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8
荣格的智慧【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
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
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
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
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
荣格人格结构人格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20世纪,本着对人格的研究开拓出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便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荣格在1923年提出了他的“三次元”理论,即“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和“自我否定”三个次元,表明人的心理有三个主要的动机,即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和自我否定。
这三个次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和自我否定三个次元组成。
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动机,是一种理想的自我,也是人最高的价值观,是其行为的准则,是希望达到的自我、社会价值,追求人格的完美。
自我现实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动机,意味着实现自己的需求,比如赚钱、事业、爱情等,在这一次元中,人格由外在变化影响,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
自我否定是负责克制冲动,自我调节和自律的动机,也是人格结构的基石,它主要是对其他两种次元的平衡,可以抑制自我实现和自我现实的冲动,从而帮助人格稳健、自信的发展。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用来诊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以及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荣格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估。
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次元低则表明他缺乏自信,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自我现实次元过高,则表明他可能会过于自私,追求财富和荣誉等自我满足;如果自我否定次元过高,则表明他可能会过分自卑,抑制自我表现。
另外,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可以用来增强个人的形象,比如可以通过控制自我现实次元的表现来改善自我形象,通过提高自我实现次元来提升心理上的自信。
此外,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可以用来改进社会关系,比如可以通过改善自我调节和自律来改善个人与他人的互动。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思维的核心,其理论和实践也被用于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以及对改善个人形象、改进社会关系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心理学家的肯定和鼓励。
心灵导师卡尔荣格的心理学启示导语: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于人类心灵深处的研究以及他对于梦境和个体心理的探索,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心理学启示。
本文将探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并分析其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一、个体心理:自我和集体无意识的调和荣格提出了重要的概念——个体心理。
他认为,个体心理是由自我和集体无意识组成的。
自我是个体意识的核心,包括了个人的意识、自我认同以及自我形象。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超越个体的普遍潜意识,包含了人类共有的、与生俱来的基因记忆。
这两者之间的调和是实现个人内心平衡的重要因素。
个体心理的理论启示着我们的心灵是复杂而多元的。
我们不仅是由自我构成,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了解自我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个体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梦境分析:潜意识的窗口荣格对梦境的研究也是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梦境是潜意识与个体心理之间的桥梁,通过解读梦境可以洞察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情感。
梦境分析的方法是通过解读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揭示个体潜意识中隐藏的意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用于个体的心理诊疗。
通过深入了解梦境中的内容,人们可以发现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压抑,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解放和内心的和谐。
三、个体自我:个人成长与完整性荣格强调了个体自我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实现个人的完整性和自我认同是个体健康的基石。
个体自我是人格形成和自我实现的核心,它包括了个体的意识、价值观、动机以及自我价值感。
个体自我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个人的积极探索和成长,通过面对内心的冲突和困惑,个体可以逐渐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荣格的个体自我理论启示着个体需要发挥自己独特的潜力,寻找内心的真实需求,并通过实现个人完整性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
四、内在疗愈力:探索内心的智慧荣格的心理学启示我们内心存在着自我疗愈的力量。
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心理学,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
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
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荣格和他的同事在1904年在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对患者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为此在1909年他获得了同弗洛伊德一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演讲的殊荣。
字词联想实验并不是荣格创始的,他是由高尔顿于1879年首创的。
以后冯特又把它引入到实验心理学。
荣格用一张写有100个刺激词的字表都对被试进行测验,主试每次念一个词,要求被试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联想词对念出的词做出反应。
在实验中荣格发现,有时被试做出反应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被试对造成反应时延长的原因却解释不清楚,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抑制反应的潜意识情绪引起的,于是他把那些反应时间较长的刺激词、回忆错误的反应词和重复的刺激词都称为“情结指示词”。
通过进一步分析,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一定存在着和人的情感、记忆、思维等相关联的各种情结,任何触及到这
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反应时延长。
至此他发现,通过情结可以找到心理疾病的原因。
浅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者:吉晴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摘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著名精神分析学家。
荣格深受弗洛伊德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进行了理论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
荣格不仅发现了潜意识在个体心理中消极一面,同时也看到了创造性一面。
存在于集体潜意识的多种原型,往往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荣格认为通过多种原型的意识化,可以实现个性化,达到自我实现。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一、荣格生平简介荣格出生于牧师家庭。
