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 名 的 意 义 - 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166.32 KB
- 文档页数: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名称暂时保留,过渡时期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仍按原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以后新进入学习的学生、按照新政策执行。
一、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
注册在籍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
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
二、成立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国家开放大学揭牌并发表题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办好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刘延东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覆盖城乡的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培养了各行各业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延东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国家开放⼤学的简介 国家开放⼤学前⾝是中央⼴播电视⼤学。
2010年7⽉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学”,2010年10⽉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试点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江苏、⼴东、云南等五省市和中央⼴播电视⼤学确定为“探索开放⼤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国家开放⼤学的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型⼤学 国家开放⼤学是教育部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撑,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等学校。
国家开放⼤学是在⼴播电视⼤学基础上组建⽽成的。
办学组织体系跨⾏业、跨省(市)、跨区域,⽴体覆盖全国城乡,包括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依托各种社会⼒量,与国内外⼀流⼤学、部委⾏业、知名企业、中⼼城市,建⽴⽀持与合作联盟。
按照“统⼀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错位发展、各具特⾊”原则运⾏。
⽬前,在学⽣规模359万,其中,本科⽣109万,专科⽣250万,包括20万农民学⽣、10万部队⼠官学⽣和6000多名残疾⼈学⽣。
理念愿景 国家开放⼤学秉持“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办学理念。
强调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的全⾯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通过集聚、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
经过若⼲年努⼒,把国家开放⼤学建设成为我国⾼等教育体系中⼀所真正的新型⼤学,世界开放⼤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的⼀流开放⼤学,我国全民终⾝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柱。
学科专业 ⽬前,开设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69个。
适应经济发展⽅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特点,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新专业,建设优质特⾊学历课程。
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社区教育、⽼年⼈教育、技能培训等,开设休闲娱乐、兴趣爱好等⾮学历课程。
培养模式 实⾏注册⼊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基于⽹络⾃主学习、远程⽀持服务与⾯授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形考任务8(专题测验八)答案(2020更新)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形考任务 8(专题测验八)答案专题测验八一、判断题。
(共 6 题)题目 1 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些本质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选择一项:对题目 2 2.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不仅是原则性的,也包含具体细节的描述()。
选择一项:错题目 3 3.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原因在于阶级斗争()。
选择一项:错题目 4 4.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其首要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选择一项:对题目 5 5.1848 年,《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但是, 170 余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错了()。
选择一项:错题目 6 6.共产主义的到来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不发达和发达时期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后才能迎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实现()。
选择一项:对二、单项选择题。
(共 3 题)题目 7 1.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首先是因为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唯物史观和()的基础上发现的。
选择一项:A. 剩余价值题目 8 2.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三大差别,包括工农之间、()、脑体力之间的差别。
