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科学探究
- 格式:pptx
- 大小:745.75 KB
- 文档页数:23
初中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主题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针对情境)、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主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功能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若光线较强,用较大的光圈,反光镜用凹面镜;光线较弱,用较小的光圈,反光镜用平面镜。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见一个圆形白亮的视野。
观察:(1)把所要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央。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3)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看到物像后,要使物像更加清晰,需调节细准焦螺旋。
(4)从低倍镜转为高倍镜时,放大倍数变大,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变大,数目变少_,。
(5)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若玻片标本上写“P”字,在显微镜看到的是“ d ”字。
(6)若物象偏左上方,需要往_左上方_移动玻片,才能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
(7)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显微镜的镜头有脏东西,要用擦镜纸擦拭。
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制作和观察(1) 滴: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 撕: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浸入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3)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这样才能避免气泡的产生。
(4) 染色: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
(5)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因为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容易看到细胞膜)(6)请按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顺序写出序号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滴: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1.科学探究(5个)▪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个)▪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3.生物与环境(5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个)▪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
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核心,结合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个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的示例:
一、活动主题:探索水的奥秘
二、活动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活动内容:
1. 观察水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纯净水和盐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了解水的基本性质。
2. 探究水的溶解性: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如糖、盐、油等。
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讨论其原因。
3. 了解水的循环: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雨、地下水等。
4. 探究水的表面张力: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如水滴在叶片上的滚动、水面上的昆虫等。
讨论表面张力的原理和应用。
5. 制作简易净水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净水器,探究净化水的方法。
四、活动步骤:
1. 提出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水的性质和特点;
4.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成果;
5. 教师点评,总结活动成果。
五、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讨论的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科技教育主题活动方案:动手实验与科学探究幼儿园科技教育主题活动方案:动手实验与科学探究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探索科学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技教育应该是以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为主题的,能够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科学之美、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了解幼儿园科技教育主题活动方案的内容,以及具体如何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对于幼儿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的科技教育主题活动中,动手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能够让他们对科学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探索水的特性”主题的科技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水和容器,让幼儿亲自动手测量水的质量和体积,观察水的表面张力和颜色,从而引导幼儿对水的特性进行实地探究。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
另外,在幼儿科技教育主题活动中,科学探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项目,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在“探索植物生长”主题的科技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设计一个小型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入探究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进行幼儿园科技教育主题活动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活动的总结和回顾。
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通过总结和回顾,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形成对科学的良好感知。
个人观点和理解:科技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应该以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为主题,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科学之美、发展科学思维。
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总结和回顾,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对科学的良好感知。
大班科学探究教案40篇《大班科学探究教案4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探究教案40篇!(1)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含反思活动目标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是否搅拌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透明的杯子(标记:绵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记录表,笔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一盆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
(糖、洗衣粉、药等)2.如果把这些东西(指幼儿说的)放在水里,哪些化的快,哪些化的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二)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1.认识实验材料:块糖、2杯凉水、搅拌棒。
