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_功能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03.49 KB
- 文档页数:4
荣格八维释义及功能解析荣格八维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其著作《論元人的發展》中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体心理发展及人类心理结构的一个概念。
荣格认为,人类的心理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八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一个人的个体心态和心理特点,互相交织共存,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结构。
荣格八维的释义及功能解析如下:1.生物的维度(体)生物的维度代表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基本需求,包括生理上的活动、生活水平、食物和安全等。
这个维度与个体的基本生存有关,是其他维度的基础。
2.可感受的维度(感)可感受的维度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情绪体验的维度。
个体在这个层面上会感受到各种情绪和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
3.心灵的维度(心)心灵的维度代表了个体内心的深层意识和潜意识。
这个维度包含了个体的梦境、幻觉、幻想和其他无意识的思维活动。
个体在这一层面上会体验到内心的冲突和压力。
4.社会的维度(社)社会的维度代表了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和关系。
个体在这个维度上会体验到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挑战和需求。
5.知识的维度(知)知识的维度代表了个体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能力。
个体在这个维度上会寻求知识和智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6.美的维度(美)美的维度代表了个体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个体在这个维度上会体验到艺术、音乐、文学和其他形式的美的体验。
7.道德的维度(德)道德的维度代表了个体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和行为。
个体在这个维度上会体验到对善恶和道德价值观的思考和选择。
8.灵性的维度(神性)荣格八维的功能是解释个体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结构的特点和互动关系。
通过对八个维度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促进个体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个体发现自己在不同维度上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此外,荣格八维也强调了个体心理结构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个体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
对于心理学家和辅导人员来说,通过对荣格八维的应用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辅助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支持。
容格提出了人格的情结模型情结(complex)一词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用。
1904年间,荣格通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发现了情结,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情结理论。
随著研究的深入,荣格逐渐地把情结视为其理论观点的一个核心,以至于他曾一度把他的理论体系称为“情结心理学”。
正是基于荣格的研究,情结这个概念才得以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
在情结理论的研究方面,弗洛伊德、阿德勒等人也都贡献卓著。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对情结的冲突症结及其潜意识特征有著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对情结的动力根源及其治疗却认识各异。
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的驱力作用。
其所谓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
基于对性本能的看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恋母情结、恋父情结、阉割情结等诸多情结类型,其中尤以恋母情结的影响为最。
弗洛伊德用这个概念解释了子女对父母由于性爱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情感。
他甚至将这个虚构的概念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把社会的发展和宗教、道德的起源归结为“恋母情结”的产物[2]。
与之相对,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肇始于性的说法,而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
由此,阿德勒提出了广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所谓“自卑”,恰恰反映了“他强”,即主体对他者和社会力量强大的主观认同,这种认同甚至超出了事实真相。
自卑的动力源于逆增上缘,因此,自卑情结的治疗也需从消解主体错误的生活风格做起,使其社会兴趣提高并逐步改进自我的社会适应水平。
可以说,弗洛伊德把情结潜意识的动力归结到本能因素上,而阿德勒则强调了人的能动性与社会价值观对情结发展的影响。
两者的理论尽管存在分歧,但不等同于矛盾,而是分别从人性这枚硬币的两面进行了广具深度的探讨。
相比于弗、阿两人对人性的一元论强调,荣格的情结观则兼具理论的综合性和纵深度,具有元理论的色彩。
或许荣格的结论非尽正确,但其无疑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研究理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对神经症的研究中发现了情结,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情结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逐渐地把情结视为其理论观点的一个核心,以至于他曾一度把他的理论体系称为“情结心理学”。
正是基于荣格的研究,情结这个概念才得以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
尽管学术界对“情结理论”尚存在着诸多争议,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情结概念的使用已然通过泛化的方式走进并融入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伴随着情结概念的普遍化使用,由于误用、滥用等原因,致使语义混淆使用的现象也相继出现。
如时下一些文章中讨论使用的大学生“精英情结”,或指大学生的精英认同,又或指大学生的精英理想,而往往混淆于本源的大学生精英情结的涵义。
词汇出现一定程度的泛化,具有促进交流沟通的作用,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但大量的混淆使用将不仅影响到其作为词汇语言单位的正常功用,甚至可能导致对某些事实真相的曲解。
鉴此,本文尝试通过对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提出对修正使用情结涵义的部分参考性建议。
一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1 荣格的“心理能量”观荣格提出,人的生命能量主要包括身体能量和心理(精神)能量两个方面。
身体能量蕴含于人的肉体,而心理能量则主要蕴含于人的人格(心灵)之中,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身体和心理这种区别无疑更多地是建立在理性理解的特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然属性之上。
由于对两者间的本体性关系,科学尚无足够的证据能够给出明确的解答,于是荣格“鼓起勇气”提出了心理能量的自主性假设。
人的正常活动需要一个动力系统。
在荣格看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模式都是由心理能量推动的。
荣格也曾用“里比多”一词来称呼这种形态的能量。
但荣格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将里比多只限于性的能量。
按荣格的解释,天然状态的里比多是种种(本能)欲望--饥、渴、性,以及各种情绪的欲望。
心理能量主要来源于人所经历的生活经验。
犹如食物被生理性的身体消化,转换成为物理性的或者生命的能量,人的生活经验也同样被心灵“消化”,转换生成心理的能量。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瑞士精神分析师卡尔·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灵结构可以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并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最后,集体无意识是指在人类种族面前共同具有的无意识层次。
