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929.50 KB
- 文档页数:67
一.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因素将出现重大调整.就影响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
(一)外部环境。
1.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都将放慢。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明的预计,2010~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4.2%)将比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4.7%)减少0.5个百分点左右。
在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方面,2010~2014年间预测的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5.6%)将明显低于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8.1%)约2.5个百分点。
所以,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的下降,将改变我国自新世纪以来外部需求不断扩张的状况,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将有所缩小。
2.全球经济向再平衡方向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美国采取了减少“双赤字”、提高储蓄率等政策,这些政策已开始取得了一定效果,2009年美国储蓄率开始由负转正,未来美国经济失衡的状况将进一步得到纠正,也会促使全球经济向平衡方向调整。
这种调整意味着,即使是世界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恢复到正常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美国等原来经常账户赤字较大的经济体将大幅减少赤字,从而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增速慢于经济增速。
因此,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调整,—方面使我国出口需求空间相对缩小,另一方面也会促使我国外贸长期顺差、内外经济失衡的状况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调整。
3.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出现新特征。
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下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出现上升的趋势。
对我国而言,除受世界经济、贸易增速放缓而出现的普遍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外,还会因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受到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冲击。
过去几年,我国虽然遇到不少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但真正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制裁还是有限的。
但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在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对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将形成越来越强的竞争,这种变化将对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造成实际损害,不但影响越来越多的工人就业,而且对发达国家核心利益造成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主要在哪几个方面?本文为北邮某男原创,转载需注明。
本次金融危机正逐渐接近尾声,大量的经济刺激虽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减反增日益逼近日本,但大量的人民币投放到市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不良后果主要为:一,通胀。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三,中国的出国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
一,通胀。
通胀的基本原理是,货币的流量(粗略的等于货币总存量乘以货币换手速度)大于物品和服务的流量,造成价格上升。
货币相对于物品贬值,持有货币的人就比持有物品的人吃亏了。
为了刺激经济,2008年中国政府砸下了4万亿救市,这些钱流入到市场后,导致市场上货币的供给远大于货币的需求,于是市场就发生了通胀。
而更可怕的是,当人们都预期经济将发生通胀时,他们理性的选择就是赶紧花钱,把手上的钱消费或者投资出去,换成实物,等将来通胀以后实物涨价了再卖掉,这样可以赚差价。
而当大部分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大家就纷纷动用原来闲置的货币去抢购实物,供需失衡,实物就真的涨价了。
这就是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的产生是可以避免的,主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让居民觉得物价不会再上涨,这样当居民不再把社会中被闲置着的货币进行投资或者投机时,通胀便不会“自我实现”。
通胀的规模也可以得到控制。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很难做到控制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因此通货膨胀的雪球越滚越大,人民对于通胀的预期越来越高,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物价适应性上涨,导致现在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相对于2008年以前都普遍上涨百分之十以上。
因此通胀问题成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之一。
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是对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启动,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转而实施“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自此,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由8.27上升了20%多,稳定在6.83左右。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外贸企业存货风险及防范措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外贸企业的存货风险也逐渐增大。
随着外贸市场的不稳定,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存货风险。
本文将从外贸企业的存货风险及防范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存货风险1.外部风险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影响外贸企业存货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波动,国际市场的需求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
进口国家的政策调整、市场需求下降、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都会给外贸企业带来存货的销售压力和库存风险。
内部管理是影响外贸企业存货风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外贸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对进货、销售、仓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避免内部管理漏洞导致的存货亏损。
二、防范措施面对存货风险,外贸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响应市场需求随时关注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品种、规格和数量等方面,保持存货的合理储备。
这可以有效减少存货的积压和亏损。
2.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外贸企业在与供应商和客户交易时,应对双方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并建立严格的合同管理机制,减少供应商和客户的信用风险,并避免货款、库存积压问题。
3.提高公司业务管理水平外贸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建立规范、科学的流程管理体系,以避免因为业务流程混乱导致的库存积压或亏损。
4.适度减缓库存占用金融成本外贸企业要高度重视库存积压问题,采取适度的库存管理措施,控制库存占用金融成本,保持库存的快速周转。
5.完善风险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在面对存货风险时,外贸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避免因为风险变化导致的损失和影响及时应对。
一、产能过剩的原因(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1、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GDP和税收“政绩”在作怪。
在中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既是工业化超速推进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从地方利益来看作为促进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大项目不仅是资本追逐的重点与热点,更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与喜好,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由于政府启动了大规模投资,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放弃了市场规律,过度追求投资,以达到实现GDP增长的目的。
在大项目上马的同时,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却因为涉及到财税减少、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种问题而踯躅难行。
“两高一资”行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A省能做,B省和C省也能行。
只要投钱,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更不需要什么“环保”成本,这样的项目只要投产,便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它不但可以猛然做大“地方政绩”(GDP),同时还可以显著增加“地方金库”(税收)。
因此,一旦发现来钱快、易进入的项目,全国各地便纷纷上马,大搞重复建设,他们只要任期内的GDP和税收“政绩”能短期见效,而不管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污染与产能过剩。
这正是纯粹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2、国际金融危机后为拉动中国经济缺乏监管而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自金融海啸以来,我国政府连续推出“四加一”的政策药方来解救中国经济:即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银行信贷6成做基础建设,以及2010年7月21日推出的在未来十年,动用5万亿开发新能源。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同时也带来的严重的产能过剩。
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在这里大绝大部分是在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来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
以船舶行业为例。
从2000年到2010年底,我国造船工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劳动力优势与产能优势令我国造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使我国成为造船大国。
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019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十一年。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在十余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本次话题:一,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所作的反思和展望。
第一部分: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此次危机从金融领域始发,逐渐演变成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次堪比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无数对资本主义抱有迷信和幻想的人重新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
原来资本主义只能带来对自由和财富的虚幻承诺,危机到来时,劳动者只会被无情抛弃。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金融危机结束到经济复苏这之间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如同后现代是一样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特征: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各国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阻碍。
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力求从贸易关系中进行改革。
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给经济有效且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
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逐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2008年11月到2017年6月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9个成员国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2254项。
此外还有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战略,英国在2016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退出欧盟,以及在欧洲甚嚣尘上的“反移民”浪潮。
二、“再工业化”战略受宠“再工业化”战略的出台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政策转向的又一个新标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倡了数十年的“去工业化”措施在此次危机后转向推行“再工业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