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曾在苏黎世做医师,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心理诊所。
曾参与弗洛伊德引导的精神分析活动。
①荣格将自己的学说定名为“分析心理学”,这是他在1913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为了避免与其“精神分析”学派相混淆而选择的名称。
后来他又提出“复合心理学”的概念,并总是在主要涉及理论原则的场合使用这个概念,为的是强调他的学说与其他心理学学说不同,它研究的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心理实况。
“复合心理学”之名近年来已渐渐隐退,尤其因为这个名称在翻译成外语的时候容易造成误导,所以现在包括理论部分和实用部分在内的整个荣格学说,都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二、分析心理学的概念分析心理学是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以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在临床方面的大量观察和亲身体验于20世纪早期创立的一门以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为主的心理学。
荣格所说的心理指的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心,它还指所有心理过程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有意识的过程和无意识的过程。
按他的说法,内心只是某种局限于一定界限之内的功能复合体,而心理则更为广博、深远,它由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的特性既彼此对立又彼此互补。
②三、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一)意识意识是心理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对神经症的研究中发现了情结,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情结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逐渐地把情结视为其理论观点的一个核心,以至于他曾一度把他的理论体系称为“情结心理学”。
正是基于荣格的研究,情结这个概念才得以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
尽管学术界对“情结理论”尚存在着诸多争议,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情结概念的使用已然通过泛化的方式走进并融入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伴随着情结概念的普遍化使用,由于误用、滥用等原因,致使语义混淆使用的现象也相继出现。
如时下一些文章中讨论使用的大学生“精英情结”,或指大学生的精英认同,又或指大学生的精英理想,而往往混淆于本源的大学生精英情结的涵义。
词汇出现一定程度的泛化,具有促进交流沟通的作用,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但大量的混淆使用将不仅影响到其作为词汇语言单位的正常功用,甚至可能导致对某些事实真相的曲解。
鉴此,本文尝试通过对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提出对修正使用情结涵义的部分参考性建议。
一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1 荣格的“心理能量”观荣格提出,人的生命能量主要包括身体能量和心理(精神)能量两个方面。
身体能量蕴含于人的肉体,而心理能量则主要蕴含于人的人格(心灵)之中,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身体和心理这种区别无疑更多地是建立在理性理解的特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然属性之上。
由于对两者间的本体性关系,科学尚无足够的证据能够给出明确的解答,于是荣格“鼓起勇气”提出了心理能量的自主性假设。
人的正常活动需要一个动力系统。
在荣格看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模式都是由心理能量推动的。
荣格也曾用“里比多”一词来称呼这种形态的能量。
但荣格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将里比多只限于性的能量。
按荣格的解释,天然状态的里比多是种种(本能)欲望--饥、渴、性,以及各种情绪的欲望。
心理能量主要来源于人所经历的生活经验。
犹如食物被生理性的身体消化,转换成为物理性的或者生命的能量,人的生活经验也同样被心灵“消化”,转换生成心理的能量。
荣格的情结理论探析在精神分析学界,对情结的研究以荣格的贡献为最。
荣格通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发现了情结,并据此建构了他的情结理论体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不但从情结中发现了导致神经机能病的病理性原因,甚至进一步阐释了“集体潜意识原型”和“精神救赎”等更为深远的内容。
标签:联想实验;情结;精神情结(complex)一词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用。
1904年间,荣格通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发现了情结,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情结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逐渐地把情结视为其理论观点的一个核心,以至于他曾一度把他的理论体系称为“情结心理学”[1]。
正是基于荣格的研究,情结这个概念才得以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
在情结理论的研究方面,弗洛伊德、阿德勒等人也都贡献卓著。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对情结的冲突症结及其潜意识特征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对情结的动力根源及其治疗却认识各异。
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的驱力作用。
其所谓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
基于对性本能的看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诸多情结类型,其中尤以恋母情结的影响为最。
弗洛伊德用这个概念解释了子女对父母由于性爱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情感。
他甚至将这个虚构的概念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把社会的发展和宗教、道德的起源归结为“恋母情结”的产物[2]。
与之相对,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肇始于性的说法,而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3]。
由此,阿德勒提出了广为人知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所谓“自卑”,恰恰反映了“他强”,即主体对他者和社会力量强大的主观认同,这种认同甚至超出了事实真相。
自卑的动力源于逆增上缘,因此,自卑情结的治疗也需从消解主体错误的生活风格做起,使其社会兴趣提高并逐步改进自我的社会适应水平。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瑞士精神分析师卡尔·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灵结构可以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并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最后,集体无意识是指在人类种族面前共同具有的无意识层次。
荣格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种族遗传记忆和一些潜藏的心理结构形成的结果。
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似,包含了与人们共享的思想、情感和符号等。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Archetype)是一种无意识的普遍形象,包含着人
类共同的心理经验和潜在的行为模式。
荣格认为个人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自
我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与集体无意识的相互作用通过梦境、幻觉和
幻想等方式表达出来,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探索和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
求和渴望。
荣格认为,只有通过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人们才能够实现心
灵的整合和个性发展。
总结起来,荣格分析心理学通过分析个人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来解释人类心理的构成和行为的动力机制。