并猜测: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块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2.填写记录表。
幼儿2人一组,每人一份记录表,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上数字2,第三个化完的写上数字3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的化得快,不搅拌化得慢。
(三)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1.认识实验材料:绵白糖、白砂糖、方糖、3杯水、搅拌棒。
请幼儿观察其不同,并猜测:三种糖分别放进水里,那种糖溶解的速度快些,为什么?2.填写记录表。
幼儿3人一组,每人一份记录表,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上数字2,第三个化完的写上数字3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将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写记录表。
学生科学主题活动教案七篇学生科学主题活动教案七篇学生科学主题活动教案怎么写?当政府、企业或倡导团体利用法律或经济压力影响科学研究的结果或传播,报道或解释科学研究的方式时,就会发生科学的政治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生科学主题活动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生科学主题活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引进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1、观察画面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板书设计:身边的材料熟悉材料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人造材料学生科学主题活动教案【篇6】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活动设计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水的特性1. 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能够认识水的特性,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活动内容:a. 认识水的概念: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幼儿介绍水的来源、用途及基本概念。
b. 水的状态变化实验: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蒸发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水的状态变化。
c. 水的浮沉实验:设计实验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认识水的浮力。
d. 水的溶解实验:利用盐、糖等不同物质,在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让幼儿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3. 活动过程:a. 引入:老师引入活动主题,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b. 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c. 总结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共享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想。
d. 拓展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拓展相关活动,如水的循环、保护水资源等。
4. 活动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反馈等方式评价活动效果,为下一步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二、活动工具和材料:1. 实验器材:如容器、温度计、冰块等。
2. 实验物质:如盐、糖、玩具等不同材质的物体。
3. 图片、教具等辅助材料。
三、活动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活动中涉及到实验器材和物质,确保幼儿在老师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2. 灵活引导:活动中老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应灵活调整引导方式,让每位幼儿都能够参与并受益。
3. 知识延伸: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在家长帮助下延伸相关知识,加深幼儿对水的理解。
四、活动效果及反思:1. 活动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 反思建议: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设计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科学知识,培养一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七年级(2012年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科学观察【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3)从生活中的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2、过程与方法:(1)从科学家的探索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和献身精神。
二、教材分析科学探究是贯穿于本章的一条主线,本节放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目的是在前几节“有形”测量的基础上向综合、开放的探究过程拓展,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
本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和生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
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科学是遥不可及的印象,不利于激发探究的兴趣,但却对科学的探究充满了神秘感及向往。
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探究事例,让他们学习探究的过程,向学生展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小黑盒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书房里的台灯突然不亮了,你会怎么办?2、生活中的探究【学生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小区可能停电了?→证明:推开窗户,发现其他楼层都亮着灯。
→结论1:小区没停电,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你能说说“台灯不亮”是怎样进行探究的吗?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作出解释。
初中生物教研主题名称初中生物学的十个一级主题一.科学探究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三.生物与环境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五.生物圈中的人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八.生物的多样性九.生物技术十.健康地生活主题一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2.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4.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5.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主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8.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9.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10.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11.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1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14.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主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7.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实验)。
18.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19.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主题活动记录一、活动主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1.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活动时间:xxx上午3. 活动地点:幼儿园自然科学实验室4. 参与人员:全班幼儿及两名班主任二、活动内容及过程记录1. 活动前的准备:班主任为幼儿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并简要讲解了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和生物。
