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3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目录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第二节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第三节朴素自然观的萌芽第四节无神论观念的兴起第二章孔子第一节正名思想第一节正名思想第三节认识论思想第四节中庸之道第四节中庸之道第三章老子第一节“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第二节“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第三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第四节神秘主义认识论第四章孙武第一节富国强兵的思想第二节“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第三节军事辩证法思想第五章墨子第一节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经验论的认识论第三节宗教思想第六章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第一节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第二节告子的思想第七章孟子第一节“仁政”学说第二节“性善”论第三节“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第八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第一节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精气”说第三节“静因之道”的认识论第九章庄子第一节逍遥游的人生观第二节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第三节“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第十章惠施和公孙龙第一节惠施的“合同异”说第二节公孙龙的“离坚白”说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逻辑理论第十二章《易传》第一节关于《易传》第二节《易传》的体系第三节《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第十三章荀子第一节社会政治历史观第二节“性恶”论第三节自然观第四节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第十四章韩非第一节法、术、势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第二编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汉初的黄老学派第二节陆贾第三节贾谊第二章董仲舒第一节“大一统”的政治理论第二节“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第三节“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第四节历史观和性三品说第三章扬雄和桓谭第一节扬雄的哲学体系第二节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第三节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第四节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第四章谶纬和《白虎通》第一节谶纬和象数之学第二节《白虎通》的宗教神学第五章王充第一节自然观和无神论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历史观和人性论第四节命定论思想第六章王弼第一节“名教”本于“无为”第二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第三节“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第四节“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第七章裴颁和欧阳建第一节裴颇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第二节裴颁的“崇有论”思想第三节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第八章郭象第一节“独化”说第二节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第三节“冥然自合”认识论第三节“冥然自合”认识论第九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第一节佛教的传人和盛行第二节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第三节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第十章范缜第一节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范缜的无神论学说第十一章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第一节道教的形成和概况第二节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第三节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第十二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节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第二节玄奘与唯识宗第三节法藏与华严宗第四节慧能与禅宗第十三章韩愈和李翱第一节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第二节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第十四章柳宗元和刘禹锡第一节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第二节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第三编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李觏与王安石第一节李觏的自然观第二节李觏的社会伦理思想第三节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和认识论第四节王安石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第二章周敦颐和二程第一节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第二节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第三节二程的天理论第四节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第三章张载第一节气一元论的自然观第二节辩证的宇宙观第三节唯理论的认识论第四节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第四章朱熹第一节理一元论第二节“格物穷理”论第三节思想方法论第四节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第五章陆九渊第一节“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第二节反省内求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第三节朱陆之争第六章陈亮与叶适第一节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第二节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第三节叶适的哲学思想第四节叶适的功利思想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第七章元代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第二节许衡的思想第三节刘因的思想第四节吴澄的思想第八章王守仁第一节“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第二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第三节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第九章罗钦顺第一节“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第二节关于心、性的理论第三节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第十章王廷相乃第一节“理在气中”第二节对于先验认识论的批判第三节人性问题与历史进化观点第十一章王艮与泰州学派第一节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第二节泰州学派的发展第十二章李贽第一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第二节世界观和真理学说第十三章方以智第一节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第二节方以智的自然观第三节辩证思想第四节对于理学和佛教禅宗的批判第十四章黄宗羲第一节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黄宗羲的思想倾向第二节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第三节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第十五章王夫之第一节“气者理之依”第二节“日新之化”第二节“日新之化”第四节人性论与理欲论第五节历史观第十六章颜元第一节“理气融为一片”第二节习行格物第三节功利主义第十七章戴震第一节清代前期的社会情况与戴震的学术倾向第二节“气化即道”第三节“血气心知”第四节“理存于欲”第四编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第一章龚自珍和魏源第一节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第二节龚自珍的哲学思想第三节魏源“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第四节魏源的哲学思想第二章洪秀全第一节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第二节对封建神权和传统名教的批判第三节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康有为第一节康有为与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第二节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第三节进化论思想第四节“仁爱”哲学第四章谭嗣同第一节批判封建名教,宣扬人道主义第二节“破对待”的相对主义理论第三节“仁学”的哲学体系第五章严复第一节批判封建君权,宣传民主自由第二节“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第三节机械的自然观第四节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六章梁启超第一节心物论第二节天授与自成第三节英雄与时势第四节新民论第五节良知自由第七章章炳麟第一节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第二节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第三节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第四节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第八章孙中山第一节革命民主主义者第二节三民主义的学说第三节进化论思想第四节“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第五节二元论和民生史观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人奴隶制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人们的思维状况1.