶茂,但开花量减少,观赏效果差。
园林绿化中有些荫蔽处如建筑物背面、树荫下等,应选择对光线要求不严的耐阴植物。
耐阴植物中小乔木有竹柏、鸡爪槭、山茶等,灌木有杜鹃、八仙花、白鹃梅、珍珠梅等,地被植物有蕨类、玉簪、兰花、秋海棠、沿阶草等。
2、满足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一般多采用乔、灌、草多层结合,使其根系分布在土壤的不同深度,或同种树木配置时考虑株行距,以减弱植物根系的竞争,为不同园林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植物间关系要协调三、充分发挥植物的自身美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
1、构成各种园林空间利用植物的叶从疏密度和分枝高度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利用落叶树随季节发叶和落叶的变化,形成空间的闭合和开敞效果;利用常绿树形成常年稳定的闭合效果。
2、变化多端的植物外形选择具有不同外形的植物,构成不同空间和形成各种氛围。
植物的形状极为丰富,有尖塔形、圆锥形、圆柱形、伞形、圆球形、垂枝形、匍匐形、藤本等。
利用植物不同外形,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或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或形成活跃的氛围。
3、丰富多彩的颜色植物的花、果、叶、枝、树皮是植物色彩的源泉,花色和果色有季节性,持续时间短,只能作为点缀,不能作为基本的设计要素来考虑。
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和原则一、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1.全景法:通过整体观察和分析,将园林植物按照功能、高低、大小等特点进行布局,力求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2.区域法:根据园林的分区域特点,将不同功能或表现要求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相应的区域,形成不同的景观氛围。
3.点线面法:依据园林设计的空间要求,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布局植物,强调园林的层次感和既有的地形特点。
4.对比法:通过配置不同大小、形状、颜色、质感的植物,营造出对比强烈的景观效果,增加景观的变化和吸引力。
5.交错法:在园林内交替配置高低不一的植物,使植物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增加空间层次感。
6.一致法:园林内植物的主题、色彩、形象等方面的风格相一致,形成整体统一的效果。
7.点缀法:通过在园林内设置一些特色的植物点缀,增加整体景观的亮点和趣味性。
二、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1.生态适应性原则:根据园林区域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选择适应这些环境的植物进行配置,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2.绿化功能原则:根据园林的功能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植物进行配置,如净化空气、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等。
3.可塑性原则:考虑到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选择具备可塑性的植物进行配置,以适应园林的需求变化。
4.可持续性原则:选择长寿命、抗病虫害、耐旱涝等特性的植物进行配置,以延长园林景观的寿命和美观。
5.艺术性原则:根据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和主题,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植物进行配置,以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和美感。
6.空间感原则:根据园林的空间尺度和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7.生长阻碍原则:在园林内避免配置高大的树木或植物,以防止其对周围建筑物或固定设施的破坏和影响。
以上是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和原则,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和原则,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美观、舒适和功能完善。
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园林项目和客户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原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配置原则
1、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植物景观的配置要与栽种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宜,即根据园林植物本身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配置。
2、地域性原则
在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时,要结合栽植地点的水系特征和地形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并且选取能够匹配地域景观类型的植物群落。
为了保证各类植物能够更好生长,要尽可能开发乡土植物,避免盲目大批量地引进外地植物。
3、层次性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工作中,常常需要利用大片林木和草坪进行配置,在植物栽种阶段,需遵循层次分明、舒朗有序的设计原则,以丰富景观层次,提高景观的美观度和审美价值,并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同时,为了避免景观过于单调,有时还会采取乔木与灌木组合、草本植物与花卉组合、阔叶植物语长青植物相结合等配置方式,使其景观环境呈现出四季分明的特点。
4、多样性原则
从城市环境建设的角度来看,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还需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推广应用本地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体现本地园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并且还要不断地优化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环境。
同时,在配置过程中,要体现植物的季节性,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自然变
化。
5、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是为了城市居民而建,园林设计者要在把握城市居民生活、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和统筹安排,使其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契合人们的行为感受。
在创造植物景观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感性、理性需求,兼顾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着力设计出对人体舒适体验、健康有益的园林景观,打造出一片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亲切近人、为人所用的特色天地。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那些原则1.生态原则:园林设计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避免使用外来入侵植物。
此外,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提供适合不同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2.景观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当符合整体景观的风格和主题,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可以通过选择植物的形态、颜色和质地来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日本庭院中,常使用落叶乔木、竹子和松树等传统植物创造宁静和谐的氛围。
3.功能原则:园林植物应当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
例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等。
在城市设计中,植物还可以用来降低气温、吸收噪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适应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应当考虑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抗干旱、抗污染、抗病虫害等。