提前准备了显微镜、放大镜、叶片、昆虫标本等实验器材和样本。
2. 活动开始:班主任首先带领幼儿们一起观察从操场捡拾回来的不同类型的树叶、昆虫等,并引导幼儿们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小之美。
3. 实验探究:随后,班主任组织幼儿们进行叶片组织结构的观察实验,让他们逐步了解叶片的组成结构,学会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构造,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 室内活动:活动结束后,带领幼儿们进入实验室,进行昆虫标本的观察,让幼儿们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认识昆虫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总结与共享:活动结束后,班主任组织幼儿们围坐在一起,每个小朋友都共享了自己的观察、发现和体会,班主任从中引导他们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想。
6. 活动结束:班主任为每个参与活动的幼儿颁发了一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证书,并表扬了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活动效果及心得体会1. 活动效果:本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观察、实验,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2. 心得体会: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不仅增长了对自然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活动建议及改进方案1. 活动建议: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加大对实验器材和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提供更多的观察和探究机会。
2. 改进方案:可以增加科学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幼儿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主题一科学探究知识网络考点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尝试根据日常生活和资料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
问题应当尽量具体、明确,例如: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扣问题,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例如: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订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例如:①本实验变量是光;②实验组是明亮处,对照组是阴暗处;③取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1只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搜集证据、数据;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6.表达与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写出探究报告。
例如: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考点2 探究实验的原则1.对照原则:要使探究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
①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应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①自身对照(正常状态)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例如,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对比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或者状态上的差异。
②空白对照:a.对照组:不加入任何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变量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b.实验组:加入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变量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例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支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 ℃温水中。
小组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幼儿园科学探究小组活动方案二、活动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
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有利于拓展幼儿的认知领域,更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要基础。
而科学探究活动正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科学探究小组活动,帮助幼儿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儿童科学探究小组活动2.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3. 活动参与对象:3-6岁幼儿4.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2小时5. 活动地点:幼儿园室内或者室外6. 活动内容:(1)参观野外组织幼儿到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参观,引导幼儿观察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和物质,引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手工制作通过组织幼儿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器材或者模型,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科学实验组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力。
(4)科学故事讲解一些有趣的科学故事,以引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五、活动导师活动导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幼儿教育经验,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幼儿的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六、活动评估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口头反馈等形式进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活动方案。
七、活动预期效果通过科学探究小组活动,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力;2. 提升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3.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4. 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八、总结通过科学探究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优秀7篇)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喜欢小动物,乐意探究动物的鼻子。
2、认识动物的鼻子,了解其形状特征。
3、能通过鼻子的不同来辨认动物。
活动准备课件、动物鼻子及动物图片等。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还分不同的种类,小朋友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种类)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小动物的鼻子?它们有什么不同?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动物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1、利用课件,观察动物的鼻子。
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大象鼻子的特点,说说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猪鼻子短)出示牛和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
(扁、平、大)出示小熊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熊的鼻子,说说其特点。
