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复仇》肖细白共68页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68
论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宗教意蕴
苏濛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8)006
【摘要】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其二)>是对耶稣蒙难故事的改写,融汇了作家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并从内容和言语叙述两个层面对各种宗教进行了既有批判又有借鉴的理性改造.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苏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中文系,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向谁复仇,如何复仇?——重论鲁迅《复仇》《复仇(其二)》 [J], 孙伟
2.鲁迅复仇观念的文化根源片论——兼及鲁迅对传统复仇观的继承和改造 [J], 王立
3.精神向肉体的复仇--鲁迅创作中复仇叙事的一种独特维度 [J], 谭桂林
4.拯救与复仇--"耶稣受难"故事在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变异 [J], 赵磊
5.复仇者说复仇者——鲁迅《铸剑》中的恨与傲 [J], 娄普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鲁迅《复仇》有感一开始以为这篇鲁迅先生的这篇《复仇》又是一篇杂文,没想到是一篇散文诗。
说老实话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深奥,就算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内容的背后,意义存在的精神和历史真实反映也只能上网查询资料做一些大致的了解。
这篇散文诗《复仇》相对而言篇幅小一点,慢慢试着理解了一下。
“人的皮肤之后,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的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根其细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
于是,各依着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平明地寻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第一段我就赤裸裸的看到了后面几个词语;拥抱接吻依偎我可以这么肤浅吗?其实人得身体反映就是人得本能,人们总是常说左脑控制理智,但是人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有的时候左脑是不受控制的,一腔热血也就随之爆发出来了。
鲜红的血是沸腾的,整个胸腔都是沸腾的。
“但倘若用以并肩日的离任,只以及,穿过这套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鲜红的热血激溅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以示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大概就是说会有人不愿做麻木的看客的,于是就有人拿着自己的武器,站在风口浪尖,厉声疾呼,用热血去温热,去染红渐冷渐苍白的世人的灵魂。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身体,捏着利刃,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有杀戮……陆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的,如魁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海鱼干头。
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
然而从四面奔来,并且拼命伸长脖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
他们已经与觉着时候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身体,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大概的意思就是写的两个男女赤裸着全身,相互对立在一起,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他们也没什么动作,就这样双方孤立的站着。
鲁迅先生就将这样的场景定义为复仇。
最初看来这完全没有复仇的架势,没有打打杀杀,也没有争吵。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
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
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
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
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第二篇:《复仇》读后感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二)。
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
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
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刘金玲海南师范大学摘要: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关键词:鲁迅;《复仇》;看客;对话复仇,在鲁迅作品中是显而易见且尤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杂忆》中鲁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知道他的性质特别坏还是受环境的影响,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并不想把无抵抗主义者诬陷为无人格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复仇的态度,他极力推崇复仇的行为,但是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复仇,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在1924年12月20日创作了两篇同题目的文章,分别为:《复仇》、《复仇(其二)》,在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充分表达了他有关于复仇的看法,全文仅通过场景、肢体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两人的复仇过程,展现了作者让看客无戏可看、以“无为”反抗“有所为”的复仇思想。
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复仇》中应该隐含着两组对话:一组对话是看者与被看者间的对话;另一组是由恋人转为复仇者二人之间的对话,但这两组本应进行对话的对话在文章中都没有展现。
因此,笔者试图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两组对话没有进行的内部原因。