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可以降低花费和维护工作的难度。
5.季节性原则:园林植物应当考虑它们的生长季节和花期,力求全年都有花草植物绽放。
适当选择春、夏、秋、冬四季开花的植物,可以增加园林的观赏价值,为人们提供四季不同的美景。
6.区域性原则:在园林植物配置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区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的植物,以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和维护困难,还能够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并减少外来入侵的风险。
7.可持续性原则: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当注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避免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学肥料。
要选择能够自然繁殖或容易繁殖的植物,并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植株间距,以减少后期修剪和护理的工作。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在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和安排。
综上所述的原则是指导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准则,只有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达到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和生态功能的最佳结合。
园林植物选择配置原则1.生态适应性原则:根据园林所在地的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选择具有良好生态适应性的植物进行配置。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选择喜高温多湿的热带植物,而寒冷地区则适宜选择耐寒的植物。
2.景观效果原则:根据园林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进行配置。
不同植物的形态、颜色、花期和叶色等特点可以带来不同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的组合和搭配,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3.生长特点原则:根据植物的生长速度、高度、根系、扩张性等特点,选择植物进行配置。
例如,园林中可以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来迅速形成绿化效果,也可以选择生长缓慢的植物来形成稳定的绿化景观。
4.季节变化原则:根据植物的季节变化特点,选择具有四季景观效果的植物进行配置。
不同季节植物的花期、叶色和果实颜色等变化可以为园林带来不同的景观效果,使园林在不同季节都能有独特的魅力。
5.生物多样性原则:在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中注重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可以选择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植物进行配置,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吸引各种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增加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6.易造景性原则:根据植物的造景性特点,选择易于造景的植物进行配置。
例如,可以选择具有丰富变化的枝叶结构、独特形态和优美姿态的植物,使园林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7.适度多样性原则:在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中,适度增加不同植物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植物大面积种植。
多样性的植物种类可以增加园林的可持续性和抗病虫的能力,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观赏和休闲价值。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选择配置原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考虑,需要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既要符合生态适应和生长要求,又要注重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同时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出美观、有趣和富有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
园林施工自然式植物配置五项原则与十八字要领1、仿——仿生原则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
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2、多——植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样性要求。
3、位——生态位原则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4、景——景观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5、适——适地适树原则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十八字要领1、显——“好东西”尽可能放在显眼处,彰显价值。
2、礼——植物的最佳观赏面,尽可能朝向主视点,必要时还可向主视点微俯5度左右。
3、变——植物的大小、高低、粗细,常绿与落叶、叶片的大小、质感、色彩和花期以及天际线,林缘线,投影线,要有丰富活泼的变化。
4、巧——尽可能在观赏面反向不显眼处收头。
5、渐——树种变化,群落过渡,采用渐变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幻——注意虚实的结合。
7、衡——注意整个画面或空间重量感的均衡。
8、稳——基调树种要明确并控制全局。
9、韵——有些主题可反复强调。
(主旋律)10、律——要掌握一定的节凑感。
11、清——表现一定主题时,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切不可一切都想表达,造成“语无伦次,话不由衷”。
12、突——该精处精,粗细结合。
有所为有所不为。
13、借——巧于因借,把好的风景借进园来。
14、挡——遇不好看的东西,用植物遮挡不雅欠美景物。
15、顾——植物搭配需协调,相互间要有顾盼关系。
16、虚——用有形的植物追求特有的空间效果。
17、错——不等边三角形构图:高低错位、前后左右错位,无论平面布局还是空间处理均须遵循。
18、场——空间疏密处理:“密不插针,疏可走马”,“疏密有致,收放自如”。
园林植物配置四原则园林植物配置四原则——园林植物配置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防止杂乱无章,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先面后点:为满足游人视觉审美要求,不同景区的植物配置应景色各异,形成多样而统一的整体效果。
为此,首先应从大范围着手进行总体规划,确定设计意图,然后进行局部设计,体现总体意图。
如郑州紫荆山公园总体规划中确定全园的基调树种为侧柏;山上以阔叶常绿树及紫荆为主,配以各种春花植物;东山以雪松、黄腊梅为主,配以其他黄花植物;南山以油松、红叶为主,配以夏秋开花的红花百日红,多样的植物配置带来绚丽的四季景观。
2、先主后宾:从一个景区到一个景点的植物规划设计,都要做到主次分明。
先确定植物的主题和主要观赏景区、景点,然后再布置次要的景区、景点。
先确定主要树种而后选配次要树种。
如洛阳王城公园牡丹观赏区的中心景区大面积种植牡丹,牡丹花坛四周的小山坡上种植芍药、连翘、紫薇、蜡梅及海桐、石楠、松树等,以衬托牡丹。
3、先高后低:一般一个园林空间或一片风景林内多以乔木为骨干,配置时应先乔木,后灌木,再花草、地被。
要先确定好乔木的树种、数量和位置,再由高到低分层次处理灌木和花草,这样才能形成理想的立体轮廓线。
如郑州市人民公园的植物配置以樱花为主,配置植物时首先确定樱花的位置,然后将海棠、连翘、海桐等灌木围绕樱花进行布置。
4、内外结合:植物配置时不但要考虑所配置植物之间的对比协调,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内部与原有树木,特别是一些古树名木相结合。
如上海江西路小游园,利用原有一株冠幅10余米的遮阴树作为休息广场的中心,周围设置环形座椅,四周布置树坛,构成了理想的活动场地;外部与相邻空间或远处的树木相结合。
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藏山阁景点,以桂花为主,但为了与邻近的大草坪相协调,缓和树种的骤变,植物配置时安排了三棵大雪松,取得了空间构图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