荣格的理论为心理学理论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荣格人格诸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荣格认为人格的结构由四个主要原型组成:自我、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这些原型在人格中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的整体人格。
1. 自我原型:这是人格的中心,代表个体意识。
自我负责协调人格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它寻求的是整合和平衡。
2. 阴影原型:这是个体潜意识中隐藏的部分,通常是不被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情感。
阴影可能包含负面的品质或特征,但也可以作为个人成长的资源。
3.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这两个原型代表了男性和女性无意识的异性特征,它们塑造了个体的性别认同和异性关系。
在人格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荣格认为存在一种互补作用。
这种作用力意味着不同原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和支持,以实现个体心理的平衡和发展。
例如,阴影原型可以为自我提供必要的动力和能量,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则可以增强自我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这种互补作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个体在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出与自己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或特征。
例如,某些男性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直觉和感性思维,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阿尼玛原型在起作用;同样地,某些女性可能会表现出果断和决断力,这可能是由于她们的阿尼姆斯原型在起作用。
总之,荣格认为人格的各个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通过理解和利用这种相互作用,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浅论荣格与分析心理学浅论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
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曾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
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个人无意识主要是有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炼金术思想“炼金术”的思想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荣格对于“炼金术”的理解,尤其是其心理分析意义的发挥,与中国道家内丹思想有着深切的渊源。
荣格把他自己对炼丹术的研究看做是与歌德固有的一种内在联系。
荣格认为,歌德的秘密在于他处于被一种原型性变化过程所支配的状况,而这一过程,千百年来一直在发生这。
他认为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重要工作”或“神圣工作”,是歌德的“主要事业”,歌德整个一生的行动都是在这出戏剧的范围之内进行的。
因此在歌德身上活跃的便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本质,是一种超人的过程,是原型世界的伟大之梦。
荣格认为他自己也落入了同样的梦中。
实际上荣格的炼金术思想经过其自身的转化,体现在他身体力行的生活中。
对于荣格来说,炼金术的研究的意义,是从两种对立物中,促发一种新的调和意象的出现。
三、原型的理论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
他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
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与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理学⼈格理论第三章荣格的分析⼼理学⼈格理论(陈67,黄112,郑168)⼀、⼈格结构(⼀)、意识(⼆)、个⼈潜意识(三)、集体潜意识1、⼈格⾯具(或⼈物)(persona)2、阿尼玛(或阴性基质)(anima)3、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animus)4、阴影(或阴暗⾃我)(shadow)5、⾃⾝(self)⼆、⼈格动⼒(⼀)⼼理能(⼆)、⼼理能的分布和移动(三)⼼理能的运⾏与转换三、⼈格类型(⼼理类型)(⼀)、两种态度(⼆)、四种机能(三)、⼋种⼈格类型四、⼈格发展(⼀)、童年时期(从出⽣到青春期)(⼆)、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三)、中年时期(从35或40岁到退休)(四)、⽼年时期(从退休到死亡)五、荣格理论评价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精神分析学家和分析⼼理学的创始⼈。
他出⽣于瑞⼠的开斯威尔的⼀个宗教家庭。
宗教信仰是荣格早年⽣活中的⼀个重要的主题。
他于1900年获巴赛尔⼤学医学博⼠学位,接着到苏黎⼠⼤学精神病诊所任职。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书出版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弗洛伊德的观点,并将应⽤效果写成《早发性痴呆⼼理学》(1907)⼀书。
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了通讯联系,次年他俩在维也纳⾸次会⾯,倾谈⾜⾜持续了13个⼩时之久,很快成为挚友。
1909年荣格陪同弗洛伊德访问美国克拉克⼤学,在此期间两⼈都发表了演讲。
1911年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全⼒⽀持下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任主席。
但是,荣格对精神分析、潜意识和⼒必多的理解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
在荣格出版了《潜意识⼼理学》(1912)之后,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盾不断加剧。
1914年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并退出该协会,两⼈关系决裂。
此后,荣格不再⽀持精神分析论,转⽽⼤⼒倡导分析⼼理学。
他在去世那年出版的⼀本⾃传《回忆·梦·反思》中的第⼀句话,“我的⼀⽣就是潜意识⾃我实现的故事”(Jung,1961),道出了他的⼼理学特点。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关键词】心理分析;情结;荣格;结构;功能;介绍情结(complex)这个词常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
在心理学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人,阿德勒所发现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而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就已发现了一种情结,他深信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情结,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与之相应,还有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后来来自不同文化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就像荣格后来所发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情结的范畴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如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除了提到母亲情结、父亲情结之外,还更多地涉及兄弟情结、姐妹情结、英雄情结、童年情结、阿尼玛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等[1]。
情结,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论之一。
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形成、怎样运作,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在国内还是一个鲜有人论及的话题。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
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灵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
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2]。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3]。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
因此,了解情结及其结构也就成为必需。
