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评估护理总结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4.64 KB
- 文档页数:3
《护理学基础》项目九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生命状态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四个方面阐述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首先,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在评估患者体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和设备,如腋温、口温、耳温或额温。
二是确保测体温的环境适宜,如避免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三是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一次性使用的体温计,准确记录温度值,及时报告异常温度变化。
其次,脉搏是反映心脏搏动和循环系统功能的指标。
护士在评估患者脉搏时应多角度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脉搏的强度和规律,如弱强和有无间断。
二是观察脉搏的速度和频率,如过快或过慢。
三是观察脉搏的节律,如有无心律失常。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触摸脉搏的方法,可选用有手感的动脉进行触摸,并记录脉搏的速度和节律,及时报告异常脉搏变化。
再次,呼吸是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护士在评估患者呼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察呼吸的深浅和幅度,如有无急促或快速。
二是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奏,如过快或过慢。
三是观察呼吸的规则性,如有无不规则呼吸。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胸廓运动情况,识别有无异常的呼吸音,及时记录呼吸数据,如频率和节律,及时报告异常呼吸变化。
最后,血压是评估人体循环系统压力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护士在评估患者血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合适的测压方法和设备,如直接测压或间接测压。
二是确保测血压的环境适宜,如避免气温过高或过低,保持患者舒适。
三是给予患者合适的支持和指导,如让患者坐位或平躺,并保持放松状态。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正确包裹血压袖带,准确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及时记录血压数据,如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和差值,及时报告异常血压变化。
综上所述,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护士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设备,确保环境适宜,提供患者舒适的感受,观察指标的强度、规律、速度、频率、节奏、深浅等情况,准确记录数据和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第十一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一、考试重点1.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是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可靠指标。
护士要通过对生命体征的评估,发现病人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确定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特别要掌握生命体征的各项正常值和异常情况及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但是体温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正常范围。
同时体温也受一些生理性因素影响。
重点掌握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及影响体温的生理性因素。
3.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
根据发热的程度min为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
发热的过程分为三期,即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退热期,要掌握发热的过程各期的特点及症状、常见热型,特别是要掌握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措施。
4.体温过低是指体温在35℃以下。
临床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
要掌握体温过低的表现及护理。
5.护士要了解体温计的种类和检查方法,掌握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
6.脉搏是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触摸到的搏动。
正常情况下脉率与心率是一致的,成人安静状态下60~100次/min,它可随着年龄、性别、活动和情绪等因素而变动。
重点掌握异常脉搏和脉搏异常时的护理措施,以及测量脉搏的部位和注意事项。
7.呼吸是指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正常情况下成人呼吸频率为16~20次/min,它可随着年龄、性别、活动和情绪等因素而变动。
掌握异常呼吸和呼吸异常时的护理措施,以及测量呼吸的注意事项。
特别掌握潮式呼吸、间断呼吸、深度呼吸和呼吸困难。
8.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正常情况下成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脉压为30~40mmhg,它可随着年龄和性别、昼夜和睡眠、环境、部位和其他因素如:紧张、恐惧、兴奋及疼痛等导致收缩压升高。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1、试述生命体征的指标与含义。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
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
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以获得病人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因此,正确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技能与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简述体温的调节机制。
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1)自主性体温调节: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即指自主性体温调节。
2)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3、简述人体的正常体温状况。
成人正常体温的范围及平均值见下表。
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其中,直肠温度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
而日常工作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常见、方便。
温度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口温37℃36.3℃~37.2℃肛温37.5℃36.5℃~37.7℃腋温36.5℃36.0℃~37.0℃4、简述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情况。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
1)昼夜: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
2)年龄: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新生儿体温易3)性别: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临床上可通过连续测量基础体温了解月经周期中的有无排卵和确定排卵。
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临床上测量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量时应防止哭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生命体征在—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
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体温(body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temperature),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体温的形成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且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ﻫ(二)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
ﻫ2.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
ﻫ 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十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
辐射散热量同皮呋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ﻫ 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1.简介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或健康问题,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本教案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健康护理。
2.生命体征的类型和评估方法2.1体温体温是评估患者身体热量平衡的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5℃。
评估体温的方法包括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等测量方式。
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和设备,以确保准确性。
2.2脉搏脉搏是衡量患者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的指标。
常用的脉搏测量部位有动脉、静脉、颈动脉和桡动脉等。
评估脉搏时应注意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并及时记录。
2.3呼吸呼吸是评估患者呼吸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20 次。
评估呼吸时应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并及时记录。
2.4血压血压是评估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
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有非侵入性和侵入性两种。
非侵入性血压测量常用袖带和听诊器等设备,而侵入性血压测量通常需要插管操作。
评估血压时应注意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及时记录。
3.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3.1评估前准备在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前,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测量设备完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在安静、稳定状态下评估;·向患者介绍评估流程和目的,获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
3.2评估方法和记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护士应保持耐心和细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量完成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测量数值和相关观察结果,便于后续的护理干预和进一步评估。
3.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异常,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体温异常: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温或升温措施,如敷冷、温敷、服用退热药物等;· 脉搏异常: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节律性,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 呼吸异常: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及时注意到呼吸困难或异常,报告医生并辅助患者进行呼吸护理;· 血压异常: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控制体重等。
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产热过程机体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过程 辐射 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
传导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指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1g 水蒸发可带走2.43KJ 的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体温的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 为游离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中,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冷或热的信息传向中枢。
中枢温度感受器 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分布于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可将热或冷的刺激传入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体温的生理变化正常体温 腋下温度平均值36.5℃(36.0-37.0℃) 口腔温度平均值37℃(36.3-37.0℃) 直肠温度平均值37.5℃(36.5-37.7℃)切换公式℃=(℉-32)*5/9 ; ℉=℃*9/5+32生理变化昼夜正常人体温在24小时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婴儿起体温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性别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而排卵期较低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生命体征评估护理总结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重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为体温过低。
T
★稽留热(constant fever)or(continued fever):T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以上;最低T仍高于正常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高温在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几天;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 )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
★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 ):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
短绌,简称绌脉。
常见于心房纤颤。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 90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压。
常见于大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库斯莫氏呼吸(Kussmaul’s respiration) 深度呼吸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 (Cheyne-Stokes)呼吸浅慢-深快-浅慢-暂停,周而复始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吸痰法(aspiration of sputum):是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
★氧气疗法(oxygenic therapy):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