选择一项:C. 城乡之间题目 9 3.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股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方式,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选择一项:B. 生产关系附电大报名咨询事宜电大报名时间,电大报名时间一般是什么时候电大全称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在国家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是属于成人继续教育提升方式之一,很适合在职人员学习。
2020年地域文化(专)综合测试题答案题目1未回答满分1.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潍坊风筝的主要分类方法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按形象特点分B. 按骨架结构分C. 按功能特点分D. 按扎制方法分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按骨架结构分, 按功能特点分, 按形象特点分题目2未回答满分1.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齐长城的主体建筑部分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关B. 团城C. 城墙D. 烽火台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关, 烽火台, 团城, 城墙题目3未回答满分1.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齐鲁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融汇、借鉴的主要文化形态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夏文化B. 东夷文化C. 周文化D. 商文化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东夷文化, 夏文化, 商文化, 周文化题目4未回答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扁鹊因为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被蔡桓公杀害。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未回答满分1.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下列工具中,相传由鲁班发明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A. 刨子B. 锯子C. 水车D. 曲尺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曲尺, 锯子, 刨子题目6未回答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道家的创始人是()选择一项:A. 庄子B. 墨子C. 孟子D. 老子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老子题目7未回答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龙山文化中最知名的陶器是()选择一项:A. 白陶B. 红陶C. 灰陶D. 黑陶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黑陶题目8未回答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隆中对”中,诸葛亮建议刘备首先要占领的地方是()选择一项:A. 洛阳B. 益州C. 长沙D. 荆州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荆州题目9未回答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提倡“大丈夫”精神的一位先秦思想家是()选择一项:A. 韩非子B. 孟子C. 老子D. 孔子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孟子题目10未回答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辛弃疾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名称暂时保留,过渡时期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仍按原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以后新进入学习的学生、按照新政策执行。
一、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
注册在籍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
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
二、成立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国家开放大学揭牌并发表题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办好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刘延东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覆盖城乡的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培养了各行各业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延东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0)2022-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0)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30分)1.狭义的古代汉语指()。
A.先秦汉语B.先秦至汉魏时期的汉语言C.五四运动以前与现代汉语相对的汉民族语言2.下列全部属于异体会意字的一组是()。
A.莫朝B.步明C.家丝3.最早出现“六书”一词名称的著作是()。
A.《论语》B.《礼记》C.《周礼》4.指出“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A.寤B.惊C.恶5.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僖公五年》:“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
,,‘‘执”指拘捕。
B.《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执”指担任工作。
C.《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指担任工作。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及”是趁这个时候。
B.“非尔所及也。
…‘及”是品行赶得上。
C.“言不及义。
…‘及”是追赶上。