2024年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读后感《荣格与分析心理学》是荣格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荣格是瑞士的分析心理学家,他对于个体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的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在本书中,荣格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个体的心灵结构、梦境解析和心理类型等,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在本书中,荣格对于个体心灵结构的探讨非常深入和系统。
他提出了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的概念,认为个体的心灵结构并非仅仅由个人无意识所构成,而是同时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是由个体个人经验所积累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了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共享心理现象。
荣格的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个体心理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群体行为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荣格在本书中对梦境解析的探讨非常深入和详细。
他认为梦是个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潜意识活动的产物。
通过对梦境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体的内心世界、不同心灵层面的冲突和共生关系。
荣格以及他的学生们在分析梦境和解读梦境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梦境解析为我们探寻个体心灵的深处提供了直接的方法和工具,通过深入分析梦境,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需求和冲突。
最后,荣格在本书中提出了心理类型的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分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类型,而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以及交往方式等都受到心理类型的影响。
荣格总结了八种基本的心理类型,并给出了每种类型的特点和优缺点。
他认为,了解自己的心理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类型的概念为人际沟通和冲突调解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阅读《荣格与分析心理学》,我对于个体心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宗教的家庭。
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曾由弗洛伊德亲自点名担任国际精神分析联合会主席,但由于对里比多或性力本质的解释有不同意见,于1913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镰,然后潜心于自己的研究,创立了一套人格理论,他把自己研究的这套人格理论称为分析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勾画出人类心灵的原始面貌,为沟通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一、关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概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就是三大块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理论和人格类型说。
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可对比看,比较分析二者的区别,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的心理分析学内容。
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潜意识。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集体潜意识属于无意识的最深层。
第二,集体潜意识是非个人的。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
它具备所有地方与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与形式,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它受交感神经系统的控制:我体验着他人,他人也体验着我,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互渗。
第三,集体潜意识具有种族的,历史积累的性质。
集体潜意识位于潜意识的最低层,是生物化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物。
它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其中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荣格发现,这种自发的原型的重现具有一定的规律——它们总是表现为某些型式。
这些型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形象式和情境的型式。
在形象的型式中,荣格排列出一系列与人类形象有关的原型,诸如:阴影、人格面具、智叟、母亲、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绩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课程名称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学号 *********姓名刘佳琦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刘佳琦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引言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
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
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
正是因为意识的发展和分化才使得我们的人格有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又使人格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一致性。
“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
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
”这种对立物的分离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舍的价值标准,从而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特殊的人类尊严i。
对人类而言,意识具有一种象征性的光明,它的充分发展与分化导致个体意识自我的产生,为人格赋予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人们才会感觉到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样的人。
人类的个体化成长进程正是意识的发展过程,随着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识发现、掌握,个体越来越独立、完善。
意识光明性的另一重要价值与人类承认、同化无意识的努力相关。
无意识变成意识是一种创造过程。
荣格认为,从古代起,这一过程的创造意义就是英雄神话的主题。
这些英雄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质,抗争并击垮企图消灭自己的黑暗势力。
其行动的象征意义在于,人类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驱使,进行艰苦而冒险的征战,企图征服无意识的致命的吸引,实现新生活和新光明。
荣格说,英雄的升华意味着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识从黑暗(即回归到无意识)中获得再生。
ii对实践而言,因为意识是作为我们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光明的那一面存在的,因而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实践中显的尤为重要。
在教育方面,我们个体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意识的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在心理治疗方面,有心理方面疾病的病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意识控制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使自己康复的更快,最终,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终是意识。
