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伊豆的舞女》中译本文化词汇处理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伊豆的舞女》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摘要: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提起拟声拟态词,不难想到汉语的象声词。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与汉语的象声词,无论是在概念、词性分类以及数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由此可见,日语的拟声拟态词在译成汉语时,只有少部分可以译成汉语的象声词。
因此,本文将以《伊豆的舞女》的高慧勤译本、叶渭渠译本、林少华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方法。
关键词:拟声词;拟态词;《伊豆的舞女》;汉译;策略当今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大多是从词义转换、语法、修辞等角度展开的。
吴侃(1)从语法角度指出拟声拟态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词义扩大现象。
杜海怀(2)从修辞角度指出由于中日文化差异,对于同一声音或状态的模拟可能存在差异。
张秀华(3)通过对比鲁迅与川端康成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特点,总结出了抽象表达与具体表达两种转换方法。
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并不是很多。
一、拟声词的翻译策略(一)译成汉语象声词《伊豆的舞女》中的部分拟声词与汉语的象声词发音相似,但还是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拟声词具有社会性,一个时期对于同一声音或状态的模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しかし、二人が?氦?五月?Kべをやっていると、女たち?颏蚨嗓盲皮嗓螭嗓蠖Aヘの上がってきた。
高译本采用了省略译的策略,根据语境,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将原文直接译为“一路爬上了二楼”,虽未直接对译,却能将女孩儿爬楼梯的焦急状态表现出来。
叶译本将其对译为汉语的象声词“嘎嘎地”,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林译本将其译为“咚咚”,与「どんどん」发音相似,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原文。
(二)省略与日语中的拟声词相比,汉语的象声词数量较少,并不能一一对应。
因此,在省略该词对文意表达无影响时,大多采用省略译法。
例如,二人が?し出したのを?て、うしろから女たちばたばた走り寄ってきた。
高译本和叶译本均采用省略译法,通过汉语的语言特点来再现原文的情景;林译本则将其对译为AABB 式象声词“啪啪哒哒”,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体现出女孩们欢乐的心理状态。
浅析《伊豆的舞女》的语言艺术特色作者:王俊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川端康成是当前国际文坛颇具声望的作家之一,《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力作,经过了国内译者的翻译,依然保持着鲜明的语言特色,研究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现代语言应用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关于《伊豆的舞女》的语言特色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其语言特色,进而探讨形成《伊豆的舞女》语言艺术特色的原因及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语言艺术特色川端康成是20世纪国际文坛颇具声望的作家之一,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的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力作,体现了作者身上所特有的“新感觉”精神,作品采用意识流的写法,充分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川端康成也因此而成名。
《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研究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现代语言应用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从目前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研究有不少,但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主要围绕着《伊豆的舞女》的主题、创作风格、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关于《伊豆的舞女》的语言特色,还只是作为其中一小部分来进行探讨,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有关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方面,进行专门分析的文献更是相对较少。
一.《伊豆的舞女》的语言特色(一)人物语言彰显个性“我”与熏子在房内下棋,下棋的时候,她渐地她忘却了自己,一心扑在棋盘上。
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①”简单的话语将少女的娇羞刻画的活灵活现;“我”在躲避大雨的时候和熏子在茶馆相遇,茶馆老太婆十分热情地将“我”领到屋內,却对外面瑟瑟风雨中歇脚,老太婆口中的“那种人”三个字,将老太婆势力的一面展现得一览无余……在《伊豆的舞女》中,语言不仅贴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满了生活特色,充满了温情,文中为数不多的语言对话更是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伊豆的舞女》中译本文化词汇处理之比较——以日本文物为中心柳珂本论文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著和韩侍椼译本、叶渭渠译本以及刘可欣、高慧芹合译本三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三个中译本在文化词汇处理上有何倾向和差异。
川端康成的作品从早期到晚期都充满了浓浓的日本意味,不仅对人物刻画写实又笔法细腻,而且极富艺术之美,感受力高,再加上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实际存在且又景色宜人的日本,所以多次被译为多国语言,成为日本的一张“名片”。
《伊豆的舞女》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里,把主人公放进伊豆秋色中,演绎了一段朦胧纯真的初恋,让读者享尽旖旎风光的同时,又深切感受到清新淡雅的哀愁。
