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脏腑的关系—肝 胆
- 格式:pptx
- 大小:329.39 KB
- 文档页数:15
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中医眼科学重点第一章绪论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XXX著《原机启微》。
明末XXX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XXX著《目经大成》。
清代还有XXX著《银海指南》。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配合构成完整关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构造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
底部为黏蛋白层。
8、构造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膜。
角膜早年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头绪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摆布。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五脏之肝(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作者:时间:2009-12-12 13:52:12五脏之四——肝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补肝明目中药对眼疾的疗效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承担着接收和传递外界视觉信息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环境污染、养生观念淡薄等因素,许多人面临眼疾问题。
针对眼疾问题,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以补肝明目中药为主要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就补肝明目中药对眼疾的疗效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理论对眼疾的解读中医药理论认为,眼疾与脏腑、经络的病变密切相关。
其中,肝脏与眼睛的关系相辅相成,肝藏血,血主生发。
肝气疏泄畅通,则可以滋养眼睛,保持其正常的功能。
而肝郁气滞,则容易导致眼部症状的出现,例如眼干涩、视力下降等。
因此,补肝明目中药的应用可以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改善眼疾问题。
二、补肝明目中药的主要成分1.枸杞子: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可通过补肾阴、润肺肾,从而改善眼睛的干涩、疲劳等症状。
2.菊花:菊花具有清热明目、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眼疾,如红眼、结膜炎等。
3.川芎: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眼疾引起的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等问题。
4.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滋补心脾的作用,对于眼疾引起的视力下降、视网膜血管病变等问题有一定疗效。
以上仅为补肝明目中药中的代表成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中药作为调理眼疾的有效成分。
三、补肝明目中药常见使用方法1.中药煎剂:将适量的中药材配制成煎剂,口服服用。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调整配方和剂量。
2.中药泡脚:将适量中药材配制成研粉,加入足浴水中,泡脚。
通过足底穴位的刺激,促进眼睛的血液循环,达到明目的作用。
3.中药外敷:将中药煎剂或研粉调制成药物浆,外敷于眼睛周围或压贴于太阳穴等位置,起到治疗眼部问题的效果。
四、补肝明目中药的临床疗效补肝明目中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眼疾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例如,枸杞子可以改善眼疲劳和干涩的症状,菊花可以治疗红眼和结膜炎,川芎可以帮助眼底出血和视网膜病变的康复,丹参可以改善眼部组织的供血情况,减缓眼疾病变的进展。
浅谈眼与肝胆及练功作者:黄根柱来源:《健身气功》2013年第05期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为七窍之一,目,即眼睛。
《黄帝内经》称其为“精明”、“名门”。
眼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辩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
《医宗金鉴》上说:“目者,司视之窍也”。
《灵枢·大惑论》有“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目为神窍,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
在健身活动中,吐纳导引,内外兼修,注意发挥视觉功能,具有重要的健身意义。
眼与精的关系非常密切,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起源及物质基础,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二者均藏于肾,中医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精的胜衰关平人的生老病死,分布于眼之精,称谓真精。
真精属阴,是肾阴在眼睛的具体表现。
既是构成眼睛的基本物质,又是眼睛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神光的原始动力,对眼起着润养的作用。
目为肝之开窍,目与脏腑的关系中,当推与肝的关系最密切。
肝之经脉上连目系。
足厥阴肝经自下而上,沿喉咙之后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而出于额后直达颠顶。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精华,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上通于目为光明。
”又说“肝气升运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
”指出脏腑精微物质,均通过肝经脉道,上行以养目。
人们在习练健身气功·六字诀中,常有人反映习练一段时间后,感到双眼比以前明亮,甚至还有的说,练前看东西模糊,习练之后,能够穿针引线。
这说明习练后脏腑之精微物质,通过肝经脉道上行滋养眼目的结果。
现代研究证实:十二经脉之中,肝之经脉与眼的关系最密切,研究人员通过针刺经络敏感的大敦穴来观察足厥阴肝经的微经络感传,得知其感传能深入到眼内,通过眼底深部,联系视神经,对眼球有明显影响,表明肝与目之间依赖经络的贯通实现其内在联系。
在练六字诀时,“嘘”字决与肝相应,口吐“嘘”字泄出肝之浊气,以调节肝脏功能。
同时,配合两目圆睁,又可起到疏肝明目的功效。
肝之气血上濡于目。
肝主藏血,人体各部血量的增减,于肝的藏血功能密切有关,这一功能又依赖于肝气疏泄协调完成。