荣格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种族遗传记忆和一些潜藏的心理结构形成的结果。
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似,包含了与人们共享的思想、情感和符号等。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Archetype)是一种无意识的普遍形象,包含着人
类共同的心理经验和潜在的行为模式。
荣格认为个人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自
我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与集体无意识的相互作用通过梦境、幻觉和
幻想等方式表达出来,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探索和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
求和渴望。
荣格认为,只有通过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人们才能够实现心
灵的整合和个性发展。
总结起来,荣格分析心理学通过分析个人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来解释人类心理的构成和行为的动力机制。
荣格的理论为心理学理论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绩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课程名称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学号 201420069姓名佳琦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佳琦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引言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的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
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
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
正是因为意识的发展和分化才使得我们的人格有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又使人格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一致性。
荣格心理情结情结(complex)这个词常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
在心理学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人,阿德勒所发现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而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就已发现了一种情结,他深信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情结,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与之相应,还有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后来来自不同文化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就像荣格后来所发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情结的范畴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如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除了提到母亲情结、父亲情结之外,还更多地涉及兄弟情结、姐妹情结、英雄情结、童年情结、阿尼玛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等[1]。
情结,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论之一。
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形成、怎样运作,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在国内还是一个鲜有人论及的话题。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
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灵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
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2]。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3]。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
因此,了解情结及其结构也就成为必需。
同时它与目前正在悄然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增加自我积极的能量、加深人们对人类心灵本质的理解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格心理学第五讲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第五讲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卡尔?荣格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早年曾和弗洛依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终于宣告破裂。
在他的作品和理论中,常常混合着古代神话和东方的宗教观点。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人类心灵的层次个体潜意识被特定个体压抑的幼时记忆和冲动,被遗忘的事件等。
其内容叫做情结。
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关连意念的聚集,大部分是个人的,也有部分是来自人类集体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人类的进化历程原型原型“并非遗传的观念,而是心理显现的本能,是一种形式而非内容”。
每一个人都潜存着无数的原型,且当我们的经验与原始的潜在意象接近时,原型就会被激发,影响个人的生活。
最有名的原型,包括: 人格面具(persona) 阴影(shadow) anima(男性中的阴柔面) animus(女性中的阳刚面) 自性化(self) 智慧老人人格面具(persona) 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过强,人就会迷失自我,反而会心理不健康。
阴影(shadow) 阴影代表着人心中的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动物性。
阴影是不驯服的、危险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缚的,它有极强大的力量、激情和创造力。
人在接受他的阴影时,会感到充满力量;当人压抑阴影时,他将缺少活力而且潜伏着危机,因为阴影会以破坏性的形式出现,而且变得凶狠残暴。
在梦中,阴影将会以各种危险可怕的形象出现:怪兽、恶鬼、邪恶的人等等,阴影使你的梦极为恐惧,阴影也会以“危险而神秘的黑衣人”面貌出现。
阴影化出的梦中人几乎永远是穿黑衣服的。
沙盘中的阴影阿尼玛(anima) 荣格认为,所有人心理上是两性的,既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的一面。
魏广东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7):论情结和原型今天看微信,有人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大概是谈论“做情绪的主人”的话题的。
具体内容我没有仔细看,大概的类似的话题还是非常见的。
然而怎么才能做情绪的主人呢?在我看来,要想做情绪的主人,首先得了解情绪吧。
早年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现在这种心理学的观点已经广为接受了。
所谓意识,既是我们所能觉察到的,比如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感觉、情感等;而无意识或潜意识,则是我们自己也不能觉察的部分,这一部分是我们早年间经历后被我们“遗忘”的部分,比如早年间你曾被狗咬过、鸭子追过,随着年龄的增加,当年的那种恐惧已经渐渐遗忘,其实并不是这个记忆消失了,而是进去到无意识之中去了。
在此基础上,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扩充,提出了个体除了意识、个体无意识之外,还有集体无意识。
总的来看,意识是理性的,是个体所能够管控的部分;无意识则是非理性的,是个体所不能过管控的部分。
情绪的产生与无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事情,一旦在我们意识控制之下,则情绪起伏就会较小,至少是情绪不会那么大。
比如,你家孩子把你珍爱的玻璃杯子摔碎了,你一方面感到非常可惜,另外一方面认为应该批评一下孩子让他长一下记性,所以你狠狠的批评了他,甚至打了他。