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灵魂不死/灵魂崇拜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始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认为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2.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的思想发展1.夏商周: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且尖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一、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浙江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营商业,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地主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与当时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
当时北方金国统治者的割据,使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个很大的挫折,所以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坚决主张对金作战、反对南宋当局的屈服。
南宋时代,出现了代表这个阶层的思想家,这就是陈亮、叶适。
陈亮(公元1143年-公元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少年即热心国事,喜谈兵略。
曾作《中兴五论》,反对当时的“和议”。
上书宋孝宗(赵育),力主抗金,受当权的大官僚嫉恨,曾二次被诬入狱。
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及到任而病死。
著有《龙川集》,近年编为《陈亮集》。
叶适(公元1150年-公元1223年),字正则,又号水心,他官至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宁宗(赵扩)时,韩佗胄发动对金战争,兵败,以罪被杀,叶适被诬附和韩信胄起兵,夺官去职。
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后人称他为叶水心。
著有《水心文集》、《别集》及《习学记言》。
他的《文集》和《别集》,近年总编为《叶适集》。
陈亮、叶适都是代表兼营商业地主阶层的利益的思想家。
陈亮、叶适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反对空谈,反对玄想。
他们认为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没有实际效用的。
朱陆两派所特别重视的是巩固南宋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伦理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陈、叶也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抵抗金国统治的扩张,发展商品经济。
陈亮、叶适的学说当时被称为“功利之学”,在当时是比较重要的思潮。
二、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陈亮没有提出系统的哲学理论。
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对道学进行了批评。
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学以适用为主。
1.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事物之故”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第一讲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一、立足现实的态度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三、内圣外王的追求四、不拘一格的表达一、立足现实的态度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哲学史的开端,也曾出现过天命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状况。
但与其他民族不同之点,就在于早在殷周之际,天命神权思想即开始动摇,发生了“天的人文化”过程;而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中国人文精神(包括儒家的入世的人文精神和道家的超越的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来的中国哲学家发展,都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
即使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最终所追求的也往往不是彼岸世界。
土生土长的道教讲长生久视,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中国化的禅宗讲顿悟成佛,反对追求辽远的天国。
道教讲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禅宗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反映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
正是这样,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普遍存在着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割裂开来、对置起来的情况。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间而出世间”,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即便是主张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
如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而在西方哲学中,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明确地将世界二分,认为只有本体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象界则不是真实的存在;至于“上帝”的概念,更是在从中世纪至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才真正使西方哲学出现大转向。
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不是追求决定这种关系的最终实体,而是探讨这种关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这一特点,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
第一讲:导论2016/7/30 2:18:00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1. 哲学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⑴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⑵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⑴合知行⑵一天人⑶同真善⑷重人生而不重知论⑸重了悟而不重论证⑹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2016/7/30 2:18:00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
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
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从南宋到明清几百年间,程朱学派的哲学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
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
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
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一、理一元论朱熹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理的几层意义程朱学派所谓理有几层意义。
①理的首要意义是事物的规律。
事物的规律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一般的东西,而事物则是特殊的东西。
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但程朱进而把一般与特殊割裂开来,认为理是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②他们所讲的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实际上,他们是把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看成是宇宙的根本,一切事物的根源。
他们把当时道德的基本原则说成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原理,把当时的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秩序。