一、围观者之间的对话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作《复仇》是有所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他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当时社会上出现太多的旁观者,这群旁观者对国家所处的危机毫不在意,却经常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
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想用文笔去唤醒国人愚昧、自大的心理,意在揭病苦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作用。
鲁迅《复仇》赏析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把握散文诗的构思特点。
2. 理解鲁迅式复仇的内涵。
3. 思考复仇理念在今天的适用性。
【重点、难点】1. 旁观者的心理动机。
2. 被看者以何复仇。
3. 联系鲁迅其他有关言论,理解其独特的复仇思想。
【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作者自述创作动机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
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二、文本详析本首散文诗是《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即它不像作者的“杂感”(后称为“杂文”)类作品,是直面现实,以寸铁杀人;也不像作者同时期所写的“随笔”,无所顾忌,任意而谈。
它是面对作者内心,捕捉某种萦绕于心的意象、思绪、意念,以瑰玮奇谲的语言,独自言语,类似于“自言自语”(作者此前在1919年即有《自言自语》一组小散文诗,可视为《野草》的雏形)。
更因作者有意“措词含糊”,故其情其意,只是作者自我有所感知,他人则难以索解。
解读这一类作品,一要顾及散文诗的特殊形式:形象化的构思过程,多用比喻以至象征、回环复沓等修辞手段,意蕴含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还需注意其“互文性”,即作者相似的意思在其他文本中也有表露,虽然形式不同、手法不同,但其指向有一致性,可以互为解说之资。
“复仇”是鲁迅从早年至晚年,念兹在兹、一以贯之的一个思绪。
几十年间在他心头萦绕不去,回环往复,多次谈及,遂成为其作品和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
鲁迅揭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即是“看客”心理:“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表演者,其庄严神圣的爱与死,都在无聊看客的围观中成为作秀。
《复仇》读后感第一篇:《复仇》读后感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二)。
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
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
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
作者借此材料,表现了对麻木者的复仇。
让我们先看看人们对耶稣的态度:“兵丁投给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四面都是敌意……”“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耶稣,在为同胞们努力奋斗,而同胞们就是这样待他,百般地戏弄、辱骂、讥诮,恶钉,希望看看耶稣如何痛苦,如何挣扎,想看看耶稣有着一副怎样的可怜相,他们想从耶稣的大痛中获得一种大乐。
同胞们如此对待耶稣,耶稣是怎样面对他的同胞们的呢?请看作品:“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丁丁地响,……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
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面临着被侮辱和死亡,耶稣并不感到痛苦和恐惧,不喝那有镇静麻醉作用的没药所调和的酒,要分明地即精神清醒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悲悯那些麻木不觉悟的人民的前途,仇恨他们现在的麻木不觉悟。
他悲悯咒诅四面的敌意。
在被钉杀中,他觉得痛得柔和痛得舒服。
他对待自己的被钉杀的悲哀,是“玩味”,是“咀嚼,欣赏”;不仅不是难受,而且对于自己的被钉杀是感到欢喜的,他玩味欣赏这欢喜。
解读属于鲁迅的《复仇》作者:魏梓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9期摘要:对于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常规阅读常选择文化批评,也就是从对看客的憎恶和疗救民众的角度进行解读。
此种批评视角立足于鲁迅精神特征,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释读出鲁迅创作此文的全部意图。
在其于“人”角度之外,还有一个于“己”的角度,即自我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而其在1934年致郑振铎信中对《复仇》的解释则表现出其彼时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宣泄婚姻二周失和转变从欲而为【中图分类号】I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007-1一.此时的《复仇》——1924年12月20日《复仇》的情感内蕴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1]从国民写作的角度而言,这是鲁迅着眼于文化批判、道德批判,在“憎恶”的心理下对中国众多属“无物之阵”的看客进行“复仇”的文章。
文化批评自然没有背离文本的“复仇”蕴意,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释读出鲁迅创作此文的全部意图。
鲁迅在解释《野草》时也说:“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
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2]可见,文章决不仅仅停留在社会性复仇层面,它还包孕着鲁迅个人性或私语式的“复仇”信息:即在其于“人”的角度之外,还有着一个于“己”的角度——自我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一)对自己婚姻态度的表达1906年7月6日,鲁迅与朱安完婚。
这是一段母亲强加给他的婚姻,这段无爱的婚姻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精神负担。
而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鲁迅在当时对其婚姻态度与选择的一种表达。
第一段写相爱:爱的极致是“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这是爱欲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正是中年鲁迅对爱情的真情颂扬。
之所以这么强烈,是因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一直缺失或者说压抑了他的爱情体验,他只是在供养一件“母亲的礼物”, 而不曾享受过基于男女的爱情;甚至二十年间一直过着禁欲的生活。
复仇导语:我们这里的“复仇”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复仇》),二是指我们的话题——终极发挥——是复仇的。