中医眼科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眼科中,“五轮学说”指的是以下哪五个部分?A. 眼、耳、鼻、舌、喉B. 眼、耳、鼻、舌、身C. 肝、心、脾、肺、肾D. 肝、心、脾、肺、胆答案:C2. 在中医理论中,与眼睛健康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 肝脏B. 心脏C. 脾脏D. 肺脏答案:A3.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A. 目B. 耳C. 口D. 鼻答案:A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眼科常用的外治法?A. 针灸B. 拔罐C. 按摩D. 口服中药答案:D5. 中医眼科中,“内障”主要指的是:A. 白内障B. 青光眼C. 近视D. 视网膜脱落答案:A二、多选题6. 中医眼科治疗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治疗效果?A. 患者的体质B. 治疗方法的选择C. 治疗的时间D. 患者的饮食习惯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症状可能与肝火上炎有关?A. 眼睛红肿B. 口苦咽干C. 头晕头痛D. 视力模糊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8. 中医眼科治疗近视主要采用口服中药的方法。
(对/错)答案:错9. 拔罐可以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如眼肌麻痹。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0. 简述中医眼科中“肝肾同源”的理论。
答案:在中医理论中,肝与肾有密切的生理和病理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转化,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肝开窍于目,肾主水,肝肾的精血充足,眼睛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从而保持视力清晰。
因此,中医眼科在治疗眼病时,常常注重调养肝肾,以达到明目的效果。
11. 中医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辅助治疗眼部疾病?答案:中医通过食疗来辅助治疗眼部疾病,主要原则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食物。
例如,肝火旺盛的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凉性的食物,如菊花、枸杞等,以清热平肝;肝肾阴虚的患者宜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等,以滋养肝肾,改善眼部症状。
五、案例分析题12. 患者,男,45岁,因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出现眼睛干涩、视力模糊、头晕等症状。
中医治疗近视——眼睛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手机等电子产品,加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负荷增加,近视病人数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腑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某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会引发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包括眼睛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近视时,应该从中医脏腑学说的角度出发,综合调理全身,而不是只看眼睛的表面症状。
本文将从眼睛与中医脏腑学说的关系入手,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近视的方法和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有需要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近视。
一、眼睛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中医学中,眼睛与人体内的脏腑密切相关,眼睛不仅是人体外在的重要观察器官,同时也是心灵感受的入口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互相联系、相互贯通,从而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力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肝、心、脾、肾四个脏腑对于眼睛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眼睛与肝脏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多个重要生理功能紧密相关。
从中医学角度看,肝和眼睛通过同源同根的关系相连,具有相互关联的作用,因此眼睛的健康与肝脏的健康紧密相关。
当肝的功能受到损害时,会出现头痛、视力下降、眼干涩等多种症状,甚至会导致眼疾病的发生。
因此,人们应该控制工作压力、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维护肝的健康。
(二)眼睛与心脏之间的关系心主神明。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君主”,居于五脏之首,掌管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心脏对身体能量的平衡、情绪及思考活动的调节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心脏与眼睛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时,眼睛的健康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心脏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视力模糊、眼干涩等问题。
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等。
(三)眼睛与脾之间的关系脾主运化。
中医学把脾胃看做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掌管人体的运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一)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眼睛作为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受到光线的照射后,通过光线作用下的视网膜细胞,将外界信息转变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中进行感觉的传递与处理。
然而,眼与人体的其他器官如脏腑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生理关系,这其中包括着眼对心、肝、肾等脏腑健康状况的反映,以及眼睛本身的疾病可能对脏腑进行影响等。
下面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眼反映脏腑健康状况1.心脏:眼睛健康与心脏密切相关。
人的心脏和眼睛的供血来源是一样的,因此视网膜血管情况能够说明整个身体的血管情况。
眼底检查是检查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2.肝脏:肝脏是人体内分泌的主要场所,在中医上有左右关系。
因此眼睛发生黄疸是肝功能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
同时,很多慢性肝脏病都会通过眼睛的改变来表现出来,比如色觉改变,眼球异常移位等。
3.肾脏:肾脏与眼睛的关系反映在瞳孔的变化上。
在正常情况下,眼睛接受刺激后,瞳孔会缩小;而在尿毒症等肾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则因为大量代谢物不被清除而往往出现瞳孔扩大的情况。
二、眼疾对脏腑健康的影响1.高血压性眼病:长期高血压会对视网膜及其血管造成严重损伤,导致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