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家长的你是意识所控制的,情绪的参与是少的,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很小的。
但是,如果你看到孩子摔了杯子之后,未有任何理智的思索,怒火腾的一下被点燃了,发自内心地被激怒了,狠狠的骂了或打了孩子,这个时候,无意识控制了你,你的行为对孩子甚至对自己都是有着很大伤害的。
上边这些话,我想说的是,没有意识参与的情绪宣泄往往是很具破坏性的。
大家常说的“做情绪的主人”,归根结底就是意识要觉察和控制无意识。
觉察无意识,应该了解无意识的组成内容。
在此,按照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观点,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说说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魏广东,2013/12/13)意识,如前文所述,是我们所觉察的部分,是人直接经验的东西,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关键词】心理分析;情结;荣格;结构;功能;介绍情结(complex)这个词常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
在心理学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人,阿德勒所发现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而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就已发现了一种情结,他深信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情结,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与之相应,还有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后来来自不同文化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就像荣格后来所发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情结的范畴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如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除了提到母亲情结、父亲情结之外,还更多地涉及兄弟情结、姐妹情结、英雄情结、童年情结、阿尼玛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等[1]。
情结,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论之一。
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形成、怎样运作,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在国内还是一个鲜有人论及的话题。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
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灵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
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2]。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3]。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
因此,了解情结及其结构也就成为必需。
2020年第19卷第17期解读荣格的情结理论□杨莉娟【内容摘要】分析心理学中,情结是个人无意识的产物,它常常以创伤的形式在生活中影响个体的心理。
荣格强调情结对每个人都有重要的影响,他描述情结是内在经验的对象,每个人生活的幸福和悲伤都依赖于情结,它不会让你有意遇到,但是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当它以无意识的形式对你产生巨大的影响或者让你感到痛苦时,你才会留意到情结的作用。
本文从情结理论的追根溯源开始,阐述情结的起源、产生及心理意义,并结合自身对情结的理解略谈咨询中的情结分析。
【关键词】英雄情结;情结理论;心理学【作者简介】杨莉娟(1983.11 ),女,湖南怀化人,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分析关于情结理论,弗洛伊德、阿德勒有过研究,弗洛伊德将情结归源为性本能的驱力作用,它既包括性行为本身的内驱力,也包括追求快乐的行为(即原始欲望引起的快乐行为)及情感活动,他提出恋母情结、恋父情结、阉割情结等情结类型。
阿德勒的研究不同于弗洛伊德,他不同意动机的原始基础始于性,而是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的决定力量。
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结”,个体不接纳自己,而是对他人或对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主观认同,并且主观认同超出实际情况。
因此消除自卑感的动力就是要不断努力进取,发展自己。
阿德勒的自卑情结治疗在于调整自我的主观认知,通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顺应社会,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不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本能论,还是阿德勒提出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是从人性的一元论出发对情结进行研究,而荣格在两者的基础上对情结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一、情结理论的提出1904年到1911年,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的研究,发现情结并提出了情结理论。
在词语联想测验中,荣格发现,病人在对某些刺激词语做出反应时会出现延迟现象。
究其原因,发现引起延迟反应的刺激词在测试时引起病人不愉快回忆或痛苦感受,与病人当下的情绪体验相联结,通过刺激词的出现,病人的某些痛苦的经历被唤起,出现某些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情结在心理学中的意思
情结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或模式,它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情结通常源于个体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经历的特定事件、关系或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情结是个体对于某种经历或关系的情感化表达和固化,它可以包括对父母、亲密关系、性、权威、成功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模式。
情结具有潜意识的特点,常常在个体的无意识层面影响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甚至对其人际关系和生活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情结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经历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家庭环境和亲密关系有关。
例如,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爱或受到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形成被称为"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的心理结构,影响其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情结也可以是个体对于某种经历或事件的过度投入和执着,例如对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或者成功的渴望。
情结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情结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上的困扰和冲突,影响其自尊、自信和人际关系。
情
结也可能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使其在特定方面表现出偏见、刻板印象或者抵抗变化。
因此,理解和处理情结对个体的心理治疗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情结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或模式,它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情结通常源于个体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经历的特定事件、关系或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理解和处理情结对于个体的心理治疗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