二、个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指一切在个人意识中曾经被意识到而后被压抑(遗忘)的经验或一开始就不够形成意识印象的经验。
荣格认为用以组成情结的主题经常不断地在人生中再现,对人的行为起着不均匀的影响。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
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
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不自觉的拖延反应,表明情结是一种自主结构,具有自身的内驱力,就像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自我构成了意识领域的核心,是个体一切意识行为的主体,表现出高度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但自我绝不是人格整体,它只是一种观念情结,与其他情结相并列,它们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某些情结甚至根本不会同自我发生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极其罕见。
情结隐于无意识中并积聚能量,一旦能量足够大、条件成熟,便冲击自我。
情结通常是由与个人经历的创伤相关的意象和记忆所组成的,具有自主性和有一定的能量,在某种情境下可以削弱或吞噬意识自我的力景而成为主宰人格的主导力量iii。
详细来讲,自我情结产生的精神紧密交织作用保证了人格的统一,由此维系着人类心理健康。
只要自我意识同其他情结构成的无意识背景相融洽,它就会继续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征而发挥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结同无意识基础相分离,结果就会导致一个或更多分裂情结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情结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并列存在着另一个或多个情结中心,它们自行其是地活动,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结的意向竞争,妨碍自我口标和对象的实现,打扰自我的发展。
这时,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状便出现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分裂倾向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性质,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现。
因此,所谓人格先天统一是指这种统一作为一种意象只是潜在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绝不是从生命之初就己完满地实现了,而是是个体发展的目标。
荣格后来发现,情结还具有更积极的意义,任何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以及其他导致情结产生的个人生活经历,都可以当作有利条件来加深个人见识,使之更清醒,人格更充实。
情结常常是人类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为了取得卓越辉煌的成就,这些灵感和驱力是必不可少的:凡高、毕加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内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
三、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个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却又对人类心灵产生着一定影响的心理内容。
集体无意识所说的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集体的经验,指从人落地的那一刻起,他的行为就有了一套预定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就是我们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所赋予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式这样的预定模式早已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所以我们才能很容易的感知到我们并未见过的东西,但却能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出反应。
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根据又何在呢?荣格说,集体无意识对个人而言,是比经验更深的一种本能性的东西,它的存在与人类生理结构的存在同样古老。
荣格不同意将本能的范围仅限于人体的几项生理功能上,他认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而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而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1如同蜜蜂凭借本能构筑起高度复杂完美的蜂巢一样,人类诸多被文饰的复杂行为背后,往往是本能在发挥作用,尽管人们并不自知。
本能定义范围的扩大,使荣格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本能活动会带来对自身的感知—这就是直觉,直觉是本能的另一而体现,与本能同属一个充满生气的活动过程,并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荣格还发现,人类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或可称为原始意象。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需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
像本能把一个人强行逼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样,它们“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纳入特定的人类范型”。
这些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典型的领悟模式。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在最深的深处,本能和原型彼此决定”,每一种本能都有一种原型与之相对应,本能与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荣格提出,在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中包含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
就此而言,集体无意识既是人类经验的贮蓄所,又是这一经验的先天条件;既是驱力和本能之源,同时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集体原始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
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神话、童话、传说中,荣格找到了大量这样的原型,包括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儿童原型、英雄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大地原型、母亲原型、巨人原型,自然物原型、人造物原型等等,每一原型对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致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影响个人发展的情结,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荣格重点讨论了对人类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以及自性(self)。
首先是人格面具,又称从众求同原型,它是个人在公众场合为求得社会悦纳展现出的面貌,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
人格能够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成为社会和团体生活的基础。
但当自我被人格面具主宰,将自己与面具完全等同时,则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夸张或自我贬抑的折磨,导致心理冲突,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是阴影原型,它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
作为人类心灵中一切本然的高尚与优美、丑恶与卑鄙的源泉,阴影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
社会通过发展人格而具驯化个人,抑制阴影显现,这种维护文明的代价便是降低并削弱了人类本能的创造力,使生命变得贫乏没有活力。
但阴影从不会因为社会的压抑而消失,当这种抑制过于严厉,没有为它提供适当的发泄途径时,阴影就会以战争等灾难形式爆发出来。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使意识自我与阴影和谐紧密地互相配合工作,将个体投入到更令人舒心惬意、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又称为男女两性意向。
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