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23.93 KB
- 文档页数:2
精品文档《泊秦淮》、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近体诗中的绝句(七绝)。
(2)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则是议论。
(3 )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特点。
(4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答: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3.答:两个“笼”字描写出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4.答: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这句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5.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首句运用互文手法,“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7.如何理解“隔江”二字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8.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9.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3、、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如何理解“隔江”二字?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6、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诗歌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9、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情景。
(2分)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沙岸,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的生活的不满、愤怒和鞭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泊秦淮》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该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泊秦淮”交代了诗人停泊船只的位置。
B.“烟笼寒水月笼沙”是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凄迷的夜景图,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夜泊秦淮近酒家”中“近”字,既写出诗人听闻商女歌声的依据,也写出作者对酒家的远离。
D.“商女不知亡国恨”写出对商女不思国事的批判,同时也抒发了对统治者无人相助的同情。
42.本诗画线句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都选用“歌名”抒情,其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41.D 42.本诗“后庭花”是亡国之音,诗人借古讽今,写出对统治者不思朝政、整日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批判;《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曲”是思乡曲,写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4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故选D。
4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画线句意为: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挥霍无度,如此下去必将亡国,表达出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为: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不经意间激发了诗人的思乡愁绪,可见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泊秦淮》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杜牧(803-约852年),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物,表达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二、选择题: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错,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泊秦淮杜牧阅读答案《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下面为大家带来泊秦淮杜牧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填空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重点句、词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如何理解“隔江”二字?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三、主旨(中心)提炼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诗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泊秦淮》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杜牧(803-约852年),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物,表达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
诗歌泊秦淮的阅读答案5篇第一篇:诗歌泊秦淮的阅读答案【原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题】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1分)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0.“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用得极妙,请试做分析。
(2分)【参考答案】9.(1分)D10.(2分)“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第二篇:《泊秦淮》导学案及答案《泊秦淮》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发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20XX年杜牧泊秦淮阅读题及答案泊秦淮诗词阅读题《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泊秦淮》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杜牧泊秦淮阅读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杜牧泊秦淮文言文阅读原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文言文阅读题一、填空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二、重点句、词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3、如何理解“隔江”二字?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5、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三、主旨(中心)提炼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牧泊秦淮文言文阅读题答案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1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答: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4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5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参考答案: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鉴赏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参考答案: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鉴赏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泊秦淮》中考试题汇编(截至2020年)赤壁泊秦淮杜牧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烟笼寒水月笼沙,自将磨洗认前朝。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东风不与周郎便,商女不知亡国恨,铜雀春深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
2.这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分)3. 结合以上两首诗,试分析杜牧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分)【参考答案】【分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
《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
《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也是咏史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句意:烟雾和月色笼罩着沙滩和水面,是互文修辞方法。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把握。
《赤壁》诗人通过一支小小的折戟,来表达对历史英雄成功是源于小小的机遇“东风”,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同时也暗含自己未能遇到如此机遇,因此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慨之情。
《泊秦淮》借景抒情(即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的情怀;白描,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杜牧的诗词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之情。
答案:(1)咏史(或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借史抒怀、借古抒怀,只要扣住“史”、“古”、“情”、“怀”即可)互文(2)杜牧的诗词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之情;或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泊秦淮》《乌衣巷》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广西桂林市
中考题)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5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
②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15.有人评价杜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2分)
16.“诗贵含蓄”,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这一点,但又各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3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甲)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泊秦淮》是七言律诗;“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B.乙词中“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C.甲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两首诗词都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南乡子》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
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
③一枝安:比喻自己入严武幕府任职,以求暂时的安居。
3.诗中画线句生动描绘了诗人独宿幕府的情景,请作赏析。
4.结合全诗内容,请简要概括诗人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一悲叹的原因。
5.如果要你声情并貌地朗读这首诗,那么首联哪个字需要重读?请简述原因。
重送①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刘裴二人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此前诗人已写一首同题五言律诗,是为“重送”。
6.试结合表现手法来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
7.“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泊秦淮》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如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5.有人认为诗歌首句中两个“笼”字用得尤其精妙,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46.古诗中常有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本诗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答案】45.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秦淮河两岸月色朦胧、轻烟浮动的夜景图,渲染了朦胧凄清的氛围。
46.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写歌女不知亡国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的状况。
既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解析】45.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两个“笼”字,把“烟雾、寒水、月光、沙滩”四种景物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用词准确形象,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朦胧、凄清、孤寂、悲凉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使全诗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与抑郁之情,寄托了作者的哀愁与伤感。
4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诗人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与无限的感慨。
诗人借古讽今,讽剌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了那些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的情怀。
《泊秦淮》杜牧
主题内容(思想感情):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或: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思想)。
赏析、探究:
1.首联中的两个“笼”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赏析其中妙处。
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应先有“夜泊秦淮”,而后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样颠倒顺序来写好在哪里?
这样写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凄冷、迷蒙。
4.分析这首诗后两句的后两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诗的后两句用曲笔的写法,借指责商女讽刺了那些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也表达了爱国思想。
5.“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犹”是“尚且,还”的意思,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泊秦淮》阅读题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泊秦淮河看到朦胧冷寂景色之下,歌女在纵情高歌亡国曲,展示了一幅达官贵人灯红酒绿,沉迷酒色,寻欢作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世道的愤恨,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抨击与嘲讽,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近体诗中的绝句(七绝)。
(2)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3)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则是议论。
(4)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特点。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答: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描写出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答: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这句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5.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首句运用互文手法,“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7.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9.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10.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或者: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
1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
1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13.诗的首句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一下。
答:(1)首句诗为我们描绘了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
(2)迷蒙的烟雾笼罩这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寒冷的时节,而且还写出了在人的心头掠过的一丝寒意。
14.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答: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
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
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15.有同学在默写时常把“近酒家”写成“进酒家”,请你联系上下句说说为什么是“近”而不能是“进”。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