这一方面把封建道德原则神秘化、永恒化,一方面又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
其目的是抬高封建道德的地位,借以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程朱学派以理为中心观念,所以称为“理学”。
2.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他截然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断言具体的东西以抽象的东西为根据。
朱熹也讲理与气不能相离。
朱熹还是强调地指出了“理”“气”的先后问题,论证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
朱熹更明显地讲理在事物之先。
3.先于具体事物的一般原则“理”是“天理”朱熹认为,没有理也就不成其为事物,因此,尽管他强调理、气是不能分的,离开气也就无所谓理,然而归根结蒂,他认为理是根本,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也就是说“理”是第一性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一、哲学探讨的问题———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
比如学习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习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
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中国比较普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儒家入世过多,道家则有入世亦有出世。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是为了增加知识,为道则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是无形体的规律是道,有形的东西则是器具。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
古时中国认为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是以身载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学。
作者冯友伦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对宇宙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又能生活在社会之中。
二、中国哲学的特点———含蓄,尚农,爱自然中国文化崇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往往表达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中国古代自以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海。
所以用四海之内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以地主和农民为最上。
所以反映出尚农,爱自然的哲学。
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含蓄而基于直觉经验的哲学,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变的数理科学。
中国古代家族阶级复杂。
因而很多关于家族阶级关系的哲学出现,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对父子,兄弟,君臣等关系有一套见解。
中国古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孔子提倡仁和义,这里的仁和义都是针对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学依赖于人类社会。
中国哲学史笔记绪论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本意由“爱”和“智慧组成”,来源于古希腊,它有两层含义:1)爱智慧的本身是珍惜自我思考的结果2)对爱智慧的追求,珍惜过程2,哲学界对哲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哲学就是爱智慧;狭义有四种说法:1)是科学的科学2)对科学的反思批判(孙正聿:它是一种游戏的多种玩法,哲学是引起人们头痛的一种办法)3)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4)是讲道理的科学(陈嘉映)3,哲学的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反思,人反过来以人为对象进行的思考就是反思二,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个人的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哲学与哲学史冯友兰认为:哲学不是哲学史,哲学史只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等于哲学,他把哲学史分为本来的哲学史分为本来的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
四,哲学的作用:教人如何成为圣人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根据某一证据相信某一事件的习惯1,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钱钟书说:”哲学教授的目的就是造出几个不受诱惑的人”)2,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世界,功利世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五,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与基本特点“九流十家”:儒家,道家,法家, 墨家(哲学四家),名家(律师鼻祖),小说家(不入流),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西汉时期).发展过程: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基本特点:1)封建社会的哲学具有典型性;2)以儒学哲学为主干;3)具有悠久而持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传统;4)对伦理道德的重视;5)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六,中国有没有哲学有:先秦诸子形成了中国的哲学,重人伦没有: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纯思辨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夏殷周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自然力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王权至上。
哲学,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哲学起源于宗教,哲学起源于科学和宗教之间。
哲学一方面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所以诉诸理性,哲学的对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一、西周天命观:1、天命靡常;2、以德配天命;3.敬德保民周的兴起建立及宗教哲学思想(一)周继承了商奴隶贵族的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二)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证实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三)为了坚持“君权神授”的思想,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
召诰》)周所说的德的具体内容为“从天命、劝人事”说明了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尚书。
多士》)(四)周公的思想:1、不仅提出了德,而且提出了“孝”,制定了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2、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产生了对天的一些新认识。
提出了“天命靡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泰誓》)3、保民的思想: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尚书。
多方》)“保民”也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要注意统治之术,好好地保护奴隶不让他们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孔子思想:第一节正名思想(二)周礼及正名1、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正名(1)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2)目的——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三、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三)举贤才的思想。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人微言轻补充。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四)为了复兴周礼的对其另一个补充和发展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第二节仁学思想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
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求仁的具体条目,视听言动一、孔子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一)作为统治者要求达到仁的标准的具体要求特点——恭、宽、信、敏、惠(二)孝悌的思想1、孝“为政”――仁的基本要求。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
孝与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
