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送友人精全阅读1.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这里只指朋友不指诗人自己。
故B项错误。
)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有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A.首联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描画白水的动态,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B.颔联意思是此地一别,“我”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朋友对“我”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C.颈联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作者心意,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D.尾联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3.首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__横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绕 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4.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怀、担忧,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项正确;B项错误,“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C项错误,颔联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D项错误,衬托了友人之间的离情别绪。
)A.《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B.“横”勾勒出水的静姿,“绕”字描画出山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C.颈联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D.尾联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夫妻离情别绪。
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_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__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送友人阅读题目及答案《送友人》阅读答
案及鉴赏
送友人阅读答案及鉴赏送友人阅读答案及鉴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①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 分②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 分 17.①“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 2 分)②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 3 分)(注意意思大体符合,表述清楚即可。
) 7.诗中“孤蓬”喻指( 2 分) 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
D.该诗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参考答案本文由“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提供 7.( 2 分)远行的朋友 8.( 2 分) C。
《送友人》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选择题: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
“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李白《送友人》中考题一9. (2010·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诗。
(1分)(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分)一【答案】(1)送别(2)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二(2010·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3-26,8分)审美体验(8分,每小题2分)古诗欣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4.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答案】古诗欣赏23.(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4.(2分)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说明:意近即可。
三《送友人》《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上海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 -7题(4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鶴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蒌萎鹦蚂洲。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愁情.(2分)7.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2 分)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普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三答案:6.思乡7. A四《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 -7题(4分)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阅读答案《送友人》阅读答案1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案: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
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有答案
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有答案
送友人(李白)
原文: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题)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对偶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诗人送别时的大场景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诗中将飘泊生涯比作孤蓬,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萧萧马鸣"之句,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君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萧萧马鸣”更加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种不失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送友人》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孤蓬”在诗中指的是什么?它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 “浮云”在诗中是如何比喻游子的心意的?请结合诗句解释。
3. “落日”在诗中象征着什么?它与故人的情感有何联系?4. “萧萧”一词在诗中用来形容什么?它传达了怎样的氛围?5. “班马”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指代什么?在诗中它起到了什么作用?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2. 请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孤蓬万里征”的意义。
3. 请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4. 请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萧萧班马鸣”这一描写对整首诗情感氛围的增强作用。
三、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请根据诗句的上下文,填写缺失的字词:1. 青山______北郭,白水______东城。
2. 此地______别,孤蓬______征。
3. 浮云______意,落日______情。
4. 挥手______去,萧萧______鸣。
四、内容理解与概括(10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并分析诗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比喻手法和情感抒发来表现这一主题。
五、描写手法分析(15分)1. 诗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举例说明。
2. 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手法来增强诗中的离别情感的?3. 请分析诗中的“浮云”和“落日”两个意象是如何相互映衬,共同构建起诗的情感基调的。
六、句子赏析(15分)选择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诗句,进行以下分析:1. 诗句原文及翻译。
2.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诗句在整首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20分)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和友人。
2. 描述诗中的环境特点,并探讨这些环境描写对诗的情感氛围有何影响。
李白《送友人》阅读理解答案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答案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送友人》习题及答案
简答题:
1、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2、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送友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5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水乡。
②离梦:离人的梦。
8.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冷。
(2分)
9.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中杳的理解。
(3分)
【答案】
8.(2分)月寒。
9.(3分)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
或者: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的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答出杳的含义的,给1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的,给2分。
部编《送友人》中考阅读赏析试题集(共15题)1.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XXX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马也为惜别声声嘶鸣,似乎不忍离去。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描写,渲染出送别气氛,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3.请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使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构思极为新颖;②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③首联描写环境,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用词准确而传神。
4.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刻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此地一别后友人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飘飞,古人常用以比喻飘流无定的游子。
此地一别,同伙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那边!写得有景更有情,打动人心。
表达了墨客对同伙四处漂泊的眷注之情。
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表达效果。
(“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墨客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李白《送友人》历年中考题(附答案)9. (2010·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诗。
(1分)(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分)【答案】(1)送别(2)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41. (2010·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3-26,8分)审美体验(8分,每小题2分)(一)古诗欣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2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4.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一)古诗欣赏23.(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4.(2分)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说明:意近即可。
59. (2010·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诗。
(1分)(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分)【答案】(1)送别(2)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
部编本初二语文《送友人》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饶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歌背景: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重点问题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找出诗中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整的对偶句,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描摹出一幅清丽如画的图景。
5.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来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
这一句暗含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一种真诚的关切之情。
6.请你比较《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与《送友人》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有何不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送友人》考练(含答案)一、课文赏析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二、鉴赏练习: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送友人》赏析题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