另外,《伊豆的舞女》中出现了众多蕴含了日本文化特有韵味的词语,如“障子”、“袴”“下駄”等,赋予了作品独特典雅额的东瀛风情,让各国读者都可以直接地感受日本文化的特有风格。
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全世界众多川端迷的喜爱,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词汇是语言中的基本要素,所以某一文化中总是带有彰显其文化特色的词汇,很多时候这些文化关联词汇对于不了解该文化的人群而言有难以理解之处。
因此,笔者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著和韩侍椼译本、叶渭渠译本以及刘可欣、高慧芹合译本三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三个中译本在文化词汇处理上有何倾向和差异。
关于文化词汇的分类有几种说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李老的分类方式,将文化词汇分为:(1)固有名词;(2)与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词汇;(3)与特定事件或人物等相关的词汇;(4)惯用语;(5)度量衡单位。
结合《伊豆的舞女》原文,本论文主要选择“固有名词”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其与特定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对于异文化的读者而言,陌生又难懂,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翻译中的亮点和难点。
任一语义域中词与数量的多少与词语分类的复杂程度,通常取决于特定文化的焦点是什么,以及特定文化内部各个小范畴的焦点是什么。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比较《伊豆的舞女》两个中文译本作者:郝燕迪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关联理论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
现实中由于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译者的思维方式、阐述方式或用语选择的差异也会导致译本表述的差异。
本文以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来试分析比较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两个中文译本。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语境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较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随着对它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关联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的解释力。
Wilson的学生Gutt在《翻译与关联》(1989)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随后他又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991)的著作中深入地阐述了关联翻译理论;我国学者赵彦春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1999)一文中论及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原语作者)和受体(译文读者)的期待对原语进行阐释——推理的过程。
翻译的本质是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之间的二重交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
关联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
最大关联性就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性指的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
[]而现实中由于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译者的思维方式、阐述方式或用语选择的差异也会导致译本表述的差异。
本文以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来试分析比较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两个中文译本。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初期的中短篇代表作,属于祭奠青少年时期唯美爱情的青春小说。
自1926年发表后已经陆续6次被搬上了日本的影视银幕,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中国也有7个版本的译文,本文选择了两个时间较为接近的译本试做分析,分别是: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林少华译.《伊豆的舞女》(青岛出版社,2012年)一、关联语境和译作推理例①:道がつづら折になって、いよいよ天城峠に近づいたと思う頃、雨脚が密林を白く染ながら、すきまじい早さで麓から私を追ってきた。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分析赵丽华(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汉语是我国的母语,汉语中记载了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词汇宝库。
中国特色词汇中包含着我国的文化象征,并且其传递了我国的文化以及特色。
要想使跨文化交际目的得以实现,就需要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提起重视。
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过程中,要突出原文的表现力,需根据特色词汇的文化特点对语言文本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该文将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40-021概述语言的发展使我国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语言属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
最近几年,相关人员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学。