孝“为政”仁的基本要求2、孝与仁更明确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3、消灭犯上作乱的现象“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二、为仁由已而不由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一)实现仁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是每个人完全可以做到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二)仁的自觉性的具体体现“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1、孔子宣扬为仁的自觉性,也就是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性道德规定。
2、否则,不仅受刑罚的制裁,而且受到社会道德舆论和内心的谴责。
3、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咱主观的道德标准。
(三)一个人如何自觉地实现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方之也已。
”1、孔子在这里的爱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隶社会中处于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例如:君臣、父子、朋友等等。
2、孔子在这里是要肯定世卿世禄的宗法关系,而且通过忠恕之道来教育人,启发人自觉地遵守这些关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孔子的“忠恕之道”或爱人都是有鲜明的阶级内容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三、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
(一)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生活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时时刻刻地追求这种成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三)有时应该用生命来实现保卫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第三节认识论思想(一)表现—承认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二)表现——关于仁的学说 1、孔子关于仁的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的特点,又是以仁的先验性为基础的。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定“已”的心都是善良的,先验地认识到什么是善良的,这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才具有道德价值,成为达到仁的途径。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既是说仁的行为具有自学性和主动性,也是说仁的德性和认识具有先验性。
一、中庸(一)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
(二)处理事物时,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否则不能成为德性高尚的君子。
三、老子道论:辩证法“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一、关于根本的学说――道(一)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道是万物的根本。
(二)道与一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这里指万物具体形成之前的统一状态。
老子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无为的原则,这里一与道同义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成了形成和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二、道的具体状况与认识(一)道:道是一种恍惚不定深邃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幽远常常深邃的地方好像有某种形象,某种实物第三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道有规律:老子从激烈的社会变动中感到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认识到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二、对立面的相互关系(一)相互依赖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对立的一面如果其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一面的特点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不平),上德若谷(俗),大白若辱(黑),广德若不足,建(刚健)德若偷(怠惰),质真(直)若渝,……”2、“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进一步,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异)善复为妖(灾)”三、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一)直观性对对立面的依存转化没有科学的说明转化是自然而然的无条件的(二)盲目性他离开一定条件讲凡事都要从反面着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三)消极性:这样的转化是不可能的,只是在为老子明哲保身,政治上消极无为作论证。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事物对立的了解,是要人们少说少动,甘居屈辱“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黑)”(四)片面性:老子所讲的对立面的变动,也都只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
静是根本,静支配动“静为躁君”。
静止才恢复到事物的天赋本性“命”,这也是事物恒常的规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四、墨子:社会政治思想—兼爱社会政治思想三、解决的办法--“兼相爱,交相利”(一)因为天下“交相爱则利,交相恶则乱”--这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二)“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为具体内容的:1、为什么以之为具体内容--只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尚贤下》才能真正实现兼爱的原则(三)为什么要“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四)兼爱与仁、义 1、“兼即仁矣、义矣”《兼爱下》将他的兼爱也称为仁义2、墨子所谓的仁义是注重效果的,以利人为具体内容“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非乐上》“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耕柱》(五)兼爱的评价:1、墨子的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2、但所谓兼爱思想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
虽在具体要求上注重效果,而不仅仅是注重动机,但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观念出发,因而是错误的,不能实现的。
第二节经验论的认识论一、三表的提出:从“辩乎言谈”的要求出发,在辩论中提出衡量一种学说的是非标准,即所谓的“三表”---“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曰……”《非命上》二、三表的各表(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1、强调通过历史的实际找出深刻的教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2、更注重直接经验“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1、他所指的直接经验不是指个别经验,是指多数人的经验。
多数人的经验才能作为真假和有无的标准“是以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明鬼下》2、统治者必须运用众人的经验,了解情况,判断是非,指定措施。
他说一般人认为古代的天子的视听能力非常神奇,实际上只是运用了众人的经验:“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已视听……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
”《尚同中》3、这三个标准中,这个是最主要的,因而是墨子的经验论最根本的观点。
(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1、注意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他的认识论的特色。
“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不用者。
”《兼爱下》2、他也主张重视动机的,提倡从志与功的统一去观察行动,因此所谓的效果不局限于立竿见影的眼前利益。
五、孟子:性善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1、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人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3、“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些心,本身固有的,只不过没有好好想罢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4、人跟禽兽的区别极其微小,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的。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的本性是可以为善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善的。
如果为人而不善,完全不是他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自己没有舍弃本性(二)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一套修养方法:1、“反求诸己而已”《公孙丑》2、“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3、还要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集合积累起来,充塞天地之间的,有巨大力量的、神秘的“浩然之气”“吾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是集义所生者。