7.单纯复音词就结构上说,它是具有()词素的词。
A.两个B.一个C.三个8.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称之为()。
A.句法B.词类C.语法9.使动用法,是()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A.汉语B.吉汉语C.当今汉语10.在“吾谁欺?欺天乎!”中,作前置宾语的词是()。
A.吾B.谁C.天11.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比较,古代汉语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
A.代词B.判断词C.语气词12.“陈胜者,阳城人也。
”这句判断句属于()格式。
A.……者,……也B.……,……也C.……者,……1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B.被动句中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施事者C.被动句中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受事者14.“被”字发展为表示被动的词在()开始出现,但为数不多。
废名的意义格 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 一九六七年九月四日,废名的遗体被搁置在一辆平板车上,悄悄地离开了吉林大学的校区,送往殡仪馆火化。
当时,长春的大街上枪声不断,“文攻武卫”激战正酣。
他的死亡日期,直到一九八二年才被推算出来①。
他的死没有惊动任何人。
没有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没有讣闻。
他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岁月的,现在亦无人知晓。
只是听说,在他的弥留之际,他住宅的后房被红卫兵的土制炸弹掀去了一角。
他晚年的著述、笔记和讲义,包括多年积存的图书资料大多亡佚,据说,他死前对刚刚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百思不得其解,为看不到它的最终结局心有不甘②。
废名的一生是寂寞的,他的履历平淡无奇。
其文学活动除了曾与冯至合办过一本杂志(《骆驼草》1930年)之外,基本上以教书为业。
杂志既没有什么影响(创办后不到一年即告停刊),其教师生涯也不见得如何成功。
他在北大所开设的“李义山诗妇女观”一课终因只有三人选修而被迫停开。
据他的学生回忆说,废名也许根本不适合作一名大学教师,他在讲台上常常自问自答,旁若无人,令听者每每不知所云③。
废名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接,心悦佛老,时有厌世倾向。
与他过往密切的人,除了俞平伯、熊十力、徐祖正、鹤西等老友之外,就要算是周作人了。
早在一九二二年,废名还在武昌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即开始与周作人通信。
同年考入北大之后,更是在各方面受到周作人的照拂与提携。
他的几乎每一本小说集与评论集都由周作人作序,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周作人亦公开将废名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之一,不仅为他开列阅读书目(如李义山诗,《堂・吉诃德》等),而且一度还将废名接入家中居住。
废名对周作人的学问文章亦似乎十分欣赏,赠联所谓“微言欣其知之为诲,道心恻于人不胜天。
”曾让周氏大为感怀,认为“废名的赞美虽是过量,但他实在是知道我的意思之一人”④,如果废名与周作人的这段交往作为公认的事实,尚无“出格”之处,那么周氏落水当了汉奸之后,废名与周作人的交往则容易引起人们的不解与反感。
当废名获悉周作人在北京做了汉奸之后,仍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送之⑤,并百般为他开脱,简直令人费解(司马长风曾说,对于周氏的沉沦,废名极感痛苦,似乎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1946年,他从故乡返京的途中,还专程前往南京老虎桥监狱探望。
建国后,原先与周氏过从甚密的人忙于开脱自己犹恐不及,而废名却仍然与他保持往来。
在周作人一家难以维持生计时,他还往周家送米送煤。
直到现在,周氏的后人谈起此事仍不免动容。
1952年废名因院系调整离开北大远赴吉林,他与周作人的公开交往亦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废名的执迷不悟,既有传统的投桃送李、知恩图报的思想在作怪,亦有悲天悯人的佛教影响,当然也与他性格中的天真与固执、甚至是狷狂密不可分。
废名的性格虽然内向、孤僻,但决不软弱。
沈从文有一个观点,认为废名的趣味只不过是周作人的趣味而已,两个人在写作上用的是“同样的眼,同样的心。
”⑥这实际上是对废名的误解。
废名与周作人尽管有师生之谊,两人在文学观点上或许也有相近之处,但若说废名只会跟在周氏身后亦步亦趋,却也不太符合事实。
废名骨子里有一种孤傲的自信,对周作人未必会言听计从,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周作人对废名由儒入佛,渐入玄道不赞一辞,殊感可惜,而废名对周氏的反应亦“大为失望”,依旧我行我素。
废名平常对同乡熊十力的道德文章深为服膺,常常与之坐而论道,偶遇意见不合,竟至互相扭打。
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本《阿赖耶识论》,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加以批驳。
无论是品评人物,议论时事,探讨学术,废名所依据的往往是他口中念念不忘、多少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所谓“道”,而不在乎人物的身份、时尚流俗与学术成规,常常出语惊人。
比如他对韩愈、王安石的文章深恶痛绝,认为将《送董邵南序》、《读孟尝君传》选入教材简直是误人子弟,他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怀有敬意,但对胡适的“扬元、白抑温、李”的白话诗论则不以为然,并撰文批评;他对鲁迅的《呐喊》击节赞赏,读之如饥似渴,而对《彷徨》则没有多少好感,对鲁迅某些小说中“做题目”的倾向颇多微词,但对他的散文,尤其是《野草》,则深为叹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所发出的声音尽管微弱,所留下的痕迹淡而又淡,但仍不失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人格的作家和学者。
朱光潜先生说他虽少“入世”意态,却不倚门户,淡泊自守,虽一度为“语丝”中人,却与社团冲突甚多的文坛瓜葛最少⑦;卞之琳说他从不趋时媚俗,哗众取宠,从不知投机为何物⑧,应当都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二 废名虽自称为哲学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阐述过他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
社会的重大政治、现实矛盾在其作品中亦少直接露面。
除了诗歌与小说之外,他虽然也写过一些随笔,但大多局限在诗论、文论及修辞学的范围之内。
直到《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问世,我们才能大致了解到废名对于时事与传统、中西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重大问题的看法。