人们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恰当使用特色词汇,就可以使特色词汇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现阶段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如何将中国特色词汇中的独特文化内涵进行准确英译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阐述特色词汇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随着交际理论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角度方向发展,翻译不再是单纯地进行语言翻译,在其中融入了文化翻译。
于语言文本而言,其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要想更好的翻译语言就需要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从本质来看,翻译可以使文化得到更好的释义。
因此,现在的人们将翻译看作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构成部分。
通过翻译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好地进行相互了解以及相互交流,翻译是人们交流了解的重要媒介。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联系越发频繁,要想使我国的文化得到更好的表达,就需要对特色词汇的翻译提起重视。
相关人员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文化因素提起重视,还应该对翻译工作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翻译可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能将翻译简单看作是语言的转换,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文化在其他各国得以传播,为我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奠定有利基础。
最新日语博士论文题目大全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説研究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21、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日语指示体系研究22、中日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研究23、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24、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25、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报告26、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7、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28、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29、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30、《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31、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32、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33、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34、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35、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36、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37、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38、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39、《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40、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41、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4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广告语言对比研究4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44、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45、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翻译46、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47、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48、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49、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50、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51、从《伊豆舞女》中文译本看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行为52、《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53、关于中日色彩词的对照研究54、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55、中日耻意识及其在言语表达上的体现56、惠普日语客服的翻译实践报告57、关于低碳增长的日语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58、「偪傛偮偲」的暧昧性及其原因59、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60、时尚类杂志文本的日译汉翻译实践61、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62、关于日语中食感表达的研究6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中以“心”为中心的惯用句意义64、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究65、星新一小说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应用66、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67、对加译和倒译技巧的研究68、日汉翻译技巧-加译在实例中的运用和分析69、日译汉实践报告-《日本人和中国人这里不同》中常用翻译方法的应用分析70、