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53
高中气压带和风带总结笔记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主要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总结笔记:1. 气压带:(1)定义:气压带是指地球上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引力等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气压或低气压区域。
(2)分类:根据形成原因,气压带可以分为热力高压和动力高压。
热力高压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动力高压则是由地球自转偏向力形成的。
(3)主要气压带:地球上有两个主要的高气压带和两个主要的低气压带。
高气压带包括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包括副热带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
2. 风带:(1)定义:风带是指由于气压差异而形成的长期稳定的风的分布。
(2)分类:根据风向和风力,风带可以分为信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信风带是指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西风带是指从副热带高压吹向极地高压的气流,东风带是指从极地高压吹向副热带高压的气流。
(3)主要风带:地球上有六个主要的信风带,分别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和西北信风、南半球的西南信风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
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布相对较广,但强度较弱。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物体产生的压力。
在地球表面上,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分布规律,这就是气压带。
而气压带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风带的形成。
一、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的转动、不同经纬度的热量分布以及地形的影响。
根据气压分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气压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带状区域。
1. 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受到阳光直射的影响,地面上的气体分子被加热后上升形成气压下降,形成低压带。
由于气压低,空气上升,水汽充足,距离赤道越远,雨量越多。
因此,赤道低压带也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2.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以北约30°到40°之间,主要由于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在30°左右下沉形成的压力。
这里空气下沉,水汽减少,降雨较少,天气晴朗。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沙漠地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原因。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北约60°到70°之间,该区域的天气寒冷,气温低,很少有人类居住。
由于经度和季节的变化,副极地低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4.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是气温最低的地区。
由于冰雪的存在,极地高压带的地表气温极低,冬季长时间黑暗,气温更是低至零下50摄氏度左右。
二、风带风带是由气压带形成的,气压差是产生风的主要原因。
高压区的气压较大,而低压区的气压较小,两者之间的压强差就会引起风的产生。
根据气压对称性的原则,风流始终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风的方向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根据风流的方向,我们可以将风带分为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和极地西风带。
1. 赤道东风带赤道东风带位于赤道附近,又被称为信风带。
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流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风的切向速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东风。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与风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以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①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② 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③ 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①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影响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②三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状态。
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个部分组成,所以称为三圈环流。
③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A、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下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向北。
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②假设地面均一,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