这些看法往往是源于作者对生活中具体现象的观察,近乎即兴的随想和杂感,很难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
如果说,废名的诗歌与小说由于修辞文体的复杂多变,别出心裁,长期以来一直为一般读者甚至学术界所冷落、忽略,那么他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则更少为人关注。
这些思想观念虽说是即兴的感想,但它决不是凭空产生的,从中或多或少可以窥测到作者对现实、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
废名从小受过比较规范的私塾教育,入北大之后学的却是英文系,他对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哈代等西方作家的作品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后来又大量地阅读佛经,其知识系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西学和印度文化的熏染。
然而,西学背景至多为废名打开了一个了解异域文明、从整体上反观自身文化的窗口,西方的价值准则并没有在废名的思想、创作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的文化对废名的影响要深厚得多。
自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就已开始,五四以后,论战日趋激烈和白热化,并导致了“激进”与“保守”两大阵营的出现,一派主张全盘西化,甚至连汉字都要废除,另一派则以整理国故为名,主张以中学为主体,对于西方的价值观念的涌入采取警惕、抵制和反对的立场。
废名既不是陈独秀、胡适那样激进派,也不属于“学衡”阵营的保守派,甚至与梁漱溟、杜亚泉那样的中西文化调和论者也判然有别,这就使得他的文化处境极为尴尬。
在废名看来,旧与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
没有旧就无所谓新,没有传统,现代也无从谈起;割断了历史,现实必将失去意义。
“故是历史,新是今日,历史与今日都是世界,都是人生,岂有一个对,一个不对吗?”⑨“人生如果不爱历史,人是决无意义的。
”⑩,全盘西方、废除汉字,即失掉了一个中国人的根本,所谓的现代化亦成空中楼阁,梦幻泡影。
西方的价值观念若不加选择地移入中国,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将毁于一旦,从这个意义上说,废名对于五四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现代性”思潮和“进化论”观念持明确的否定态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偏激亦有所批判。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废名对“现代性”的“反动”,并不意味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接受。
就儒家文化而言,废名认为,孔孟的教训原本没有错,只不过他们的学说被“知识阶层”人为地曲解了,传统文化中充斥了空洞的说教,八股式的官样文章以及巧言令色的虚妄与自欺。
他曾说,“中国后来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教影响,文艺里的空气恐怕更陈腐,文章里恐怕更好损失好些好看的字面。
” λϖ他又说,“中国人没有法律,只有八股,国无事时自相鱼肉,国家将亡还在那里做八股” λω。
要寻找中国文化的真谛,恢复它的生命力,只有返回民间,因为所谓的历史就是世道人心的历史,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通过民间的日常生活,礼俗习惯得以存留。
和沈从文一样,废名的思想与创作带有强烈的民本倾向和“反智”特征,所不同的是,沈从文偏于理性,而废名则更具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废名价值观的基础是融儒、道、释于一炉的所谓“道”,但这个“道”往往源于日常经验的有感而发,而非经由学理的逻辑论证而来,因此不免显得简单而随意。
比如说,他认为佛家的“真如”即是孔子的中庸 λξ,孔子,庄子,佛陀的思想都可以由“格物致知”融合、统一在一起,他还认为遵从《论语》所记孔子言行,人人可以成佛 λψ,尽管如此,我认为,废名价值观中的内核依然隐约可见,那就是“诚笃”与“真实”。
所谓不自欺即为道。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曾写到这么一件事:有一次莫须有先生下乡,看见一家石灰铺子上写有“石灰出卖,日本必败”两行字,即生出无穷的感慨:店主的目的只是为了卖石灰,“日本必败”只是为了应景,一旦碰到政府征兵抗日,店主立即会令他的儿子逃得无影无踪,但仍不妨碍他在墙上写下“日本必败”这样的口号。
在这里,废名痛切地感受到名与实的分离,国民与国家的分离,人生与“真实”的分离,他进而认为,中国社会的溃败与文化的式微都是从“诚信观念”的丧失开始的。
政府(包括读书人)不能取信于民,百姓开始尚能忍受,几经反复,则唯有一己之私可以顾念:“秉国者不能使民信,于是人民自私其家了” λζ。
因此,废名认为,中国人最没有国家观念,木兰从军,她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孝”,而非国家观念的所谓“忠”。
因此,废名认为木兰从军正是反从军 λ{。
更令废名感到悲哀的是,中国的陈腐、八股式的教育观念,仍然在助长这种名实分离。
他由此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但出发点与鲁迅并不完全相同。
应当说,废名的思想观念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毕竟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去甚远,废名所谓的“道”更多地停留在个人感悟的层面上,漫漶无涯,难以方类。
而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则带有庄禅趣味与玄学色彩,由于他性格中的悲观厌世,加之对现实政治的冷漠与绝望、与社会生活的隔绝,其人生理想亦只能托付给梦与想象了。
三 废名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似乎游离于时代生活之外,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写作风格,都与现代文学的主流格格不入。
世人尊他为“文体家”,也许并无多少褒扬或赞许之意,它只不过是其作品晦涩难解,奇僻生辣的较为委婉的说法而已。
长期以来,废名正如他被自己废掉的名字一样,不仅为一般读者所冷落和忽略,也为学术界渐渐淡忘。
时下通行的几本现代文学史教材,对废名要么只字不提,即使偶尔提及,也只是寥寥数语,一闪而过。
早在1936年,文学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即预言了废名作品“像海岛一样永久孤绝的命运” λ|。
不过他又说,“无论如何,一般人视为隐晦的,有时正相反,却是少数人的星光” λ}。
我最初知道废名这个名字,大约是在1985年前后。
当时我最喜欢的中国现代作家除了鲁迅之外,就要算是沈从文和汪曾祺了,我记得曾读过汪曾祺的一篇题为《谈风格》的文章,声称他的风格形成受到了废名的影响,读后颇受到一些震动。
后来又听说了一些废名的奇闻异事,比如他与人讨论学术问题,一语不合,便互相扭打在一起;比如他有用毛笔写英文的习惯,当然也包括他的小说如何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