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日本人与中国人这里不同》翻译实践报告71、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译汉句子结构调整72、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73、日语中“手”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74、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译日分析75、根据目的论分析字幕翻译方法76、莫言和川端康成作品中色彩词的对照研究77、中日职场中称呼语使用的对照研究78、职业导向商务日语专业多元立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79、从流行语看日本企业文化的变化80、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81、关于日本报纸新闻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82、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83、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84、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85、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86、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87、翻译美学视域下的科技日语汉译88、从文化视角来看商务日语中的暧昧表达89、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90、动漫文化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91、目的论视角下的《骆驼祥子》日译本研究92、试析女性用语的特征93、应用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翻译实践报告94、中日雇僣僩棳岘语につぃてのサブヵルチヤ堦寻媶丂丂95丄僗傧亿僗论から见る帤枊咱翻訳96、从“同化异化”视角看电视剧的日文字幕翻译97、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的翻译98、因果复句日汉对比研究99、日源回流借词的中日比较研究100、日语敬语表达式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101、以形容动词为中心考察中日同形同义词102、日译汉中的语序转换问题103、介词“对”与“对于”的日语译法104、关于日语感情形容词的研究105、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106、接续词“偦傟侦”榓“偦咱偅伟”的比较研究107、日中同形词翻译的研究108、功能翻译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109、关于日语接尾词“的”的研究110、日语动物谚语中隐喻的汉译111、小说翻译中的加译技巧112、《哥儿》中文译本中的惯用语翻译问题113、关于宫泽贤治作品中拟声拟态语的翻译研究报告114、文学翻译实践研究报告115、特殊拟声拟态词的中文翻译116、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苍茫时分》的翻译实践117、对中日拒绝表现的考察118、日语拟态词的汉译技巧初探119、关于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翻译研究报告120、关于现代汉语“能(néng)”的日译研究121、女性会话中终助词的性别体现作用122、商业视角下日系汽车品牌名称的中文翻译123、助词“杰偱”梌“偝伟”的比较研究124、关于“儗偐”榓“偩偗”的对比研究125、《长春仙台净水供水技术交流项目》口译实践报告126、基于日本战犯笔供与回忆录的翻译实践报告127、经济类文献翻译中的问题128、日本语咱汉语の习摼侦关する研究129、日本语咱夛话にぉける弎语の省略130、对日语中的委婉表达方式的考察131、关于中日“喜怒哀乐”表达的研究132、浅析口译中的意译技巧133、中日年轻人用语的对比研究134、移动关联的日语格助词和汉语介词的对比研究135、华东区SP日语培训机构营销策略研究136、中级水平日本留学生听力理解学习策略研究137、关于日语动词连用形向名词类转的研究138、清末中日法律用语的交流与借用139、『阿Q正伝』侦偍偗傤“暥壔负载词”咱担杮语栿侦偮偂偰140、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141、新语·流行语研究142、关于日中语言“道歉型”感谢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143、日语省略表达的会话分析及其交际心理144、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145、关于日本人“间”意识的考察146、从构词看日语新语·流行语的分类147、日语“定语+中心语”的翻译技巧148、从合作原则看情侣间会话含义149、日语暧昧表达的语用分析150、日语被动句习得研究151、女性语咱楌巎揑晔迁と敪揥趋岦侦偮偄偰152、语用学视角下的戏剧幽默的成因与其翻译策略153、《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研究154、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雪国》四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55、依頼侦偍偗傞乽摄虑昞现乿咱中日比较研究156、从中日心理距离差异看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敬语学习157、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认知语言学分析158、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教授法研究159、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问题160、关于日本禁忌语的研究161、汉语与日语中与人体相关的惯用句之比较162、中日外来语词汇的比较研究163、“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164、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165、从中日翻译实践看翻译技巧与难点166、通过礼貌原则考察日语敬语167、日语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特点研究-日语歌曲与日语教学168、关于日本报纸新闻标题文末省略的考察169、关于《千只鹤》翻译技巧的研究报告170、《我是猫》中的日语被动式表达与翻译171、浅谈颜色词的日汉翻译172、文学作品翻译中语气词的作用173、日本人咱暧枂偝咱惛恄凄奅侦对する考察174、日语教育中的日本文化导入研究175、中日同形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的影响176、关于日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考察177、关于日语会话中省略表现