(小熊的鼻子圆圆的)出示小狗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狗的鼻子,说说其特点。
3、快乐游戏。
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纸蒙住,只露出鼻子,请幼儿根据鼻子来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三、学习儿歌《不一样的鼻子》。
教师有感情地念一遍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活动应变在介绍动物的鼻子外形特点时,也可以顺便介绍动物鼻子的作用。
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东西放进嘴里等。
活动延伸让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来呼吸的吗?区角活动益智区:1、将动物图片和鼻子图片放在区域内,让幼儿将鼻子和动物逐一配对。
2、“给动物贴鼻子”游戏:将动物图片上的鼻子剪下来,请幼儿将它们贴回去。
(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状要一样)环境创设主题墙展示区:贴上动物鼻子及动物的图片。
家园同步请家长给幼儿搜集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鼻子,并说一说其作用和特点。
随机教育在日常观察小动物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小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作用。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篇二有趣的喷泉教学活动目标: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幼儿园探究科学主题活动幼儿园探究科学主题活动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实验、游戏等形式,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活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兴趣的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其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探究科学主题活动的实施建议和注意点。
一、活动内容1.探究感官探究幼儿感官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
可以让幼儿聆听声音、触摸物体、观察色彩、品尝味道等,通过感官的刺激来获取信息。
可以从幼儿的感知、认知、表达等方面来探索幼儿世界。
2. 探究自然界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可以发现生命的多样性和自然界的奇妙。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昆虫、听鸟鸣、品尝水果、探索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等,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3. 探究实验实验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节奏和兴趣中探索科学世界。
可以为幼儿提供类似于泼水、打气球、敲锣打鼓等简单的实验来引导幼儿探索。
4. 探究技术技术可以让幼儿了解事物是如何制作的以及会如何运作。
可以通过家庭电器、汽车、电话等日常用品,帮助幼儿了解并理解技术。
二、活动方式1. 游戏游戏是幼儿探究科学主题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游戏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游戏可以分为室内游戏、室外游戏、团队游戏等。
2. 观察和探索观察和探索是幼儿探究科学的主要方式。
幼儿可以在兴趣与好奇心的推动下通过各种观察和探索方式来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舌尝等方式。
3. 实验幼儿在实验中可以自由地思考,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和验证假设。
幼儿可以探究各种感官、性质和物体结构等。
三、活动态度1.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差异,有些幼儿表现得较为活跃与好奇,而有些幼儿则会较为安静、保守和内向。
教师应尊重幼儿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2. 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索主题教育教案主题:科学探索年龄段:3-6岁幼儿目的:通过体验和探索,让幼儿了解基础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设置:第一次课:讲故事学科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
活动步骤:1. 介绍故事的主题:探究科学。
2. 讲故事:选择一个简单易懂的科学故事,并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故事中的科学知识。
3. 结合故事,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的科学现象:现在天气很热,热气会往上升,谁知道为什么?4. 通过互动交流,在幼儿中激发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5. 教师总结:在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体验等多种途径来探究。
第二次课:植物探险内容:通过观察并照顾植物,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活动步骤:1. 教师介绍活动主题:植物探险。
2. 为每个幼儿分发一份小盆栽,让他们认识植物的不同部位。
3. 教师示范如何种植小盆栽,并要求幼儿模仿自己的动作。
4. 让幼儿照顾自己的小盆栽,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包括植物叶片的生长,茎的生长,根系的生长。
5. 引导幼儿从观察中学习,了解植物的特点、生长规律和植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6. 教师总结:植物是我们的朋友,需要我们的关爱和照顾,让幼儿从小学会尊重生命。
第三次课:我是小科学家内容: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活动步骤:1. 教师介绍活动主题:我是小科学家。
2. 分发实验器材,示范如何进行科学实验。
3. 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比如用吸管让彩色水往上倒;在盆里放气球,然后加醋后观察气球变化。
4. 让幼儿自己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
5. 引导幼儿从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探究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6. 教师总结:科学是探索未知的奥秘,让幼儿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探索的乐趣。
第四次课:世界探索之旅内容:通过声音、光、电等多种媒介,让幼儿认识世界。
科学实验探究主题班会班会主持: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班会我们要一起来进行一场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将学习到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精神,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让我们一起启动科学探究之旅吧!实验项目一:水的密度材料准备:- 4个透明玻璃杯- 水- 食用油- 盐- 糖- 汤匙实验步骤:1. 将第一个杯子注满水。
2. 将第二个杯子注满食用油。
3. 在第三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
4. 在第四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糖,搅拌均匀。
1. 观察每个杯子的液体状态及颜色。
2. 观察每个杯子中液体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1. 第一个杯子中的水是透明的,不浮不沉。
2. 第二个杯子中的食用油也是透明的,浮在水上。
3. 第三个杯子中的盐溶解在水中,水变得更加浑浊,并出现沉淀。
4. 第四个杯子中的糖溶解在水中,水依然透明,没有沉淀。
科学原理解释:这个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的密度差异,来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行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的密度,所以食用油能够浮在水上;盐溶解在水中会使水变浑浊,并产生沉淀;而糖溶解在水中则不会产生沉淀。
实验项目二:火焰需氧实验材料准备:- 一根蜡烛- 一个玻璃杯- 盖子(尺寸适合紧密盖住玻璃杯口)1. 点燃蜡烛。
2. 将玻璃杯迅速罩在蜡烛上方。
3. 将盖子快速盖住玻璃杯口。
实验观察:1. 观察蜡烛在玻璃杯中熄灭前的变化。
实验结果:蜡烛在玻璃杯中迅速熄灭。
科学原理解释:这个实验验证了火焰燃烧需要氧气的原理。
当盖子封闭在玻璃杯上时,阻止了新鲜空气进入玻璃杯,使得火焰所需氧气逐渐耗尽,最终熄灭。
实验项目三:吹气球实验材料准备:- 密封塑料袋- 吹气球实验步骤:1. 将吹气球放入密封塑料袋中。
2. 将密封塑料袋紧密封口。
3. 按压吹气球。
实验观察:观察密封塑料袋的反应。
实验结果:当按压吹气球时,密封塑料袋会明显膨胀。
科学原理解释:这个实验展示了气体分子间的碰撞与压力传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