因为我们愿意从鲁迅的《复仇》中读出“复仇的终极发挥”。
我们将捋一捋鲁迅写作该文时的心理反应和身外环境,主要依据是他老先生前后的言论和一些显然的事实;接着将尽量不带感情地引述一些时人的感受;其中,加以可能被认作狂妄的评点,把“复仇”推向极致——一个哲学的归宿。
像大多数鲁迅的散文诗一样,《复仇》的篇幅不大(内涵可能是无穷的),该文的出笼,当然应该自1881年9月25日始。
其实这本不值得一说。
真要说的话,鲁迅之生,以及生之生,倒可以推演整个人类的本初了。
也不见得。
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经历,以及对于经历的思维感触。
很明显的是,“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使幼年的鲁迅“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这一点很关键,许多人都指出了。
大凡思想家,总要游离于人世的,生活的变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东渡日本,参加革命,激扬心志,驰骋文字。
我们当然愿意寻找与“复仇”主题相关的瞬间,也就摸着了《摩罗诗力说》的情感心弦。
“如斗剑之士,转辗于众目前,使抱战栗和愉快而观其鏖扑。
故无流血于众之目前者,其群祸矣;虽有而众不之视,或且进而杀之,斯其为群,乃愈益祸而不可救也!”浪漫主义引发了欧洲大革命,旗帜之一是“个性主义”。
也许个性主义和民主主义挂不上钩,许多人也争吵不息。
毫无疑问,鲁迅选择了她。
中国需要主义,即使是极端的。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见得多了,不仅失望,而且麻木(拿破仑之后的欧洲浪漫派人士们也多是这样)。
于是去钞古碑,于是去看星星(《呐喊自序》)。
新文化运动的肇端大概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吧?甚或更早。
1917年起了一个小波澜,1919年时才起了几个大波澜。
风火了好一阵子(据说倒是可以挖掘历史意义的)。
鲁迅一开始就没抱多少信心,但毕竟有希望。
“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呐喊自序》)。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中学语文论文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涂洁贾小林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
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
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
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爱与死亡:苦闷至极之生命两极。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写复仇的缘起,借一种生理现象折射人的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萌发这样两种极端的行为——求得爱的宣泄和死的解脱呢?毫无疑问,人只有在极度苦闷压抑的时候才会如此。
散文诗的第一自然段写生命渴望爱、温情和拥抱,第二自然段写生命追寻杀戮和死亡。
第三自然段就是这两种情况发生之前的某个状态的一个剪切的镜头。
鲁迅是学生物学的,他懂得自然生命血液流动与人的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密密层层”而又极其微薄的血管里血液奔流,使人情绪舒畅,情感奔放,生命就会自然渴求“偎倚,接吻,拥抱”,生命也会以此得以“沉酣的大欢喜”,这里的“大欢喜”是佛家用语,代指人的情感的宣泄。
相反,人在痛苦至极、无法发泄的时候,就会因为苦闷抑郁而血脉瘀滞喷张,急于找到一个突破口,以“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这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极端方式;结果便以“冰冷的呼吸,淡白的嘴唇”示人,使“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这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就是生命的死亡,佛家说,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宣泄,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谓之“永远”。
魯迅《復仇》作者自述創作動機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
《〈二心集·野草〉英文譯本序》我在《野草》中,曾記一男一女,持刀對立曠野中,無聊人競隨而往,以為必有事件,慰其無聊,而二人從此毫無動作,以致無聊人仍然無聊,至於老死,題曰《復仇》,亦是此意。
但此亦不過憤激之談,該二人或相愛,或相殺,還是照所欲而行的為是。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鄭振鐸魯迅之所以如此歌詠復仇,其內在的意涵不盡在於鼓吹向看客們“復仇”,或者更將其看作是一種“療救”!在《娜拉走後怎樣》中,作者沉痛地說道:“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
”著眼於“療救”,正一語道破了作者對“群眾”“衷悲疾視”(語見作者早期文言論文《摩羅詩力說》,談及拜倫對待希臘人民的態度時而言)式的大愛!而作者清醒地知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改造這種國民性的途中,“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四、思考題思路提示1. 篇中兩次寫到“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均指其達致生命力的“飛揚”即其價值凸顯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愛人之“愛”與置愛人於“死”而達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發的,第二次則因己身“乾枯”的同時“賞鑒”“旁觀者”的“乾枯”而達致,是“無血的大戮”所引發的。
2. 依你所見,詩中二人有此處境,應“毫無動作”呢,還是或相愛、或相殺,“照所欲而行的為是”呢?被看者“毫無動作”使旁觀者“無戲可看”,固然實現了對看客的復仇,但代價卻是自主選擇愛或死之權利的喪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則固然可以自主選擇,卻必然成為旁觀者賞鑒的對象──也許這本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8. 閱讀《復仇(其二)》,體會魯迅復仇思想的另一種表達。
《復仇》寫以使旁觀者“無戲可看”作為對看客的復仇;《復仇(其二)》則是寫先覺者被其所欲拯救的民眾所害,於是以玩味其罪惡,悲憫其前途,咒詛其現在,而作為“復仇”。
作者: 朱崇科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4-1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1期
主题词: 鲁迅;《复仇》;看客;劣根性;无聊复仇
摘要:鲁迅先生在《复仇》中其实有其精心创制:他设计了精妙的复仇策略,以鲜活加以诱引,以干枯进行对抗,对比的手法、诗性的张力批判其间的劣根性,尤其是看客们的内在文化质地。
同时,在此文中,鲁迅也呈现出其常见的复仇特色,但需要指出的是,其文本中也暗含了复仇的无聊性,也即裸体男女的路人之间有劣根的共通性,而其自我干枯至死亦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乃至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