的研究178、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日旅游文本翻译的研究179、中日广告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80、认知及文化视角下汉、英、日动物隐喻对比研究181、“人民网”中的日语翻译研究182、商务日语中敬语的误用分析183、中国的四字成语和日本的四字熟语的对照研究184、中日谚语对比研究185、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186、日语主要量词用法的日汉对比研究187、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188、高职院校日语人才培养研究189、中日両国咱偙偲家偞咱对徕寻媶-乽擫乿傪拞怱侦190、汉日英语言禁忌对比研究191、对日本新闻界涉华报道的考察192、《日本的职业教育-基于比较与过渡视点的职业教育学》(第五、六章)翻译实践报告193、《资生堂2013年度报告》(节选)的日译汉翻译报告194、鬼狐文化意象日译研究195、论日语谚语的特点196、从文化的视点看日语中的省略表达197、日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与现状研究198、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词学习负迁移情况调查研究199、对请求的拒绝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200、从语用论角度看日语依赖行为中的“配虑表达”-兼与汉语相比较201、关于“手”的惯用句的中日对比研究202、日语汉字词与汉语相关词汇的对比分析。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伊豆的舞女》中译本文化词汇处理之比较本论文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著和韩侍椼译本、叶渭渠译本以及刘可欣、高慧芹合译本三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三个中译本在文化词汇处理上有何倾向和差异。
川端康成的作品从早期到晚期都充满了浓浓的日本意味,不仅对人物刻画写实又笔法细腻,而且极富艺术之美,感受力高,再加上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实际存在且又景色宜人的日本,所以多次被译为多国语言,成为日本的一张“名片”。
《伊豆的舞女》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里,把主人公放进伊豆秋色中,演绎了一段朦胧纯真的初恋,让读者享尽旖旎风光的同时,又深切感受到清新淡雅的哀愁。
另外,《伊豆的舞女》中出现了众多蕴含了日本文化特有韵味的词语,如“障子”、“袴”“下駄”等,赋予了作品独特典雅额的东瀛风情,让各国读者都可以直接地感受日本文化的特有风格。
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全世界众多川端迷的喜爱,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词汇是语言中的基本要素,所以某一文化中总是带有彰显其文化特色的词汇,很多时候这些文化关联词汇对于不了解该文化的人群而言有难以理解之处。
因此,笔者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著和韩侍椼译本、叶渭渠译本以及刘可欣、高慧芹合译本三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三个中译本在文化词汇处理上有何倾向和差异。
关于文化词汇的分类有几种说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李老的分类方式,将文化词汇分为:(1)固有名词;(2)与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词汇;(3)与特定事件或人物等相关的词汇;(4)惯用语;(5)度量衡单位。
结合《伊豆的舞女》原文,本论文主要选择“固有名词”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其与特定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对于异文化的读者而言,陌生又难懂,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翻译中的亮点和难点。
任一语义域中词与数量的多少与词语分类的复杂程度,通常取决于特定文化的焦点是什么,以及特定文化内部各个小范畴的焦点是什么。
日本文化的特点就是这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独特的、带有浓厚历史气息的文物,比如极具日本特色的服饰。
所以本论文用“日本文物”作为“固有名词”的研究。
以下试将文中出现的日本文化下的产物以及三本中译本的相关翻译列举如下:(1)原文:私は二十歳、高等学校の制帽をかぶり、紺飛白の着物に袴をはき、学生カバンを肩にかけていた。
韩: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
叶: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
刘、高:我当时有二十岁,高等学校的制帽戴在头上,穿的是藏青色的上衣和裙裤,缀有白色小碎花纹,一个学生用的书包挎在肩上。
据《日本语大辞典》,「袴」是日本男性的传统服饰,穿着于下半身,外观看着像裙子,但其实是裤子。
如今中日交流频繁,各种介绍日本文物的书籍数不胜数,且各种平面或电视网络媒体也经常介绍日本文化,一些有心的译者开始将某些日本特有的东西的翻译固定下来,较为常见的就是“裙裤”。
所以,刘、高译本和叶译本的“裙裤”,较之韩本的“裙子”,是比较贴近又为人所能接受的。
(2)原文:修善寺温泉に一夜泊まり、湯ヶ島温泉に二夜泊まり、そして朴歯の高下駄で天城を登って来たのだった。
韩:在修善寺温泉住了一夜,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的木屐登上了天城山。
叶:在修善寺温泉歇了一宿,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登着高齿木屐爬上了天城山。
刘、高:在修善寺温泉,我住了一夜,在汤岛温泉留宿了两天,随后便将高齿木屐一穿,爬到天城山上来了。
「朴歯の高下駄」意指木屐是用朴木制作而成的,且木屐底部的齿要比一般的做得长一些,穿起来比较高,走在泥地上不容易陷入土中。
或许是因为什么材质做成的木屐无关文化的差距,为求译文简洁,三种翻译都省略了朴木,保留了“高齿”,但笔者以为,若要完整地将作者原意传达给译语读者,可以使用译注法,以增词的方式直接写于文中。
(3)原文:踊子がまだ連れの女の前の煙草盆を引き寄せて私に近くしてくれた。
韩:舞女把摆在她同伙女人面前的烟灰缸拉过来,放在我的近边。
叶: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
刘、高:放在随行女子面前的烟灰碟被舞女推到我这里。
「煙草盆」,三种译文或译为“烟灰缸”,或译为“烟灰碟”,差别不大。
但仔细想想,如果如此,川端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灰皿」这个词语呢?笔者查询了日本文物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发现「煙草盆」为盒子形状,没有盖子,上面有把手,里面除了可以放置烟灰缸外,还会放一个点烟的器具。
依行业、阶级不同,「煙草盆」的样式从简单朴素到华丽精美,各有不同。
所以,若仅仅译为“烟灰缸(碟)”十分不妥。