因此,高血压患者要预防性进行眼底检查,在确保高血压恰当控制下,及时发现并治疗眼病。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推进,其越来越容易发生。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好视网膜的常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
3.视網膜脫落:视網膜脫落是人眼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症状有视力模糊、视野缩小等。
它既会影响眼睛本身,同时也可能对大脑视觉处理产生影响,给生命造成不小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进一步加强辅助检查相互协作,合理开展视网膜检查、眼底检查等的临床应用,在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脏腑的状况;同时也应该谨慎避免眼睛受到过大刺激,保持眼健康对于保护身体的其他脏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人的眼睛也不过几厘米,小小的眼白睛分成八区,容纳13个穴,各区的比例相等,但1、2、4、6、7五个区是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各占二分之一,平分春色。
3、5、8区是上焦、中焦、下焦,自占一个整区。
眼针穴不另取穴名,属于某区即名某区名,如“上焦区”、“肝区”等,总名“眼针眶区十三穴”。
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
整个经区也不过指头大小,与经穴和经外奇穴差不多,而一区两穴的就更小了。
找穴时以瞳孔为中心,按钟表的比拟把各区分辨清楚,每个穴占据眶内眶外一定的范畴,找穴要准是首要条件。
眼图八区与脏腑的关系,口诀:乾一肺大肠,坎二肾膀胱,艮三属上焦,震四肝胆藏,巽五中焦属,离六心小肠,坤七脾和胃,兑八下焦乡。
以钟表比拟眼图表左眼右眼取穴原则取穴即所用的穴,又名配穴。
一般针灸取穴比较复杂。
眼针疗法取穴只有三种方法,(1)循经取穴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儿个经区。
(2)看眼取穴据观眼识病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
(3)病位取穴按上、申、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申、下哪个区。
例如头痛项强,不能举臂,胸痛等均针上焦区;胃痛,胀满,胁痛等针申焦区;脐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均针下焦区。
眶内眶外的刺法因为眼针疗法是前所未有,从临床探索而创造的,无参考材料,只靠实践。
最初是针眶内,虽然有效但往往引起针后出血。
体针出血是常有的事情,用棉球一擦就可以解决。
但眼睛不同其他部位,血末流出而淤积在球结膜下这就会引起眼珠赤红或肿胀,数日乃至十余日才能恢复。
以后想出一个方法,针刺之前,先用纱布冷敷使眼球的血管收缩然后针刺,这样行针,出血的事故减少了,但不能完全没有。
以后把穴位移到眶外,出血的事故大大减少,但眶下四穴,如果刺着眼险皮下的血管往往引起眼皮乌青,让患者不满,我也感到惭愧。
经过研究发现用针不合适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
选针在眼睛上扎针,非同小可,用针要选什么样的针呢,当然要细要短。
五脏六腑脏腑之间的关系————————————————————————————————作者:————————————————————————————————日期:五脏六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眼底病与脏腑的关系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而能明,又曰目得血而能视,目者宗脈之所聚者,气脱者耳聋,津脱者目失明,这些古书上的记载都表示五脏六腑血脉津气对眼睛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眼的疾患往往由于脏腑气血不足而引起的。
尤其是眼底病,古人认为是瞳神疾患,因瞳神属肾,叫水轮,如肾气不足,目失涵养,也能使目昏昧。
关于肝对眼的关系,古人又曰,人卧归肝,肝受血而能视。
又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
但又因肝开窍于目,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如肝火上乘能阻隔肝胆脉道以二目昏曚。
根据以上中医书籍中的学说,不论何种眼底病,只要分清是属于哪脏哪腑有了病,不足或有余,用以辨证论治,同样可以见效,也就是说各种眼底病,同样可以见效。
譬如脾胃不和肺气不足等等,但其中提到的肝肾占了主要地位,换言之,肝肾不足,目失涵养是许多眼底病的致病原因。
绪论1.《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着。
2.《隋书.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
3. 隋代巢元方所着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4. 唐代孙思邈所着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首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术。
5. 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最早载金针拔白内障的方法,并论述眼有功能的必备条件:①黑白分明,肝管无滞;②外托三光;③内因神识。
6. 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7. 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太平圣惠方》强调“五轮应于五脏”,现存医籍中最早记录五轮学说。
8. 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 明初倪维德所着《原机启微》,药物与手术并用,内外同施;明末傅仁宇所着《审视瑶函》,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明代王肯堂所着《证治准绳》,首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清代黄庭镜所着《目经大成》,总结出着名的针拨八法;清代顾锡所着《银海指南》,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
解剖1.眼的解剖及生理:眼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球内容物连同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房水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玻璃体是眼的重要屈光介质之一,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着支撑的作用。
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泪器(泪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五部分。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至内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中层的葡萄膜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葡萄膜的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视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2.房水循环途径:产生的房水首先进入后房,经过瞳孔到前房,从前房角小梁进入输淋氏管,通过房水静脉,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