但如果以在文中增词的方式加以说明,又显得繁缛,所以采用注释的方式,既不影响行文顺畅,又能增加读者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4)原文:踊り子の連れは四十代の女が一人、若い女が二人、ほかに長岡温泉の印半纏を着た二十五六の男がいた。
韩:那舞女一伙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两个年轻的姑娘,另外还有一个二十五六的男人,穿着印有长冈温泉旅店商号的外衣。
叶:舞女的同伴中,有个四十出头的妇女、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的汉子,他身穿印有长冈温泉旅馆字号的和服外褂。
刘、高:在舞女一行人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和两个女郎,还有一个男人,约摸二十五六岁,身上穿的和服外褂印着长冈温泉旅馆的字样。
《广辞苑》解释「印半纏」是一种穿于和服外的短外衣,平时一些小生意人都会在上面印上自家商行的标志,所以工作时几乎都会穿在身上。
「印半纏」作为日本独有的产物,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要将这一文化事物准确传达给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译者该怎么做呢?包惠南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指出:“有些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时必须采用释义或注释等方法,说明该词语的语用含义,才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
上述的三个译语都不尽贴切,“外衣”过于简略,不符合文化信息转换的原则;外褂是着于正是和服之外的衣服,在比较重要的场合使用。
所以“和服外褂”得说法也欠妥。
这里可仅以“短褂”或者“和服短褂”来对应,再加以注释。
(5)原文:その部屋は炉が切ってあって、障子を開けると強い火気が流れてきた。
韩:那个房间装着火炉,一打开纸隔门,就流出一股强烈的热气。
叶:这个房间里装有地炉,打开纸拉门,一股很强的热气便扑面而来。
刘、高:这间房安有地炉,一股强烈的暖意在拉门一开时便扑面而来。
“火炉”译出了「炉」的字面含义,但从文化层面来讲,没有完整诠释这一文化事物。
“火炉”在中国多以取暖和炊事用,“地炉”则是就地挖掘而成的火炉。
从文中后半句可以看出,这里的“炉”是用来取暖的,日本取暖用的炉子通常是在地板上就地挖掘而成的,所以这里的「炉」译作“地炉”比“火炉”更为贴切。
叶本和刘、高译本从“炉”的作用进行分析,缩小所属范围,使其表现的文化信息更加具体准确地得到传达,起到了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传统和式建筑与中国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障子”“畳”“襖”等与和式建筑相关的文化词语,充分展示了和式建筑独特的文化气息。
但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这些词显得抽象、空洞。
仔细品味上述关于「障子」的译文,就会发现叶本的“纸拉门”更为妥帖、恰当。
如果只译作“纸隔门”、“拉门”都只是单从一方面解析这一日本特有文化事物,读者无法从中了解到日本独特的建筑风格。
而读者看到“纸拉门”,脑海中会形成这样的印象:这样的门可以拉动,而且是用纸做的。
有心的读者就会由这一有趣的事物进而了解日本的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关系。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更好地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6)原文:女達は太鼓や三味線を部屋の隅に片づけると、将棋盤の上で五目並べを始めた。
韩:女人们把鼓和三弦摆在房间的墙角里,就在象棋盘上玩起五子棋来。
高:将鼓和三弦琴收拾停妥并搁在屋子的角落里之后,女郎们在象棋盘上赛起了五子棋。
叶:姑娘们把鼓和三弦琴拾掇好,放在屋角上,然后开始在象棋盘上玩起了五子棋。
「将棋」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棋类,一说起源于中国唐朝象棋,但传至日本后,经过改变、发展,已然与中国象棋有很大不同。
所以,笔者以为,这里的「将棋盤」译为“象棋盘”容易造成误解。
不如简单译为“棋盘”,然后以加注的方式简单介绍下这一日本象棋。
这样不但不致误译,还能向读者介绍日本文化,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7)原文:畳や襖も古びてきたなかった。
韩:铺席和纸隔扇都陈旧了,很脏。
叶:铺席、隔扇又旧又脏。
刘、高:床铺和隔扇肮脏敝旧。
“畳”“襖”也是日式住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
据《日本语大辞典》解释,“畳”指蔺草编织的草席,日本人直接将其铺于地板上,作为床铺使用。
译为“床铺”是完全将其中国化了,没有传达出这一日本事物的特点。
而“铺席”的译法更为贴切些。
“襖”是房间与房间之间用来区隔的一道之门,或者是开关壁橱的那道之门。
译作“隔扇”也传达出了它的作用、功能,但“纸隔扇”则更能让读者了解到日本的建筑文化。
(8)原文:私はかき破るように雨戸をあけて体を乗り出した。
韩:我象要抓破木板套似的把它拉开了,探出身子去。
叶: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了它,把身子探了出去。
刘、高:我打开挡雨板,差点儿弄烂了它,接着伸出了身体。
「雨戸」是在窗户之外又加装一片的木板,用以挡雨。
汉语中也没有完全与其对应的词汇。
“挡雨板”的译法,从字面上读者就能够了解这块木板的功用何在,比“木板套”更加贴合原意,符合贴近原则。
(9)原文:黒紋附の羽織を着込んでいる。
韩:他穿着印有家徽的黑外褂。
叶:他穿了一件带家徽的黑外褂。
刘、高:他穿着黑色的外褂,上有家徽。
「羽織」与前文的「印半纏」比较相似,也是穿于和服之外的短外衣,但是用在重要场合中的穿着。
三个译本都将其译作“外褂”,符合贴近原则,再恰当不过。
(10)原文:栄吉は途中で敷島四箱と柿とカオールという口中清涼剤とを買ってくれた。
韩:荣吉在路上买了柿子,四包敷岛牌香烟和熏香牌口中清凉剂送给我。
叶:荣吉在半路上给我买了四包敷岛牌纸烟、柿子和“薰牌”清凉剂。
刘、高:在路上,荣吉买了四盒“敷岛”香烟、柿子以及“熏牌”清凉油给我。
查阅日本网站后得知,「口中清涼剤」是一种含于口中的小药丸,用于提神、防止晕车晕船。
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仁丹。
“口中清凉剂”“清凉剂”的译法,直接采用日语原词,读者看到后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用。
“清凉油”更是属于错译,功用虽然相似,但一个口服,一个外涂,使用方法完全不同。
以笔者拙见,译为“仁丹”最为合适,读者一看,立刻明晓。
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都和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且社会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既然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自然也就是两种文化信息的转换。
毕竟,翻译是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